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歷史說課稿模板彙編7篇

說課稿3.08W

作為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歷史說課稿模板彙編7篇

歷史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動盪的中東地區》是選自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的一節課。本課內容緊緊圍繞一個主題——中東地區的局勢動盪,按照一條線索中東動盪局面的產生——動盪局面的頻仍——動盪根源的複雜性展開敘述。層層推進,逐步深入。

二戰後,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世界兩大主題,世界大戰短期內不會爆發,但地區衝突成為影響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中東問題尤為突出,它集中了戰後國際社會的各種矛盾,民族、宗教、政治、經濟、地緣……任何構成混亂與動盪的因子都能在中東發現其淵藪,這也是中東問題至今懸而未決的癥結。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把握中東矛盾的複雜性這一關鍵問題。解決好了這一問題不僅有利於學生對二戰後世界政治局勢的把握,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中東地區的相關知識學生在地理課中已有所涉獵,這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關於中東問題,多數學生對其動盪表象很感興趣,但由於認知水平的限制,對動盪局勢的成因、後果缺乏理性思考。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手段,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貼近歷史。並設定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問題,啟發學生去思考,達到認識上的提高。

三、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根據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及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瞭解中東地區在地理、交通、經濟方面的重要價值;知道為解決中東問題作出過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掌握中東戰爭的基本概況。

(2)在收集並運用資料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學生整合資料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樹立小組合作意識;並通過討論中東地區錯綜複雜的矛盾理解中東問題的`複雜性,提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分析中東戰爭的嚴重後果,認識到衝突與戰爭最終受害的是廣大人民,戰爭不是解決矛盾的最好辦法,樹立和平觀念,認識到生命與和平的可貴。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掌握中東戰爭概況、認識戰爭的嚴重後果

2、理解中東地區矛盾的複雜性

【確立依據】課程標準要求知道中東戰爭,認識戰後中東地區矛盾的複雜性;通過對歷次中東戰爭的分析,不僅可以準確把握中東政治局勢的特點,而且為理解中東問題的複雜性作了鋪墊。而中東地區錯綜複雜的矛盾是中東局勢動盪的重要原因,也是中東問題難以順利解決的癥結所在。

難點:分析中東地區錯綜複雜的矛盾

【確立依據】中東地區戰火頻仍,其原因錯綜複雜,而九年級學生知識儲備有限、理性思維能力不足,讓他們有條理的分析交織在一起的諸多矛盾,存在一定的困難。

(三)教法與學法

本著以學生髮展為主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對本課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創設法:激發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

2、探究式教學法:設計恰當的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歷史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地位

新編教材《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共有8節,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國中國社會的歷史程序,這個階段,是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國社會的政治格局、經濟結構、階級關係的新變化;中國人民的抗爭;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等方面內容。頭緒多,內容豐富。

《洋務運動》是本章的第二節。洋務運動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產生,進行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對中國社會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本節教材,有助於理解以後教材中涉及的中國近代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以及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抵禦外來侵略等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洋務派、頑固派、洋務運動的時間、主要代表、口號、主要內容,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等基本內容。

2、德育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發展過程的瞭解,認識順應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過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

3、能力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的歸納,培養學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對比,培養學生比較事物異同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點: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主要內容和失敗原因。

難點:全面、正確地評價洋務運動。

四、教具:學生學習提綱,自制課件。

五、教學方法

主要採取"導讀—共析—鞏固"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以設疑、析疑為主;學生以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為主。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多邊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六、教學過程:

1、問題導讀:教師依據教材,設計了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主張有什麼不同?②歸納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③洋務運動為什麼會破產?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2、異同比較:①在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洋務運動的背景:a、內憂外患,為維護清朝封建統治;b、外國技術逐漸傳入;c、慈 禧太后採取支援的策略;d、總理衙門的推動。②師生共同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a 、不同點:對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態度不一樣;d、相同點: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3)補充說明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學生歸納:檢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筆記,對洋務運動的"分期、口號和主要內容"是否完整歸納出來,並請學生簡要回答:(1)兩個階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強";70至90年代"求富".(2)主要包括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舉辦新式教育等四個方面。然後教師扼要地點明軍事工業的性質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業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

