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

《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1

這堂課對於整體的內容關聯性來講,都是層層遞進的。但是如何抓住細節問題並且讓這些細節問題讓學生接受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對於知識的生成過程也體現在這些細節中。但是本著“以學生為主”的課堂並沒有充分讓學生去操作、去觀察、去表達、去思考而得出相應的結論,這裡牽涉到了課堂時間與眾多知識點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一直很糾結:感覺講少了,怕學生不懂;講多了,學生沒有充裕的思維時間。如何才能在規定的課堂內把相應的細節有效地插入到相應的環節,使得學生對於相應環節的接收程度的提升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需要時時嘗試。

另外,對於直觀教具的'準備上還是非常欠缺的,直觀教具是學生形象思維形成的必要基礎,是學生向抽象思維過度必不可少的工具。豐富的直觀教具給學生帶來的直觀感知是思維發展的前提。

《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2

鐘錶在日常生活中都經常接觸,時間的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認識鐘錶》這一單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有不同程度的接觸,有些學生會認讀,並掌握本單元所要求的內容,有些同學對鐘錶的知識不會,在課堂中學生是第一次認識鐘錶與時間。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

認識鐘面時,讓學生認識哪根是時針,哪根是分針,有哪些數字,怎樣排列,然後利用課件閃動,如果只是單純地通過視覺去感知,讓學生形成表象是不夠的。我在教學時希望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能更好地為生活服務,因此讓同學們每人課前準備一個鐘面的學具,學生在看一看,親手摸一摸、撥一撥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同學們通過觀察鐘面、撥動轉鈕會發現:秒針走得最快、分針走得比較快、時針走得最慢;分針比較長、時針最短;秒針最細、分針比較粗、時針最粗;小朋友還知道了三根針走的方向。

另外,在引導學生將時間與生活實際相聯絡時,通過出示掛圖演示小明的一天時間安排,使學生將小明的一天與自己的一天聯絡在一起,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來感知時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鬆愉快,激發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總的來說,這單元教學利用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3

運用媒體演示,從兒童熟知的動畫圖片引入,使學生產生親切感,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認讀鐘面上所表示的時刻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在生活中雖然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教師分層次安排學生活動:試認→觀察探索→討論交流→操作練習。在操作中感知,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驗證,從而尋找規律,突破重點。

認識大約幾時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在教學時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讓學生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發現,總結認讀的方法,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認識大約幾時,在難點突破上沒有做到位。

根據一年級學生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讓學生經歷多觀察、多動手、多比較等一系列的活動,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使學生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跳躍,逐漸感受到數學學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戰性,達到教學的目的。縱觀整節課,本課嘗試體現出:充分尊重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昇華,在活動中,教師的作用只是把握活動方向,適時點撥,總結,儘量避免強加於人的`說教,真正促使學生自覺學習,主動探究,從而提高學習實效性。整個一節課,讓學生在動中觀察、操作、討論,在動中自己去操作、去嘗試、去思考想象,不斷地嘗試錯誤,品嚐成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盎然,熱情高漲,使思維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主動完成學習。

本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創設良好的情景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4

《認識鐘錶》一課是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首先,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數學知識。讓學生說一說在哪兒見過鐘錶,不僅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深刻體會我們要學習的是生活中的數學,是有用的數學。結合“小胖的一天”的生活情景,這些環節都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利於學生憑藉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探究去發現。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也抓住學生年齡特徵,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小鬧鐘,為學生帶給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用心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潛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其次,在教學中,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讓學生說一說:你早上大約幾時起床?晚上大約幾時睡覺?每一天你是幾時到學校?你明白下午我們幾時放學?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實踐潛力。同時也能較好地幫忙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透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當時針指在幾,分針指在12時我們就讀幾時;當分針指在6,時針指在兩個數的中間我們就讀幾時半。透過教學使學生還了解到鐘錶的後面有好幾個鈕,能夠開時、定時的;鐘錶上除了有分針、時針外,還有秒針。

不足之處: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因此個別學生在認識幾時和幾時半時會有混淆。還有就是我請學生撥鍾時,讓他說一說你是怎樣撥的,學生的表達不夠清楚,還有的同學會說,但是動手就好像有困難了。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潛力,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和語言表達潛力。

