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比的應用說課稿

說課稿2.82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比的應用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比的應用說課稿

比的應用說課稿1

我認為,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學科的總體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擁有紮實的計算機基礎,培養計算機的應用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現以《表單的應用》一課為例,談談新形勢下計算機學科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一)課程的性質、目的與任務

《網頁設計與製作》是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使用DreamweaverMX網頁製作整合工具來製作網頁,以及動態、靜態網站的設計與建立。

該課程從中職學生的特點出發,教學內容豐富實用,很好地體現了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思想。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構建網站的基本知識,並通過理論學習和上機操作實驗,熟悉網頁開發平臺的使用,熟悉構建網站的流程,能夠在日後的工作中獨立地建立個人及公司網站。

(二)本節課的地位與作用

第一次涉及互動式網頁的設計製作。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學習設計和建立各種客戶表單,並通過表單域的設定,製作出互動式的網頁。它將為其後的一些章節,如行為、視覺化頁面等內容奠定基礎。本課作為承上啟下的重要內容,作用尤為特殊和重要。

本課的內容與工作實際聯絡也十分密切。隨著網路產業和資訊社會的迅猛發展,無論公司、企業,還是個人的網站,都無一例外地要在網頁中使用表單來實現與使用者的互動,因此學好《表單的應用》這一課程內容,對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具有重要意義。

(三)研究學情

本課的授課物件是計算機軟體專業的學生,在《網頁設計與製作》課程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製作簡單網頁的知識,比如在網頁中插入文字、圖片、表格、超級連結等內容,同時他們又對Internet充滿了興趣,會運用網路來獲取資訊。

(四)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

1、能夠解釋表單的概念。

2、能夠列舉出最常用的五種表單域。

3、能夠說出各種表單域的作用和功能。

技能目標:

1、能夠在網頁中建立表單。

2、能夠應用表單製作互動式網頁,使瀏覽者與製作者之間進行互動溝通。

情感目標:1、學生積極動手參與,製作出的網頁能夠體現獨特的個性。

2、能夠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在合作中學會與他人協作、溝通。

3、設計表單時能夠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特別是以使用者的身份去思考,設計出人性化的表單。

教學重點:建立表單及新增表單域。

教學難點:文字框的設定及下拉選單的插入。

教學關鍵:創設情境,通過具體例項,引導學生設計製作如註冊頁、登入頁等來突破難點。

教學裝置:校園網、教師及學生用計算機、DreamweaverMX20xx軟體、多媒體教學課件、素材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一)教法

雖然本課以傳授新知識為主,但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避免單純講授,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應用軟體為載體,採用任務驅動法,採用"課前預習自然導課———教師示範———學生討論———完成任務———教師講評———歸納總結"的教學模式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儘量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重視自學能力的培養,始終貫穿啟發與點撥的方法,由淺入深,逐步引導與講解演示,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另外,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對人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協作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設計中,要明確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工作過程為主導的技能訓練的教學思想,通過設定情境、假設主題,將工作實際融入教學,使學生對未來從事的職業有感性的認識,符合目前課改的新精神。

(二)學法

職業教育的特點是重視學生實踐,提高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意識。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相互促進的活動,因此學習的過程中,在觀察教師演示的同時,學生通過自主實踐,積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分組討論,學生能夠多思考、多交流、多表達,培養協作學習的好習慣;最後通過完成教師佈置的操作任務,體驗自主完成作品後的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作慾望,為日後自主設計並製作互動式網頁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過程設計

在教學程式中充分地貫徹教法與學法,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2、講解示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完成任務;

4、分析講評,鞏固知識,培養創新。

下面我就結合教學過程談談教法和學法的具體運用: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興趣作為推動學習活動的一種實際動力,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的每個環節,我都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課前我就佈置學生在網上註冊郵箱,登入校友錄,登入論壇等多項任務,因為學生喜歡這種豐富多彩的網上活動,所以樂於參與,有了這種參與的基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親身體驗,可以初步認識到表單式網頁的具體作用和功能,這種例項比老師的詳細描述要真實得多。在導課中,我又精心選擇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互動式網頁來展示給學生看,再聯絡課前佈置的任務進行講解與啟發,將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產生急於動手製作的慾望,自然地將學生領進教學情境之中。

(二)講解示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在新授部分,教師的講解和示範是必不可少的,其目的是讓學生準確地掌握知識點,這也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基礎。然後再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配以學生上機操作,在動手實踐中進一步領會理論知識,掌握重點內容。

本課的學習重點是表單的組成及建立。在講授表單的概念時,我結合具體頁面,在啟發中進行講解,結合課前預習,讓學生明確製作互動網頁的重點就是表單就是網站設計者與瀏覽者之間溝通的橋樑,通過表單,網站設計者可以收集、分析使用者的反饋意見,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從而使網站更具有吸引力。講授中,對常用的表單域要向學生逐一進行詳細介紹,包括文字域、單選按鈕、複選框、列表/選單、檔案域、跳轉選單、按鈕等。在此過程,要結合例項教學,具體演示示範製作一個使用者調查表,向學生介紹應如何設計表單,設定表單域,講解其具體的作用與功能。

為了加深學生對錶單域的理解,我結合具體的設計課題,理論聯絡實際,構設情境,佈置多項任務,讓學生完成。

例如其中一項任務,就是將學生假設為新浪網站設計者,親自去思考應該如何去設計使用者註冊頁,哪些專案是必需的,哪些表單域的設定可以簡化使用者的操作步驟等,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舉例來說,在使用者需要填寫的出生年月日一欄,我向學生提問:在你所填寫的表單中,什麼樣的輸入方式用起來最方便?學生經過回憶、討論,很快明確下拉選單是最方便的。因為使用者不必輸入數字,直接在下拉選單中選擇就可以了。這樣雖然我們製作者的工作任務多了,但使用者方便了,設計的表單拉近了設計者與使用者間的距離,更加人性化了。做這項工作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下拉選單域的設定方法與步驟,在操作中理解和掌握難點知識。

(三)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完成任務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對教材涉及到的建立表單及各種表單域的設定已經有所瞭解,如果僅停留在這個層次,那麼遠不能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目標。

在學生上機操作的環節中,我模擬真正的網頁,分別設計了多個主題,然後將學生分成小組,自主選題,協作完成任務。比如重新設計新浪網站中的使用者註冊頁、設計CCTV央視網站節目的使用者收視率調查表,還有設計網上商城推廣的'玉蘭油化妝品的有獎問答網頁等。

在課前的預習和以往上網經歷中,學生已經對網上的一些互動網頁中存在的問題有所瞭解,所以自己設計製作時,就會相應地考慮表單域的合理設定問題。在小組討論中,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是網頁製作工程師,另一組是使用者,分別考慮自己的需求,應該設定哪些欄目,有哪些具體要求等等,然後再一起交流和溝通,決定每一個網頁中表單域的具體設定,比如是否設定意見與建議欄,在裡面應該寫上什麼樣的初始值,行數設為幾會更加合理等,討論後再進行具體的操作。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也充分感受到了網站設計的工作模式,各部門必須協作完成任務。

(四)分析講評,鞏固知識,培養創新

教師的歸納總結對於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作品展示的環節。通過本課學習,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認真對待學習任務,儼然將自己作為一名網站設計工程師,每一份作品,都凝聚著他們的心血。因此在任務完成後,我通過多媒體教學平臺,向學生展示自己親手製作的網頁作品。

在講評環節中,不能單純從作品本身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還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每一份作品的創作過程,都是學生不斷積累和進步的過程。在講評中,對於網頁中體現個性的部分,我重點鼓勵。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師給學生積極的評價,會令他們產生極大的滿足感,促使他們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培養學生髮展自我意識,增強學習自信心。

在計算機教學中,不能僅注重其工具性,還應關注其功能性和人文性。在本課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引導學生關注互動網頁的美觀性,無論是為表單添上一種色彩還是增加一個公司徽標,都可以使表單精彩十足,更加引人注目。因為隨著Internet的迅速普及,網路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作為網站的開發者和網頁的設計者,必須考慮使用者的需要,才能設計出更好的網頁作品。要將這種思想貫穿於計算機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及完善的人格。比如,對於使用者來說,網頁的配色、頁面的佈局等都是吸引其瀏覽的因素,所以,還要將審美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為社會培養出比較優秀和全面的人才。

