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1

1、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多樣的。縱觀《11-20各數認識》的教學,一般教師採取邊進邊演示的方法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告訴學生表示1個十,然後逐一加上1是11、12,使學生理解11-20各數的意思認識計數單位。這樣以教師教為主的方法,使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嘗試發現的機會,形成認真聽、認真記,用老師的語言進行表達這種學習方式,不利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入手,採取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為學生提供自己思考、嘗試發現、相互交往、合作研究的機會,意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認識計數單位個位和十位時,我以小組實踐活動的形式讓他們一起研究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讓別人一看就知道鉛筆是多少?把10根捆成一捆,用1捆加幾根表示十幾的方法,作為學生的創造活動的閃光點。

3、在學習應用這一教學環節時,讓學生看生活情境圖,用數把看到的事物表示出來。在這裡我沒有采取先看什麼,再看什麼這種一刀切齊步走的方法,而是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他們可選擇各自感興趣的事物,用數表示個數,也可以根據各自的觀察能力,發現不同的型別的物體,用不同的數表示他們的個數。自己學習,更能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教學教育面向全體,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樣以改變學生學習行為為重點,選擇教學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4、我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方面以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創設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課堂教學氣氛,去滿足學生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需要,減少壓力,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另一方面藉助評價的手段,促進師生情感,激勵學生的學習,讓他們體驗成功,促進自身價值的形成。

5、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注重學生的年齡特點是何等的重要。在小組實踐活動中,有的孩子抓了一把鉛筆爭執不下,……因為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大大降低了小組活動的實效性,嚴重影響課堂的推進,目標的達成。吃一塹長一智,在不瞭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前提下,慎用類似的操作活動。換一種思路或許效果會更好一些,如僅提供給小組十多支鉛筆,直接讓學生思考可能更適合一年級的學生。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2

《數學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並且在內容標準的幾個階段都闡述了培養數感的問題。可見,讓學生在“做”數學中建立數感,形成數感,發展數感,是新課程改革十分強調和重視的問題。所謂數感,實際就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或自動化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態度與意識,是人的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成為當前廣大教師頗受關注的問題。

《11~20各數的認識》一課,通過擺一擺、捆一捆、比一比、說一說,讓學生達到會認、會數、會讀,理解數的組成和十進位制的概念。如果不會用這些知識來描述現實或解決問題,這樣的數學知識是“死”的。《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絡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用數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從而發展數感。

一、親歷建模過程,建立數感

認識11~20各數,是學生數的認識的一次飛躍,讓學生建立十進位制的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是培養數感的基礎。課前談話中,教師選擇一捆和十根之間的特殊關係,滲透以一當十的數學思想,達到潤物細無聲之效果。

當學生自主探究“怎樣擺放能讓別人很快看出是12根”時,呈現出8種擺的方法並各抒己見,學生無法體會到“10根紮成一捆”的優越性。但“10根紮成一捆”是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的支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此時,教師沒有闡述自己的觀點,只是巧妙地設計了三幅畫面,1根1根地擺,2根2根地擺,10根10根地擺。當學生對“1根1根地擺”、“2根2根地擺”無法說出根數感到無奈時,10根10根地擺卻帶給學生驚喜、興奮,異口同聲說出12根。

通過比較體驗,讓學生真真實實地感受到把“10根紮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並體會到“10根紮成一捆”這種方法的優越性,激發學生我要這種方法,我喜歡這種方法的強烈慾望。然後通過擺小棒、說組成,在腦子中想小棒,說組成,看數說組成等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數的實際意義,也體驗經歷了數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建立數感。

布魯納強調:數學知識不是一個簡單的結果,而是一個過程。學生經歷實物操作(擺小棒)──表象操作(在腦中擺小棒)──符號操作(看數,直接說組成)的過程,從而建立起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十幾的.數學模型。可見,建立數概念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

數感是不能傳授的,它是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感受、有所領悟,產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獲得數的敏感性,從而建立數感。

二、重視實踐應用,形成數感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才能使學生在具體現實的生活背景下感受體驗,內化知識,發展數感。“生活中,你在哪兒見或用過這些數?”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馬上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尋找教室裡的,回憶經歷過的。學生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們對數的興趣,16個整體音節,18路汽車,12色水彩筆等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數,這些不是他們胡編亂造的,而是他們正在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描述生活,解釋現實,這是數感的具體表現。