《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5

經過多次的嘗試和最後的公開課,我對教學有了更深的感觸,總結如下。

首先,是對於教學常規方面的覺悟。我一直認為,教師的激情是整個課堂的總動力,因為激情是引起學生無意注意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他們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道“上課”是個什麼東西,也不知道自己應該用什麼狀態去迎接和麵對。但是再好的觀點也都有其適用範圍,不是絕對正確的,我只看到了它閃閃發光的一面,卻沒有發現光亮背後的陰影。沒錯,激情卻是能夠不斷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潛移默化的讓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但當習慣慢慢養成後,教師如果不適當的降低自己的“態數”,便會讓學生產生依賴。當有一天沒有了教師的激情,學生可能就無法自主地集中注意力聽課,甚至就對學習失去興趣。適當的激情刺激可以活躍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但是連續作用下的刺激,很可能會起到反作用,抑制學生學習動力的可持續生成,同時對於教師自己來說也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所以,教師在常規教學中,可以適時地調動自己的激情,讓課堂變得更活潑。同理可得教師音量的教學效果。適當的高聲調可以抓住學生的耳朵和思想,連續的高音調作用,會讓彼此都覺得疲憊。我以後會學要慢慢的排程自己的音量,脫掉小蜜蜂。另外,要繼續加強板書的練習。

其次,是教學語言藝術方面。可能是生活中的習慣,讓我的話語總是不精簡:一句話可以說的事情,我總是得說三五句。以至於把這個壞習慣也帶入了我的數學課堂。這樣無疑在拖泥帶水的同時還很浪費時間(怪不得,我的課總是上不完)。所以應該要從生活入手,學會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儘量少說廢話。同時,我還發現,在教學知識方面,教師的話越多,越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比如說此次教學中“認識鐘面”的時候,我的“多嘴”總是牽著學生的思維,而沒有讓他們的思維呈發散式的發展,課是上得順利了,但長此以往,學生會變“笨”,他們的思維方式也會越來越窄。所以,教師可以適當的.點明方向,但切不可把路變得太小,影響了孩子們對沿途風景的觀賞。

再者,關於教學設計方面。

1、缺少“合作交流”。

師生問答互動形式的教學比較不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而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卻是可以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在“認識整時”教學中,“3時”的鐘面可以讓學生與同桌交流“這是幾時”“分針時針的指向如何”,然後再請幾組代表彙報。這樣不僅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訴說和傾聽“3時”的情況,增加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提升合作交流的能力。

2、教學時長超出預定時間,分析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認識整時”花費的力氣過大。在7時這個整時講透以後,可以適當的加快8時和3時的節奏,為後面的內容爭取時間;在課間操強化3時、6時、9時、12時這四個常見的時刻的時候,可以適當加快速度,逐漸減少中間停頓的時間;讓學生建立時間觀念是本節課的難點,老師口頭上說時間怎麼寶貴起不到很大的作用,關鍵還是將其賦予到具體的事例中,所以“小明的一天”之前的關於“時間寶貴”的說辭可適當減少,將之滲入“小明的一天”中。

3、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入。

本節課不僅要認識鐘面、認識整時,還要初步觸及“一小時之前”、“再過一小時”、“快幾時了”、“幾時過一點兒”這樣的知識點。對於前兩者,本節課有所涉獵;但對於後兩點卻是絲毫沒有提及。對於有些非重點的知識點,不一定要拎出來單獨講,這不僅會讓知識點脫節,也會讓教學顯得零散。教師可以將之穿插在合適的位置,順手帶過,給學生留下印象後,等遇到具體的問題也就有據可依、順理成章。比如將上面提及的後兩個知識點放入學生撥鍾環節,教師可收集不是整時的鐘面質疑,比如“這是3時嗎”,學生馬上就會說“還不到3時”或“3時過了一點點”,此時教師就可順手規範說辭“快3時了”或“3時過一點兒”。

在“小明的一天”中,教學“兩個9時”的時候,可以結合鐘面,讓學生直觀的看到一個是上午的9時,一個是鐘錶轉了一圈後晚上的9時,此時隨即丟擲“你知道鐘錶一天轉幾圈嗎”這樣的問題,可以馬上在學生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記:鐘錶一天轉2圈。

4、變化非本質的特徵

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抓住本質,在完成教學時針分針以後,可變化針的非本質特徵,如針的顏色,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區分時針分針。

5、數學是一個提煉的過程,一個符號化的過程,一個公式化的過程,但同時也是程式化的過程。

關於“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這句話,在之前的上課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讓學生套用這句話完美的說出如何認鐘錶的過程是多麼的不容易,如果解決不了“不容易”問題,我還可以扔掉這句話,換個角度,換個方式:看來我們要看整時必須得分兩步,第一……第二……