比的應用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三節全球定位系統及其應用》的第一課時,我將以“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為思路,從課程標準分析、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法學法設計,教學過程以及教學反思等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教學設想。

一、課程標準分析

教材中《全球定位系統及其運用》課程標準要求是:全球定位系統組成及原理。

二、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資訊科技是地理科學內部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地理科學發展的研究手段和關鍵技術。地理資訊系統、遙感、全球定位系統是地理資訊科技的三大核心部分,而地理資訊系統和遙感技術的應用離不開全球定位系統的支援。本節課處於本冊最後一單元,旨在幫助學生們認識和了解區域研究中的方法和手段,尤其是新技術手段在學科內外的運用。科學的教學目標具有良好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擬定了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全球定位系統的概念,並初步瞭解其工作原理。

●能簡要說明全球定位系統的起源與發展。

●能說出全球定位系統的三個組成部分及其主要功能。

●能說出GPS接收機的主要種類及其主要用途。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教材中提供的資料並上網搜尋GPS相關資訊,闡述全球定位系統起源與發展。

●通過讀“GPS組成”示意圖,分析全球定位系統的組成,並討論各組成部分的功能。

●通過多媒體收集有關資料,列出討論提綱,探討我國導航定位系統的發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全球定位系統神奇功能及廣泛應用領域的介紹,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科學探究精神。

●通過“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新時代”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情感。

3、重點、難點、依據及突破方法

根據所教學生特點和新課標的要求,把本課的重點、難點分別設計為:

重點:全球定位系統的組成及其作用。

確立依據:只有理解了全球定位系統的組成及其作用,才能認識和了解全球定位系統在眾多領域中的廣泛應用。

突破方法:通過閱讀教材以分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歸納總結GPS的三大組成部分及其作用。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難點: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基本原理

確立依據:全球定位系統的基本原理技術性強,對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來說是一難點。

突破方法:先通過事例介紹三邊測量術原理,再通過類比分析法得出全球定位系統的原理,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GPS原理。使這一難點問題得以突破。

三、學情分析

1、全球定位系統發展迅速,近年來廣泛應用於眾多領域,作為高中生一般對GPS都很感興趣。

2、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養成合作學習習慣。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學生對GPS比較陌生。本節知識理論性很強,學生理解難度較大。很難融入所學地理內容。

四、教法學法設計

1、教學方法

①、啟發式②、問題探究法、③討論法

依據: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特點和學生學情,我在本課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以啟發式教學為主,對於重難點我採用了問題探究法和討論法,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大膽質疑、創新等思維,使學生的智慧和認識水平都得到發展。

2、學法指導: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聯絡實際運用知識。

依據: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在學法指導上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指導學生進行課前準備:查詢資料GPS的組成及運用。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習。

五、教學過程

本節內容的教學,我將從閱讀P95頁閱讀材料匯入新課師生互動探索新知;課堂小結,鞏固提高;歸納小結、佈置作業;這樣四個環節進行,時間分配如下:閱讀材料匯入新課3分鐘;師生互動探索新知30分鐘;課堂小結、鞏固提高5分鐘;歸納小結、佈置作業2分鐘。下面我將對四個環節一一說明。

(一)新課匯入

閱讀95頁閱讀材料,從軍用到民用—全球定位系統無處不在。

設問:在日常生活中,你接觸過GPS嗎?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踴躍發言生活中的事例,激發學生興趣,初步瞭解GPS,引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本堂課我設定了五個探究活動,從學生身邊的事例和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模擬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由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引導和鼓勵學生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問題探究一、】:探究GPS概念

在伊拉克戰爭中,曾經有記者問一位飛行員:“你知道去轟炸哪個城市嗎?” 飛行員回答:“不知道。”“那你怎麼去轟炸呢?” “容易,上級給我一個座標,我按計算機的指引,投下采用GPS導航的炸彈掉頭就走,跟我玩遊戲機沒哈兩樣。”

設計意圖:通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項,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引入GPS概念。

1、基本概念——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稱GPS )是利用衛星,在全球範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

【問題探究二、】:探究GPS特點

家住張家界的彭先生晚上睡覺的時候,將小車停在自己家的車庫裡,可早上開啟車庫門時發現自己的小車不翼而飛,他立即報了警,警察發現這輛小車正在開往長沙的高速公路上。警察是如何發現失竊的小車的呢?原來,這輛小車上安裝了GPS裝置。

警察是如何追上竊賊的?

設計意圖: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了解到GPS的特點和功能,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2、全球定位系統的特點

(1)全球,全天候工作。

(2)能為使用者提供連續、實時的三維位置、三維速度和精密時間,不受天氣的影響。

(3)定位精度高:精度可達釐米級和毫米級。

(4)功能多,應用廣:測量、導航、測速、測時等

【問題探究三】:探究GPS的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教材的閱讀及活動材料,讓學生了解GPS的發展及各國的發展現狀,突出介紹中國的北斗導航技術,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問題探究四】:探究GPS的原理

設計意圖:先通過事例介紹三邊測量術原理,再通過類比分析法得出全球定位系統的原理,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GPS原理。使這一難點問題得以突破。

【問題探究五】:探究GPS的組成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教材以分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歸納總結GPS的三大組成部分及其作用。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通過大量的圖片和視訊材料瞭解GPS接收機型別及功能,為下節課學習GPS的應用部分做好鋪墊。

六、板書設計、作業鞏固、小結

板書設計:

一、全球定位系統(GPS)

1、全球定位系統概念

2、特點

3、組成

課堂小結:

為使學生對所講內容有一個明確完整的概念,強調重點和難點,必須做好課堂總結。本節課採用活動探究形式,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本節課內容。

通過作業鞏固了基礎知識,考察了學生歸納理解地理知識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

七、教學反思

以上就是我對《全球定位系統及其應用》的說課設計。在認真閱讀理解教材和深刻領會課標要求的基礎上,我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功能,把學生活動和教材知識融為一體,力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讓這一課的教學成為以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的一課,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比的應用說課稿3

一、 簡潔而高效的課堂教學

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有典型題型多、易混淆的特點,是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劉老師以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為切入點,接著又以“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和“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是多少用除法”這兩個知識點為主線串聯了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常見六種基本題型的練習。用知識點串聯練習題的設計,使原本雜亂的練習呈現出內在的連繫,為高效的課堂學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課堂教學中劉老師沒有多餘的情境設定,教學環節緊湊,練習重難點清晰;教師的語言準確、清楚、精煉;學生的學習通過自主編題、練習、講解等形式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體現和思維的開放性,課堂風格呈現出簡潔而不簡單,實用而高效的特點。

二、 教知識、更教學習知識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在做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是最大的困難是容易混淆乘除法的應用。劉老師針對這一點緊扣“找等量關係”為核心,讓學生分析題意、解決問題,形成了:編題----找等量關係式-----列式----總結規律的學習模式。比如一步乘法應用題練習中:首先讓學生根據已有資料編一道一步乘法應用題,學生編出了1600× ……等,接著讓學生找題目中的的等量關係式:全校的人數× =幼兒園人數,列式展示:1600× ,最後歸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有了這道練習的成功經驗,接下來讓學生在這個學習模式下進一步完成一步分數除法、乘減、除減形式的兩步練習。學生的學習有法可依,輕鬆自如;也為解決其它的`練習題提供了參照。學生既學到了知識,更學學到了學習知識的方法。

三、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和思維的開放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本堂課另一大亮點是:老師把思考留給了學生,把時間留給了學生。比如在一步分數乘除法練習教學中:劉老師一句“你能根據這些數學資訊編一道分數乘法的應用題嗎?”,接下來就是學生獨立編題、自己解答、講解、總結。老師只是在一邊觀察、傾聽和少量的組織,整個學習過程老師退出舞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時間留給學生去充分的思考問題和展示。也正是有了老師放心的放,給學生留出了足夠的自主思考空間,學生的思維不再受到束縛,可以自由的馳騁。在展示階段學生共編出了多種不同的一步應用題:1600× 、1600× 、1600× ……

四、我的兩點思考

在本節課中個人覺得也有值得思考和進一步商討的地方。分數乘除法的對比問題。將分數乘除法作相對應的對比,分析其特點,找到異同,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解題。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問題。本節課學生得出了大量的學習成果:如學生的編題、找出的等量關係、列式等。在處理這些學習成果彙報展示時,基本停留在了口頭彙報上,並且速度較快,不利於其他同學更清楚、真切的理解。如果能多采用課件、投影、板書等可見性展示方式,學習的效果會更好。

