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比的應用說課稿(15篇)

說課稿1.34W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比的應用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比的應用說課稿(15篇)

比的應用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

我講授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第一課時,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問題。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即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與分數的聯絡,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延伸。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方便於學生對知識的遷移,也有利於加強知識間橫向和縱向的聯絡,為今後學習正比例知識埋下伏筆。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及解題方法.

(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觀察、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按一定的比來分配一個數量。

2、根據題中所給的比。掌握各部分佔總量的幾分之幾,能熟練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學難點:

正確分析,靈活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二、說學情

對於按比例分配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曾經遇到過,

甚至解決過,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體悟和經驗,但是對於這種分配方法沒有總結和比較過,沒有一個系統的思維方式。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的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系統化,總結並內化成學生的一個鞏固的規範的分配方法。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師努力去營造一個愉快、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形成和諧的課堂氣氛,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探討新知識。

本課採取小組合作、交流探索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並學會比較、分析、歸納、綜合,獲得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方法,儘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現實情景和活躍的情趣,貼近學生的思維調動區,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新課標提出:通過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例項作為認識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所以我設計瞭如下問題:一班30人,二班20人。把這些橘子分給1班和2班。怎樣分合理

這個環節讓學生說出分的方法(平均分和按人數來分),進而引出課題——《比的應用》。這樣使學生意識到抽象的數學知識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

息”,感受到生活經驗數學化與數學經驗生活化。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的發展變化與延伸,為分散難點起著積極的遷移作用。

第二個環節: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課本情境圖。如果把這筐橘子按3:2分,怎麼去分

教師引導:在這兒分橘子時,3:2表示什麼意思讓學生說說。(一班最少分3個時,二班分2個)。接著往下分,怎麼去分呢同桌互相討論。彙報,師生填表。從表格中的資料,你發現了什麼(大班分的橘子數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二班分的橘子數也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不管怎麼分,每次都按3:2來分的。)

2、出示課本主題圖。如果把140個橘子按3:2來分,怎麼去分

因為有了前面分橘子的基礎。學生很快就會完成表格。這就是列表法解數學題。

3、利用課件幫助理解、掌握分配問題的結構特點。

接下來引導學生分析題中數量關係:題目要分配什麼按照什麼分配

重點思考討論:從3:2這個比中,你能知道什麼接下來鼓勵小組合作嘗試多種方法解答,重點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2、小結:按比分配的應用題有什麼結構特點怎樣解答這樣的應用題

這樣設計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靈活地依據提出的方法調換教學順序,並引導學生掌握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安排學生的小組討論方式能使學生一開始就暢所欲言,把幾種不

同思路比較和聯絡起來,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並注意培養學生的檢驗能力。

第三個環節:多層訓練,形成技能。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環節,我設計的練習題力求做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新舊知識融合恰當,形成技能技巧,開拓思維,發展能力,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1、基礎練習

2、提升練習

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所以我設計了《營養搭配》這麼一道題用以拓展延伸。這一環節著重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並及時的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第四個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你學會了什麼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這樣做既檢驗了效果,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概括和口頭表達能力。

比的應用說課稿2

一、說教材、說學情

(一)、說教材

《百分數的應用》單元學習的重點是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學生在理解問題中蘊含的數量關係,強調對實際問題實際意義和數學意義的理解。解決問題時要有數學的眼光,能識別數量關係,進行提煉,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解決,提高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說學生

對學生來說,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依據數量關係列式解答並不困難,要求學生找準單位“1”,理解數量關係。

二、說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幫助學生整理本冊百分數應用題的學習型別,包括辨認三種類型應用題的特點及其解題方法。

2、提高解決三類應用題的速度和準確性,提高解決簡單變式題的解題能力。

教學重難點:

辨認三種類型應用題的特點及其解題方法。

三、說學法、說設計

(一)、說學法

在本節課中,我著重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會自我總結。具體表現在,教師要引導學生自由回憶有關百分數應用題的三種類型。然後通過練習題再次確認總結是否合理。

(二)、說設計理念

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自主探究的慾望,發展探究知識的能力。

(三)、說設計

我在設計上力求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突破:

1、改變單一的呈現方式,引導學生在解讀資訊的過程中提出問題。

2、改變程式化的分析方式,引導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數量關係。

3、改變以解題為主的練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富有現實意義的資訊分析過程中增強應用意識。

四、說學習過程

(一)、知識梳理,歸納型別

1、導目標

同學們,在第二單元百分數的應用中百分數應用一,一共有四節課,分別是:百分數應用一、百分數應用二、百分數應用三和百分數應用四,通過今天的複習,我們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是:

(1)、進一步掌握百分數應用題的題型特徵和解題方法。

(2)、提高解決百分數應用題的能力。

2、導問題

◆閱讀內容:第二單元《百分數的應用》的學習內容。

◆閱讀問題:

1、每節課中研究的是什麼型別的百分數應用題?

2、每個型別的百分數應用題有什麼特點?

(二)、加深理解,改編習題

1、梳理

學生結合閱讀問題,自主進入第二單元的再學習和再研究。

2、歸納

百分數應用題的型別 第一類:百分數意義的應用

第二類:單位“1”已知 (乘法)

第三類:單位“1”未知 (方程或除法)

百分數應用四:解決利息問題。

3、改編

結合百分數應用一、百分數應用二、百分數應用三和百分數應用四的學習型別,學生髮現型別特點,進行改編,加深對百分數型別題的理解。

(三)、深度理解,辨析型別

1、出示習題,辨析型別

(1)、一種膝上型電腦原價4000元,先漲價10%,後降價20%,現在每臺電腦售價多少元?

(2)、東風路國小今年植樹1200棵,比去年增加20%,去年植樹多少棵?

(3)、一種商品,現價640元,比原價降低了160元出售,降低了百分之幾?

(4)、小明把200元壓歲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一年,他準備到期後將錢全部取出捐給“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52%計算,到期後小明可以捐給“希望工程”多少錢?

(5)、一條公路全長50千米,第一週修了全長的20%,第二週修了全長的25%,還剩多少千米沒有修完?

(6)、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第一時行了全程的25%,第二時行了全程20%,這時離中心點有9千米,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7)、果園裡有梨樹400棵,桃樹的棵數是梨樹的75%,桃樹的棵數又是蘋果樹的40%,蘋果樹有多少棵?

2、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複習,希望同學們在解決百分數應用題的時候,要重分析,抓型別,認真做,這樣才會更好地解決百分數應用題,提高做題、解題的效率。

比的應用說課稿3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的說課題目是: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專題3第二單元 《鐵、銅的獲取及應用》中的“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開啟課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說的同時開啟課件這個按鈕〕

“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知識是本專題的重點之一,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加深鞏固“從自然界獲取鐵和銅”的知識,併為下一節“鋼鐵的腐蝕”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部分知識體系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中的“結構—性質—製備—用途”的模式,而是從熟悉的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事例著手,引發學生對“他們在自然界如何存在?人類如何獲取這些物質”的思考,進而產生探究的X望。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更廣闊的視野下,認識在生產生活中有廣泛應用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關知識,瞭解化學在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中的意義和作用,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釋與解決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並且通過 “鐵三角”的學習還能進一步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說這句話的同時開啟相應按鈕〕

【知識目標】

1、瞭解鐵、銅的物理性質及用途

2、掌握鐵、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及應用

3、掌握的Fe2+、Fe3+的檢驗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鐵、銅製品及課堂表述,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資訊進行加工,並能準確表述有關資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在“實驗—反思—再實驗—再反思”的過程中體驗實驗探究的方法技能。

3、通過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使實驗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情感目標】

1、通過問題討論的過程,培養學生善於合作的精神。

2、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和總結,培養學生事實求是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說這名話時開啟課件對應的按鈕〕

重點: 鐵、銅的化學性質、Fe2+與Fe3+的相互轉化.

