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認識線段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1

二年級的兩節課都是有預習單,孩子們在課前對所學內容由一定認識,課堂教學時和我們沒有預習單的教學方式有所改變。實小的教學校長對他們的數學組所做的前置性學習進行了介紹,前置性學習也不是簡單的預習,讓我覺得他們研究的是比較踏實的。雖然之前也聽過幾次南師附小的生本課堂,感覺和他們的前置性學習還是有區別的。

下面我就《認識線段》這節課來談談我的感受。本節課中焦老師用想想做做第一題引入,由於孩子已經回家做個此題,學生用自己的符號通過觀察把這些圖形分為直的、彎的兩類。觀察直的圖形中找到線段的兩個端點,這是它的一個特徵。另外一項前置性作業是讓學生摸一摸卡紙的邊,正方形、長方形的邊,學生填寫有什麼感覺。從而揭示線段是直的特徵,再讓學生舉例教室裡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做線段,從而發現線段是有方向的。在創造一條線段時,有的孩子是拉、有的是折、有的是畫,通過折線段感受線段是有長短的。

焦老師整節課設計是比較有想法的,把前置性學習中對線段的特徵就有所思考、滲透我個人的'小建議是,線段是直的這個特徵,最好讓學生感受完所有的實物後,再來揭示,不要一開始就揭示,這樣太快了。另外在畫2個點、三個點、四個點連線段時,4個點連線的方法很多孩子是先畫外面的,再畫裡面的,老師可以再適當指導方法:通過找點一一連線,從一個點和其他三個點相連,再找第2個點和其他兩個點兩聯。這樣,以此類推,就算再增加幾個點,學生也不會重複、遺漏。

本次參加的教研活動讓我對前置性學習的方式有所瞭解,我想今後有機會,我也嘗試一下這樣的課堂。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2

本學期我公開課執教的是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線段的初步認識》。在選課時猶豫不決,因為這節課要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從而感知什麼是線段,線段有哪些特徵,怎樣認線段、找線段、畫線段等。我擔心在學生在這節課的活動中“亂”起來,以致於我“收”不住。後來我還是決定挑戰一下。

這節課前我先檢查了學生是否帶學具,結果有好多學生忘帶毛線了,我把自己帶的毛線發給了沒有帶毛線的學生,這樣全班學生人人都有毛線了。這節課我很重視學生從操作中形成概念,鞏固提高。由新課開始,我讓學生動手把桌上彎曲的線變成直的。全體學生動手把線拉直。然後從中抽出兩手之間的一段是線段,用手捏住的兩端是線段的端點。讓同桌互相數與形相結合,學生容易記理解。再次,通過動手摺一折,折出一條線段,再折一條比這條線段長的線段和比這條線段短的線段,來擴充套件學生的.思維。整個操作活動中,不是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數學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形象生動地表明,線段是有長度的,有長短之分,可以比較,可以度量的。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這節課超出了我預想的教學效果,學生參與非常積極,動手操作能力比較強,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學會了新知識,我心中暗自竊喜。很遺憾的是還有好多孩子急於展示而沒有給孩子充分展示的機會。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3

在整節課的設計上,首先讓學生觀察彎曲的線,並且創設了比較兩根線長短的情境,引導到將曲線拉直的操作,讓學生在“曲”的背景下認識“直”,從一根線由彎到直的過程,揭示: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線有直、有彎,同時也體驗了線由彎到直的過程,感受了“直”。

對於“有兩個端點”這一特徵,我選擇了“告訴”的方式來教學的,直接出示了線段示意圖,讓學生從手中線段上找出線段兩端的點,接著指出表示兩個端點。讓學生直接快速地進行初步感知,認識線段有兩個端點。

在揭示完線段兩個特點後緊接著讓學生判斷哪些是線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能感受到線段端點的真實存在,也認識到線段是直的。不僅和方向無關而且是有長有短的,也為以後認識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打下基礎。

由於線段是幾何圖形,生活中的線要通過抽象才能上升為數學概念。所以我選擇在判斷過程後總結線段特點,學生對線段的理解會更直觀深刻。隨後根據學生的'興趣,通過在物體中找線段、在圖形中找線段、折線段、畫線段、連線段等活動操作,將生活中的線抽象為幾何圖形,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生對線段的認識更加深刻和全面。

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較好的:

(1)環節緊湊,環環相扣。通過拉線段—找線段—折線段—畫線段—連線段等環節,層層遞進,教學內容清晰不拖沓,時間控制較好。

(2)體現學生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體現學生的主人翁地位。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動中認識線段、理解線段。

(3)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由於內容較為簡單,所以學生參與度高,而且活動設計地使他們興趣濃厚,有較強的學習欲。

當然還存在著許多不足:

(1)教學方法使用不當。在教學線段端點的時候,太傾向於“給”學生,沒有考慮學生的接受力。事實上,在端點的概念上,更應該讓學生通過拉一拉、指一指的形式,去深刻理解“端點”的含義是線段的起點和終點,而不是機械記憶“端點”是線段圖形兩端的小豎線。使得他們對“端點”的認識較為模糊。也不利於學習以後的射線和直線。

(2)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真切的體會到教態不夠規範、自身教學語言不凝練,教育機智不成熟。主要體現在不會引導學生,不會順著學生的發言就勢引導。還有就是環節和環節之間的銜接語用的不是很巧妙,我覺得有點“唐突”,從一個環節到另一個環節的過渡比較勉強。由於緊張,好多數學語言用的不夠精準。而且整個上課過程也缺乏傾聽學生的意見,表揚機制也利用的不夠完善

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我一定會再接再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完善教育機智。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4

 教學內容:二年級教科書第48-49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建立線段的表象,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主要特徵,能把物體直的邊看成線段,會數圖形裡的線段條數,並會畫線段。

2、培養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識和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樂於學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感受生活裡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徵。

教學難點:線段表象的建立。

 教學過程:

一、初步認識線段

1、感受線段的"直"。

教師帶領學生觀察桌面上的一條線(彎曲狀)。

提問:這根線是什麼形狀的?如果用手捏住線的兩頭,向兩邊一拉,這條線會變得怎樣?(教師演示後讓學生猜)

學生自己動手拉直曲線。

提問:這樣拉出來的線與原來的那根線有什麼不同?(板書:直的)

談話: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就是"線段"。線段都是直的。(板書:線段)

2、感受線段的"兩個端點"。

談話:兩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線的兩頭就是線段的兩端。

同桌互指對方手中線段的兩端。

教師把線鬆開,提問:這還是線段嗎?為什麼?

教師重新捏緊線的兩端,豎著放,斜著放,都問一問:這是線段嗎?

請同桌每人捏住一條線段,以後我們還要學習量線段的`長度。

3、認識線段的圖形。

談話:線段可以用圖形來表示。(教師先畫一條直的線)線段的兩端我們該如何表示出來呢?

我們可以在它的兩端各點上一個點或各畫一條短短的線,這兩個點就是線段的端點。(板書:)

提問:誰來指一指這條線段的端點?

線段有幾個端點?(板書:兩個端點)

4、小結線段的特徵。

談話:同桌看著圖形,說一說線段有什麼特點。

小結: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

二、鞏固線段的特徵

1、根據線段的特徵進行判斷。

談話: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想一想線段的樣子。

小朋友們已經認識了線段,你能根據線段的特徵來判斷下面哪些圖形是線段嗎?

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中的圖形,指名作判斷,並說出判斷的理由。

2、找身邊的線段。

談話:看來,小朋友們已經知道線段的特徵,認識了線段的圖形,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能找到線段。比如說吧,這本數學書上就有線段。

拿起你的數學書,找一找,你覺得數學書的哪一條邊可以看成是線段呢?

學生上來指一指。

提問:為什麼這條邊可以看成是線段呢?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在哪裡?還有哪一條邊也可以看成是線段?

除了書的邊可以看成是線段,還有很多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你能找一找嗎?

3、折線段

談話: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像老師這樣對摺、開啟,這樣一條摺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請你指一指它的兩個端點分別在哪裡,你能折出一條和它一樣長的線段嗎?

同桌合作,一位學生折比這條摺痕短的線段,另一位折比這條摺痕長的線段。

請同桌學生每人隨意折一條線段,比比兩條線段的長短。

4、數線段。

談話:其實有很多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也都是由線段圍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中的圖形。

談話:這幾個圖形就在書上第49頁,數好後,把每個圖形中線段的條數填在括號裡。

集體核對。

提問:你能來指一指圍成正方形的四條線段嗎?

(教師指著其中一條線段)這條線段的端點在哪裡?(教師指著與這條線段相交的一條線段)那麼這一條呢?

講述:當兩條線段相接時,它們相接的那一點就是它們的端點。

提問:三角形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邊形,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五邊形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那麼由六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是……

5、學生畫線段。

談話: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線段,還找到了線段,想自己動手畫一條線段嗎?請小朋友拿出紙,試著畫一條線段。

教師巡視,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加以指導。

談話:你是用什麼工具來畫線段的?能舉起來給大家看看嗎?

為什麼這些工具都能畫出線段呢?(突出線段是直的,這些工具都有直的邊)

請你來說一說你是怎麼畫線段的,還有別的方法嗎?

請小朋友欣賞你的同桌畫的線段,如果他畫得很好,就豎起大拇指表揚他,如果有畫得不太對的地方,也請你給他指出來。

6、連結兩點畫線段。

談話:剛才我們畫了線段,數了線段,還動手摺出了線段,如果給你兩個點,你能連結這兩點畫一條線段嗎?請把書翻到第49頁,做"想想做做"第3題。

教師在黑板上任意點上兩個點,指名連結兩點畫線段。

談話:連結這兩點能畫出不同的另一條線段嗎?