4、深入分析:依據教材內容的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已知知識,對洋務運動破產的四個原因展開分析,重點理解"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進一步認識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和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是推進中國近代化程序的障礙。

5、客觀評價:洋務運動最終是破產了,但它對中國近代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引導學生客觀地、辯徵地對洋務運動加以評價,這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重在提示:要從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方面去分析;切入點是洋務運動的目的、實踐及其影響。

六、板書設計:(略)

七、練習鞏固:

i. 小結:目的——主要內容——結果

ii. 佈置作業:P39問答題第二題、P40閱讀與思考

中學歷史說課稿(三)

說教材

1、 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在中國古代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一,體現中國古代兩種社會現象:戰爭和民族融合;其二,春秋戰國處於社會形態的過渡時期。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所以爭霸戰爭的性質有著根本區別,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其三,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融合對於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而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則是中國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峰。

2、 本課具體內容及大綱的要求

本課內容在編排上明顯的顯現為前後銜接的兩大塊。第一塊是春秋戰國紛爭,內容詳細地敘述了春秋時期爭霸的背景、目的、概況及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第二大塊是民族融合。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出現的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峰。融合的主要方式有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的戰爭,而且地位非常重要,因為它為後來秦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大綱對本課的要求,一是要求學生掌握教材基本內容,能夠辨證地分析這一時期的戰爭;二是讓學生形成一種觀念,即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要求學生正確認識戰爭是民族融合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3、重點和難點

根據上述分析,確定本課的重難點如下:

本課重點是齊桓公稱霸和戰國七雄爭霸的格局;

本課難點是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春秋爭霸戰爭與戰國兼併戰爭的不同特點,客觀辨證地評價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歷史作用。

4、教學目標:依據大綱的要求,結合大學聯考考試說明,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知識、情感、能力三個層次。

(1) 知識目標:"春秋"、"戰國",春秋爭霸背景和特點,春秋爭霸的基本情況,戰國七雄割據的形成,戰國兼併戰爭,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

(2)能力目標:①理解掌握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局面的基本特點和發展線索,

②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認識、評價、分析春秋戰國時期一系列戰爭的性質、特點、影響、作用。

(3)情感目標:①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時期,封建制取代奴隸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封建社會的國家;

②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但客觀上削弱了奴隸主貴族的實力,有利於新興地主階級勢力的發展;

③一些大諸侯國之所以能夠稱霸,是因為實行了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改革;

④戰爭是民族融合的途徑之一,春秋戰國的一系列戰爭,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統一的步伐。

二、說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選擇任何教學方法的落腳點,都是為了指導學生的學,即指導學生學會,指導學生會學,也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

(1)本節課易採用問題解決與談話方式,教師通過設計思考題,設定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理解歷史概念,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

(2)採用電教手段輔助教學;

(3)採用綱要訊號法,以結構式的板書,體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所學的歷史知識;

(4)在具體教學內容的處理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閱讀法,根據提綱研讀教材,進行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前置補償

引導學生回顧奴隸社會形成、發展、繁榮和瓦解過程,並對學習本課知識進行知識測評及補償,同時又為學習本課做好鋪墊,順理成章地匯入新課。

(二)思維引導

1、分析標題,確定主題

從分析標題中,可得出本課的兩個主題:戰爭和民族融合

2、總結線索,明確任務

(1)春秋戰國紛爭:背景→目的→概況→評價

(2)民族融合:周邊少數民族→融合方式→作用

(三)認定目標:

學習具體內容之前,集中出示學習目標,師生共認;具體過程中,始終以目標為綱;教學小結時回扣目標,充分發揮"目標"的定向作用。

(四)過程整合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這一時期奴隸制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諸侯爭霸戰爭是春秋戰國時期政治活動的主要內容。在教學中應該指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認識這一時期的歷史現象:

1、齊國管仲改革與齊國經濟發展、齊桓公霸業首成的關係,強化經濟決定政治和重要人物對歷史發展作用的認識;

2、正確認識春秋戰國戰爭頻繁與社會進步的關係。馬克思主義認為:戰爭是社會不同階級或國家或國家集團之間為了某種經濟和政治目的而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領導的武裝鬥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戰爭有進步與反動,正義與非正義之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辨證地分析這一時期的戰爭。

(以下"教師"簡稱"師")

(一、春秋時期爭霸戰爭)

師: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可以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

(1)東周分為哪兩個時期?