難點: Fe2+與Fe3+的相互轉化.

四、教法和學法〔說這句話時按課件對應的按鈕(教法按一次,學法接著再按一次)〕

教法:關於本部分內容的教學,我採用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法,從實驗現象中分析得出結論。先引導學生從生活常識發現兩者在性質上的差異,然後通過結論總結鐵、銅應具有的性質,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及方法。

學法:學生在本節課中主要用實驗,觀察,對比,歸納等方法, 模擬發現過程,通過推測、設計探究實驗以及學生自主實驗探究認識Fe2+、Fe3+的區別和轉化。最後由學生總結歸納三方面的結論要點,嘗試用簡潔的圖示方法自主構建“鐵三角”關係。這樣不但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達到發展學生智慧的目的,同時讓學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學風。

五、教學的程式〔按教學的程式的按鈕,以下按順序點選〕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以極高的興趣進入課堂,採用圖片引入法。

鐵、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金屬材料,它們的用途特別廣泛(展示圖片:江陰長江大橋、火鍋、門鎖、電線等)你能根據圖片說出它們的物理性質嗎?學生回答,教師幻燈片投影總結

2、交流與討論 對於鐵、銅參加的一些反應,在國中我們已經瞭解了一些。請你寫出下列(課本72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或離子方程式,若是氧化還原反應指出氧化劑、還原劑。你還知道有鐵、銅參加的其他反應嗎?由學生分組討論完成,比一比哪組既快又正確。

第二部分:實驗探究活動

1、活動與探究 ---- Fe2+、Fe3+的性質及互相轉化

先告訴學生Fe2+、Fe3+的性質及檢驗方法,其次介紹Fe2+、Fe3+可以相互轉化,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並完成探究實驗,最後由學生得出Fe2+、Fe3+轉化的條件,嘗試構建“鐵三角”關係。

告訴大家:Fe2+、Fe3+的檢驗:

⑴ 觀察法:含Fe2+ 的溶液顏色為淺綠色;含Fe3+的溶液顏色為黃色色

⑵ 顯色法:Fe3+遇KSCN溶液顯血紅色; Fe2+遇KSCN溶液不顯血紅色

【分組實驗】現有下列試劑:鐵粉、0.1mol·L-1 FeCl3溶液、0.1mol·L-1 FeCl2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雙氧水)、其它試劑和儀器。怎樣設計實驗來證實Fe2+和Fe3+之間的轉化?

【歸納】能否用簡潔的圖例表示(歸納)Fe、 Fe2+、Fe3+轉化的關係?

2、活動與探究 ---- Cu、Cu2+的性質及互相轉化

這個實驗由老師做,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並分析原因

第三部分:創新應用

創新應用一:

實驗室中配製氯化亞鐵溶液,試劑瓶中為何要放一枚光亮的鐵釘?

創新應用二:

如何設計實驗證明Fe2+和Cu2+的氧化性強弱。

第四部分:佈置作業

課本第78頁 5、6、7

比的應用說課稿4

一、 說教材:

1、 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及意義:

本課時內容是在以前學過的“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屬於教學簡單的求平均數應用題(大都在整數範圍內),為教學比較複雜的求平均數應用題(大都在引進小數後)奠定基礎。從教改的趨勢看,他傾向與把平均數應用題與統計初步知識結合起來教學的。

傳統國小數學教材編排意圖很明確,重在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通過移多補少使各部分同樣多,會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平均數。以往的教學較少關注“平均數”在統計中的作用,大多是為求平均數而求平均數,關注計算方法,力求通過不同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新課程標準出臺後,“平均數”主要凸現平均數的統計意義,讓學生經歷學的過程,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感悟,理解平均數的真實含義,掌握用不同方法計算和解決簡單的平均數問題。把它放在三年級“統計”這一單元,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國小數學裡所講的平均數是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統計資料的集中趨勢量,它所反映的是一個整體的水平,它的價值是用一個量來表徵統計資料的總體水準,並應用它進行比較和合情的推測。既可以用它反映一組資料的一般情況,也可以進行不同組資料的比較,能清楚地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用平均數表示一組資料的資料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基於對平均數的理解,在教學中確定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結合生活事例,初步理解平均數,知道怎麼求平均數。滲透“移多補少”、“估算”等數學思想方法,能從生活中獲取資訊,解決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感悟平均數的意義;重在理解平均數在統計意義。

2、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 初步認識求平均數應用題的特徵,探求解題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對應思想。

3、 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是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難點是探求平均數的方法。

二、 說教法、學法:

1、 由於國小生的思維處於具體運算階段,對於學習一些抽象的規律性的數學知識有一定難度,故我儘量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進“思想在學生頭腦裡產生”,還創造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提高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

2、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覺器官,通過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積極思維,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三、 教學程式設計

1、 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複習部分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設遷移的情景,引導學生進入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去。如我先用學生喜歡的卡通貓為物件,設計他們正在參加池塘釣魚比賽的情景,然後根據老師提供的資訊,請學生猜一猜:哪隻貓釣的魚最多?哪隻貓釣的魚最少?並利用學生手中的12個圓片把猜的的結果動手擺起來。擺好後,再請學生想一想怎樣移動使每份同樣多?學生自己操作,個別同學上臺來操作演示。教師結合同學的操作情況進行例舉,證實學生的話是正確的。這樣通過人人動手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內涵就是“移多補少”,然後通過多媒體教學,確性通過移動能把大小不等的數量變為相等,相等的每一份就是這三個數的平均數,從而揭示平均數的含義,使得概念在學生操作中生成,在主動建構過程中深化對概念本質意義的理解。當學生的建構剛剛獲得平衡時,又巧妙設定認知衝突,“平均數除了通過移動得到,你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得到呢?”迫使學生打破以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先合併,再平均分)。然後要求學生自己驗證,從而揭示課題。

2、 探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從富有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引出“想一想,你在什麼地方用到過求平均數?”假如我想了解一下我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那該怎麼辦呢?隨此一問,學生的思維在起波瀾。那這樣一個一個算是否太麻煩?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可以從高、中、矮中選幾典型代表來算一算他們的平均身高,從而推算出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然後要求學生自報身高,四人小組討論,各人列式解答,再通過集體反饋,完成問題最終解決。我這樣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同時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也真正得到發揮。特別是求平均體重過程中,我不硬性規定幾人合作,而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夥伴,算一算你們幾個好朋友的平均體重。這時學生的學習氣氛頓時輕鬆起來,學生積極性也同時增強,再通過討論、反饋,得出如何來求平均數?求平均數的關鍵是什麼?……這樣學生不僅學會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學會自主探索。

3、 強化練習,鞏固新知

為了遵循數學教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理念,我結合鮮活的熱點“運動會”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數學生活一脈貫通。同時為了滲透對應思想,我特意設計了兩道選擇題,要求學生明白總數和份數之間的對應關係。在教學中還考慮到做遊戲,蒐集生活中的資訊編應用題等,通過編題,使學生牢固掌握平均數應用題的結構幾解題思路,深化了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提升了他們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提升了他們對“數學交流”的能力。

4、進行課堂總結和佈置作業。

比的應用說課稿5

一、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使之‘做’數學”的教學理念。做數學是目前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觀念,它強調學生學習是一個現實的經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主要意在體現“做”數學的兩方面:一引導學生“玩”數學;二幫助學生“悟”數學。因此有意識地採用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等活動方式,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嚐到發現數學的滋味。

二、設計思路

“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是浙江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二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是在學生能“比較數量多少”和“求兩個數相差多少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又一類應用題。