三、激勵猜測驗證,發展數感

數學猜測是一種數學想象,能簡縮思維過程,發展學生的數感。驗證是指學生在進行探索之後,需要對結果進行驗證。引入時,從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猜猜“有多少個草莓?”既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的相對大小,讓他們帶著問題去有興趣地數數,又瞭解了學生的起點,可謂是一箭三雕。實踐應用部分,翻書頁、數出10頁紙摸摸有多厚等問題情境的設計,促使學生加深對數意義的理解,選擇參照物,逐步得出合理的結果,也促使學生有意識的將知識與生活問題聯絡起來,主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數學意識,發展數感。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數的學習的核心目標,學生數感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一名國小數學教師,有責任讓數感貫穿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能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數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3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活動教學理論,他指出知識是由兒童通過他的心理結構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構建的,這種作用又是通過個體積極主動的活動而產生的。因此,從兒童認識發生、發展的規律來看,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兒童的活動,充分發揮兒童的主體性。通過教師佈置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和裝置,讓兒童自由操作、擺弄、實驗、觀察和思考,自已認識事物、發現問題並得出答案,而不是被動地聽教師講演。這一節課,正是為學生提供了這樣的條件,學生在活動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使他們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

一、在數學活動中,使學生成為快樂的體驗者。

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到知識,獲得體驗,得到發展,是新課程的重要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將靜態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動態有趣的數學活動,使數學學習成為一種愉快的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不僅獲得數學知識,同時經歷、感悟、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

在以上的教學片段中,學生愉快地操作,自由地體驗,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提高了能力,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可見,只有讓學生真心感悟,親身體驗到的東西才能最終沉澱到他的內心深處,成為一種素質,一種能力,伴其一生,享用一生。

二、在數學活動中,使學生成為積極的合作者。

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活動過程既是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更是“合作學習”、“相互溝通”的過程。創造性的學習單靠教師的單向傳遞顯然不行,必須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貫徹學習者之間的橫向交流為主的操作方法,通過多種“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和創造力。數學活動,為這種交流、溝通提供了機會,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成為積極的合作者。

以上片段中,學生或是兩人合作,或是四人合作。他們合作的活動過程中,相互討論、交流、啟發,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張揚出自己的個性,把數學學習看做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活動。

三、在數學活動中,使學生成為主動的探索者。

活動是兒童學習數學的一種最基本的方式。活動既是兒童認識數學的源泉,又是兒童發展的基礎。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通過學生自己發現,他們的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絡。

在這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中,學生的探索慾望不斷地升騰,他們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每一位學生的潛能被髮揮出來,他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者,而成為了主動的探索者。

四、在數學活動中,使學生成為偉大的創造者。

長期以來,被動的學習方式導致了學生普遍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給學生創造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提供活動的空間,便是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創造了條件。

在擺11根小棒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自由地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我清醒地認識到我的任務就是千方百計地拓寬孩子們自由創造的時間和空間,以上的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創造熱情,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少遺憾。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十”的概念沒有深入人心。在課堂上,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在認識11之後,認識15時,請小朋友擺一擺,大多數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開啟,重新一根一根地數出10根,有的小朋友重新用皮筋紮起來,有的小朋友則仍然採用左邊10根,右邊5根的擺法。直至後面認識14、18、20、13時,還是出現這樣的情況。只是人數有所下降。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會這樣?考慮再三,覺得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十”的概念沒有建立好,而問題是沒有把11的擺法處理好,沒有對多種擺法進行及時的優化。在討論喜歡哪一種擺法時,選擇左邊10根,右邊1根這種擺法的很少,學生認為10根放一起,數起來麻煩。我在課堂上順水推舟說,我們就來看這種擺法。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讓學生知道“10個一是1個十”,“1個十和1個一是11”。而對哪種擺法好這個問題不了了之。所以導致學生在擺15時,仍舊1根1根地數。我想應該引導學生再來探討,(在那些擺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擺法)現在你覺得哪種擺法好,為什麼?通過比較、探討、交流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計數單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個“十”的概念。自然,“12—20”各數的組成,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幾根就可以了。

2、課堂上數數的活動過少,影響目標的達成。《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絡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因此,在這節課中,培養數感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教學時通過說一說、猜一猜、比一比等手段,加強感性經驗,逐步培養數感。但是,在課堂上數數的活動安排的太少,雖然絕大多數學生都會數,可不排除個別學生還不會數的可能。如果能夠安排多種形式的數數活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數序、大小的理解,而且有助於學生形成數概念,發展數感。