(2)春秋戰國的起止年代?

(3)"春秋""戰國"名稱的由來?

(4)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徵是什麼?(學生回答:略)

春秋時期,奴隸制走向瓦解,一種舊制度的瓦解孕育著一種新制度(封建制)的誕生。請同學聯絡前面所學知識歸納小結我國奴隸社會發展的基本線索。(我國奴隸制形成於夏,發展於商,強盛於西周,瓦解於春秋)

春秋是我國奴隸制瓦解時期,這一特點表現在政治上就是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多媒體展示春秋列國形式圖)結合圖和教材內容,讓學生思考回答:

(1)分析諸侯爭霸的背景;

(2)歸納諸侯爭霸的基本史實;

(3)管仲改革與齊桓公霸業首成的關係;

(4)楚王問鼎反映的實質問題是什麼?

(5)春秋爭霸戰爭反映在政治領域中的實質問題是什麼?在學生討論回答基礎上教師歸納。

(諸侯爭霸的歷史背景:第一,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漸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由過去"禮樂征伐由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周天子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這是爭霸產生的前提。第二,春秋時期,生產力發展(鐵器、牛耕的使用),各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這是大國爭霸產生的直接原因。第三,狄人南下,楚人北來,與中原諸侯國發生衝突,為大國爭霸提供了可乘之機,大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發動戰爭。)

學生簡述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吳越爭霸的情況。並回答(3)(4)(5)問。

在此基礎上,多媒體展示材料題,引導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做出正確評價。

在評價春秋爭霸戰爭時,有人說:"春秋無義戰".有的人引用列寧的一段話作評:"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戰爭,它們雖然像一切戰爭一樣不可避免地帶來種種慘禍、暴行、災難、痛苦,但它們仍然是進步的戰爭,它們促進了人類的發展,加速破壞極端有害和反動的制度。"聯絡春秋爭霸史實,評述以上觀點。(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1)春秋爭霸戰爭是為了掠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為了滿足奴隸主貴族擴張和掠奪的私慾,因此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痛苦,因此"春秋無義戰"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卻忽視了爭霸戰爭的客觀作用;

(2)列寧的話適合於春秋爭霸戰爭的評價。爭霸戰爭雖有破壞性,但它客觀上促進了社會進步。第一,春秋爭霸戰爭為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要爭霸,就要富國強兵。因此,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等進行改革,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同時削弱了舊奴隸主貴族的勢力,為封建地主階級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第二,爭霸過程中大國吞併小國,實現了地區性區域性統一,為後來的秦統一提供了前提。第三,爭霸戰爭中,華夏族建立的國家同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交戰,使得華夏族與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

(二、戰國時期兼併戰爭)

師:經過春秋時期的戰爭,到戰國時,諸侯國因為數不多,在歷史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齊、楚、燕、、晉、秦幾個大國。經過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局面。(教師可演示三家分晉圖,知道學生讀圖,瞭解七雄是從春秋列國演變而來的,並掌握七國的地理位置和國都。)

戰國時期兼併戰爭其政治割據的變化經歷了五個階段:魏國強大獨霸中原時期、魏齊爭霸時期、秦齊互帝時期、齊趙削弱時期、秦國向東方大發展時期(或秦國獨霸時期)。(讓學生簡要了解戰國兼併戰爭這段歷史脈絡。)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可設問: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是怎麼回事?其結果如何?你瞭解"將相和"的故事嗎?說說"紙上談兵"的典故。讓學生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教師小結: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從本質上看是新興地主階級上臺後為了擴大地盤、掠奪人口和社會財富進行的戰爭,但戰爭不以統治階級的意志為轉移,用武力實現統一是這一時期歷史的必然。從這個意義上講,戰國時代的兼併戰爭,也是實現封建國家統一的戰爭。