教材強調“先分後合”,通過“誰與誰比,誰多誰少,多的可以分成哪兩部分”來理解算理。因此,通常的教學模式是“著重讓學生理解:母雞與公雞比,母雞多,母雞的只數分成——與公雞隻數同樣多的和比公雞多的兩部分,把這兩部分合起來,就是母雞的只數來解此類應用題。”但從實際的教學情況看,讓一年級的學生完整地敘述這一思考過程是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學生對為什麼要分分了過後又為什麼要合很難理解,教師上課時也說不明道不清。

針對以上的現象,本節課設計的意圖是想在強調“同樣多”與“多的部分”的概念的基礎上,抓住“母雞比公雞多3只”的重點句,通過探討“誰和誰比,以誰為標準,誰多誰少”,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即求母雞的只數轉化抽象成“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文字題(求比5多3是幾)”來解此類應用題,使說的過程變得簡潔,以便於學生接受。而且還為學生以後學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尋找單位“1”的量作鋪墊。基於以上教學想法的另一個原因是教材在教完“求兩數相差多少的應用題”、“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各內容之後,都出現了同類的文字題。說明各類應用題與同類文字題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絡,是否意味著生活問題與數學模型的建構相互依存。

針對以上的教學設想,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通過觀察和操作,滲透“一一對應”及“比較”的思想、方法,幫助理解掌握“同樣多”與“多的部分”。

(2)學生掌握表述解答方法的過程,並能正確解答此類應用題。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動手操作和實踐應用能力及探索創新、合作學習的意識。

(4)向學生滲透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思想觀點,進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為力求體現“引導學生‘玩’數學,幫助學生‘做’數學”這一教學思想,教與學主要舉措為學具操作、計算機輔助教學、組織討論探索、引導合作發現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來,構建“轉化”的全過程,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理解”或“消化”的過程,同時通過以下的學習方法親身體驗合作的成功和愉悅。

(1)觀察的方法,通過觀察電腦的動畫演示,突出“同樣多”這一重要概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動手操作的方法,通過動手操作擺“同樣多”與“多的部分”,感悟應用題與文字題的轉化統一。

(3)嘗試法,教師先讓學生嘗試從具體實物操作中抽象成文字題,在嘗試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然後相互討論,相互啟發,最後總結出方法。

(4)概括的方法,在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能總結概括出解此類應用題的方法。

三、教學程式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國小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為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這節課的程式安排為:

第一環節:引導學生“玩”

1、開門見山地讓學生按要求玩學具

(1)擺一擺“同樣多”的兩種物體,學生自由擺。引匯出“一一對應”的擺法後,再次擺“同樣多”的兩種物體,同桌交流檢查。

(2)擺一擺“多的部分的物體”,學生自由擺並演示說操作的過程。第一行擺4個,第二行擺比第一行多2個。就是比4多2個所以擺6個。主要引導學生說出為什麼第二行為什麼擺6個(比4多2是6。)

(3)相互合作擺“多的部分的物體”,指名演示並說過程。

2、教師引導得出:剛才我們所做共同點就是算“比幾多幾是多少”

[設計意圖: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設定“玩”的環節是針對兒童這一特點及教學內容所考慮。“玩”數學不僅是學生的認知過程,而且也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意交流的過程。“玩”數學的獨特之處在於主體處於愉悅心理狀態下去學數學。學生通過擺學具從具體實物操作的過程中初步感知“求比一個數多幾是多少”的文字表述,為新課應用題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環節:幫助學生“悟”

1、應用題教學例公雞5只,母雞比公雞多3只,母雞有多少隻

(1)獨立思考,嘗試解題。

(2)小組合作,交流解法。教師參與學習。

(3)彙報解法。可能出現:用學具演示;直接說算式;轉化成“比5多3是幾”等。

(4)電腦演示線段圖,抓住“母雞比公雞多3只”通過“誰與誰比,以誰為標準,誰多誰少”來進一步理解算理。

2、引導歸納轉化成文字題

[設計意圖:合作方式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本節應用題教學,也想嘗試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如:從實際的問題“母雞比公雞多3只”的理解:誰與誰比,以誰為標準,誰多誰少,及轉化成文字題都有一定的難度,安排合作討論等。這樣以分組合作的形式,出現在課堂上,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提高了參與學習的效率,也便於教師的個別輔導。更重要的是在合作學習中同學之間相互幫助和交流。由此引發了他們的成就感和進取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學生的個體人格的發展,創造了適宜的環境條件]

第三環節:組織學生“用”

1、課後練習。

2、選擇自己喜歡的兩樣物體編應用題

[設計意圖:學生在以上合作交流探索的基礎上,已初步建立把應用題轉化成文字題的思想方法,並能正確解答。這裡設計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編題的目的一是鞏固新知,步步深入;二是給學生提供自主的活動空間及實際的應用意識。]

第四環節:指導學生“想”

1、談談對這類應用題解題的感想。比如請你用“難、容易、比較難、比較容易”選一來進行評價並說明理由。

2、如果是“母雞比公雞少3只”你會做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回憶歸納本節課所學內容,讓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知識網路,培養了抽象概括能力,同時抓住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與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的內在聯絡來再次調動學生的求知慾。]

比的應用說課稿6

一、說教材及教學理念

《靜電現象的應用》是高中新課程實驗教材人教版(選修3--1)第一章第7節的內容,是對靜電感應的深入研究和具體應用。本節是這一章的難點,內容抽象、深奧,在生產生活中的涉及面廣。上好本堂課就顯得比較困難,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是做好靜電實驗,而靜電實驗的成功率低,所以一旦實驗失敗便需要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同時我也準備了實驗的實錄,播放錄影同樣具有說服力。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課標的要求,我從一下三個維度制定了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技能方面

1.知道靜電感應產生的原因,理解什麼是靜電平衡狀態

2.理解靜電平衡時,內部場強處處為零,導體是個等勢體,表面是個等勢面,以及導體上電荷的分佈情況。

3.知道尖端放電及其應用,知道靜電遮蔽及其應用。

㈡過程與方法方面

通過科學猜想、理論推導、實驗驗證的過程,教會學生學習物理的一般方法。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通過生產生活中靜電現象的分析,讓學生體會物理學給人類帶來的便利,進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靜電平衡的概念,理解導體處於靜電平衡狀態的特徵是本節的重點

突出重點的方法:因為內容抽象,難度大,所以採用教師問題質疑,學生的討論、教師的總結的方法已達到突出重大的目的

突破難點的方法:通過理論推導和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方法以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四、說教法和學法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實驗引人,複習開題、目標展示、提出問題、引導分析、分組討論、理論推導與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我搜集了視訊錄影和圖片。最後總結,學習目標再現,讓學生自評目標達成情況,並進行提問質疑,並把問題拋到課後,做一個開放式的結尾,從而大大調動了學生課後探究的積極性。

五、說教學程式

1、匯入新課

利用靜電感應實驗,複習靜電感應現象。提出問題:靜電感應的本質是什麼?