3、課堂上關注學生不夠。以學生髮展為本,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學出發,順著學生的思路來設計教學過程,隨時根據學生學的情況調整教學。在課堂上,雖然我發現“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礙於時間關係,我沒有讓學生繼續探究,而是按照原來的設計繼續進行教學。雖然課堂上我及時發現了問題,可是我回避了。雖然有了這方面的意識,但是還沒有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去。

4、這個問題該不該提?課後,大家探討了一個問題:教師提出要小朋友擺得讓老師一看就知道是11,是否合適?因為小朋友沒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那麼這個問題到底該不該提呢?提,還是不提?實際上反映出來的是兩種不同的教學理念,關注過程還是關注結果。教師最終目的是得到正確的答案,還是給學生提供學習材料,讓學生自主探索。我想應該是後者,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提,或者可以改變一下提法。那麼學生缺少這方面的實際生活經驗,怎麼辦?可以適當地為學生的探索活動作一些鋪墊。只是需要把握好一個度,點到為止。在這節課中,我也利用課前活動為學生後面的探索活動作了鋪墊。只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不是很理想。

新理念的貫徹落實是新舊觀念激烈碰撞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創新。

活動是兒童學習數學的一種最基本的方式,成長中的他們需要活動,需要有趣的活動,需要富有挑戰性的活動,更需要有意義的活動,只有在有意義的活動中他們才會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張揚出自己的個性,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才會把數學學習看做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活動,才能在數學活動中快樂成長。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4

數概念是整座數學大廈的基礎,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數概念的教學也越來越受到重視。11—20各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0—10各數及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數概念教學中整數部分認數教學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數概念非常重要,因為它是認識更大的自然數的基礎,對學生的後續學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數概念是抽象的,學生理解和掌握它需要一個過程。我想結合本節課的教學,談談我的一些體會與想法:

1、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我在理解了教材的編排意圖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對教學材料做了適當重構。選擇了學生十分熟悉的場景——美麗的三亞,選取了和教材編排意圖相同的三亞乾淨整潔的街道,讓學生有如來到美麗的三亞,有如親身經歷過馬路,使學生受到過馬路要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安全的教育。以及讓學生直觀地數一數圖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入教學,學生情緒高漲,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活動的目的除了鞏固知識技能以外,另一個更為重要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數去觀察事物,表達和交流生活中有關數量的資訊,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領會學習數學的意義。

2、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在操作中體驗。

學生在本節課中第一次接觸計數單位“十”,如何讓學生理解和建立計數單位“十”的概念?本著“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這一理念,這節課,我給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如在學習計數單位“十”時,我先讓學生擺小棒,再討論說一說是怎樣擺的。這樣,通過捆一捆、說一說,把操作、語言表達緊密結合,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很好地體驗到10個一就是1個十,接著認識11-- 20 時,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去探索。先是讓學生擺一擺,並想辦法使別人能很快看出自己擺的小棒是十幾根,然後通過觀察、交流使學生感悟到“把10根捆成一捆”的方法能最快地數出是十幾,進一步體驗到“1個十”的優越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操作探索、討論交流、觀察比較等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3、重視對學生數感的培養。

《標準》將培養學生的數感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在數的認識和運算教學中尤其要加強數感的培養。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安排了許多活動,在加強基礎知識的同時發展數感。

(1)數數、看看、比比。俗話說,實踐出真知。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動手用數學,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數學知識,增強數感,培養數學應用能力。例如我讓學生分別數數教室裡的人和物,以及課後數一數身邊的'數,讓學生“觸控”了數學,培養了數感。

(2)數數、排數序、找關係。一年級的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數到20,也已經認識11~20的數。為此,這一環節重點讓學生在數數中體會數的順序,在填數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在教學過程中,我鼓勵學生運用以前學習10以內數的方法,自主學習11—20數的順序和大小比較;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問題感受數之間的相對關係;最後的摘蘋果的遊戲,培養了學生對數的大小關係的敏感程度,較好地體現了數感培養。

不足之處:

我們說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較注重學生的知識基礎,忽視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注重學生的年齡特點是何等的重要。在操作捆一捆時,有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差,不太會控制橡皮筋,因此一直在不停操作,以至影響了後面的聽課效率。