(三、春秋戰國的民族融合)

師:春秋戰國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時期,同時也是民族融合的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除了中原的華夏族外,四周還生活著其他民族。在北方、東北方有肅慎、東胡、匈奴等草原遊牧民族,在西部地區有烏孫、義渠、羌等民族,在西南地區有巴、蜀、夜郎等民族,在廣大的南方生活著越族。

這一時期,民族矛盾時而激化,長時間的接觸和鬥爭,使矛盾化解,走向融合,形成了以東方的齊國、南方的楚國、北方的燕國、西方的秦國為主的民族融合。這一融合兼併過程,為後來秦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作用)

(課堂小結)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的大動盪大分化時期,也是民族變動、發展、融合的時期。在民族融合的熔爐中,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統一大業,將非秦莫屬。

(五)釋疑解難與能力培養

1、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

2、綜合訓練題(略)

四、板書設計:

這樣設計,線索清楚,簡潔明瞭,體現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便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從整體上把握所學知識。

背景

目的

春秋爭霸 概況

評價 背景

促進 民族融合 方式

背景 作用

戰國兼併 經過

作用

歷史說課稿 篇3

情境匯入

要求學生觀察其中再現了哪些歷史人物?

指出《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小說不等同於歷史。歷史上的三國究竟怎樣的?回答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 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設疑激趣,匯入本課學習。

新課導學[官渡之戰]

1.看圖說史:①東漢末年人們生活環境

②人們最大的願望

③北方有實力的割據政權?並預測誰最有可能統一北方

2.明確學生任務:找到雙方的優勢劣勢,分析出誰能取勝?

3.歸納出官渡之戰的特點和作用並過渡

描述回答

思考認識

讀圖回答

認識袁、曹勢力,引出二雄相爭在官渡。

學生表演《官渡相持階段的袁紹和曹操》

暢所欲言,完成任務

學生來敘述戰爭經過

出示詩句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及問題

出示任務

演示官渡之戰概況

與語文聯絡,感性認識東漢末年人民的痛苦。

由此理性認識人民對和平統一的嚮往。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

走進歷史,通過情境再現,置疑導學,培養學生整理和分析歷史資訊的能力。

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增強教材的直觀性,鍛鍊學生表達能力。

[赤壁之戰]

1. 讀圖說史:①“志”

②指導看圖,曹操南下的兩個對手

2.要求簡介赤壁之戰經過

3.點撥學生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回答並實現過渡。

讀詩並回答

讀圖,理解“孫劉聯合”戰略

學生踴躍回答,合作擴大知識面

合作探究並回答 :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

這個結果給三方帶來的變化

曹操詩句《赤壁之戰前的形勢圖》

播放電視劇片段

出示分組討論題

加強與語文的聯絡

加強與地理的聯絡

赤壁之戰,學生有較多的認知,還課堂給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

以問題為中心,學方法,找原因求根源

看結果辨影響,提升分析能力

[三國鼎立的形成]

1.利用形勢圖講解三國鼎立的形成。

2. 要求學生設計一張三國鼎立示意圖

3. 教師啟發指導學生學經濟

總結並設定懸念。

看圖

學生動手繪製

興趣十足地找家鄉,並閱讀三國經濟發展情況。

探討原因說說啟示

三國鼎立形成圖

展示成果

出示問題“找一找”“感悟論壇”

直觀形象便於記憶。

整理歸納表現歷史資訊的能力,激發創新思維。

身臨其境,通過內心體驗,理解發展經濟的重要性。

啟發思維,古為今用

激發學生主動求知

線索梳理教師引領學生掌握看,記憶,學方法出示線索圖直觀形象地讓學生把握重點,理清思路。

活動探究組織學生探究聽

談聽一聽

辯一辯

想一想

談一談文史聯絡,陶冶情操

學會客觀評價歷史人物

走出歷史,人格培養

多思考,多學習,善表達

知識拓展留課下作業記出示要求培養學生收集歷史資料的能力

板書設計

圖文示意的板書設計,歸納了“一種局面、兩大戰役、三國鼎立、四個人物、五個時間”知識點,還形象地展示了歷史的發展脈絡,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提高學生駕馭教材的能力。

五、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注意了運用資訊科技促進歷史教學,並加強學科間聯絡、加強與現實聯絡,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今後我還應該繼續研究新課標,更深層次地挖掘教材,加強資訊科技的學習,探索網路型課堂教學,使歷史教學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學生的需求!