《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6

一年級上冊認識鐘錶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鐘錶,在國小數學階段,認識鐘錶從一年級持續到三年級。本學期認識鐘錶的重點是知道鐘錶的組成,認讀整時,學會珍惜時間,養成守時的好習慣。為了方便孩子們認識鐘錶,給孩子們佈置製作鐘錶的先導作業。在孩子對鐘錶有了一定前概念認識後開展教學。根據整時的內容,進行了兩課時的教學安排。第一個課時著重認識鐘面的構成,整時的認讀,第二課時認識快幾時,幾時過一點兒,大約幾時等不準確的時間概念,學生體會時間在生活中應用。

考慮到學生初次接觸並認識鐘錶,可以設計先導作業,學生預習課本,製作鐘錶,從學生預習情況開展學習,你瞭解到鐘錶的哪些知識?學生帶著問題進入鐘錶的學習。第一個課時比較簡單,學生能說出鐘面的構成,整時的讀法和寫法,知道鐘錶的.旋轉方向,時間前後的不同。經過學生的學習與反饋,我發現多數孩子能認識鐘面的構成,會讀寫整時,但是對一天時間的前後沒有概念,之所以出現這樣情況,一方面是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自身時間的使用不關注,不瞭解;另一方面,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數字不敏感,對順時針旋轉方向不理解,出現前後時間顛倒。

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課上課下練習檢查,課前三分鐘進行聽口令撥鐘錶的比賽,加強學生對鐘錶時間的認識,比如現在是9時,請你撥出三小時後的時間。這個時候學生很容易出錯,教師引導學生藉助直觀形象的鐘表一起撥一撥,說一說鐘錶是怎麼走的。課下,佈置了畫一畫的作業,學生畫出自己的一天並標出時間的兩種表示形式。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中加強了對時間前後的認識。課下教師也要和家長做好溝通,請家長給孩子出題,孩子撥一撥、說一說整時。教師還可以就學生的易錯點進行發問,引導學生討論,學生在討論、交流、質疑中加強對鐘錶的認識。

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用時間分享自己一天的生活,同桌之間互相交流自己的一天,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利用已有的認知經驗對鐘錶相關知識進行自我建構,從而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或者利用數學繪本、數學故事,學生在故事中認識一天的時間,既形象具體易於理解,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7

有幸聽了我校張老師的一節課《小明的一天》,這節課是第八單元“認識鐘錶”的第一課時。

鐘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學生對鐘錶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這部分內容是調動學生已有的認鐘錶的經驗,在交流中認識整時和幾時半。聯絡生活實際(小明一天的時間安排)中,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能用語言總結出幾時.幾時半的時針和分針指向,並適時的進行良好的生活習慣的`教育。

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錶的經驗,但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也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間觀念差,對鐘錶的知識感到陌生。

全課張老師的教學設計立足於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知識的能力。張老師為學生提供了恰當的直觀材料,創設生動的情景,為全體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具體體現在:

1、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激發內心情感,建構學習平臺。教學時,教師先不急於讓學生觀察鐘面上有什麼,而是讓學生聯絡生活經歷,讓學生說說在哪裡見過鐘錶,鐘錶的作用大嗎,然後訴說小明遇到的困難,使學生產生迫切的求知慾與幫助別人的熱情,建構起學習的平臺,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2、本節課至始至終,注意留給學生獨立思考、探索學習的機會,而且注意提供學生間的討論、交流、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集體交流,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不僅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培養了人與人間的團結協作精神。張老師主要進行了三個步部分的教學。

1.認鐘面

讓學生自主進行討論,自己在鐘面上都看到了什麼,從而認識鐘面。

2、認識整時

張老師把4幅整時的圖片抽出來讓學生進行自主的討論、認識,然後總結認識整時的方法。

3、認識幾時半

把2幅半時的圖片抽出來讓學生研究討論,得出認識半時的方法。

對於有些老師來說,這樣把整時和半時分開教學的方法也許不能在最後按照課本的順序教學的時候少了一個分類的環節,但是可以在認識了整時和半時之後讓學生髮現他們的共同點,再總結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方法,這樣也是不錯的方法。