在教學數的組成時,有一個學生說到“1個十和1個4組成14”,我沒有充分利用這一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開展活動,使學生加深理解,明確“1個十和4個一組成14”。在我們的課堂中,我們除了要傾聽那些準確無誤的回答,更要耐心傾聽孩子的錯誤。如果我們機智地從伴隨著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的想法出發,進行引導點撥,抓住錯誤延伸,誘發思維,開啟心智,得出的結論反而印象深刻。我們不僅要傾聽成功孩子的快樂,更要傾聽暫時失敗的孩子的心聲,我們要耐心地等待,熱忱地幫助每個孩子都體驗到勝利的喜悅。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5

11月9號,我們舉行了有效課堂的教學活動。這次個對我們新教師來說是一次很好的鍛鍊機會,頁受益匪淺。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0以內各數的認識以及1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使學生能正確數出數量在11~20之間物體的個數,認識11~20各數,能正確讀出11~20各數,初步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2、使學生知道10個一是1個十,2個十是20,初步掌握一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整個教學過程,我先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我創設了一個小熊賣鉛筆的活動情境,先出示了小動物買一枝、五枝鉛筆,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接下來通過出示“買十枝鉛筆可以怎麼拿的疑問?”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接下來,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這堂課上我進行了多次的操作:1、讓學生數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計數單位10的意義,抽象出10個一就是1個十。2、讓學生擺出12根小棒,怎麼擺讓人一眼就看出有12根小棒呢?為什麼不一根一根的.擺呢。學生在比較分析中深刻體會10個一是1個十。加深了對計數單位的認識。接下來,通過老師擺,學生自己擺一擺、說一說的互動中體會1捆和幾根合起來就是十幾。鞏固練習部分:1讓學生讀一讀直尺上的數並體會數的大小順序,滲透數與數之間的聯絡。2、讓學生先估一估,再數一數草莓、小傘的個數,初步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並指導學生怎麼數才能不重不漏呢。最後通過小熊去進貨的場景圖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一些數。

在上課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也經過了試上再試上,吸取了師傅和其他數學老師的一些建議。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卻突顯了很多的不足,特別是在組織教學的形式上有些欠缺,導致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的注意力在自己的小棒和學具上,不能集中注意力接受新知,對此,吳老師頁給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議,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多的注意這方面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整個教學環節方面,吳老師提出,在教授20的認識是有點突然,銜接部分不太完善,並且對於“10個一是1個十”的理解,吳老師建議針對這個難點的教學,可以採用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6

11~20各數的認識這一內容的教學,筆者認為應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並把這份經驗作為教學的起點。

成功之處:

在這節課裡,學生已基本上能數出數量在 11~20之間的物體個數,讀數,數的順序和大小,因此確定這節課重點輔導直觀地瞭解11~20各數都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以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的數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對建構新知識起著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學設計中,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

我校學生中午由路隊長帶領下排隊回家,每天放學,班主任老師領著他們排隊出校門,穿過馬路,這是多麼熟悉的情景啊,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國小一年級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生的學習要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因此本節課特別注重使學生通過操作(擺小棒)進行學習活動,促進獨立思考以及在小組中的合作與交流。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不足之處: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平時我發現我班學生在翻書時速度較慢,一頁一頁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還是往後。學了20以內數的順序後,讓學生翻翻書,根據數的順序來確定往哪邊翻;體驗一下10張、20張的厚度增強數感來確定大概還要翻多厚,增快翻書的速度。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7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教材第七單元的內容,具體內容包括:數11至20各數、讀數和寫數、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我上的內容是數11至20各數日的認識第一課時。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兒童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於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同時一年級的小朋友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想除了落實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外,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教學中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通過學校文明校園,和老師一起出去走走,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基本上是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為基本模式展開的。不僅讓學生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

信心。同時,設定問題如“每次都這樣一根一根數,感覺怎麼樣?”“看這些運動員上場,感覺怎麼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中學到了教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3、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主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例如數的組成,我並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如何機械地記憶,而讓學生在重複猜小棒的遊戲中感悟,在動手擺小棒中體會,使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

整節課中,我感覺自己還有許多不足,如,認識11時,我的設計是讓學生自己拿出11根小棒有什麼方法,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擔心學生拿出學具後很難維持紀律,不敢放開讓學生自己拿出小棒,而改為看圖說話,整節課下來感覺學生的動手的時間有點不足。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吸取經驗,更好地設計教學過程,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8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11-20各數的認識》在整個數的學習體系中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和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基礎。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和練習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通過充分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熟練數數,掌握數的組成。