歷史說課稿 篇4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華東師範大學新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 單元第7課《社會變革與商鞅變法》。

下面,我將從說目標、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一、說目標

參考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實際,我將本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道東周、春秋、戰國等歷史概念及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基本史實。

2、通過分析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基本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為秦朝的強大奠定了基礎,感悟順應時勢堅持改革的必要性。

我確定以上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依據:

一是基於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標要求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瞭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二是基於對教材的認識(本節課內容在本單元乃至歷史學中的地位):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春秋戰國時期處於中國歷史的轉型期,商鞅變法與社會革新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商鞅變法為秦的日益強大和統一全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礎。

三是基於對學情的認識。七年級學生剛入國中不久,基本上能夠適應國中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對歷史學科有濃厚的求知慾。但對本學科的特點缺乏瞭解,缺少科學的學習方法,所以需要教師正確引導。

據此,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商鞅變法的內容;

由於商鞅變法是當時社會變革最成功、影響最深遠的表現形式,所以我將教學難點確定為商鞅變法何以順應時勢,為秦的強大奠定基礎。

二、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教學應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本著啟發式的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本課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等歷史概念採用作圖法;

對本課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基本內容採用討論法、分析法;

對本課商鞅變法的影響採用探究法;

三、說學法

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最終還要落在學生身上,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設計學法必須從實情出發,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及新課程理念,本節課簡單問題(如:東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歷史概念)採取自主學習;有難度問題如: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基本內容採取合作學習;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如:商鞅變法的影響採取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說教學過程

要使教學目標高效實現,還必須對教學環節進行優化設計。

第一環節匯入新課。為消除學生的緊張感,激發學生興趣,講述“數典忘祖、楚王問鼎”的故事,引入新課。這樣做的目的是吸引學生興趣,使其迅速進入情境、走進本課。

第二環節學習新課。

第一、春秋與戰國。指導學生自學東周、春秋、戰國的概念,搭建時空背景;合作探究春秋爭霸的原因及後果,講授戰國時代殘酷的兼併形式引導學生思考變革的必要性。

第二、商鞅變法。1、講述商鞅早年經歷,體會商鞅變法的思想來源;2、討論:商鞅廢除了那些舊制度?採取了哪些有利於經濟和軍事發展的措施?3、通過學習商鞅變法的實施過程,體會改革的艱難與曲折;4、探究為何商鞅變法在各國變法中取得了最大的成效?

第三環節課堂收穫(感想、體會)

第四環節課堂總結:在本節課主要學習完成之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讓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有更深的理解。

第五環節作業設計:作業的內容適中,旨在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將知識的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讓學生學得更好。

第六環節教學反思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足之處,衷心希望各位老師提出批評意見,謝謝!

歷史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

瞭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張。探討孔子在中國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培養學生透過現象即具體的措施看本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

(1)結合多媒體中示意的地圖、圖片,複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張。

(2)模擬演說,依據課本和補充的歷史資料,認識孔子與同時代的其他諸子主張的異同。

(3)鼓勵學生多渠道查閱、蒐集資料,以撰寫小論文、發言提綱等形式,對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展開研究性學習。

(4)教師應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並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對孔子生平活動的體察,培養學生對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對人生目標執著追求的精神。

(2)通過學習與討論,既要看到孔子思想與活動的偉大貢獻,如以禮、仁治國的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觀念,興辦私學、有教無類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誘、學思相長的先進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儲存文化的執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張的時代特性及其歷史侷限性。

(3)全面認識孔子對我國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廣泛的歷史影響,激發學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孔子的思想核心:禮與仁。

【教學難點】1、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

2、孔子提出“禮”、“正名”、“仁”的原因、含義和作用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投影:孔子的故鄉

曲阜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都城,是我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故鄉。

三孔——孔廟、孔府、孔林。

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績,值得受到中國以及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一位美國學

為什麼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會受到如此高的評價?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

一、孔子其人(板書)

(提出問題)1.孔子一生可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如何概括?