這就說明連結兩點只能畫一條線段。

出示書上"想想做做"第4題,請學生讀題。

提問:什麼是"連結每兩點"?你能給大家指指嗎?

想象一下,連出來會是什麼圖形?請你準備好直尺,在書上完成。

集體核對。

提問:你畫出的是什麼圖形?

談話:如果給你四個點,請你連結每兩點畫一條線段,你能畫出幾條?這就是"想想做做"第5題,在書上試著畫一畫。

集體核對,注意提示中間的兩條。

三、小結學習收穫

談話: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線段,你有什麼收穫?

四、綜合練習,激發興趣

"估一估:哪條線段長"。怎樣來證實呢?引出下一節課的學習內容。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初步認識線段,"線段"的概念在二上年級學是很抽象的。我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先由學生實際操作拉毛線團,得知線段的表象,再通過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這幾個環節,抽象概括出線段。整個過程由具體直觀到抽象,並由易到難逐層進行,創設開放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在練習"任意點三點,選兩點畫一條線段,變成三角形"這個環節上增加了點深度: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條線段圍成,有沒有看到過別的圖形中的線段,請舉例。從學生大量的舉例中瞭解學生對線段的認識又進了一層。然後從

"估一估:哪條線段長"到"通過估測再證實,引出:數學是科學,大量的是需要靠實驗證得到正確的結果,光憑直覺(眼睛觀察)是不夠的。進行學習數學該具有的精神教育。"引出下一節課的學習內容。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初步認識線段,我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先由學生實際操作拉毛線團,得知線段的表象,再通過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畫一畫這幾個環節,抽象概括出線段。整個過程由具體直觀到抽象,並由易到難逐層進行,創設開放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較好的:

(1)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

(2)體現學生是發現者和研究者;

(3)關注學生的差異面;

(4)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

當然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如:準備的`毛線團太新,不夠形象,學生沒開始拉就已經是一條線段了;老師說的話太多,容易使內容瑣碎造成學生思路不完整;在畫線段時還不夠規範,特別是畫指定長度的線段,最好利用多媒體手段,這樣學生才能看得清楚。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會數線段的條數並會畫線段。

2、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思考、探究的意識和能力,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樂於學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感受生活裡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徵。

教學難點:

線段表象的建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線繩、直尺或其他可畫線段的工具、長方形紙等。

教學過程:

一、認識線段

(一)、感受線段的直

1、(課件出示鳥巢圖)小朋友們,這是什麼?

是啊,這是鳥巢,今年暑假,在這裡隆重的舉行了第29屆奧運會。看!100米的賽場上,運動員們爭分奪秒、奮力拼搏。

2、(課件出示跑道圖)這是100米跑道,這兩條分道線有什麼不一樣呢?

是啊,這條是直的。(板書:直)

3、(課件出示毛線圖)那你們看,這條毛線的形狀是怎樣的呢?你能想個辦法讓這條毛線變直嗎?請小朋友們拿起桌上的毛線試一試。(指名前)你是怎樣讓它變直的呢?

4、(課件出示拉線圖)是啊,我們捏住線的兩段,把它拉緊了,線就直了。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線段。(板書課題:認識線段)讀兩遍。

(二)、感受線段的兩個端點

1、(演示 )我想請位小朋友來摸一摸這條線段是從哪兒到哪兒?(指名摸)老師兩手捏的這個地方是線的哪兒?線的兩頭也叫兩端,(出示端點)在數學上把它們叫做端點。(板書:端點)讀兩遍。那線段有幾個端點呢?(板書:2個)

(三)、認識線段的示意圖

(課件出示線段圖)線段可以用這樣的圖形來表示。(師畫線段圖)用兩個短短的豎線表示兩個端點、直的.。這兩個端點有時侯也可以用兩個小圓點表示。

(四)、小結線段的特徵

1、(演示 )指一指,這條線段的端點在哪裡?(生指)(出示

)那這樣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嗎?說說你的理由,好嗎?(演示:換根長 )那這樣呢?(演示: )那這樣呢?為什麼?

2、那線段該是什麼樣子的呢?是啊,線段必須是直的,有兩個端點。(板書)小朋友們記住它的樣子了嗎?

(五)練習: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這些圖形中哪些是線段?(生答)

師:為什麼說這幾個是線段呢?

(六)舉例說明生活中的線段

1、(出示尺)這是什麼?你能在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們剛學的線段嗎?(指名)

是啊,尺的每條邊都可以看成線段。那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生說說)

2、線段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課件出示圖片)如:門框的邊、樓梯臺階的邊、屋簷的邊、護欄的欄杆、橋的牽拉繩等等,這些都可以看成線段。

(七)圖形中的線段

師:在我們的周圍,還有許多圖形,它們的身上也藏著線段,我們一起來找一找,數一數。(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二、折線段,認識線段有長有短

1、(出示長方形紙)這是什麼圖形?它有幾條線段?哪4條?(生指)除了這四條外,你能用它再創造出一條線段嗎?(可以討論討論)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條比它長的嗎?比它短的呢?比豎折更長的呢?