啟發得出:是電荷的重新分佈,那麼重新分佈的時候靠什麼力分開的,重新分佈以後導體又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引出新課並展示學習目標。

2、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3、理論推導,小組活動,歸納總結出,靜電平衡狀態下導體的特徵,其中用反證法和實驗驗證法。做法拉第圓通實驗。

4、師生互動,共同學習尖端放電和靜電遮蔽,實驗演示和播放視訊與圖片。

5、歸納總結,再現目標。

7、學生質疑,結束新課,佈置課後探究作業。

比的應用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牛頓運動定律是力學知識的核心內容。將牛頓運動定律與運動學知識結合可推導動量定理、動能定理、動量守恆定律和機械能守恆定律;將牛頓運動定律與萬有引力結合,可研究天體運動規律;此外,牛頓運動定律在電磁學、熱學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因此,牛頓運動定律實際上幾乎貫穿了經典物理學的全部內容。在歷年的大學聯考中,單純考查牛頓運動定律的題目並不多見,主要是牛頓第二、第三定律與其他知識的綜合應用,因此牛頓運動定律並不是作為一個單獨的知識點,而是作為一個知識基礎體現在歷年的大學聯考試題中。牛頓運動定律的綜合應用問題是經典物理學的核心內容,是大學聯考的重點和難點,本部分內容的考題突出了與實際物理情景的結合,出題形式多以大型計算題的形式出現,從近幾年的大學聯考形式上來看,20xx年上海物理卷第22題、海南卷第15題、江蘇卷第13題、安徽卷第22題、山東卷第24題、xx年上海單科卷第21題、海南卷第15題,xx年海南卷第16題均以計算題的形式出現。

總之,牛頓運動定律是力學乃至整個物理學的基本規律,是動力學的基礎;本節複習課是力的知識,運動學知識和牛頓運動定律分析解決動力學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為學生學好整個物理學奠定基礎。

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標準,提出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已知受力情況求解運動情況的解題 方法,進一步學習對物體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總結歸納的能力,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例題變式學生探究,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例題示範讓學生學會畫受力分析圖和過程示意圖,培養學生分析物理情景構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問題探究培養學生主動自主學習,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養成積極思維,解題規範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含著物理知識,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從物理走向社會,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 重、難點

(1)本節為複習課,重點內容是選好例題,講清已知受力情況求運動情況的方法。

(2)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題重要的是分析過程,建立情景,抓住運動情況,受力情況和初始條件,依據定律列方程求解,但學生往往存在重結論,輕過程,習慣了套公式得結果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建立掌握方法是難點。

二、學情分析

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來處理教材,讓課堂圍繞學生轉此前學生已有力的初步知識,運動學規律,簡單的受力分析,向量運演算法則,牛頓第二定律,本節將這些知識綜合應用解決,已知受力情況求解運動情況問題,培養學生科學分析方法和良好思維的能力。

學生在涉及到不在一條直線上的多個力的合成可能是本節學習的關鍵,應加以突破。當物體經歷一個較複雜的物理過程,建立物理情景構建物理模型,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學生學習的障礙。

三、教法分析

本節將採用例項分析法、歸納法和講練結合法,通過例題變式總結受力分析的方法,讓學生能夠正確快速的對研究物件進行受力分析。通過例題變式培養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維品質,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通過例題歸納解決已知受力情況求運動情況的'解題程式,讓學生逐步習慣於時間題 先作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弄清問題的物理情景後再動筆,並養成畫情景圖的良好習慣。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本節採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學法指導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調動課堂氣氛,讚賞學生提高各種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中能感受如何發現問題,並更多地體會成功的喜悅。鼓勵學生動手畫物體受力示意圖,運動情景示意圖,構建物理模型以達到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目的。

五、教學程式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通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已學習過了牛頓運動定律 ,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怎樣掌握運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動力學問題方法。牛頓第二定律揭示了運動和力的內在聯絡。因此,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即可解答一些力學問題。 我們通過以下例題來體會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的思路、方法和步驟。

2、教學過程設計

(一)、知識要點回顧與梳理

3、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對超重和失重現象中的物體進行分析

超重狀態:

F—mg=ma , F=mg+ma , F>mg

失重狀態:

mg— F =ma , F=mg—ma , F

可見,在超重和失重現象中,物體實際重力並沒有發生改變。改變的是外界對物體的壓力(或拉力),即物體的“視重”發生變化。

即視重<實重──物體處於失重狀態 ;

視重>實重──物體處於超重狀態

(二)、知識要點針對性訓練題

(三)、型別例題解題思路探究

(四)、型別題解題方法總結

(五)、型別例題變式訓練

(六)、課堂小結與作業佈置

1、超重與失重狀態的分析小結

在平衡狀態時,物體對水平支援物的壓力(或對懸繩的拉力)大小等於物體的重力。

當物體的加速度豎直向上時,物體對支援物的壓力大於物體的重力,由F-mg=ma得F=m(g+a)>mg,這種現象叫做超重現象;

當物體的加速度豎直向下時,物體對支援物的壓力小於物體的重力,mg-F=ma得F=m(g-a)

特別是當物體豎直向下的加速度為g時,物體對支援物的壓力變為零,這種狀態叫完全失重狀態。

2、動力學的兩類基本問題

1)、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求物體運動中的某一物理量:應先對物體受力分析,然後找出物體所受到的合外力,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求加速度a,再根據運動學公式求運動中的某一物理量。

2)、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求物體所受到的某一個力:應先根據運動學公式求得加速度a,再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求物體所受到的合外力,從而就可以求出某一分力。

綜上所述,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先根據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求加速度a,然後再去求所要求的物理量,加速度象紐帶一樣將運動學與動力學連為一體。

3、作業佈置 : 《創新設計》資料練習作業手冊第295頁。

比的應用說課稿8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6、7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教材第一次出現用情景圖呈現數學問題的形式,呈現了一個簡單求和求差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明確、知道兩個相關的資訊和一個相關的問題,就構成了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材用有層次的三句話,對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過程給予指導,引導學生體會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所要經歷的步驟,學習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從整個知識網路來看,它也標誌著數學應用題數學的開始,是向後面的文字應用題過度的橋樑。

二、說教學、學法

1.教法

情景創設法:通過生動有趣的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展開思維。

點撥指導法

2.學法

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只是為了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學生初步學習在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逐步發展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能借助圖畫正確分析題意。

2.會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

3.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用6和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學難點是讓學生會觀察分析,提出合適的數學問題。其中,正確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是關鍵。這些目標在教學中是相互參透相互交融的。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針對一年級學生純真幼,喜愛小動物的心理特徵,教師將學生喜歡的小動物“帶入”課堂,意在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2.放手學習,探究新知

讓學生對著情境圖進行觀察和交流。出示“小兔圖”讓學生進行觀察,利用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情境圖,幫助學生捨棄圖中不相干的因素,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把目光指向左邊和右邊兔子的只數,培養他們初步自主學習的意識。

教學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作為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在與學生一起觀察、感悟的過程中,有選擇的解答一些問題,最終將重點巧妙地引到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明確大括號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問號表示要求的問題,再引導他們理解大括號和問號合在一起表示的意義。並能根據情境圖敘述完整的圖意,互相反覆交流,直至明確要求的問題是什麼。

針對提出的問題,引出算式進行計算。在學生理解了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之後,能夠明確這幅圖要求問題是一共有多少隻小兔,也就是把原來的只數和後來的只數合起來。根據加法的意義,應該說不難解決。這時教師提問要求一共有多少隻小兔?怎樣列式計算呢?板書:4+2=6(只)。為什麼要用加法計算呢?對不對呢?還需要檢查檢查,怎樣檢查,要檢查哪些地方呢?