比的應用說課稿4

一、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通過本課學習幫助學生對長方體相關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比較,達到對長方體知識的靈活應用。為後面學習圓柱體、圓錐體的相關知識打下基礎。

2.教學物件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們已經系統地學習了長方體的認識、表面積、體積、容積等知識,並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自學能力。

3.教學環境分析

這節數學綜合實踐應用課選擇計算機網路教室來上,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自主在網站中挑選適合自己難度的測試題,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充分體現“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這一理念,

二、教學目標

1. 通過整理、複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有關知識及內在聯絡,並能靈活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2.在複習整理的基礎上,藉助網路平臺,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數學的價值,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整理複習後,學生在競賽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在綜合應用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

一、複習梳理 構建體系

二、綜合應用 解決問題

三、自主嘗試 個性發展

四、交流收穫 拓展延伸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梳理 構建體系

課前我佈置了學生自己梳理有關長方體的知識。課堂上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整理各自總結的知識點,達成共識,然後彙報。由於學生彙報時的順序可能和表格順序不同,我充分利用計算機操作靈活性、便捷性特點配合學生的彙報,實際教學時我僅用時3分鐘即完成表格,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出完整的知識體系,節省了大量的板書時間。

二、綜合應用、解決問題

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了“魚缸裡的數學”和“包裝的學問”兩道綜合應用習題,目的是使學生在母題的訓練下進行變式練習。

“魚缸裡的數學”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展示給學生一幅形象直觀的魚缸圖,學生從圖中清晰地看到各種製作材料及缸中水的深度。幾次教學實踐後,同伴們建議我改變教師提問讓學生回答的方式改為學生看圖自主提出問題,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應點選課件,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極大地被調動起來,課堂節奏也明顯加快了。

“包裝的學問”中,我首先請學生設計包裝2盒禮品有哪些方案,完成表格,藉助對錶格的觀察、比較、分析,複習包裝而成的長方體的長、寬、高之和越小,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也就越小”這個規律。然後讓學生思考包裝4盒、8盒時怎樣最省紙。學生彙報的同時我在課件中設計了各種包裝的方案,用以配合學生彙報、比較,這樣省時高效,形象直觀,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規律。

三、自主嘗試 個性發展

此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其目的是藉助網路環境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探索,學習交流的平臺,檢驗學生對長方體知識的'掌握情況。

在此環節中我按照以下5個步驟來完成。首先我向學生簡單介紹了專項測試網站“奇妙的長方體世界”,它分為四大板塊:長方體的認識、表面積、體積(容積)和綜合應用,及每一個板塊中的三項基本內容,重點向學生介紹了自主水平測試板塊中的三種不同層次的檢測題,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自主選擇檢測題。

接下來我向學生提出要求,學生在小組討論分工後,開始進行自主檢測,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向我尋求幫助,此時我利用網路教室特有功能實現師生互動,但沒有影響到周圍任何一位同學。學生們在提交答案後,計算機會做出判斷,並統計出學生的得分情況。在這樣自主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們有了比以往更多的選擇,不用再全體同學同做一道題,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學生們獲得了更多的資訊,完成了比以往更多的題目,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10分鐘過後,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典型錯題,全班達成共識。最後宣佈比賽成績。

四、交流收穫 拓展延伸

這是全課最後的環節,我請學生們談談自己有哪些收穫?學生們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感受。接下來我向學生提出建議:利用課餘時間繼續瀏覽網站,自主選擇測試題,教師會定期更新檢測題,歡迎同學們提供好的檢測題。將知識拓展至課外,進一步發揮網路優勢,幫助學生繼續學習。

以上是我的教學設想,總結本節課的設計,有以下4個特點:

1. 容量大

2. 反饋快

3. 效率高

4. 自主性強

比的應用說課稿5

★說教材:

《比的應用》是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比的聯絡,掌握簡單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係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它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生活、生產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為今後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礎。

★說教學目標:

從《數學課程標準》、四個關注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技能目標: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特徵,能運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3、情感目標: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的意識和喜歡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理解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徵和解題方法。

★教學理念

所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教學中要因勢利導,採用合理的教法,教給學法,掌握學法,學會用法。因此本課的教學法我總體歸納為兩點:

1、創設情境,為自主探究形成氛圍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願望。教學中注重以人為本,高度重視學生自主性、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我挖掘生活素材,尋找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機聯絡的切入點,讓數學內容生活化,以此提高學生學數學和用數學的能力。

2、自主探究,為合作學習創設平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課採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在溝通比與分數的聯絡基礎上,發現問題、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交流探究、發現新方法。在與他人交流中選擇合適策略,豐富自己數學活動經驗過程中,學會分析、比較、歸納、綜合,促使數學思想方法的發展,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體驗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獲得新知識的愉悅。讓生活走進數學、讓學生張揚個性、讓體驗充滿課堂,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會顯得異常現實、精彩而生動。

★說過教學流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為學生年齡小,再加上數學知識的的抽象性,他們往往不會為數學的嚴謹和邏輯的魅力所折服,可他們會因為數學的現實、有趣、而喜歡,在熟悉的情境中學數學使學生最感興趣;貼近生活學數學,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課教學設計時,考慮到教材中例2所講事例較枯燥乏味,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有一定難度。為了創設好學生自主探索的情境,以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蜂蜜水”引入,從讓學生猜想、品嚐不同甜味蜂蜜,讓學生用分數或比提出問題表示三個數量的關係,再讓他們口答解決其中的幾個問題,溝通比與分數的聯絡,把發現知識內在聯絡的機會與權利還給學生。同時老師也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提出問題、引出與例2相類似的問題,設定“懸念”匯入新課學習。這樣,學生的興趣馬上就來了。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課程標準同時提出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的發展,依託於個性的充分發展。要發展學生個性,就要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問題。發展個性,創新學習要求教師吃透教材,努力為學生思維活動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間,讓學生有機會充分展示自我,讓課堂呈現精彩。

本課探究例題:“配一杯240毫升的蜂蜜水,按照蜂蜜和水的配比是1:5來配,配製這樣一杯蜂蜜水,需要蜂蜜和水各多少毫升?”時,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解決方法。

通過這個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學生已初步瞭解了按比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那接下來就可以順水推舟,指導自學例2、感悟新知。

(進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同時自然的過渡到按比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上。)

第三個環節:融入生活用數學

生活數學不僅是學生學“必需”數學的基礎,而且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會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受數學學習的內在魅力。我讓學生調查生活中的按比例分配並進行整理,然後彙報交流你眼中的按比分配,接著小組選擇大家感興趣的問題探究,最後,讓大家尋求規律進行應用與拓展。從學生的彙報交流,我們可以發現: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只要教師給學生去發現的機會,學生的智力會得到充分的發揮。當學生列出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後,我也出示了一組生活素材:看來,同學們這次的社會調查的收穫可真不小,老師也帶了好些素材呢!你能幫助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嗎?請任意選擇一個在小組內探究吧!

第四環節:拓展延伸、發展提高

傳說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臨終前留下遺囑,要把19頭牛分給三個兒子。老大分總數的1/2,老二分總數的1/4,老三分總數的1/5。按印度的教規,牛被視為神靈,不能宰殺,先人的遺囑更必須遵從。老人死後,三兄弟為分牛一事絞盡腦汁,卻計無所出,最後決定訴諸官府。官府一籌莫展,便以“清官難斷家務事”為由,一推了之。鄰村智叟知道了,說:“這好辦!我有一頭牛借給你們。這樣,總共就有20頭牛。老大分1/2可得10頭;老二分1/4可得5頭;老三分1/5可得4頭。你等三人共分去19頭牛,剩下的一頭牛再還我!”真是妙極了!

同學們,開啟你的智慧,利用今天學的方法也來幫老人的三個兒子分一分牛,相信你定會賽過智叟!

第五個環節:質疑總結、反思提高

說一說在這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還有疑惑嗎?你覺得自己表現如何?