指出:線段是有長有短的。(板書:有長有短)

三、畫線段

師:小朋友們真了不起,不僅會數線段,還能創造線段,說明線段已經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這位好朋友畫下來?拿出本子試著畫一畫。邊畫邊思考:

① 哪些工具可以畫線段?

② 畫線段時要注意些什麼?

展示:他畫的怎麼樣?能告訴大家你是怎麼畫的嗎?你有沒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們是用什麼畫的?還有哪些工具可以畫線段?是啊,只要邊是直的都可以畫線段。

四、組織練習

1、出示想想做做3

師:給你兩點,你能把兩點連成一條線段嗎?書上49頁想想做做第3題。

師:連線兩點可以畫幾條線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師:給你三點呢?連線每兩點可以畫幾條線段?書上49頁想想做做第4題。(展示)是這樣嗎?我們一起再來看一下。(演示)

師:是什麼圖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師:給你四個點呢?先猜一猜?再畫一畫,看看能畫出多少條線段?(展示)

師:我們在畫的時侯,怎樣畫就能畫全了、不遺漏?課件演示有順序的畫。

五.課堂小結。

小朋友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知道了什麼?學會了什麼?

六、拼圖形

師:小朋友們,你們可別小看這線段,它可以組成許多美麗的圖案,請看:

(課件出示)

師:課後請小朋友們也動手畫一畫,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線段創造出更多、更美的圖案,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

教學反思:

線段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學生的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之上通過大量表象的支援,從而獲得對線段特徵的直觀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讓學生經歷認識線段的活動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初步實踐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絡。

1、 重視探索實踐。

課始,我讓學生動手實踐:想辦法讓桌上彎曲的毛線變直,再變換方向拉一拉,讓學生充分感知線段的本質特徵。在折線段時,我向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用一張長方形紙折出一條線段,並比較其長短。讓學生比較中初步感知線段是有長短的。在畫線段時,我也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畫線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點。整個學習過程中,我很重視學生的探索實踐,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聯絡生活。

生活中的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熱情,讓學生親近數學,對數學感興趣。首先,在匯入時,我出示了學生最熟悉的100米跑道線,讓學生感知直。其次,在認識了線段的基本特徵後,我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學生找的熱情很高,找出了許多。最後,我又展示了一些學生熟悉的用線段圍成的圖案,如:五角星、松樹、房子等等。整節課,我儘量的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學生來理解、認識線段。

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練、明確。對於二年級國小生來說,有些問題我提的不夠明白,造成了國小生的思路不夠完整、清晰。從而導致課堂上學生多處出錯。

2、課前預設不足,教師缺乏靈活性。比如:教師演示把毛線斜著拉,問:這是線段嗎?當時有許多學生就回答:不是。為什麼呢?因為它彎了。由於課前沒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當時有點措手不及。其實這是很好處理的,只要鬆手讓線變彎,再拉直,比一比,學生很快就能清楚的認識到:這樣也可以看成線段。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7

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線段的長短。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初步認識線段。線段對學生來講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我先通過學生的體驗活動來初步認識線段並用圖表示,再通過學生畫線段活動,讓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的特徵。最後學生通過量線段、數線段來加強對線段的認識。

線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既抽象有實際。我在設計本節課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抓住線段的兩個特徵,恰當把握教學要求。

儘管教材只寫出“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但用直觀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線段的屬性,直的、兩個端點即可以度量。教學時,我緊緊抓住線段的`兩個特徵,反覆用多種方法強化學生對線段的認識。畫線段是在認識線段的基礎上進行的。由於學生已有了對線段的感性認識,知道某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因此,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畫一條線段,並請了不同畫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畫的線段,並介紹自己是怎麼畫的,從而使學生明白畫線段時既可以先畫一條直的線,再畫上兩個端點,也可以先畫一個端點,再由這個端點引出一條線,最後畫上另一個端點,還可以先畫兩個端點,再把兩個端點連起來。除此之外,我還請學生說說為什麼尺、鉛筆、數學書這些東西都可以用來畫線段,還有哪些東西也可以幫助我們畫線段,使學生明確只要有直邊的東西都可以用來畫線段,又一次鞏固了線段“直”的特點,最後我請學生再畫一條定長線段,這樣,學生經歷了畫線段的過程,自己得出並牢固掌握了畫線段的方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存在問題:這一環節我過多關注線段的測量,而沒有關注定長線段的畫法。雖然學生沒有多大問題,但作為新授課教師必須明確指導:從零刻度開始到規定釐米刻度畫一條直直的線,並畫好端點。如果在這一環節上教師能夠示範畫線段,學生思路上會更明確。