這些都是深化學生対加法含義的理解,並逐步培養學生回顧反思的習慣,然後完成書上填空,並訂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第二幅圖,讓學生有序、完整地敘述圖意,說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學生選擇用減法計算後,適時地對學生加以追問,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選擇減法,引導學生明白用減法計算的道理。

3.應用新知、培養能力。

有了剛才的分析驗證,對於“做一做”中的兩道題目,放手讓學生自己辨析,完成之後進行對比。通過比較突出問號的位置不同,要求的問題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不同。

4.靜心設練,鞏固提高

練習設計體現了由易到難的原則,根據課堂內容安排了兩個練習。這個練習選自書中的練習十第六題,題中有兩道題,其中“跳棋圖”這道題,由於表述題意時沒有像“摘下、跳走”等明顯可以與減法相聯絡的詞語可用,學生在解決時會出現一些問題。

這道題是練習十中的第六題結合“金色的秋天”情境圖,呈現了多個要解決的問題。要求學生嘗試獨立看懂圖意,說出要解決的問題並能解答。

六、說板書:

一節課的板書很重要,它展現了本節課所學的重點和難點留給學生最直觀的印象。

比的應用說課稿9

說教材:

《比的應用》是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比的聯絡,掌握簡單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係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它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生活、生產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為今後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礎。

說教學目標:

從《數學課程標準》、四個關注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技能目標: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特徵,能運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3、情感目標: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的意識和喜歡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理解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徵和解題方法。

教學理念

所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教學中要因勢利導,採用合理的教法,教給學法,掌握學法,學會用法。因此本課的教學法我總體歸納為兩點:

1、創設情境,為自主探究形成氛圍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願望。教學中注重以人為本,高度重視學生自主性、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我挖掘生活素材,尋找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機聯絡的切入點,讓數學內容生活化,以此提高學生學數學和用數學的能力。

2、自主探究,為合作學習創設平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課採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在溝通比與分數的聯絡基礎上,發現問題、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交流探究、發現新方法。在與他人交流中選擇合適策略,豐富自己數學活動經驗過程中,學會分析、比較、歸納、綜合,促使數學思想方法的發展,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體驗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獲得新知識的愉悅。讓生活走進數學、讓學生張揚個性、讓體驗充滿課堂,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會顯得異常現實、精彩而生動。

說過教學流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為學生年齡小,再加上數學知識的的抽象性,他們往往不會為數學的嚴謹和邏輯的魅力所折服,可他們會因為數學的現實、有趣、而喜歡,在熟悉的情境中學數學使學生最感興趣;貼近生活學數學,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課教學設計時,考慮到教材中例2所講事例較枯燥乏味,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有一定難度。為了創設好學生自主探索的情境,以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蜂蜜水”引入,從讓學生猜想、品嚐不同甜味蜂蜜,讓學生用分數或比提出問題表示三個數量的關係,再讓他們口答解決其中的幾個問題,溝通比與分數的聯絡,把發現知識內在聯絡的機會與權利還給學生。同時老師也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提出問題、引出與例2相類似的問題,設定“懸念”匯入新課學習。這樣,學生的興趣馬上就來了。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課程標準同時提出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的發展,依託於個性的充分發展。要發展學生個性,就要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問題。發展個性,創新學習要求教師吃透教材,努力為學生思維活動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間,讓學生有機會充分展示自我,讓課堂呈現精彩。

本課探究例題:“配一杯240毫升的蜂蜜水,按照蜂蜜和水的配比是1:5來配,配製這樣一杯蜂蜜水,需要蜂蜜和水各多少毫升”時,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解決方法。

通過這個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學生已初步瞭解了按比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那接下來就可以順水推舟,指導自學例2、感悟新知。

(進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同時自然的過渡到按比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上。)

第三個環節:融入生活用數學

生活數學不僅是學生學“必需”數學的基礎,而且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會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受數學學習的內在魅力。我讓學生調查生活中的按比例分配並進行整理,然後彙報交流你眼中的按比分配,接著小組選擇大家感興趣的問題探究,最後,讓大家尋求規律進行應用與拓展。從學生的彙報交流,我們可以發現: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只要教師給學生去發現的機會,學生的智力會得到充分的發揮。當學生列出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後,我也出示了一組生活素材:看來,同學們這次的社會調查的收穫可真不小,老師也帶了好些素材呢!你能幫助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嗎請任意選擇一個在小組內探究吧!

第四環節:拓展延伸、發展提高

傳說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臨終前留下遺囑,要把19頭牛分給三個兒子。老大分總數的1/2,老二分總數的1/4,老三分總數的1/5。按印度的教規,牛被視為神靈,不能宰殺,先人的遺囑更必須遵從。老人死後,三兄弟為分牛一事絞盡腦汁,卻計無所出,最後決定訴諸官府。官府一籌莫展,便以“清官難斷家務事”為由,一推了之。鄰村智叟知道了,說:“這好辦!我有一頭牛借給你們。這樣,總共就有20頭牛。老大分1/2可得10頭;老二分1/4可得5頭;老三分1/5可得4頭。你等三人共分去19頭牛,剩下的一頭牛再還我!”真是妙極了!

同學們,開啟你的智慧,利用今天學的方法也來幫老人的三個兒子分一分牛,相信你定會賽過智叟!

第五個環節:質疑總結、反思提高

說一說在這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還有疑惑嗎你覺得自己表現如何

(通過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礎上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使學生認識自我與他人,從而促進自己的再發展。)

比的應用說課稿10

教材分析

選用教材:由馬成榮主編,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計算機應用基礎》

教材特色:本教材體現了“以生為本、能力本位、行動導向”3大理念,有6大學習領域,40個學習專案。充分挖掘生活資源,堅持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學習專案為載體,以專案展開為主線,以任務實施為主要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在開展行動、完成任務中學習,並在主動解決問題中建構知識,提升能力,體現了對學生全方位發展的多維關懷。

全書結構

異彩紛呈的T型臺——簡報的創制

學習領域六

繪聲繪影的魔術師——多媒體素材的加工

學習領域五

精打細算的巧助手——Excel軟體的使用

學習領域四

筆隨人意的好祕書——Word文件的操作

學習領域三

廣袤無垠的E空間——Internet的利用

學習領域二

令人稱奇的小機器——計算機基礎知識簡介

學習領域一

本課內容為教材中專案4-4《統計員工工資資料》

本節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該專案的第1課時,主要是SUM、IF函式和其他工作表資料的引用的學習。根據教材的安排,在此專案前已經完成了對Excel公式的的學習,而此專案涉及函式和工作表資料的引用既是對前面知識的鞏固和延伸,又為後面資料排序、篩選、分類彙總等功能作好鋪墊。本次課涉及的知識點是該專案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也為該專案其他知識點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1.所教的是職業中專一年級的學生;

2.熟悉了Excel的基本操作和Excel公式的計算;

3.缺乏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學以致用的意識;

4.學生水平參差不齊,適合因材施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過程與方法目標

情感目標

(1)通過“應發工資的計算”任務的探索,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任務驅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操作,培養學生協作能力。

1.理解函式的概念;

2.掌握SUM函式的應用;

3.掌握IF函式的應用;

4.掌握其他工作表資料的引用

1.1.培養學生養成善於發現問題、積極思考、樂於與同伴交流的良好品質,以及合作學習、競爭參與意識;

1.2.通過研究探索、自主學習體驗成功和自我價值。

教學重點

函式的使用

函式的應用

3.工作表資料的引用

教學難點

1.函式引數的(區域如何選定)的運用

2.工作表資料的引用

教法分析

“做中學、學中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快樂地掌握知識,輕鬆突破難點。

1.講練結合法

設定一系列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及發散性思維。

2.問題設疑法

將教學內容設定成具體的教學任務,以完成任務為目標,帶動每位學生參與活動。

3.任務驅動法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貼近生活,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積極地完成任務。

4.情景教學法

學法分析

在分組操作過程中,基礎差的同學搭配基礎相對好些的同學,實現以好幫差的學習方法。

以優幫帶法

考慮到整個班級的水平差異,利用分組學習的形式,每組設立一位操作熟練的學生擔任組長,負責本組學生的學習。

小組協作法

教師“退居幕後”,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積極解決問題。

自主探究法

教學過程——課前資源準備

教師:

1、檢查機房機器、除錯極域、確保課程的順利開展。

2、學習資源包(任務導案+教學課件+資料表資源)。

3、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進行合理的動態分組,每組設立一名組長,負責組內協調和任務指導。

學生:

1、瞭解員工工資表的組成和計算。

2、瞭解“五險一金”。

3、預習相關知識點。

教學過程步驟

1.情境建立

2.引入課題

3.任務驅動

4.探究新知

5.小組合作

6.師生評價

7.課堂小結

知識拓展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2.觀察該表,明確專案

3.任務驅動,發現新知

專案分解:

任務一:計算基本工資

任務二:計算獎金和缺勤扣款

任務三:計算應發工資

任務一:計算基本工資合計

基本工資=職務工資、工齡工資和崗位工資的和

方法一:用公式的方法(學生快速完成)

方法二:求和函式— SUM

【格式】SUM( number1 , number2 , … )

【功能】返回引數表中所有引數之和。引數個數最多不超過30個,常使用區域形式。

連續地址---------區域運算子(:)

不連續地址------聯合運算子(,)

例:sum(A1:C1)

sum(A1,C1)

設疑:當計算結果出現“#####”錯誤資訊時應該如何解決?