(學生活動)

①自學禮樂:15歲時立志學習禮樂,後成為儒士,苦研《詩》《書》《禮》《樂》,在禮崩樂壞的情況下,以傳承禮樂文化為已任。

②從政失敗:50歲時第一次獲得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官至司寇,試圖實現報復。後因和魯國執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③周遊列國:55歲時,孔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沒被採納。

④獻身文教:68歲時回到重國,整理編訂《六經》,專門從事教育。

(提出問題)2.孔子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時代?這樣的時代對其思想產生了什麼影響?

(學生活動)

(1)時代:春秋社會大變革時代。經濟上井田制崩潰;政治上週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階級關係上出現新的變化,傳統禮法秩序受到衝擊,“禮崩樂壞”。

(2)影響:

①提出“克己復禮”,維護舊的禮樂制度。

②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對暴政。

③提出中庸思想,主張將各種思想、原則加以調和,使之互相補充,互相限制。

④提出有教無類思想,開創私人辦學的先河。

二、基本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

(提出問題)3.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如何評價?

(學生活動)

A.思想:

(1)“仁者愛人”:核心:仁。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給“仁”下的兩個最重要的定義。主張以愛人之心和諧社會人際關係。

評價: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有進步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

(1)“克已復禮”:即周禮,要求人們能夠以禮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把禮作為立國立身的基礎。主張“克已復禮”,匡正社會秩序。

評價:孔子推崇周禮,恢復周禮,實質是維護搖搖欲墜的奴隸社會規範制度。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違背歷史潮流,體現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統一安定、和諧有序的社會局面,使人們生活安定,有積極意義。

(3)“中庸之道”:把倫理範疇的“仁”和政治範疇的“禮”結合在一起,主張處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將各種思想、原則加以調和,使之互相補充,互相限制。

B.教育:“有教無類”

(1)教育物件:“有教無類”,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標:不僅把學生培養“成人”,而且要培養成“君子”。

(3)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傳身教。

(4)教學內容:孔子晚年整理編撰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是我國第一套完整的教科書,五經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裡一直是官學和私學的最基本教材。

三、“萬世師表”——孔子在中國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提出問題)4、孔子在中國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學生活動)

A.對中國:

①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說成為幾千年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

②大教育家:改變了以往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為教育的推廣創造了條件。私學的形式也保證了中國文化免受朝代變遷的影響,連續不斷的發展下來。

③“六經”是留給中國最寶貴的遺產,其中五經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政治的理論基礎,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B.對亞洲:儒家思想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c.對歐洲:歐洲啟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啟發。

(提出問題)5.今天儒家思想過時了嗎?還有必要提倡它嗎?為什麼?

(學生活動)

1.儒家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的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當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有積極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義“、”誠信“等道德倫理觀有助於構建和諧人際關係,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儒家強調”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強道德修養,有助於約束和規範市場經濟主體的交易活動和行為,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正常、有序的進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的發展。

5.儒家主張的”大一統“思想有利於鞏固中華民族的統一,在今天更是有著現實意義。

(總結歸納)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論,並在教育實踐中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等原則。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河。在思想文化方面,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提出了“仁”和“禮”的學說,主張“仁者愛人”和“克已復禮”。孔子認為要實現“仁”和“禮”就必須遵循中庸之道。在政治方面,孔子周遊列國,兜售“仁”“禮”學說。但孔子的思想代表了當時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主張挽救奴隸制,緩和階級矛盾,他的思想在當時並未受到太多重視,孔子晚年退修詩書。孔子思想經過後來歷代學者的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歷史說課稿 篇6

新編教材《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共有8節,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國中國社會的歷史程序,這個階段,是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

教材主要涉及中國社會的政治格局、經濟結構、階級關係的新變化;中國人民的抗爭;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等方面內容。頭緒多,內容豐富。《洋務運動》是本章的第二節。洋務運動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產生,進行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對中國社會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本節教材,有助於理解以後教材中涉及的中國近代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以及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抵禦外來侵略等內容。

二、教學目標

1、掌握基礎知識: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洋務派、頑固派、洋務運動的時間、主要代表、口號、主要內容,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等基本內容。

2、 加強思想教育:通過對洋務運動發展過程的瞭解,認識順應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過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

3、強化能;力培養通過對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的歸納,培養學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對比,培養學生比較事物異同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

主要採取“導讀—共析—鞏固”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以設疑、析疑為主;學生以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為主。在師生多邊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

1、 問題導讀:教師依據教材,設計了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主張有什麼不同?