2、注意創設情境,感受理解線段。

教材只有半頁的內容,如果為了背出線段是什麼,畫一畫線段,那不是難事,但線段的教學,更重要的是結合情境感受線段,理解它的意義,使學生看得著,摸得到,用得上,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觀察想象力和探索問題的能力。這一環節學生進行了多樣、靈活、有趣的練習,不僅鞏固了對線段的特徵的認識,而且對線段的認識更豐富、更深刻了。他們在練習中獲得了提高,樹立了學習的信心,也充分感悟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存在問題:設計問題時我能夠考慮題目的開放性、遞進性、靈活性、知識的連線性等方方面面,但對練習的反饋形式或者說反饋時教師的問題設計不夠全面。如反饋斷尺量長度時,我只考慮有三種方法,沒有考慮這三種方法的思考過程。比如我考慮到可以用12—8地方法來解決,在練習中通過引導,學生也想到了這種方法,這時我沒有再深入研究為什麼可以用12—8,當然學生的思維也只停留在可以用減法,至於為什麼就不得而知。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8

線段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覺地認識了它。陌生是因為線段作為幾何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年齡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低,學生的感性認識遠遠超過了理性認識,要以純數學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難度,要有一定的空間觀念才行。

因此在備課前我先研讀教材,發現教材首先通過學生對自然放置的線和拉直後的線進行比較、觀察來初步認識線段,感受“線段是直的”,並用圖表示線段,使學生初步建立線段的表象特徵。再通過觀察直尺、黑板、課本的邊線以及用紙折出的摺痕都可以看成是線段,而且要求學生折出不同長短的摺痕,引導學生體會“線段有長有短”。讓學生用直尺畫線段,既豐富了學生對線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對線段的認識。想想做做主要通過學生感興趣的練習形式,幫助學生鞏固線段的特徵。第1題讓學生根據線段的特徵判斷是否是線段,突出作為圖形,線段是直的,而且有兩個端點。第2題讓學生數出常見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滲透“多邊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第3題讓學生用直尺把兩點連成一條線段,使學生初步體會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第4、5題讓學生利用三個點或四個點,連線其中的`每兩點分別畫一條線段,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畫線段的方法,體會線段與有關多邊形的內在聯絡。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很明確,就是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概括總結來認識線段。我在設計時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和教學目標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首先讓學生觀察放在桌上的毛線,然後讓學生把手中的毛線拉直,用拉直的毛線和沒拉的毛線作比較,讓學生理解線段是直的。通過讓學生摸摸拉直的毛線的兩頭,讓學生知道線段有兩個端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鍛鍊了比較概括的能力。

這一環節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線段的特徵,但我覺得不是所有的知識點必須讓學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識點還是要直接與學生說明的,比如說線段的兩端叫端點,端點這一概念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必須通過“灌輸”讓學生知道什麼叫端點,並在下面的教學中要不斷地滲入,使學生很好掌握。

通過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練習形式,具有開放性,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識,通過讓學生數線段、折線段、畫線段、連線段等活動來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加強對線段特徵的認識。

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較好的:

(1)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

(2)體現學生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體現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3)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

當然還存在著許多不足:

如我讓學生找生活中的線段的時候,學生侷限於找教室中的線段,這時候如果能用多媒體輔助一下,學生的視野會更開闊;讓學生畫線段時沒有規範化,導致在作業中出現畫得線段不是很“美觀”。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真切的體會到教態不夠規範、自身教學語言不凝練,教育機智不成熟。

第一:教態不夠規範。在課堂中教師的肢體語言很重要,我記得聽老教師說過教師在課堂上實際上就是在表演,對於低年級的學生應該有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這樣就能讓他們在輕鬆自然和諧的氛圍中學習,而不是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機器。

第二:教學語言不凝練。主要體現在不會引導學生,不會順著學生的發言就勢引導。還有就是環節和環節之間的銜接不是很巧妙,我覺得有點“唐突”,從一個環節到另一個環節的過渡比較生硬。我們知道,課堂上每一位學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是自己預設的答案,面對出乎意料的答案如何巧妙地引導,在有些地方我發現是很牽強地拉回主題。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儘可能給學生充分發表觀點和意見的機會,引導學生參與交流活動,但也不宜過頻繁地換學生。另外要讓學生相互評價,讓學生做做小老師,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教育機智不成熟。我想對於教師來說,教育機智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並非天生的,而是教師在學習教育理論、總結教育經驗、努力參加教育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教師綜合運用各種教育能力達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現,是教師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藝術的表現,這點感觸非常深。

總的來說,這節課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後的工作中,我一定認真備課,努力鑽研教材,在一點一滴中積累經驗,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應該在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等方面多下功夫,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課,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會有更大的進步。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9

線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很抽象,難以理解,對此我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觀察、比較。學生通過拉一拉、比一比,體驗線段“直”的特點和線段有兩個端點,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形成線段表象。引導學生觀察直尺、課本、黑板等物體的邊,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對線段的感受。鼓勵學生尋找、利用身邊的工具畫線段,讓學生經歷畫線段的'過程,通過交流,探索畫線段的方法。