問題解決:調整單元格寬度

任務二:計算缺勤扣款

缺勤扣款的計算方法是:

請假5天及以內每天扣20元,超過5天扣300元。

缺勤扣款=if(請假天數>5,300,請假天數×20)

獎金總額=銷售金額*獎金比例

方法:用公式的方法解決(學生自行完成,教師適當提示)

設疑:如何將“考勤表”和“獎金錶”中的資料複製到“工資總表”中?

設定陷阱:直接複製+貼上?

問題解決:利用工作表引用

引用其他工作表的單元格

格式:工作表名!單元格地址

方法:教師演示

任務三:計算應發工資

應發工資=基本工資+獎金-缺勤扣款

方法:用公式的方法(學生自行完成,教師適當調整)

小組合作,師生評價

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並對討論的題目作出自己的解釋和回答。前一組學生展示完成後,引導其他組進行補充和更正。

課堂小結,知識拓展

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的感受和收穫。

引出下節課的任務,實發工資的計算和薪酬狀況分析,從而分析解決問題所需知識點。

教學反思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注重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情景與任務驅動的融合。創設適當的情景,讓學生不知不覺中積極主動的接受任務。

2、教學設計的合理性。教學設計上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以能力培養為目標。”

3、知識的實用性較強。對教材進行有效調整,將知識點有效整合,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專案,讓學生及時體會所學知識的實用性。

謝謝!

比的應用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長方體表面積的應用。

本節課主要學習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應用,通過一些實際物體的觀察,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資料進行計算。學好本節課有關內容,不僅有助於鞏固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理解,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也為進一步學習其它立體圖形表面積的計算奠定基礎。

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許多生活中的實際例子,讓學生在不斷的思考與計算中明白生活中在計算長方體的面積時,不能一味地計算表面積,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資料進行計算,體現了數學的工具性與價值性。

針對以上情況,我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在操作、觀察、分析等活動中,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解決有關求物體表面積的問題,發展空間觀念。

2.能力目標

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發展實際調查、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對錶面積實際應用的教學,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合作意識的培養和對生活中數學的感受,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其中重點是根據實際需要解決有關求物體表面積的問題。難點是讓學生自己體會並想象出根據實際需要計算的是長方體或正方體哪幾個的面積之和。

二、說學情

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之前,已經掌握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基本特點,以及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並且對長方體在生活中的應用有著深入的瞭解。

但是,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可能會使學生在計算長方體或正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中存在思維的難度,因此,本節課我主要選取和挖掘貼近生活,兒童感興趣的生活題材,讓學生在自立、合作、討論、交流的過程中,自主探究掌握計算長方體或正方體某幾個的面積之和的方法。這樣做,一方面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也為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物體表象提供幫助。

三、說教學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發現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感受問題,在交流中體驗成功,學會選擇,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的、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我設計如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師:歡迎走進“預算師”培訓中心。(通過課前交流使學生明白,生活中很多事情在做之前都要經過“預算”)今天老師就滿足同學們做預算師的願望,把同學們培養成小小預算師。預算師需要有較強的計算能力,不知道同學們計算水平怎麼樣?這樣吧,老師先來考考你們。

正好老師這裡有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課前,校長把我叫去了,說學校準備把各班的教室粉刷一新,想讓我幫忙算算每個教室所需的塗料,我就拿這個問題考考同學們吧!

(如此匯入可以使枯燥的數學變的有趣味性。而且老師用比較急切的情緒與學生交流可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主動探究、自主建構

1、大螢幕出示:教室長12米,寬8米,高4米,要粉刷教室的天花板和四面牆壁,除去門窗與黑板的面積28平方米,平均每平米需塗料0.2千克,每個教室需要多少千克塗料?

2、請同學們想想,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3、學生獨立完成。

4、彙報交流。

彙報時,讓學生講明自己的計算方法,並在彙報的過程中,使學生明白在實際生活中,有時不需要計算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只需要計算其中某幾個面的面積。這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思考,做到靈活運用知識。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形進行“預算”,便於學生形成物體表象。)

5、總結預算方法:研究物體、確定方法、準確預算。

三、靈活應用、拓展延伸

師:這一問題這麼快就讓同學們解決了,看來同學們很有做預算師的天分,下面我們的培訓正式開始!

1、出示形似火柴盒的手機包裝盒,提問:如何預算這種盒子所需的紙板面積?

2、預算形似火柴盒的詞典包裝盒至少所需紙板的面積。

教師為每組同學準備一個火柴盒作為模型、一本詞典。

活動要求:

1)、每個小組通過測量詞典的長、寬、高來確定包裝盒的長、寬、高(結果取整釐米數)。

2)、組長要明確分工(確定測量員、記錄員、計算員),有計劃開展預算,確保預算速度快而且計算準,並達到人人蔘與的目的。

3、彙報預算結果。

將學生預算過程通過實物投影展示,並請學生說明自己的預算思路。

(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在親自測量中,分析、思考的過程中獲取新知。)

4、強調方法的確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5、師:看來,我們要想準確的進行預算就必須熟悉你所要預算的物體,就要善於觀察生活,熟悉生活中的常見事物,這可以算得上是預算師的基本功,下面我們進入基本功訓練。

大螢幕出示:

1)、求一個無蓋長方體魚缸所需玻璃的面積,實際是求()個面的面積。

2)、求一座大樓的長方體立柱刷漆的面積,實際是求()個面的面積。

3)、求教室講臺貼瓷磚的面積,實際是求()個面的面積。

(數學知識應用的廣泛性與學生生活經驗的侷限性是一對矛盾。這裡安排一組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問題,進行聯絡實際的專項訓練,旨在適當擴大學生聯絡實際的範圍,引導學生考慮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總結全課,深化目標

師:通過培訓不知同學們有什麼收穫?未來的預算師們,還有什麼疑問嗎?下面老師宣佈:同學們培訓合格,相信同學們將來都能成為優秀的預算師!

(學生通過談自己的收穫,不僅能總結本節課的知識而且從中明白許多道理。)

比的應用說課稿12

一、 教材分析(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邊形是在學習了平行線和三角形之後編排的,是平行線和三角形知識的應用和深化。同時又是為了後面學習矩形、菱形、正方形、圓,甚至高中立體幾何打基礎的,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

平行四邊形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應用也很廣泛,學習他可以把理論和實際聯絡起來,更好地為實現科技現代化服務。

在前一章《三角形》的學習中,學生對幾何"證明"開始入門,通過本章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的推理論證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為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如下:

2. 教學目標:

(1) 雙基目標:使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和性質,理解平行線間距離,並會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解決簡單的問題。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猜想、歸納知識的自學能力和培養學生聯想、類比、轉化、推導、論證、演繹、抽象知識的數學思維品質。

(3) 非智力目標(思想目標):滲透從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未知到已知的數學思想以及事物之間互相轉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性質以及性質的應用。

4. 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性質的靈活應用。

二、 教法(說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按教學論中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教師的任務是制定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控制教學活動的程序,並隨機應變、排除障礙,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適應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能力,本節課採用"五點"教學法。具體如下:

1. 以"問題"為學生學習?"起點";

2. 以"正規化"為學生學習的"焦點";

3.以"變式"為學生學習的"重點";

4.以"創新"為學生學習的"難點";