(通過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礎上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使學生認識自我與他人,從而促進自己的再發展。)

比的應用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介紹鈉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在敘述鈉的活潑性後,再根據性質介紹鈉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製法,最後介紹鈉的用途。教材內容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知規律。本節重點討論鈉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從現象入手,去分析鈉的活潑性,為此,教材通過實驗讓學生觀察,然後解釋現象,作出結論。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瞭解鈉的物理性質,掌握鈉的化學性質,瞭解鈉的儲存、存在和用途。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推理、歸納、對比等獲取新知識的方法,初步學會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有關方法;培養學生全面觀察、分析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

(3)德育目標

重視實驗的規範操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增強環保意識;認識事物的現象與本質,讓學生建立實事求是的良好科學觀念。

3、重點、難點

(1)重點是鈉的化學性質,尤其是鈉與水反應。

(2)難點是探究性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尤其是鈉與水反應的探究學習。

二、說教法

本節課教學主要體現“學教並重”的教學理念,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同時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知規律,採用目標教學模式,運用講授、引導、探索、實物展示、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形式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1、引導學生掌握觀察實驗現象的方法。

2、強化學生實驗的基本操作

3、幫助學生抓住關鍵,掌握重點。

四、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首先,教師演示“滴水生火”的實驗,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把“水火不相融”與“滴水生火”形成強烈反差,然後提問:俗語說:“水火不相容”,為什麼剛才的實驗中卻用水點著了火呢?並告訴學生那是鈉的功勞。使學生迅速進入濃厚的化學氛圍,激發起學習金屬鈉性質的慾望。

(二)、自主實驗,觀察現象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有三個學生分組實驗探究:

1、觀察鈉表面的顏色以及表面顏色的變化。

2、將金屬鈉加熱,觀察實驗現象。

3、將鈉投入水中觀察現象。

同時,為體現環保意識,將鈉和氯氣的反應用錄影的形式展現。通過這些實驗,由幾位學生敘述實驗現象,並說明原因。其他學生補充。

(三)、由表及裡,學以致用

通過學習鈉的化學性質,讓學生分析鈉在反應中的化學價變化,得出鈉在反應中得失電子的情況。並讓學生用剛學的知識解釋鈉為什麼要儲存在煤油中,著火的鈉能不能用水來撲滅。同時解釋“滴水生火”的原因。最後介紹鈉的存在形式、工業製法和鈉的用途。

(四)、突顯重點,突破難點

①首先是學生親自操作鈉與水在燒杯中的反應,這樣體現實驗真實性,可靠性。使學生在親身觀察實驗現象,描述實驗現象,分享和體驗實驗成功的喜悅。

②其次 ,改進實驗裝置,驗證產物

鈉與水反應是本節重點和難點,需用多種形式、多角度對該反應進行分析。

五、板書展示

金屬鈉的性質及應用

一、鈉的物理性質

銀白色 質軟 熔點低 ρ水>ρNa>ρ煤油

二、化學性質

1、與氧氣反應 點燃

常溫:4Na+O2 = 2Na2O 加熱:2Na+O2 == Na2O2

2、與氯氣反應

2Na+Cl2 = 2NaCl

3、與水反應

2Na+2H2O = 2NaOH+H2

三、應用

700℃~800℃

TiCl4 + 4Na ===== Ti + 4NaCl

比的應用說課稿7

一、 說教材

1. 教材的編寫意圖、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也作為學生考核的一個重要內容。

2.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a.熟練掌握運用Authorware製作數學課件;

b.積累製作課件的經驗和技巧;

(2) 能力目標:

a.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探究,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b.培養學生根據所給任務,解決問題完成任務能力;

c.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

d.培養學生運用資訊科技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啟發學生要善於利用資訊科技來幫助其他學科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教學重點:分析多媒體制作過程、製作技巧。

(2) 教學難點:學生創新制作數學課件。

二、 說教學方法

根據學生掌握的已知知識:包括製作一般多媒體作品的知識、數學知識等,同時根據資訊科技教學特點,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採用老師講解分析、操作演示、提問引導、任務驅動;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操作實踐、成果交流等多種教學方法。教學中注重層次教學,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品的要求可以不一樣。

三、 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以體現學生髮展為本,以創新為核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能將資訊科技應用到數學學習當中來,同時激發了學生製作多媒體作品的熱情。本課首先從資訊科技在我們學習中所起的作用及應用各領域的現狀引入本課主題,介紹了資訊科技應用於我們數學學習的幾個方面:多媒體課件、程式解決數學問題等。指出了我們能用已學的Authorware知識來製作多媒體數學課件,並引導大家一起回憶總結Authorware多媒體作品製作的思想、一般步驟及注意事項。然後,老師與同學們一起分析、討論幾個優秀數學課件,並總結這個課件設計成功之處,也能找到製作不足的地方,這樣學生能從一個高起點出發,吸取優秀製作經驗和技巧,結合自己作品要求加以創新,製作出比較好的數學課件。接下來,老師分不同層次給出任務。

學生根據老師給出的任務,反覆思考,確立出自己作品的主題。且能主動利用網路查詢自己需要的素材,然後對素材加工處理,最後製作作品。在此間,老師巡視指導。學生遇到困難能及時同學間討論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能主動向老師求助,老師要特別留意能力稍差學生的製作情況。本節課後半部分主要是學生作品製作、完善作品。最後提交作品,老師選取幾個作品展示交流,分析出作品的可取之處,給出不足之處的改進建議。

本課主要體現了以學生為本,教師引導,學生實踐的學習模式。旨在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學生能更輕鬆有效地自主學習。

比的應用說課稿8

一.教學內容分析:

列分式方程解決應用問題比列一次方程(組)要稍微複雜一點,教學時候要引導學生抓住尋找等量關係,恰當選擇設未知數,確定主要等量關係,用含未知數的分式或者整式表示未知量等關鍵環節,細心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對於常用的數量關係,雖然學生以前大都接觸過,但是在本章的教學中仍然要注意複習、總結,並且抓住用兩個已知量表示第三個量的表示式,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學時要有意識地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注意檢驗,解釋所獲得結果的合理性。

課本呈現了大量由具體問題抽象出數量關係的例項,目的是讓學生經歷觀察、歸納、類比、猜想等思維過程,所以,評價應該首先關注學生在這些具體活動中的投入程度—————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活動;其次看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的思維發展水平—————能否獨立思考,能否用數學語言(分式分式方程)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否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而發現新的問題。

課本設定了豐富的實際例子,這些涉及工業、農業、環保、學生實際、教學本身等方面,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能否嘗試用不同方法尋求問題中的數量關係,並且用分式、分式方程表示,能否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否獲得問題的答案,並且檢驗、解釋結果的合理性。

二.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求等量關係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

難點: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並且進行解答,解釋解的合理性。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三.教學方法

本節課採用:引導分析、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等教學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語言表達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思維的縝密性。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分四部分進行:複習引入、探究新知、應用、小結

(一)複習。首先,我讓學生回顧了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驟,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分式方程與整式方程的區別、解法的不同,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其次,通過一個練習(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公式變形)加強解題能力的培養。

(二)新知探究。例1、是一個工程問題,例2是一個行程問題。這一例題只給出了情境沒有具體的問題,進而讓學生去分析題意及各個量間的關係找出等量關係式。然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最後我在學生所提問題中選一問題進行解決。(規定工期是多少?)這樣給學生的思考留下了很大的.空間,也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每個學生的發展。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多采用了學生間的交流合作、獨立完成、互幫互助、上板展示的學習方法。教學時我重點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並且進行解答,解釋解的合理性,這樣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三)知識應用。同樣是一個行程問題一個工程問題,例3、例4作為練習題這樣不僅鞏固了新知應用,而且進一步檢測了學生的分析、表達、書寫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增強他們的應用意識。

(四)小結:讓學生在組內交流和在班內交流,暢所欲言,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回顧知識、表現自我的機會;教師補充小結使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良好習慣。

五、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

1、課本108頁第1題、109頁第5題

2、基礎訓練同步練習

六、板書

板書是基本基本量列表和關係式,讓學生書寫解題過程,這樣有利於把握重點、掌握新知。

比的應用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第10章第3節的內容。本節是在學習了阿基米德原理,認識了浮力產生的原因的基礎上,從知識應用的角度學習物體浮沉條件的。本節知識綜合性較強,難度較大,涉及應用受力分析、力和運動的關係、以及與浮力知識結合起來解決問題等。本節由“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兩部分內容構成。