線段的兩個重要特徵是:

(1)直直的。

(2)有2個端點。

教學時主要圍繞線段的這兩個特點開展教學,形象地把一根彎曲的`線拉緊,體現出線變直了,為引出線段是直的打基礎;接著引導學生看這根線有兩個頭,為後面揭示端點做準備。然後教師有線引到線段,在畫線段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線段是直的,而且又有兩個端點。

除了畫線段讓學生體會線段的基本特徵外,我還接著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那些物體的邊是線段,使他們體會生活中線段無處不在,同時,我還讓學生通過折一折、連一連來進一步體會線段的特點,學生通過摺紙,體會到了我們自己也可以來製造線段。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10

一、注重操作體驗,感知認識。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操作體驗,能直觀形象地感受到知識產生的全過程,進而將這種知識掌握得最牢固。在認識線段這一比較抽象的概念時,教師放手讓學生多次操作,深切體驗。先讓學生在“拉直曲線”的操作中,感受線段的特徵,後又讓學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線段,最後是讓學生利用一些工具嘗試著畫線段,進一步形成對線段的表象。學生們也在這“再創造”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樹立了自主學習的信心。

二、注重練習開放,拓展思維。

練習形式多樣有趣,富於開放性,是幫助學生及時鞏固新知識的有效途徑。教師精心設計了“數線段──折線段──連線段”等練習來加深學生對線段特徵的認識,拓展學生對線段的認識,使學生在練習中充分感悟數學學習的價值之所在,但在本節課的實際教學中,拓展的.深度還不夠。

三、注重知識學習,數學思想滲透不足。

學生對於本節課的知識學習效果明顯,但對於學生在點與點之間畫線段的數學思想滲透不夠,比如:五點的畫法,可以從一點出發,逐一畫出,也可以用從外到內的方法進行畫線段。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11

線段對線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既抽象有實際,學生難以理解,對此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讓學生觀察、比較。讓學生通過拉一拉、比一比,體驗線段“直”的特點和線段有兩個端點,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形成線段表象。引導學生觀察直尺、課本、黑板等物體的邊,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對線段的感受。鼓勵學生尋找、利用身邊的工具畫線段,讓學生經歷畫線段的過程,通過交流,探索畫線段的方法。

但上完這節課後,我覺得這節課存在很多缺陷:

1、語言表述不夠嚴密。在表述線段的最主要特點時,我就用了“一段直的並且有兩個端點的.線就是線段”,顯然這樣的描述還不夠嚴密。

2、我的教學設計還不夠豐富,容量不夠大,變式不夠多,在發展開拓學生思維方面還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緊密地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如找出教室內、生活中的線段等等,從而更好地讓數學為生活服務。

4、沒能用課件,如果在讓學生辨認平面圖形中的線段用課件顯示就更好,如,學生找出的線段就顯出紅色,不是線段的顯綠色並打X。這樣學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分層教學還顯得不夠,雖然我在這節課讓學生全體參與但根據學生的智力程度分層教學還不明顯。 為您服務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12

線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對此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讓學生觀察、比較。讓學生通過拉一拉、比一比,體驗線段“直”的特點和線段有兩個端點,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形成線段表象。引導學生觀察直尺、課本、黑板等物體的邊,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對線段的感受。鼓勵學生尋找、利用身邊的工具畫線段,讓學生經歷畫線段的過程,通過交流,探索畫線段的方法。

但上完這節課後,我覺得這節課存在很多缺陷:

1、語言表述欠簡潔,通俗。為了突出尺子與其它物品畫線段時,有什麼好處時,表達得有點抽象,深奧。記住:上課語言要簡潔,明瞭。我們要用學生最容易接受的語言傳達。

2、我的教學設計還不夠豐富,容量不夠大,變式不夠多,在發展開拓學生思維方面還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緊密地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如找出教室內、生活中的線段等等,從而更好地讓數學為生活服務。

4、沒能用課件,如果在讓學生辨認平面圖形中的線段用課件顯示就更好,如,學生找出的'線段就顯出紅色,不是線段的顯綠色並打X。這樣學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分層教學還顯得不夠,雖然我在這節課讓學生全體參與但根據學生的智力程度分層教學還不明顯。

6、在調控學生的活躍性,控制課堂紀律方面還有待提高。不能老是跟學生笑,老師要有威信,該嚴格的時候絕不手軟,做到軟硬結合,賞罰分明。

7、教學過程過渡得太快,例如讓學生感受線段是直的,一定要讓學生摸,觀察,還可以叫個學生到講臺上把線拉直,然後要讓學生感受兩個端點,接著將線放在黑板上,畫出點線段。然後為了使學生便於理解,再用尺子畫出線段。

8、沒有想到畫線段的另一種方法:就是先點兩個點,再畫線段。在備課時一定要動腦筋多想。

這節課有兩點發現:

1、控制學生活動,練習,操作的時間.,可以規定在一定時間內,到最後十秒時,學生們一起跟著倒數。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教學效果。

2、可以適當增強一些難題,例如數線段,畫線段.適當增加難度,可以點燃學生思維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智慧源於勤奮,偉大出自平凡!成功是用勤奮和毅力換來的,春天播種,秋天收穫!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13

教參裡說,讓學生感受到直的,可測量出長度的,以此來初步感知線段。看起來不難,直接感知,學生也能很好的記憶。可是,“感知”卻不那麼容易。這節課設計了以下空間,反思如下:

空間一:感知。以一根繩子和一段視訊匯入新課。拉直的一根繩子,可以看作什麼呢?請你在視訊中找到答案!看了視訊,孩子們找到了答案“線段”。但這時,我感覺學生對線段並沒有感知。於是,我問,你能說說你認為哪兒也是線段呢?比如桌子的高這條線,是一條線段。於是,學生模仿著找出線段。反思這一環節的設計,孩子們在找線段的過程中,雖然並不知道這節課要學習的線段的兩個特點,但是,他們感覺到了,首先應該是直的。這種模糊的認知,我認為就是最初的感知。追問,你們找的都對,那到底什麼樣的線才是線段呢?“直的”毫不猶豫的搶答。追問,還有沒有其他特點呢?“有的長有的短”“她說有的長有的短,就是說線段都是有長度的。”這地方我的話,跟的有點急。可能因為對可測量的感知不太容易,所以我仍然沒有沉住氣。為了學生能夠感知可測量,我又追問了手電筒的光線,太陽光線等,感覺問的有點深了。這地方應該怎麼處理,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反思這個空間,看似隨意的聊天,卻真真切切的讓學生把線段的概念從實物中抽離出來。雖然這個空間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完成了預設的目標。在跟進練習裡,反饋效果不錯。

只是對於細節和過渡語處理得有些隨意。這是平時上課的通病。以後要多加註意。給自己錄音,看看說了哪些多餘的話。

空間二:線段的測量。測量線段,本不該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大可以一帶而過,因為前兩課時,都已經學過了測量的方法。但是,為了更好的鞏固知識,應用知識,還是單獨進行了教學。但是這部分是由學生來說測量的方法。個人感覺有點失敗。雖然大致的意思能表達清楚,但是浪費時間,而且同學的傾聽不是特別好。需要維持紀律。課下忽然想起了於姐說的'“一個行動代替一車語言”如果改成讓他來前面量一量,問題就變得簡單多了,又直觀又高效。

空間三:畫線段。畫線段怎麼畫?把一個大問題直接拋給我學生,簡單表達後,仍然以視訊進行教學。細化要求,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筆,從0開始畫,畫到3,就是長3釐米的線段。然後動手操作。加強操作,畫了長3釐米的線段後,畫長7釐米的線段,問,兩條線段一共多長?第二條比第一條長多少?一邊畫,一邊鞏固解決問題。然後要求,畫筆3釐米長2釐米的線段。馬上有孩子說5釐米。表揚懂數學思考,先計算,再動筆畫。接著畫了同樣長的線段。同樣滲透數學的思考方法,想同樣長,應該先量出第一條的長,第一條長几釐米,第二條就畫幾釐米長。在一系列動手操作中,不停的通過表揚,有指向性的進行方法滲透,比如“孟子玉畫的時候用左手按住了格尺,畫的真直,真好看。”“李明霖是從0刻度畫起的,畫得真認真。一點兒都不差。值得表揚。”等等。並且要求孩子在畫了線段之後,標清所畫線段的長,這樣要求合不合理我也不知道,但是在高年級有要求的時候,很多孩子總是忘記標,我想為孩子養成良好的繪圖習慣,繪圖是應該標識長度的。

這一空間,進行得非常順利。充分的表達和演示,大大的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表揚比要求更有效。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想成長老師喜歡的好學生。他們也都能成為老師喜歡的好學生。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經歷操作活動和觀察線段的過程,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徵,會數線段的條數並會畫線段。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思考、探究的意識和能力,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樂於學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感受生活裡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的特徵,能用刻度尺畫和量出指定線段的長度。

教學難點:線段表象的建立,會分辨線段。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師:請小朋友每人拿出課前準備的細線,同桌相互比比兩根線的長短。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交流結果。

2、師:現在請小朋友來介紹介紹你們是怎樣比的?