《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8

本冊教材第七單元安排的認識鐘錶主要有以下內容:(1)認識鐘面,知道鐘面上有2根針,分針又細又長,時針又粗又短;有12個數字,12個大格。(2)學會了認整時的方法,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3)學習了認大約幾時了,也就是快幾時了和幾時過一點兒。(4)學會了簡單的時間計算,1小時前是幾時或再過1小時是幾時。(5)在鐘面上畫指標,能區分出分針長,時針短。

本單元內容整理複習時,我先讓學生同位合作,邊翻看課本邊想一想本單元學習了什麼內容,學生回答特別好,基本上這些知識點都想到了,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做到這一點真的很不容易了。

回顧本單元的教學,主要是注重通過讓學生動手撥時間,來加深印象,鞏固認識本單元的知識點。我們班的家長統一用班費給每個孩子買了一個鐘錶模型,認識鐘面,認識整時,都是藉助鐘錶模型形象的完成的。學生認識了整時後,我讓學生同位合作,反覆的在鐘面上撥整時,一人說一人撥或是一人撥一人認讀。認識大約幾時的時候,我說一個時間,也是反覆的讓學生撥,播完後同位再比較有什麼不同,例如9時過一點兒,有的學生分針指到1,有的學生分針指到12和1之間,總之,我給學生總結:幾時過一點兒,分針一般是過了12,在12和1之間,指到了1也可以,但是一般最多不超過1,超過了1就不是過一點兒了。快幾時了,分針一般也是差一個大格到12。我還佈置學生回家和家長一起撥鐘錶認時間,學生學習興趣特別濃厚。

通過反覆的撥鐘錶練習,學生對本單元知識點掌握非常好。

《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9

鐘錶在日常生活中都經常接觸,時間的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學生每天起床、吃飯、上課、下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就感知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級的學生在學前教育時,就初步認識了鐘面,所以本節課的.內容對於他們來說也並不陌生。

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帶的小鐘上撥出自己喜歡的時刻,同桌互相檢查,教師巡視指導,然後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分類,再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比較,最後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律。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生成了他們自已的數學知識,通過教師的不斷指導和學生的不斷練習,學生很快就學會看鐘面上的整時。

在引導學生將時間與生活實際相聯絡時,通過出示掛圖演示小明的一天時間安排,使學生將小明的一天與自己的一天聯絡在一起,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來感知時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鬆愉快,激發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最後,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滲透,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和不足。在向學生介紹分針、時針運動的方向時,沒有向學生說明這就是順時針方向。

《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10

這一節課上下來,我覺得比較成功,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起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鬆,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首先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徵,用音樂引出鐘錶,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小鬧鐘,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思維的開拓區域。我還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床,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通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並說說這個時刻在幹什麼。既聯絡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了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絡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並設法解決問題。

《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11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較小,合作能力較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很好地開展小組活動,是比較困擾低段教師的一個問題。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自己在小組活動的組織上不是很得力,需要課後繼續鑽研。

我想到的解決辦法是:

1、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就要多訓練,讓孩子們在組長的帶領下,學會分工合作。

2、在課堂任務的'設定上下功夫。在學習提示上要更加地具體,設定的問題必須更加有針對性,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然而然地去合作解決。

3、在課堂生成時要隨機應變,不要按部就班地跟著教學設計走,要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儘量地適應學情。

《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12

這一課時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絡,學生對鐘錶並不陌生,但是,真是讓學生來說一下時間,學生還是沒有生活經驗,本課時設計時,我設定了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場景,以此幫助他們進入情境之中,幫助他們學習。在學習中,認識整點和大約幾時,效果還是比較好,認識幾時半,還是有點糊塗。

課程一開始,我設定了一個猜謎環節,抓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匯入很順利,接著出示課本上的情境圖,這個情境圖的設定非常好,孩子們認真的觀察圖片,發現很多的資訊,提出了很多的問題,從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入手,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有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以便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這個情境圖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

但是我有一個困惑就是,我拿出鐘面模型,讓孩子們認識幾時半的'時候,出現了一點問題,比如,分針指到6,時針指到8和9之間,這個時候應該是8時半,但是開始有好幾個孩子說是9時半,我採用的方法是,時針還沒有走到9,也就是還不到9時,怎麼能說是9時半呢?應該先到9時,才能接著到9時半。一部分孩子會了,可是,還有幾個孩子比較迷糊,怎麼給孩子解釋,才能更好的讓孩子理解,這是我的一個困惑。