研究表明,國小低年級學生必須藉助圖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數學知識表象,然後通過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應的數學概念。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擺小棒,在擺的過程中觀察、掌握數的組成。這樣的操作情景,使學生的“思維發端於動作”以動誘思,以思促動,“數形結合”、“情理互促”幫助孩子們在操作中體驗,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資訊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運用以前學習10以內數的方法,自主學習11—20數的.順序和大小比較,一方面培養學生類比遷移的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另一方面加強了生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總之,整節課中,我倡導主動探索、合作交流與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在關注學習過程的同時,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自信心,增強上進心。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促使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並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更大的發展。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9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教材第七單元的內容,具體內容包括:數11至20各數、讀數和寫數、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我上的內容是數11至20各數認識第一課時。上好這節課有三大難點需要突破:

1、學生現有的學習基礎如何關注。現在的孩子其實大都會數、會寫1120各數,也瞭解這些數有關的知識,我們怎樣在課堂上去關注孩子的現有學習基礎,是教學需要突破的。

2 、十進位制概念的建立。

3、學生數感的培養。

成功之處: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處理教學好教學內容。

根據學生的現狀和發展水平,對11-20各數的數數,我沒有花時間教學生,而是讓學生直接參與數物體個數,如數小組的人數、數小棒等等。又如通過看直尺讀數及對數字娃娃排數、讀數、比較數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學的活動,都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領悟知識。

2、十進位制概念的建立。

認識11~20各數,是學生數的認識的一次飛躍,讓學生建立十進位制的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是培養數感的基礎。圍繞怎樣擺放讓別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 根這個問題,學生自主地動手操作擺小棒,彙報交流,呈現出多種擺的方法,學生各抒己見,無法體會到10根紮成一捆的優越性。但10根紮成一捆是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的支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此時,我巧妙地設計了三幅畫面,1根1根地擺,2根2根地擺,10根10根地擺,三幅畫圖均以出現為2秒鐘的時間,馬上消失的方法,當學生對1根1根地擺、2根2根地擺無法說出根數,感到無奈時,而10根紮成一捆的擺法卻給學生帶來驚喜、興奮、成功。通過比較體驗,讓學生真真實實地感受到把10根紮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並體會到10根紮成一捆這種方法的優越性。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教學設計,突破了10個一就是1個十的難點,從而理解了數的意義,建立正確的數概念,為培養數感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3、以學定教,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我們沒有必要讓人人成為數學家,但應當使每個學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數學地思考。培養學生的數感,不是教師講解獲得的而是結合具體情境,通過數學活動得到感受和體驗。對此我安排了相應的活動,讓他們用語言表達和交流數的資訊,如通過考眼力遊戲,讓學生通過想和猜的活動,發展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感。當然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才能使學生在具體生活中感受知識,鞏固數感。對此引入時讓學生數小組的人數,讓學生感知數學就在身邊,又如讓學生用11-20的各數來說一句話,學生馬上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學生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們對數的興趣,促使學生有意識的將知識與生活問題聯絡起來,主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發展學生的數感。當然培養數感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只能說在這節課設計的各個環節努力地體現這一目標。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10

一:

11—20各數的認識,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的延續,,同時又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學前班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數到20,也已經認識11~20的數,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實踐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10個1是一個十”掌握一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1、注重創設情境,在快樂中學習。

學前班學生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本節課的內容都是抽象的數字,單憑老師講學生一點興趣也沒有。因此我設計了用小木棒數數的方法。讓學生在數數的過程中學習了11-20的各數,知道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了它們的組成。並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和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

2、注重動手操作,在玩中學習。

教學中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如:在理解計數單位“十”,建立“十進位制”的概念時,把12根小棒作為研究材料,藉助小棒,把抽象的數具體化,圍繞中心問題“這些小棒怎樣擺讓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學生進行積極地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究。然後彙報擺的方法:(1)1根1根地擺;(2)2根2根地擺;(3)5根5根地擺;(4)一邊10根,另一邊2根(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種擺法。學生各抒己見,初步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你認為哪一種擺法很快看出是12根?為什麼?”讓學生自我比較,充分感受到“十進位制”的優越性。從感知到理解,再次藉助小棒動手操作,把10根小棒紮成一捆,運用轉化10個一是這一捆,1個十也是這一捆,親歷10個一是1個十的知識形成過程。通過擺一擺,說一說,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在較短的時間內了理解2個十是20。