5.以"評價"為學生學習的"疑點";

三、 學法(說學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相互促進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的方法,真正做到課堂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針對本課內容和以上教法,採用的學法如下:

四、 教學程式(說過程)。

1. 設問激趣,匯入新課(起點):

首先複習四邊形的概念、明確四邊形的性質,然後用特殊化方法設計一問題:若四邊形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則該四邊形是什麼樣的四邊形?這樣匯入新課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去探索數學發展的規律,達到用問題創設數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並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學生敢於探索和猜想。

2. 誘導思維,以誘達思(焦點):

其次通過設問、質疑,進一步引導學生區分平行四邊形與一般四邊形,進而猜想出平行四邊形的特殊性質。同時教師整理出一種推導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正規化,再讓學生聯想正規化,演繹其他推導模式,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去 觀察、猜想出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在教師的正規化的有誘導下,達到演繹數學論證過程的能力。

3. 變式問題,突出"重點":

通過具體問題的觀察、猜想、演繹出一些不同於一般四邊形的性質,進一步由學生歸納總結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通過投影不同層次的典型習題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練習,讓學生自己去掌握"重點"。

4. 引導創新,化解"難點":

設計"無圖形"和"無結論"問題,引導學生讀題、審題、畫圖、觀分析、猜想、歸納,然後把問題中所有可能的結論推匯出來,通過這種開放式問題的解決,既達到突出"重點",又化解"難點"的目的。

5. 反饋補缺,消除"疑點":

在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過程中,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時,教師做適當的評價和提示,以彌補學習不足之處,從而達到消除"難點"的目的。

6. 總觀全課,找到收穫:

教師對此課學生的表現作一小結、評價,特別是對"兩頭"的學生予以表揚,告訴學生本節是本章及以後學習的基礎,要求他們在以後學習中會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去解決實際問題。

7.板書設計:

4.3平行四邊形性質及應用

1、平行四邊形的定義:

2、平行四邊形表示方法:

3、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1)從邊看;

(2)從角看;

(3)從對角線看;

4、平行線間的距離

比的應用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百分數中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百分數的的意義和寫法,掌握了百分數和小數的互化的基礎上學習的,也為今後繼續學習有關百分數的計算和應用做準備。教材編排了41頁的例題。請看:例題是把這樣利率結合百分數的計算的。

教材這樣編寫的好處是知識要點明確,思路清晰,易於教師和學生把握,但這樣純數學計算的呈現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如沒有提供知識產生的背景,還有如何開展有效的數學活動進行學習等等,這些在教材中都沒有體現。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數學教學應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建立在學生主觀願望及知識經驗上。提供充分活動和交流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及方法經驗,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絡,讓學生感受到利率與人們的生活、理財等實際應用息息相關。

學情分析:

根據教材特點,我也對學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還可以,同學之間的相互質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學生在分析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較薄弱,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

目標設定: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觀察、計算,主動探索的活動,認識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計算及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結合儲蓄等活動,學習合理理財,逐步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重點難點:

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二、說教法

“施之教,貴在得法”。教學方法運用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新課標指出,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本節課我主要採取了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同時,我試圖引導學生通過以下的學習方法掌握新知:1、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2、抽象概括法,讓學生通過抽象,概括出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3、互助學習法,在互助合作中體驗成功的愉悅。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一、激發興趣,喚起參與;二、創設情境,探求新知;三、充分練習,鞏固新知。

教學過程:

一、用口算來回顧百分數的知識。

二、激發興趣,喚起參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重要的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在上課伊始就要抓住學生的心。而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興趣是最活躍、最現實的心理成分,是一種趨向性的心理特徵。因此,喚起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所以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抓住如何理財(合理利用自己的零用錢)為切入口展開。近來全世界的範圍內發生了金融危機,使得很多人的財富減值。那麼如何使自己的財富不減值,或者是少減值,甚至升值,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能否有自己的方法使自己的財富保值?我相信,我的這段話一定能抓住學生的各種感官,充分調動起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的傳授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學習就失去了味道。同時,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我把本節課的教材設定做了適當改動。

三、創設情境,探求新知。

出示例題(教科書P41頁)咱們就以笑笑的300元為例,如果你有300元錢,打算怎樣存款,你是怎麼想的?

在這裡我之所以沒有直接出示問題,就是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新課標也指出讓學生“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於是,本環節我放手讓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就是想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素養。

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通常能提出三類問題

第一類:存一年有多少利息?

第二類:存三年有多少利息?

第三類:存五年有多少利息?

第四類:存活期一年有多少利息?

如果學生提問不全,則老師可參與提問。第一、第四類問題可讓學生直接列式,這樣既複習了舊知,也為下面難點的攻克做好了鋪墊。然後告訴學生今天我們重點解決第三類問題,同時引出課題:較複雜的百分數應用題。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這樣給了學生很大的探索空間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解決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巡視,遇到有困難的學生要及時予以幫助,同時也鼓勵學生做完後可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同桌分享,如果不會也可向別人請教。這樣培養了學生互助合作的意識,在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鍛鍊和提高。

四、充分練習,鞏固新知

“數學源自生活而應用於生活”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下面,我繼續沿著抗震救災這一主線設定情境,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在練習的設計上,我兼顧了習題的層次性和開放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練習,以求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形成技能。

1、小華把得到的200元壓歲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一年。她準備到期後將錢全部取出捐給“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計算,到期後小華可以捐給“希望工程”多少元錢?

2、李老師把20xx元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稅率為20%。到期後,李老師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師交了多少利息稅?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錢存入銀行(三年後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題的情境設計為希望工程捐款,在問題的設計上需要學生仔細思考,真正理解問題的含義後才能做對,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二題目的是要檢驗學生對本課例題的理解程度。第三題為開放性題目,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總之,作為數學教師,本節課我力求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探究中提高,在合作中發展,體現數學活動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同時作為教育者的我更加註重在數學課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儘可能的使數學課堂凸現人文精神,使每一個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昇華!

比的應用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模擬方法是北師大版必修3第三章概率第3節,也是必修3最後一節,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古典概型的基礎上,用模擬方法估計一些用古典概型解決不了的實際問題的概率,使學生初步體會幾何概型的意義;而模擬試驗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和試驗分析能力的好素材。

2、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藉助模擬方法來估計某些事件發生的概率;

幾何概型的概念及應用

體會隨機模擬中的統計思想:用樣本估計總體。

教學難點:設計和操作一些模擬試驗,對從試驗中得出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應用隨機數解決各種實際問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模擬方法估計概率的實際應用,初步體會幾何概型的意義;並能夠運用模擬方法估計概率。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協調能力、創新意識和處理資料能力以及應用數學意識。

3、情感目標:鼓勵學生動手試驗,探索、發現規律並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過程分析

1、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提出用學過知識不能解決的問題:房間的紗窗破了一個小洞,隨機向紗窗投一粒小石子,估計小石子從小洞穿過的概率。能用古典概型解決嗎?為什麼?從而引起認知矛盾,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

2、以實驗和問題引導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數學化”、“再創造”的過程

通過兩個實驗:(1)取一個矩形,在面積為四分之一的部分畫上陰影,隨機地向矩形中撒一把豆子(我們數100粒),統計落在陰影內的豆子數與落在矩形內的總豆子數,觀察它們有怎樣的比例關係?(2)反過來,取一個已知長和寬的矩形,隨機地向矩形中撒一把豆子,統計落在陰影內的豆子數與落在矩形內的總豆子數,你能根據豆子數得到什麼結論?

讓學生分組合作,利用課前準備的材料進行試驗、討論、分析,使學生主動進入探究狀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感受到探討數學問題的樂趣,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團隊精神。根據各小組試驗結果,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得出結論:

使學生了解結論產生的背景,輕易地理解了這個結論,並培養學生資料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讓他們感覺到數學定理、結論其實離他們很近,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3、類比遷移,注重數學與實際聯絡,發展學生應用意識和能力

(1)求不規則圖形面積

如圖,曲線y=-x2+1與x軸,y軸圍成區域A,

如何求陰影部分面積?