二、學情分析

由於這節課教學物件是八年級學生,我教的班級課堂紀律不太好,但是我發現他們愛動手、喜歡觀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他們的特點準備了小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知識儲備上看,學生已經學習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關知識。雖然他們在生活中已經對常見的物體的浮沉現象有了大致瞭解,但是畢竟沒有經過系統學習,難免會有一些潛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意識,比如:物體的浮沉狀態究竟有哪些?物體浮沉條件是怎樣的?是不是重的物體就一定會下沉,而輕的物體就一定會上浮等等。而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就會一直困擾著學生。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較多的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活動,如:讓他們多動手實驗,多觀察現象,留給他們足夠多的時間去思考,真正幫助學生糾正認知上的錯誤,理解他們所學的知識。

三、目標分析

1、三維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能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和力與運動的關係描述物體的浮沉條件;瞭解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的浮沉原理。

②過程與方法:通過鹽水浮雞蛋理解物體浮沉條件;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運用物體的浮沉條件解釋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認識浮力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教學重難點

①教學重點:

能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和力與運動的關係描述物體的浮沉條件,並能夠運用物體的浮沉條件說明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說到輪船的工作原理,學生也是略知一二,但對輪船為什麼能漂浮以及排水量的知識都存在認識誤區,因此把輪船工作原理就定為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點。

②教學難點:

由於物體的沉浮條件內容較多,如果學生對此理解不到位,就會直接影響到本節課的後續教學內容浮力應用的學習,所以把學生對該條件的理解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而學生在學習輪船、潛水艇的工作原理時,由於涉及到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這可能會造成學生思維上的混亂,因此把這部分知識也定為本節教學的難點。①②③④⑤

四、教法分析

通過演示、實驗、結合講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sh;運用自主探究法、啟發法,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得到知識。教師精講、學生多練,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五、過程分析

1、情景引入(約2-3分鐘)

用浮沉子“小魚”上下游動遊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2、講授新課(約30分鐘)

讓學生觀察體積相同的橡皮泥和超輕粘土放入水中鬆手後的現象,通過提問,如鬆手後物體受到什麼力?兩物體受到的浮力相等嗎?為什麼橡皮泥下沉,超輕粘土上浮?引導學生根據力與運動的關係,總結出物體的浮沉條件。並解釋“小魚上下游動”的現象。然後由學生做書上想想做做鹽水浮雞蛋的實驗。第二部分物體浮沉條件的幾個重要應用,我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看書,先了解一下三個重要應用的例子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我給每個小發了橡皮泥,看哪個組可以讓橡皮泥不沉入水底,最快做出來的組加分。提出問題輪船用鋼鐵做的密度比水大為什麼沒有沉入水底?輪船從河水駛向海水重力變不變?浮力如何變?排開水的體積如何變化?讓學生多動腦、多思考,並詳細講解輪船的排水量。生活中很多原理是和物理相關的,又如潛水艇是靠改變自身重力實現上浮和下沉,在這裡我準備了潛水艇演示器,我先做演示實驗,再讓學生自己動手體驗。氣球和飛艇也是一個物體浮沉應用,要讓學生知道熱氣球和飛艇是靠空氣的浮力升空的。

3、課堂小結(約10分鐘)

總結本節課內容,做練習題鞏固知識。

4、課後作業(約1分鐘)

六、評價分析

本節課我用幾個小實驗,希望學生能通過自己動手、自己觀察來掌握知識。本節內容的知識比較綜合,有些難度,學生要想一節課全部掌握會有困難,應讓學生通過做練習題鞏知識。

我的說課完畢,有不妥的地方,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比的應用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數學③(必修)》之後,學生已經學習了兩個變數之間的相關關係,包括畫散點圖,最小二乘法求迴歸直線方程等內容.在人教A版選修1-2第一章第一節“迴歸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應用”這一節中進一步介紹迴歸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應用.這部分內容《教師用書》共計4課時,第一課時:介紹線性迴歸模型的數學表示式,解釋隨機誤差項產生的原因,使學生能正確理解迴歸方程的預報結果,並能從殘差分析角度討論迴歸模型的擬合效果;第二課時:從相關係數、相關指數角度探討回歸模型的擬合效果,以及建立迴歸模型的基本步驟;第三課時:介紹兩個變數非線性相關關係;第四課時:迴歸分析的應用.本節課是第一課時的內容.

2、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認識隨機誤差,認識殘差以及相關指數

根據散點分佈特點,建立線性迴歸模型

瞭解模型擬合效果的分析工具——殘差分析

過程與方法:經歷資料處理全過程,培養對資料的直觀感覺,體會統計方法的應用。

通過一次函式模型和線性迴歸模型的比較,使學生體會函式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案例分析,瞭解迴歸分析的實際應用,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提高學習興趣

教學中適當地利用學生合作與交流,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體會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瞭解迴歸模型與函式模型的區別

2、瞭解任何模型只能近似描述實際問題

3、瞭解模型擬合效果的分析工具——殘差分析和相關指數r方

難點:理解相關指數r方的含義

二、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籃球明星的身高體重表格,引出兩個問題。身高和體重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如何來研究他們之間這種關係?通過這兩個問題的提出,自然而然的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回顧必修三學過的相關知識上,然後師生一起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必修3是高二上學期學的,而選修1-2是高二下學期學的,之間相隔時間太久,所以先由師生共同進行籃球明星的身高預測體重的迴歸分析的操作。

2、問題呈現

提出問題,能否用籃球明星身高預測體重的迴歸方程來預測一名高三女生的'身高體重?目的是讓學生討論得出迴歸方程只適用於我們所研究的樣本的總體的結論,同時也為後面給出例1做出鋪墊。

教材上的例1是給出七名女大學生的身高和體重資料進行迴歸分析,在這裡對這道例題改為現場讓學生代表用抽樣調查的方法統計10名女生的身高體重資料來進行線性迴歸分析。這樣做,資料來源於學生自己,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同時,也對必修3學過的抽樣調查進行了潛移默化的學習,學生在採集的時候,教師做必要的引導。資料採集完成以後,由學生自己畫出散點圖並進行線性迴歸分析。然後讓學生計算一名身高為168cm的高三女生的預測體重。

提出探究1,身高為168cm的高三女生,體重一定是預測體重嗎?如果不是,你能解釋一下原因嗎?

對於探究1,先讓學生思考,並小組討論,最後由學生討論得到正確答案,實際上61.65是身高為175cm的高三男生的平均體重的估計值,而不一定是某位身高為175cm的男生的真實體重。也就是說,用這個迴歸方程不能給出每個身高175cm的高三男生的體重的預測值,只能給出他們平均體重的預測值。這也是教學重點之一。

在探究1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的提出身高體重散點圖並不是在一條直線上,而是在一條直線附近,從而給出線性迴歸模型以及隨機誤差項e的概念。並提出探究2,有學生討論隨機誤差項e產生的原因。

在學生理解隨機誤差項e以後,教師提出探究3.,線上性迴歸模型中,e是bx+a預報真實值y的隨機誤差,它是一個不可觀測量,那麼應該怎樣研究隨機誤差呢?這個問題是本堂課的一個難點。由教師用動態影象演示並講解殘差概念。事實上,e不可觀測的原因是因為,e=y-(bx+a),而我們不知道身高對體重的影響到底怎樣,也就是bx+a的真實值我們無從得知,我們只能用y估來近似的估計它,從而e我們也可以用e估來估計它,這就是殘差。

掌握了殘差概念以後,教師提出探究4,:如何發現數據中的錯誤?如何衡量模型的擬合效果?這個問題由教師引導學生,師生共同來完成。事實上,殘差的絕對值特別大的點,很可能是錯誤資料。同時,如果模型選用合適,殘差點應該比較均勻的分佈在一條水平帶狀區域內。但由於我們採集的資料只有10組,所以水平帶狀區域不明顯,正因為這樣,我後面提出了例2來幫助學生理解。

掌握了以上知識以後,我設計了例2,選用我校期會考試426名理科學生的語數外成績為背景,創設了這個情景。這個設計的好處是,第一、資料來自於我們身邊,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並且能更深刻的體現本章的題目統計案例。第二、我們說殘差點如果比較均勻的分佈在一條水平帶狀區域內,那麼模型選取較為合適,資料量太少,6、7個點,顯然不明顯。第三、大資料量的處理,更能體現計算機的優越性。

本節內容是新課標教材的新增內容,目的是通過案例介紹一些統計方法,讓學生體會運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想,因此本節更看重的是迴歸的統計思想,考慮到是新增內容,在大學聯考中可能有所體現,但所涉及的資料計算應該不會很繁瑣,以選擇、填空的形式出題的可能性較大。所以在此處設計了4道選擇、填空的練習題。