3、注意培養學生的數感

針對學前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我通過猜數遊戲提高學生的估數能力,在充分動手操作的認知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感,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數,培養學生的估數識。讓學生猜一猜有幾支,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提示是多了還是少了,然後讓學生實際數一數,看誰估數和數數的結果比較接近,向學生滲透估算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感。

總之,整節課中,我倡導主動探索,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

11到20各數的'認識教學反思二: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教材第七單元的內容,具體內容包括:數11至20各數、讀數和寫數、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我上的內容是數11至20各數認識第一課時。上好這節課有三大難點需要突破:

1、學生現有的學習基礎如何關注。現在的孩子其實大都會數、會寫11——20各數,也瞭解這些數有關的知識,我們怎樣在課堂上去關注孩子的現有學習基礎,是教學需要突破的。

2 、“十進位制”概念的建立。

3、學生數感的培養。

針對以上三點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第一、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處理教學好教學內容。

根據學生的現狀和發展水平,對11-20各數的數數,我沒有花時間教學生,而是讓學生直接參與數物體個數,如數小組的人數、數小棒等等。又如通過看直尺讀數及對數字娃娃排數、讀數、比較數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學的活動,都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領悟知識。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11

《11~20各數的認識》是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1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11~20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大小。本節課的難點是使學生初步建立數位概念。

xxxx年11月份,我有幸參加了管城區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通過這次比賽,使我真正意識到了教師終身學習和不斷反思的重要性。現把我講的這節公開課的一些所得所想總結如下:

1、巧妙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本節課的開端,我以“古人計數”的故事匯入,當我詢問學生“你知道牧羊人一共數了幾隻羊嗎?”學生竟然有些茫然。事後,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學設計,與其讓學生成為旁觀者,不如讓學生成為當事人。我應該這樣子詢問:“如果你是牧羊人,你知道你一共有幾隻羊嗎?”

2、讓預設成為生成的基石。吳正憲老師說過:“教師要使預設的問題,是學生想要研究的問題。”引出“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進而推出“一捆就代表一個十”課題後,我設計了一個動手操作的遊戲環節:讓學生依次擺出從盒子中數出11根、13根等數量不同的小棒,看誰數得又快又好。令我沒有預料到的是,部分學生竟然把捆好的一捆小棒重新拆開,試圖一根一根地數。事後,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前面環節的設計,沒有突出計數單位“十”的在日常生活計數或數數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師面對自己沒有預設到的課堂生成,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也要注重積累一些教育機智。

3、教師要善於發問,努力融愛於語言的錘鍊中。有位我非常敬重的`教育家對我說過:“你的語言素養決定你的課堂效率和效果,你千萬別把教室變成你的演講場所,哪怕你有超常的表達天賦。”教師的語言要精練、吸引人,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課堂上容易過於頻繁地提問一些看似有效,實則沒有真正啟發孩子思考的問題,譬如:“是嗎?”“對嗎?”“同意嗎?”“你們聽懂了嗎?”

4、教師要學會放手,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新授課時,我總是擔心孩子們回答不出來、學不會怎麼辦,總是替學生去回答。學生課堂討論和思考沒有真正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從長遠考慮,這對於學生進一步學好數學是不利的。比如,這節課中,我在處理數一數的練習題時,小天使問道:“你有什麼發現嗎?”剛開始學生回答不上來,但教師不要過於心急,應該循循善誘,逐步讓學生髮現“十加幾,就是十幾。”