通過把不規則圖形放在規則的、

易求面積的圖形中,利用模擬方法

求不規則圖形面積,在解決問題時

學生提出了藉助不同圖形,教師要

引導學生用最佳圖形。讓學生把不熟

悉的問題轉化為熟悉的問題情

境,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

的問題,培養學識知識應用、類比遷移的能力。

本例通過介紹用計算機產生隨機數來模擬,使學生了解現代資訊科技的應用,瞭解另一種模擬方法。

(2)估計圓周率π的值

讓學生設計模擬試驗,估計圓周率π的值,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的再創造過程。達到本課的目標,使學生了解模擬方法估計概率的實際應用,能夠運用模擬方法估計概率。通過設計和操作模擬試驗,對得出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解決本課難點。讓學生體驗數學的發現和創造過程,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同時通過對介紹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情操。

(3)幾何概型概率計算方法

①通過問題:如果正方形面積不變,但形狀改變,所得比例發生變化嗎?

引出幾何概型的概念、特點和計算公式

把試驗的結論上升到理論,使學生的認識有一個從試驗到理論的昇華,使學生掌握基本概念,並運用理論解決問題,使學生的認識有一個質的飛躍,

②例:如圖,在牆上掛著一塊邊長為16cm的正方形木板,

上面畫了小、中、大三個同心圓,半徑分別為2cm、4cm、

6cm,某人站在3m處向此板投鏢,設投鏢擊中線上或沒有

投中木板時都不算,可重投。

問:(1)投中大圓內的概率是多少?

(2)投中小圓和中圓形成的圓環的概率是多少?

配套習題是知識的直接運用,有助於學生鞏固新學的知識,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

③通過介紹本章開篇中“蒲豐投針”問題,利用計算機動態顯示投針試驗,使學生對此試驗有初步瞭解,開闊學生視野,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留給學生課後探究的空間。

4、通過實際問題:小明家的晚報在下午5:30~6:30之間的任何一個時間隨機地被送到,小明一家人在下午6:00~7:00之間的任何一個時間隨機地開始晚餐。(1)你認為晚報在晚餐開始之前被送到和在晚餐開始之後被送到哪一種可能性更大?(2)晚報在晚餐開始之前被送到的概率是多少?

引導學生利用轉盤設計試驗,並分組進行試驗,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並使學生了解模擬形式的多樣化,並通過模擬進一步熟悉試驗的操作,提高動手能力和小組協調能力。通過問題拓展,介紹用理論解決的方法,激起學生再探究的慾望,留給學生課後思考的空間。

4、課堂小結

由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全面、系統的認識。

四、教法、學法分析

本節課是在採用資訊科技和數學知識整合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中提煉數學素材,使學生在熟悉的背景下、在認知衝突中展開學習,通過試驗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試驗、探究活動中獲取原始資料,進而通過數與形的類比,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感悟出模擬的數學結論,通過結論的運用提升為數學模型並加以應用,它實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探究、發現的創作經歷,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學們在親身經歷知識結論的探究中獲得了對數學價值的新認識。

五、評價分析

本課是使學生通過試驗掌握用模擬方法估計概率,主要是用分組合作試驗、探究方法研究數學知識,因此評價時更注重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鼓勵學生的探索精神,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正確分析與思考,關注學生提出問題、參與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比的應用說課稿15

一、分析教材、明確目標

《比的應用》是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比的聯絡,掌握簡單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係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它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生活、生產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為今後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礎。

從《數學課程標準》、四個關注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牐1、知識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徵以及解題方法,能正確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牐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以及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及歸納、總結、概括的能力。

牐3、情感方面: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關注培養學生自主探索意識、靈活思維品質過程中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讓學生學會評價自我,欣賞他人。

根據上述觀點,我認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都在於:理解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徵和解題方法。

新時代的課堂,是資訊科技的課堂,本課我設計了一個多媒體課件予輔助教學。

二、教中孕法、學中得法

所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教學中要因勢利導,採用合理的教法,教給學法,掌握學法,學會用法。因此本課的教學法我總體歸納為兩點:

1、創設情境,為自主探究形成氛圍

牐牎妒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要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例項作為認識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絡。”本課教學設計時,考慮到教材中例2所講事例較枯燥乏味,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有一定難度。為了創設好學生自主探索的情境,本課設計從學生感興趣的孫悟空、豬八戒的故事引入教學。根據勞動付出比為5:3,總收入為160元,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得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這樣,在解題策略的過程中:學生既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決新問題,又發現了新的解題方法;每位學生都體驗著參與探索的樂趣。而在拓展延伸時,誘導學生遷移運用探索發現的新方法來解決新問題,並分析用新的方法解決新問題的思路。從而也就解決了課本例3的問題。這整個環節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方法——運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在這樣的探索學習中,使每位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學生都體驗著探索成功的喜悅。

2、自主探究,為合作學習創設平臺

牐牎妒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課採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在溝通比與分數的聯絡基礎上,發現問題、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交流探究、發現新方法。在與他人交流中選擇合適策略,豐富自己數學活動經驗過程中,學會分析、比較、歸納、綜合,促使數學思想方法的發展,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體驗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獲得新知識的愉悅。獲得數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不同程度發展。

三、情境鋪墊、設計教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新課標提出:通過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例項作為認識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感受到數學來源與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所以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去年中秋節前,孫悟空和豬八戒突發奇想,一起合作製做“唐氏月餅”,他們做的月餅的個數比是5:3,結果賣出後賺得160元。豬八戒一看到賺了錢,就急著要分錢。小朋友們,你們想想,如果要分錢,那應該怎麼分呢這樣,學生的興趣馬上就來了。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首先讓學生自主探究,獨立解答。之後再讓小組合作,討論交流。這裡就要給予學生充足的獨立學習,獨立思考時間,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再進行全班交流,歸納總結:得出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分配,這種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那也許在小朋友分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1:1平均分配的形式,這裡也可藉此引發討論,進而進行多勞多得的思想教育。)

通過這個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學生已初步瞭解了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那接下來就可以順水推舟,指導自學例2、感悟新知。

(進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同時自然的過渡到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上。)

第三個環節:拓展延伸、發展提高

這裡我將前面的小故事做了個小變化。今年中秋節前,孫悟空和豬八戒又想做“唐氏月餅”,這時沙僧也要加入,豬八戒為了能賺更多錢,做月餅比去年勤快多了。結果他們做的月餅的個數比是5:4:6,賣出後一共賺得300元。那請問同學們,今年和去年相比,有了什麼變化呀現在他們該怎麼分這筆錢呢這樣一來,就在學生中擊起了波瀾,學習的氣氛也達到高潮。

(這一環節著重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發現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同時也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與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在某種意義上說:也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所以我還設計這麼一道題用以拓展延伸。據老師調查,建造樓房的混凝土中,水泥與黃沙、石子的比是2:3:5時最牢固。學校要建造一棟教學樓,但現在水泥只有4噸,黃沙有12噸,石子卻有24噸,總重40噸。如果由你負責質量的監理,你將如何處理

學生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對此進行優化,如果出現比例不當,還可以趨機進行道德教育。建一棟樓房,一定要把握質量,那就要按比例去進行搭配。也告訴了學生:學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且還能幫助我們更全面地分析問題。

第四個環節:質疑總結、反思提高

說一說在這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還有疑惑嗎

還可以各抒已見,自己在本節課中的表現怎麼樣,同桌的表現又怎麼樣,你認為本節課誰的表現最好。

(通過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礎上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使學生認識自我與他人,從而促進自己的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