最後小結部分由教師引導學生一起進行。通過對一次函式模型和線性迴歸模型的比較,教師點出迴歸分析的基本思想就是對於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確定現象,是可以通過具有確定性的函式模型來近似的刻畫的。然後由學生來回顧進行線性迴歸分析的一般步驟。最後佈置作業。本節課結束。

三、教法學法分析

通過創設情境——運用已有知識——發現新問題——啟發引導——合作交流——得到新知識。整個活動過程,學生始終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四、課後反思

1、本節課的兩個例題中的資料都來自於學生自己的真實生活,這樣的案例真實可靠,更具有說服力。

2、教學中沒有以練習為主,而是定位在知識形成過程的探索,引導學生體驗數學中的理性精神。

比的應用說課稿11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必修二《元素週期表及其應用》的一輪複習課。

我通過對教學指導思想以及教學背景的分析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以此設計了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過程,最後並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效果分析。

一、 教學指導思想

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倡導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化學大學聯考說明中強調:要藉助本部分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學會應用一定的化學思想方法;並適當鍛鍊學生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二、 教學背景

學情分析:到目前為止,學生對元素化合物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並熟練掌握了有關原子結構的知識,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此時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的關係以及元素週期律,可以更好的加深學生對元素週期律週期表的理解和應用。

教材分析: 週期表是週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學生複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要工具,元素週期表及其應用是每年大學聯考的熱點,學生通過本節課的一輪複習,可以深刻的理解位——構——性的關係,體會元素週期表、週期律在指導生產實踐中的意義。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接下來我根據教學理念和大學聯考說明以及教材分析,從學生的實情出發,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熟練掌握元素週期表的結構。

2。理解週期表與原子結構的關係,掌握原子半徑、化合價、金屬性和非金屬性遞變規律,會用元素週期表去推測和判斷相關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學生討論,使學生學會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的學習方法。

2。 讓學生體會結構決定性質、量變到質變、一般與特殊的學科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元素週期表的應用,感悟科學理論對科學實踐和學習的指導意義。

2、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嚴謹求實、樂於創新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元素週期表的結構

教學難點:元素週期表的應用

四、 教法和學法分析

為了落實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突破重難點,本節課主要採用提出問題———小組討論———總結歸納的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闡述一下自己的教學過程設計,本節課的教學主要設計了三個環節,通過知識線、素材線、能力線、活動線四條主線穿插在三個教學環節中來落實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突破重難點。

環節一:複習課的引入

通過大螢幕向學生展示不同時期的元素週期表,提出問題:“科學家們為什麼要研究週期表的編排呢?”,這樣設計,可以藉助鮮活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週期表結構及應用的複習種,讓學生感悟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同時落實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環節二:週期表的結構

此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提出問題—小組討論———歸納總結—教師點撥—反饋練習五步完成。首先提出問題一,其中的第一小問主要藉助氧元素考察週期表中一個小格的具體結構,後兩問主要考察學生對元素週期表結構的整體把握。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藉助已有的知識儲備,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分析,學生不難歸納總結出元素週期表的結構,其中包括週期的種類及每個週期的元素種數,族的種類及每族在週期表中的具體位置。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掌握分析綜合與歸納的.學習方法,落實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學生討論結果的基礎上,教師要適當的點撥和強調:同主族原子序數的差值和同週期第ⅡA族和ⅢA族原子序數的差值,各族的排列順序,以及鑭系錒系出現的位置,這個時候問題一也就迎刃而解了。緊接著由反饋練習進行落實,三個題分別考察了週期元素種數,族的排列順序,週期表的結構,針對性強,在落實學科主幹知識的同時,還有助於加深學生對週期表結構的理解。

環節三:元素週期表的應用

此部分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學生總結—教師歸納——遷移應用—反饋練習六步完成。首先提出問題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與原子半徑、元素化合價變化的關係,學生很容易總結出元素化合價的遞變規律以及原子半徑的遞變規律,在此基礎上教師趁熱打鐵,以週期表中左下角和右上角為兩個主方向,總結出得失電子能力、金屬性、非金屬性如何隨著原子半徑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元素週期律,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討論體會結構決定性質,量變到質變,一般到特殊的化學思想方法。之後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判斷依據。接下來第五步,遷移應用。從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元素性質總是呈現週期性的變化,這為研究物質結構,發現新元素,合成新物質,尋找新材料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指導。引導學生遷移應用,在第四副族到第六副族之間尋找耐高溫材料,在過渡元素中尋找優良的催化劑,在金屬非金屬的交界處尋找半導體材料,此外,人們還利用週期表尋找合適的超導材料、磁性材料。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元素週期表對工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最後是反饋練習,通過對製冷劑相關性質的考察,讓學生學會應用元素週期律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元素週期表的社會價值。

六:效果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的自主複習為主,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教學素材,通過四條線穿插在三個環節中來落實本節課的三維目標和學科思想方法的滲透,通過課後檢測來看,達到了很好的複習效果。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後進生對這種複習方式有些吃力,還需要在課下加以輔導。

比的應用說課稿12

我說課的題目是《鉸鏈四杆機構的急回特性及應用》。我主要從教學目標分析,學生特徵分析,教學模式與策略的選擇和設計,學習情境與學習任務設計,教學媒體與教學資源的選擇及教學評價的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學目標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

《機械基礎》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專業基礎課程中較難掌握的一門課。鉸鏈四杆機構的急回特性及應用是《機械基礎》第四版、第七章平面連桿機構中第三節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含概的知識點多,理論性較強,實用性也很強,是前兩節內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後面學習鉸鏈四杆機構演化的基礎和鋪墊,所以這部分內容是第七章乃至整本書的重點。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及教學大綱要求,參照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擬定本節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急回特性產生的條件及應用。

(2)能力目標:通過例項觀察、引思、討論、歸納等環節,教給學生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通過講練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

(3)發展目標: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分析的能力,藉助多種教育媒體,對曲柄搖桿機構急回特性的形成條件進行探索,養成積極主動地學習習慣,學會理論聯絡實際,進一步增強學生比較、判斷、推理的能力。

(4)情感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體驗成功的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自信心。

3、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教學重點:急回特性的產生條件

確立理由:產生條件對於指導實踐生產有著重要意義,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強化、突出。

教學難點:急回產生原因

確立理由:產生原因的推導相對學生的.基礎而言有一定難度,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問題誘導方式分步進行化解。

關於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將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具體說明。

二、學生特徵分析

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曲柄搖桿機構的組成,以及曲柄或搖桿為主動件的運動關係,而且也有一定的力學知識,所以學生已經具備了探究本節內容的理論基礎,但是缺乏實踐經驗和對各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並且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自信心,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強。基於學生的這些特點結合教材內容,在教學中首先要營造平等、寬鬆的教學氛圍,設法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結合授課內容多給出幾組例項,把理論性較強的課本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並把各科知識進行融會貫通。

三、教學模式與策略的選擇和設計

目前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式的學習,主要通過教師所呈現的材料來掌握現成的知識。在本節的教學中將採用啟發式教學策略,在學生在就急回特性這一問題進行思考,急於解決但又難以突破時,教師適時指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在學生進行了一定的思考之後,但因思考尚未成熟,想說卻又難以表達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後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在講授新課之前我會先播放一個短片,讓學生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去看,“影片中刨刀的往復運動速度是否相同?”學生很快可以看出,刨刀的運動速度不一樣,當它進行切削加工時速度較慢,而不做功的回程速度較快,這時我會告訴學生刨刀的這種運動特性稱為急回特性。那麼這急回特性是如何產生的呢?它產生的條件是什麼,它在生產中又有什麼意義呢?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新課。這樣通過創設情境和設定任務進行開篇,能極大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很快的進入到探索研究環節。在課程進行中採用問答法時,要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慧,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四、學習情境與學習任務設計

上課之初,我通過課件演示曲柄搖桿機構的運動,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設計目的:通過直觀演示,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鞏固相關知識,設定的問題既是對前面知識的複習,又是後面知識的前奏。

急回特性的產生原因是本節的一個難點:為突破難點,我把探究過程分為四步:

第一步:我通過課件演示機構-提出問題-學生觀察並回答。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產生初步的感性認識:即曲柄搖桿機構具有急回特性。