最後,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斷反思,能夠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更遠更廣闊!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0以內各數的認識以及1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使學生能正確數出數量在11~20之間物體的個數,認識11~20各數,能正確讀出11~20各數,初步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2、使學生知道10個一是1個十,2個十是20,初步掌握一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整個教學過程,我先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我創設了一個小熊賣鉛筆的活動情境,先出示了小動物買一枝、五枝鉛筆,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接下來通過出示“買十枝鉛筆可以怎麼拿的疑問?”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接下來,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這堂課上我進行了多次的操作:1、讓學生數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計數單位10的意義,抽象出10個一就是1個十。2、讓學生擺出12根小棒,怎麼擺讓人一眼就看出有12根小棒呢?為什麼不一根一根的擺呢。學生在比較分析中深刻體會10個一是1個十。加深了對計數單位的認識。接下來,通過老師擺,學生自己擺一擺、說一說的互動中體會1捆和幾根合起來就是十幾。鞏固練習部分:1讓學生讀一讀直尺上的數並體會數的大小順序,滲透數與數之間的聯絡。2、讓學生先估一估,再數一數草莓、小傘的'個數,初步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並指導學生怎麼數才能不重不漏呢。最後通過小熊去進貨的場景圖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一些數。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卻突顯了很多的不足,特別是在組織教學的形式上有些欠缺,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對此,教研員沈老師給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議,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多的注意這方面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整個教學環節方面,在教授20的認識是有點突然,銜接部分不太完善。特別是對於“10個一是1個十”的講解不夠透徹。我想如果能像上同題課的沈琦老師一樣處理,讓學生經歷從“1個一到10個一”的過程,學生對於“10個一是1個十”的結論的理解就會比較透徹了。課後反思了一下,我覺得針對這個難點的教學,採用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可能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更加簡單明瞭一些。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13

11到20各數的認識,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和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基礎。課前瞭解到,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數到20,也已經認識11到20的數,因此我設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通過擺小棒的實踐操作,逐步理解“10個1是1個十”,掌握,1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1、通過數蘋果的問題,讓學生擺一擺11根小棒,要求:怎樣擺就能讓大家一眼看出是12?學生出現了幾種擺法……

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認識到一邊10根,一邊2根的擺法更容易看出是12。為了更方便,我們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個"十"。從而突破10個一就是1個"十"這個難點。這樣,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經歷數的概念產生,形成過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而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悅感。

2、在認識了10個一是1個十後,引導學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擺成12,並說出1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12的'數的組成。再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數字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使學生加深了對11到20各陣列成的理解。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學生在活動中逐步形成了“1個十”的概念,教師針對性地進行了小結,並把學生的思維引入生活,以學生日常接觸過的例項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1個十”在生活中的應用與便捷。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14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數學上冊的內容,它既是10以內數的瞭解和連續,又是100以內以致更大數的瞭解的底子,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底子。在本節課講授中我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籌劃了一系列動手操縱和訓練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知識使個學生都能在學習程序中得到告成的體驗,瞭解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講授籌劃程序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通過充實動手操縱,資助學生純熟數數,掌握數的構成。

研究評釋,國小低年級學生必須藉助圖象、操縱等形象的感知才氣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數學知識表象,然後通過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應的數學觀點。講授中,我讓學生本身擺小棒,在擺的歷程中視察、掌握數的構成。如許的操縱景象,使學生的“頭腦發軔於行動”以動誘思,以思促動,“數形聯合”、“情理互促”資助孩子們在操縱中體驗,在操縱中感知。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資訊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將11根小棒擺在黑板上,再讓同學們四個一小組合作討論“哪種方法能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你有11根小棒”。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另一方面加強了生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總之,整節課中,我提倡自動探索與動手實踐的學習方法,在存眷學習歷程的同時,資助學生得到樂成的體驗,樹立自大心,加強上進心。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單一“你真棒”的評價語,使孩子的答覆得不到實時而公道的反饋,講堂缺乏積極性。同時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只能會合十幾分鍾,整堂課我注意知識的教學,缺乏遊戲關鍵,沒有充實變更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到達我要學的教學結果。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揚長避短,爭取讓我的課堂更加生動,讓孩子們玩中學,學中樂。

《認識11~20各數》教學反思15

11—20各數的認識,它既是10以內數的認識和延續,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的認識的基礎,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基礎。課前瞭解到,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數到20,也已經認識11~20的數,因此我設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通過擺小棒的實踐操作,逐步理解“10個1是1個十”,掌握,1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1、通過數蘋果的問題,讓學生擺一擺11根小棒,要求:怎樣擺就能讓大家一眼看出是12?學生出現了幾種擺法……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認識到一邊10根,一邊2根的.擺法更容易看出是12。為了更方便,我們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個"十"。從而突破10個一就是1個"十"這個難點。這樣,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經歷數的概念產生,形成過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而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悅感。

2、在認識了10個一是1個十後,引導學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擺成12,並說出1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12的數的組成。再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數字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使學生加深了對11~20各陣列成的理解。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學生在活動中逐步形成了“1個十”的概念,教師針對性地進行了小結,並把學生的思維引入生活,以學生日常接觸過的例項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1個十”在生活中的應用與便捷。

標籤:各數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