②歸納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③洋務運動為什麼會破產?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2、異同比較:

①在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洋務運動的背景:

a、內憂外患,為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b、外國技術逐漸傳入;

c、慈 禧太后採取支援的策略;

d、總理衙門的推動 ②師生共同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a 、不同點:對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態度不一樣;

d、相同點: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

(3)補充說明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 學生歸納:檢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筆記,對洋務運動的“分期、口號和主要內容”是否完整歸納出來,並請學生簡要回答:

(1)兩個階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強”;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舉辦新式教育等四個方面。然後教師扼要地點明軍事工業的性質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業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

4、 深入分析:依據教材內容的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已知知識,對洋務運動破產的四個原因展開分析,重點理解“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進一步認識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和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是推進中國近代化程序的障礙。

歷史說課稿 篇7

一、專題名稱:《中國近代經濟轉型(1840—1949》

二、對本專題的說明

1、本專題在課程標準中的地位

從人類文明史的演進來看,中國近代經濟轉型是中國從傳統的農業文明向近代工業文明的過渡,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從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角度看,中國近代經濟轉型的歷史程序中,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中國傳統的經濟形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的過程中,外資經濟、洋務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相繼出現,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現代化。

從中國政治現代化的角度看,中國近代經濟轉型是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它對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政治民主化程序開始啟動,並全面地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2、從大學聯考角度說明設定本專題的意義

(1)透過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和中國做出的反應,理解中國經濟近代化的原因。

(2)瞭解中國近代經濟轉型過程中,新的經濟因素的產生和具體表現形式。

(3)理解中國近代經濟轉型的特點以及成因。

(4)多角度剖析近代經濟轉型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3、從學生學習角度說明設定本專題的重要性

(1)通過對歷史材料的分析,運用歸納概括的方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方法,以此來理解近代經濟轉型的原因。

(2)運用“探究研討式”教學法,引導學生討論思考,進行探究,提高探究歷史問題、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此來理解近代經濟轉型特點以及成因。

(3)通過合作探究,發散思維,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歷史問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以此來理解近代經濟轉型對中國社會發展影響。

四、專題複習目標

(1)列強對華的經濟侵略及其影響

(2)民族經濟的舉步維艱

五、重點、難點說明

重點:中國近代經濟轉型的原因

難點:近代經濟轉型的特點

說明:

1、中國近代經濟轉型是工業時代到來的大背景下,國際國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列強對華經濟侵略以及西方先進生產方式的滲透,客觀上瓦解中國的自然經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經濟轉型。同時,中國面對這種形勢,做出反應,政府和官僚、地主、商人投資近代工業,啟動了中國近代經濟的轉型。因此,理解中國近代經濟轉型的原因,對我們把握近代經濟轉型的表現以及特點具有重要的意義,故為本課重點。

2、中國近代經濟轉型從人類文明的發展來看,使中國由傳統的農業文明向近代工業文明過渡,在中國近代的文明演進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但是近代中國經濟轉型呈現出步履艱難、道路坎坷的特點,全面地理解中國近代經濟轉型的特點及其成因,有助於從整體上把握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軌跡,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現實社會中改革意義的理解,故為本課難點。

六、[訓練設計]

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的知識,回答問題。

回答:

(1)上表統計資料中的三種企業依次分別屬於哪三種性質的資本?這三種不同性質的企業是怎樣形成的?

(2)根據上表資料,與第一時期相比較,第二時期中國境內工業有哪些變化?結合1895年以後的有關歷史分析說明出現上述變化的原因。

高三歷史學科教學技能比賽說課稿《中國近代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