第二步:我繼續通過課件演示機構-提出共線問題-學生觀察並回答-得出極位夾角的概念。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曲柄搖桿機構的特殊位置和極位夾角的概念,為後面的推導做好輔墊。

第三步:在前面推導的基礎上,我提出急回特性係數這一概念,師生共同推導得出急回特性產生的條件即K>1,Q>0,這是本節的重點之一。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在以往的教學中,由於教材缺少這一環節,學生掌握教為困難,通過補充急回特性係數這一概念,使急回特性產生的條件簡單易懂,便於學生掌握。另外由於學生有了一定的力學基礎,通過採用分組討論,能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協作學習的能力,這也是培養技校學生以後踏上工作崗位的一個重要素質。

五、教學媒體與教學資源的選擇

在本次課的教學中,採用了錄影、投影、多媒體課件、小黑板等多種教學媒體直觀教學,彌補了裝置不足,學生直接經驗的不足等欠缺的地方,從特定機構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理論,使得理論知識實體化了,提高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增加了學習的樂趣和積極性主動性。

六、教學評價的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有若干次的機構的演示,需要學生通過觀察,討論,自己總結規律,學生在總結敘述過程中,無論出現什麼狀況都應給予表揚和鼓勵,並適時的給予正確的結論以強調重點,留下思考,指導後面的教學,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程結束時,我設定了五個問題,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歸納總結,使學生更好的區分急回特性的產生條件。

到此說課的6個環節就完成了,回顧整堂課的設計,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徵和專業水平,通過現代多媒體動畫手段及例項講解,培養了觀察能力和對機械基礎的求知慾;再通過討論法和觀察法的安排,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良好的責任感,完成了教學目標,使教學的重點得以突出,難點得以突破。

以上我從說教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分析學生情況,闡述教法、學法的設計和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說明了“教什麼”和“怎麼教”,同時闡明瞭“為什麼這樣教”。希望各位老師及評委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的意見。

比的應用說課稿13

數學與社會密切相聯,現實生活中蘊含著著大量的數學資訊,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20xx版《數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到“要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絡,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用比例解應用題》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十二冊p59—60頁的內容,屬於“數與代數”領域中“數的概念”的綜合應用。本課時內容既是“歸一、歸總”等乘除法應用題的延續和深化,又是學習7——9年級相關知識的重要基礎。教材藉助例5和例6分別呈現了運用正反比例的意義來解答應用題的過程;展示圖中男、女同學的"思維交流”,點明瞭“一題可以多解”,勾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經驗的回憶,體現知識之間的聯絡。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力求加深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通過正確判斷相關聯量的比例關係學會用比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誘發積極情感,訓練有序思維,引導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在發現、歸納中增強應用意識,提升分析能力、判斷和推理能力;獲取基本的思考方法和計算,形成方法模型。

學習該內容之前,學生已經理解了乘除法運算的意義和正反比例意義;會應用比例基本性質解比例,會判斷正、反比例關係;會分析解答歸一、歸總應用題。在生活中,學生已有較多的經歷和體驗,如,學生從家到學校,如果速度快,則用時少;如果速度慢,則用時多。又如:買同樣價錢的中性筆,買的支數少,用的錢少;買的支數多,則用的錢多。……正反比例的生活現象學生雖然有很多的經歷體驗,但是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能對不常用相關聯量的比例關係判斷有一定困難;雖然能夠在自主合作、思考交流中獲取一些分析解答方法,但是“有序思維”的習慣比較欠缺,難以用簡明的語言概括總結出分析解答方法,形成方法模型。

為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競比激趣,鞏固舊知——自主合作,探究新知——練習深化,構建模型——拓展延伸,啟用思維”的四環節教學流程引導學生經歷比例在實際情境中的數學發展的過程,幫助其形成方法,構建模型。下面結合具體的流程設計談一談我對本節課有效教學策略的思考。

一、競比激趣,鞏固舊知

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標準》也強調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找準學生探究新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營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以更好激發其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順利實現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遷移類推。

1、創設趣味性挑戰情境,誘發積極情感。

為了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溫故新知的必備基礎,開課,我以“奪紅旗”的形式[如下圖] 呈現常用的關聯量讓學生在趣味性的挑戰情境中,判斷相關聯的量在什麼情況下成什麼比例關係?引起學生對相關知識經驗的回憶。

2、鞏固強化判斷方法,貯備探究基礎。

學生判斷後,提問:你是怎樣分析判斷的?能不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用簡明的話總結一下判斷方法?

引導學生在思考、總結歸納中強化“找三定一寫關係”的分析判斷方法,為探究用比例解決問題的分析解答,做好相關準備。

[“找三定一寫關係”,“找三”是指讀題分析找出三個相關聯的量;“定一”是指,分析三個量確定一個不變的量;“寫關係”就是根據“找三定一”的分析,寫出關係式。]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標準》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我採用“目標導學”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目標導學,獨立思考。

揭示課題後,出示自學目標:

1:用以前的方法列式計算,說說每步算式求的是什麼?

2:學習例5、例6的解答過程,試著用1、2、3、4、5……的先後順序說說是怎樣解答這道題的?

3:對比觀察例5、例6,說說它們有什麼異同點?

4:用以前的方法解答和用比例解答,在方法上有什麼聯絡嗎?

目標的呈現為自學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圍繞目標,他們會思考:用比例解決問題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分幾步分析解答?哪一步是最難的?以前的解法和現在的解法有聯絡嗎?通過這些思考分析活動,他們會有一些收穫。

2、小組合作,交流收穫。

通過目標導學,學生在收穫的同時,也可能遇到思維障礙,此時再給他們提供合作的機會,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相互學習,然後在全班交流展示用比例解決問題的分析解答方法,經歷了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探究過程,相信學生不難從例5中發現它的解答步驟。

3、概括總結,初得方法。

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再適時引導明確方法:第一步:讀題後,找三定一寫關係;第二步:根據關係列比例;第三步:解比例;第四步:檢驗做答。至此,可以說學生已經基本獲取了用比例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放手讓學生用此方法嘗試解答例6。

三、練習深化,構建模型

《標準》強調,教學中千萬不要把各種應用題的解法當作現成的結論來交,而是儘可能的給學生提供合適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解決問題的活動,自己去探索、研究、尋求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進而列出方程,解決問題。在經歷若干次這樣的活動之後,使學生感受到方程與實際問題的關係,體會到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數學模型,領會數學建模的思想和基本過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信心。在探究新知後,我選取了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例項作為練習深化素材,引導學生經歷對比、歸納等學習活動,構建模型。

1、針對練習,鞏固方法

選取類似例題的針對練習,讓學生鞏固理解用比例解決問題的分析解答步驟,鞏固分析解答方法。

①住宿生在校5天需要25元生活費,在校20天需要多少生活費?

②每4人一組,學校挑選了15組同學跳校園集體舞;如果改為6人一組,該分多少組?

2、對比歸納,構建模型

在進行一組基本的針對練習之後,讓學生觀察、比較,說說用比例解決問題題目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分析解答方法有什麼規律?引導學生在思考交流中明確比例問題的結構特點是“含有同種量的2個基本應用題,其中一個應用題條件完整,根據題中的2個直接條件可以求出新的問題、可以判斷出比例關係,而另一個基本應用題則是型別相同,只告訴一個條件,把另一個條件變成問題”。根據其結構特點,再鞏固分析解答方法,讓學生充分的觀察、對比、發現、歸納等學習活動中,構建模型,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啟用思維

培養思維靈活性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說,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因為這是迎接資訊時代、適應未來生活所應具備的能力。《課程標準》也強調指出,數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而且要使學生學會靈活的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了有效啟用學生思維,本節課,我注重了練習的坡度性,選取了有思維挑戰性的實際問題以啟用學生思維。

1、選擇練習,讓學生在對比辨析中靈活思維。

多媒體教室,如果用邊長4分米的方磚鋪地需要180塊。如果用邊長3分米的方磚鋪地,需要多少塊?

A、180:4=x:3 B、4×180=3x C、4×4180=3×3×x

此情境問題,需要學生切合實際思考“邊長和塊數”是不是相關聯的量?它們成比例關係嗎?有的學生可能會直接用“邊長乘以塊數”來列比例式,教師可抓住這一生成資源,引導學生在辨析中明白“在總面積一定的情況下,一塊磚的面積與塊數成反比例這一關係”。通過選擇、辨析靈活學生思維。

2、坡度練習,讓學生在多步思考中靈活思維

一條水渠,計劃每天修300米,40天完成任務。實際上2天修了800米,照這樣計算,可以提前幾天完成任務?