生:我是先把細線的一端對齊,然後把線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師板書:拉直;一端對齊。

師述:我們把這根細線拉直以後,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線段。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線段。

(1)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

端點 端點

(2)教師說明:一根線段有長有短,說明線段是有一定長度的。當一根線段單獨在一起的時候,為了表示它有兩個端點,而且不變形,我們在畫的時候要給它裝上兩個標誌(在端點處畫一短豎),用這個特殊標誌來表示它就是線段。

2、尋找線段。

(1)師:請小朋友拿出課前準備的長方形紙,放平在桌子上。

師述:像長方形紙的四條邊就可以看作線段,尺子的邊也可以看作是線段。

(2)師:小朋友觀察一下,在我們周圍還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線段?(觀察、考慮兩分鐘)

(要求:要說完整話。比如:什麼的邊緣是線段。)

生1:黑板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生2:窗戶的邊可以看作線段。

生3:課程表的框邊也可以看作線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完整的。)

3、折線段。

(1)師:現在老師把這張長方形紙對摺,然後展開,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看到中間有條線段。

師:對了,中間的這條摺痕我們就可以看作線段。

(2)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長方形紙折折,看看怎樣折摺痕最長?怎樣折摺痕就比剛才老師折的短?

學生動手操作。

交流自己的折法,總結對角折時摺痕最長。

4、畫線段。

教師示範,學生模仿。

師:誰來介紹一下線段有哪些特點?

生1:線段是直的。

生2:線段還有兩個端點。

生3:畫線段時還要裝上兩個特殊標誌。

三、 方法應用及課堂檢測。

1、判斷線段。

師述:只要符合(1)直,(2)有兩個端點和兩個特殊標誌,這兩個條件的就是線段,和它的位置是沒有關係的。

2、下面的圖形各由幾條線段圍成?

( )條 ( )條 ( )條 ( )條

3、用直尺把下面的兩點連成一條線段。

小結:連線兩點可以畫一條直線。

4、下面有三個點,連線每兩點畫一條線段。

小結:連線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可以畫三條線段。

5、下面有四個點,連線每兩點可以畫幾條線段?

小結:連線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四點,可以畫六條線段。

6、填一填。

線段是( )的,有( )個端點。

三角形由( )條線段組成。

正方形由( )條線段組成。

兩點之間可以畫( )條線段。

線段有長短嗎? ( )

2、畫一畫。

(1) 畫一條長5釐米的線段。

(2) 畫一條比6釐米短2釐米的線段。

(3) 畫一條比3釐米長4釐米的線段。

四、梳理知識,總結昇華。

師:小朋友,今天你學到了什麼?

五、作業佈置。

課本第7頁練習一的第7、8、9題。

板書設計:

認 識 線 段

線段的特徵:直直的,有兩個端點的平面圖形。

量線段 畫線段

教學反思:

1、在整節課的環節設計上,我通過“拉線段——找、折線段——畫線段——數線段——連線段”五步來幫助學生一步一步地認識、理解直至掌握線段。這樣的設計是完全符合教學的認知規律,也十分切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的。

2、“線段”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大量接觸到這一內容,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與表象認識,但是他們對這些內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們對線段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引導學生將直觀物體和抽象概念搭建橋樑,實現過渡,在現象和本質之間通過有選擇地觀察和總結,使線段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現出來,真正實現對概念本質意義的建構。

3、不管是教學的細節,還是教學的環節,也不管是預設的還是生成的,如果我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敏銳地抓住教學的契機,並滿足學生真實的需要,促進學生的發展,這堂課就應該能更精彩。一堂課是由許許多多的教學細節與教學環節所構成的,而課的成敗,也恰恰體現在這些教學細節與環節的設計與處理上,對於我的課堂而言還需從細節上認真把握。

認識線段教學反思15

線段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學生的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之上通過大量表象的支援,從而獲得對線段特徵的直觀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讓學生經歷認識線段的活動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初步實踐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絡。

1、 重視探索實踐。

課始,我讓學生動手實踐:想辦法讓桌上彎曲的毛線變直,再變換方向拉一拉,讓學生充分感知線段的本質特徵。在折線段時,我向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用一張長方形紙折出一條線段,並比較其長短。讓學生比較中初步感知線段是有長短的。在畫線段時,我也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畫線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點。整個學習過程中,我很重視學生的探索實踐,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聯絡生活。

生活中的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熱情,讓學生親近數學,對數學感興趣。首先,我直接讓同學們觀察毛線在桌子上的自然狀態,再讓他們想辦法怎麼樣能讓它變直,讓學生感知直。其次,在認識了線段的基本特徵後,我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邊也可以看成線段?學生找的'熱情很高,找出了許多。最後,我又展示了一些學生熟悉的用線段圍成的圖案,如:五角星、松樹、房子等等。整節課,我儘量的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學生來理解、認識線段。

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練、明確。對於二年級國小生來說,有些問題我提的不夠明白,造成了國小生的思路不夠完整、清晰。從而導致課堂上學生多處出錯。

2、在總結線段的特徵時,絕大部分的同學能夠回答出來“直”的特點,“兩個端點”不能很順利的說出來。可能是我在教學“兩個端點”的過程中沒有引入好強調的還不夠!由於課前沒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當時有點措手不及。

3、教學時間沒有把握好,導致在處理給出四個點問能畫出幾條線段時,沒有講解到位!沒有能及時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4、重點沒有突出到位!還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