而對於大約幾時的認識,這個本應該是一個難點,我在設計教案的時候,預設是,這是一個難點,在大約幾時的認識上花了不小的心思,結果,孩子認識起來,效果卻非常好,讓我有點措手不及,節省下來的時間,我又回到認識幾時半上,結果因為沒有預設到,自己也覺得不是很順,我感覺孩子們也是有點繞暈了。

通過這次教學,我認識到,對課程做充分的預設非常重要,課堂上,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如果我們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難免到時候手忙腳亂。

《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13

《認識鐘錶》是新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認整時和半時。

課前,我安排孩子們準備了“鐘點學習器”。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猜謎語: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時間一定要珍惜。(謎底:鐘錶)

然後出示了鐘錶店裡的各種樣式的鐘表,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鐘面,認識時針、分針,並加以區分,讓孩子們指出自己“鐘點學習器”上的時針、分針。緊接著,通過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點認識“整時”、“半時”。在認識整時時,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的:

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動中與整時相關的主題圖,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試認鐘錶,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畫面內容。

2、集中展示“整時”的4個鐘面,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它們的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3、讓孩子們在“鐘點學習器”上撥一撥整時時刻。隨後的半時教學和整時教學步驟基本相同。在認識了整時、半時之後,我又出示了電子錶計時,讓孩子們瞭解電子錶計時方法,學會正確用電子錶計時方法表示整時、半時。最後,我安排了一組“認一認”的練習,要求學生會認,並能用電子錶計時方法計時。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孩子們的已有的生活經驗,自然遷移新知。注重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我說你撥”,“我撥你認”,“師撥生認”,“生生互撥互認”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之中來。在孩子們認時刻的時候,還讓他們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認的,要求學生完整表述,體現思維的層次性。

整節課下來,大部分孩子都會認、撥整時時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認“半時”時還有問題,比如:5時半,有的孩子容易認成6時半。仔細思考後,我發現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對於鐘錶上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不清楚,不能準確判斷是過了幾時,沒到幾時,所以才會出現上述問題。

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我迅速針對“半時”學習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

1、進一步認識鐘面。

2、出示活動鐘錶(時針、分針可以轉動的),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即:1→2→3→4→……→12→1→2→……經過這樣的觀察,我發現孩子們在認半時時有了很大的進步。

3、認、撥幾個特殊易混的時刻,如:12時、12時半、6時、6時半,讓學生進一步區分整時和半時的不同。

4、讓學生回家試著在真實的小鬧鐘上撥整時和半時,進一步感受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課後,我還有這樣的一個思考:

如果課堂上的學具不用“鐘點學習器“,而改用真正的鐘表(小鬧鐘),效果會怎樣?當孩子們在小鬧鐘上撥一撥時,是不是就自然地觀察到了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更利於半時的認識?但同時我又有以下困惑:

1、真實的鐘,時針、分針運動時有滴答滴答的聲音,是否會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

2、孩子們本來動手能力就差,在鐘上撥整時、半時是否更難?

《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14

時間對於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學習離不開時間,陌生是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這就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鐘錶的方法。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動手操作、在遊戲活動中熟練掌握認鐘錶的方法。 本節課的複習目標是: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

( 2)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3)使學生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通過這節的教學,我想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了。為了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在課的一開始,讓學生猜謎語,接著通過梳理知識,撥一撥,看一看,說一說,分步實現教學目標。

(4)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利用課件,設計情景劇:小豬的鐘錶店開張,幫小動物修鐘錶,以及看電影,欣賞歌曲等多種教學手段,通過聽覺、視覺走進鐘錶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不足之處:

1、教師語言不夠精練。在進行撥一撥的這一環節時,在課前我認為學生會進行得很順利,可是在複習過程中提問,發現孩子撥的是正確的,但是不會說,我為了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說的過多,老師解釋也比較多,所以浪費了時間。作為教師,教學語言要講究藝術性,尤其是數學課堂上更要嚴謹、標準、規範,這方面我做的不夠。顯得在課堂上語言羅嗦、重複、不精練。

2、學生學習習慣需加強培養。學生會看鐘表認時間,但有的學生撥出相應的鐘表就有難度了: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新課程改革的旗幟下,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該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

《認識鐘錶》數學教學反思15

《認識鐘錶》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 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於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沒有到此收兵,乘機追問:“關於鐘錶的知識,你還知道那些?”我的話音剛落,學生們就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我知道我家鐘錶的後面有好幾個鈕,可以開時、定時的”;“我知道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鐘。”;“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針、時針外,還有秒針。秒針轉一圈,分針走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