條件和問題的變化,均增加了思維的難度。在這個問題情境中,讓學生“跳一跳摘桃”能夠有效啟用學生思維。

總之,本節課我關注學生學習情感的發展,抓住學習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促進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構建模型,形成方法,提升能力。同時,也有以下思考:

用比例解答是解決問題的又一種方法,以前學習的歸一、歸總應用題,實際就是“先乘後除或先除後乘”的兩步計算的乘除法應用題的分析解答方法,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是否有必要引導學生理清這兩種方法間的聯絡與異同?如果需要深入挖掘其聯絡,該選用什麼樣的有效策略來達成這個目標呢?這些問題的思考將促進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不斷的改進,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比的應用說課稿14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54頁“比的應用”。

【教學分析】

這部分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比的意義和比的化簡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屬於按比例分配的內容,但教材並沒有給出這個名稱,目的有兩個,一是由於按比例分配的問題有一定的解題方法,易把解決問題變成套用方法。二是如果引入,學生易問什麼是比例?,這樣,在學生剛引入比的概念時,又要去區分比例是什麼?而忽視了比的概念,因此,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從多角度思考,用比的意義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1、理解按一定比例來分配一個數量的意義。

2、根據題中所給的比,掌握各部分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能熟練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法學法】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引導式教學,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

【學具準備】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在學習中探究,我要求學生課前準備圓片若干個。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 課件出示課本主題圖:幼兒園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這些橘子分給大班和小班,怎麼分合理?

2、 請同學們想一想:你認為怎麼分合理?說一說你的分法。通過彙報交流確定按兩個班的人數比,也就是3:2分配比較合理。

(設計意圖)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需要的是從現實出發,從身邊找數學問題,也就是說:“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利用給人數不同的兩個班分橘子,怎樣分合理,來引入比的知識,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戰性的實際問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且這種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問題中,能使學生真正體會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數學就在身邊。

二、探究交流,解決問題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部分內容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教學:

第一層是明確如何按3:2分配。具體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小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實際操作)。

(2) 記錄分配的過程。

(3)各小組彙報:自己的分法。

大班 小班

3個 2個

6個 4個

30個 20個

第二層是解決如何將具體個數按比例分配。這個層次的教學我是這樣處理的:

出示題目:如果有140個橘子,按照3:2又應該怎樣分?

(1) 小組合作。

(2) 交流、展示。

(3) 比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們的共同點。

方法一:

大班 小班

30個 20個

30個 20個

30個 20個

方法二:畫圖

140個

方法三:列式

3+2=5

140*3/5=84(個)

140*2/5=56(個)

答:大班分84個,小班分56個,比較合理。

(還會出現用整數方法來列式計算的。)

3、小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同學們要認真分析數量關係,可以選用多種方法解答。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在師生講評中發現新的解答方法,再著重分析這種解法的解題思路。這樣在解題策略的開放過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決新問題。又發現了新的解題方法;每位學生都體驗著參與探索的樂趣。這些問題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滿足他們的求知慾,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樣“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方法——運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的程式,是學生數學“再創造”的過程。正如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數學學習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在這樣的探索學習中,使每位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學生都體驗著探索成功的喜悅。

三、鞏固練習,內化提升

由於,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運用很廣泛,所以在練習的設計上,主要通過有層次和有坡度的`一組問題,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這些生活中的問題,同時滲透思想教育,體現應用題的趣味性和德育價值。

具體的練習設計如下:

1、小紅和小薇投籃數之比是3:5,小薇比小紅多投了6個,小紅投了多少個?

2、藥粉和藥水的比是1:30,如果藥水有60千克,那麼藥粉有多少千克?

一種藥水中藥粉和水的質量比是1:50,用2千克藥粉配置這樣的藥水,需要用水多少千克?

3、打一篇文章,小麗用了3小時,小紅只用了2小時,問小麗和小紅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4、數學故事。(共同探討方法)

阿凡提分馬的故事,可能有的學生以前聽過,可以讓學生自己把故事講出來。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算出三個人分得的馬:老大6匹,老二3匹,老三2匹。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12+14+16並不等於1。

課後的練習題是教材內容的表現形式,也是課堂教學教與學的反饋,一個好的問題會使學生產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學活動,使學生自覺、興奮地投入到加深練習中,學習和探求新知識的教學活動中。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學生談收穫,回顧如何用比的意義進行問題的解決。

比的應用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百分數中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百分數的的意義和寫法,掌握了百分數和小數的互化的基礎上學習的,也為今後繼續學習有關百分數的計算和應用做準備。教材編排了41頁的例題。請看:例題是把這樣利率結合百分數的計算的。

教材這樣編寫的好處是知識要點明確,思路清晰,易於教師和學生把握,但這樣純數學計算的呈現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如沒有提供知識產生的背景,還有如何開展有效的數學活動進行學習等等,這些在教材中都沒有體現。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數學教學應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建立在學生主觀願望及知識經驗上。提供充分活動和交流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及方法經驗,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絡,讓學生感受到利率與人們的生活、理財等實際應用息息相關。

學情分析:

根據教材特點,我也對學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還可以,同學之間的相互質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學生在分析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較薄弱,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

目標設定: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觀察、計算,主動探索的活動,認識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計算及作用。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結合儲蓄等活動,學習合理理財,逐步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重點難點:

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二、說教法

“施之教,貴在得法”。教學方法運用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新課標指出,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本節課我主要採取了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同時,我試圖引導學生通過以下的學習方法掌握新知:1、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2、抽象概括法,讓學生通過抽象,概括出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3、互助學習法,在互助合作中體驗成功的愉悅。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一、激發興趣,喚起參與;二、創設情境,探求新知;三、充分練習,鞏固新知。

教學過程:

一、用口算來回顧百分數的知識。

二、激發興趣,喚起參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重要的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在上課伊始就要抓住學生的心。而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興趣是最活躍、最現實的心理成分,是一種趨向性的心理特徵。因此,喚起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所以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抓住如何理財(合理利用自己的零用錢)為切入口展開。近來全世界的範圍內發生了金融危機,使得很多人的財富減值。那麼如何使自己的財富不減值,或者是少減值,甚至升值,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能否有自己的方法使自己的財富保值?我相信,我的這段話一定能抓住學生的各種感官,充分調動起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的傳授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學習就失去了味道。同時,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我把本節課的教材設定做了適當改動。

三、創設情境,探求新知。

出示例題(教科書P41頁)咱們就以笑笑的300元為例,如果你有300元錢,打算怎樣存款,你是怎麼想的?

在這裡我之所以沒有直接出示問題,就是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新課標也指出讓學生“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於是,本環節我放手讓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就是想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素養。

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通常能提出三類問題

第一類:存一年有多少利息?

第二類:存三年有多少利息?

第三類:存五年有多少利息?

第四類:存活期一年有多少利息?

如果學生提問不全,則老師可參與提問。第一、第四類問題可讓學生直接列式,這樣既複習了舊知,也為下面難點的攻克做好了鋪墊。然後告訴學生今天我們重點解決第三類問題,同時引出課題:較複雜的百分數應用題。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這樣給了學生很大的探索空間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解決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巡視,遇到有困難的學生要及時予以幫助,同時也鼓勵學生做完後可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同桌分享,如果不會也可向別人請教。這樣培養了學生互助合作的意識,在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鍛鍊和提高。

四、充分練習,鞏固新知

“數學源自生活而應用於生活”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下面,我繼續沿著抗震救災這一主線設定情境,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在練習的設計上,我兼顧了習題的層次性和開放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練習,以求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形成技能。

1、小華把得到的200元壓歲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一年。她準備到期後將錢全部取出捐給“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計算,到期後小華可以捐給“希望工程”多少元錢?

2、李老師把20xx元錢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稅率為20%。到期後,李老師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師交了多少利息稅?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錢存入銀行(三年後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題的情境設計為希望工程捐款,在問題的設計上需要學生仔細思考,真正理解問題的含義後才能做對,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二題目的是要檢驗學生對本課例題的理解程度。第三題為開放性題目,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總之,作為數學教師,本節課我力求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探究中提高,在合作中發展,體現數學活動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同時作為教育者的我更加註重在數學課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儘可能的使數學課堂凸現人文精神,使每一個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