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比的應用說課稿15篇

說課稿1.55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比的應用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比的應用說課稿15篇

比的應用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原電池原理是中學化學的重要基礎理論之一,它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說是承前啟後,因為原電池原理教學是建立在氧化還原反應,能量轉化及有關金屬的性質、用途等教學基礎之上的,是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應用,是能量轉化的具體體現,是有關金屬性質和用途等教學內容的豐富和延伸,同時,為後續金屬的腐蝕和防護,其它常見電池的原理及電解原理等重要電化學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它是電化學學習的基礎內容也是核心內容。因此,原電池原理教學在整個中學化學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和教材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理解原電池原理。

b、初步掌握電極判斷。

c、掌握原電池的組成條件,能設計簡單的原電池。

(2)過程與方法

能對電池概念及形成條件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評價和調控,提高自主學習化學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樂於探究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奧祕,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和奇妙與和諧。

3、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教學目標以及電化學的基礎和核心地位,我制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原電池原理和原電池的組成條件。

由於原電池原理理論性強、抽象、難理解,學生很難在頭腦中建立電子在原電池正負兩極轉移的微觀模式,故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原電池的反應原理。

二、教法、學法分析

知識方面:學生已掌握氧化還原反應、能量轉化及金屬與酸反應規律的'基本知識,是學習本節重要的知識基礎。

能力方面:通過高一,高二的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但分析與歸納能力還很欠缺。

情感方面:中學生普遍對新鮮事物感興趣,求知慾旺盛,因此,本節課教學通過①情境激學法,②討論教學法,③CAI輔助教學法進行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在讓學生自主探究中,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主要通過討論法和歸納、總結法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增強合作意識,並掌握從實踐到理論,以理論指導實踐的科學方法。

三、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流程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

(一)重點剖析;

(二)考點精講;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小結。

(一)重點剖析

教學重點一:原電池工作原理

2在歸納出原電池定義之後,由於原電池的化學原理比較抽象,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我採用動畫模擬鋅銅原電池的微觀反應,使學生更加容易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在教學中達到直觀、形象、生動的效果,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二:構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

通過總結得出正確結論後,適當的增加課堂練習鞏固加深學生對於本知識點的理解與應用。

教學重點三: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

(二)考點精講講練結合,讓學生掌握原電池常見考點。

(三)鞏固練習。這幾道作業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並感受這個過程中的快樂。

(四)課堂小結以板書進行。

比的應用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介紹鈉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在敘述鈉的活潑性後,再根據性質介紹鈉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製法,最後介紹鈉的用途。教材內容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知規律。本節重點討論鈉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從現象入手,去分析鈉的活潑性,為此,教材通過實驗讓學生觀察,然後解釋現象,作出結論。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瞭解鈉的物理性質,掌握鈉的化學性質,瞭解鈉的儲存、存在和用途。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推理、歸納、對比等獲取新知識的方法,初步學會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有關方法;培養學生全面觀察、分析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

(3)德育目標

重視實驗的規範操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增強環保意識;認識事物的現象與本質,讓學生建立實事求是的良好科學觀念。

3、重點、難點

(1)重點是鈉的化學性質,尤其是鈉與水反應。

(2)難點是探究性實驗的觀察和分析,尤其是鈉與水反應的探究學習。

二、說教法

本節課教學主要體現“學教並重”的教學理念,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同時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知規律,採用目標教學模式,運用講授、引導、探索、實物展示、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形式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1、引導學生掌握觀察實驗現象的方法。

2、強化學生實驗的基本操作

3、幫助學生抓住關鍵,掌握重點。

四、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首先,教師演示“滴水生火”的實驗,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把“水火不相融”與“滴水生火”形成強烈反差,然後提問:俗語說:“水火不相容”,為什麼剛才的實驗中卻用水點著了火呢?並告訴學生那是鈉的功勞。使學生迅速進入濃厚的化學氛圍,激發起學習金屬鈉性質的慾望。

(二)、自主實驗,觀察現象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有三個學生分組實驗探究:

1、觀察鈉表面的顏色以及表面顏色的變化。

2、將金屬鈉加熱,觀察實驗現象。

3、將鈉投入水中觀察現象。

同時,為體現環保意識,將鈉和氯氣的反應用錄影的形式展現。通過這些實驗,由幾位學生敘述實驗現象,並說明原因。其他學生補充。

(三)、由表及裡,學以致用

通過學習鈉的化學性質,讓學生分析鈉在反應中的.化學價變化,得出鈉在反應中得失電子的情況。並讓學生用剛學的知識解釋鈉為什麼要儲存在煤油中,著火的鈉能不能用水來撲滅。同時解釋“滴水生火”的原因。最後介紹鈉的存在形式、工業製法和鈉的用途。

(四)、突顯重點,突破難點

①首先是學生親自操作鈉與水在燒杯中的反應,這樣體現實驗真實性,可靠性。使學生在親身觀察實驗現象,描述實驗現象,分享和體驗實驗成功的喜悅。

②其次 ,改進實驗裝置,驗證產物

鈉與水反應是本節重點和難點,需用多種形式、多角度對該反應進行分析。

五、板書展示

金屬鈉的性質及應用

一、鈉的物理性質

銀白色 質軟 熔點低 ρ水>ρNa>ρ煤油

二、化學性質

1、與氧氣反應 點燃

常溫:4Na+O2 = 2Na2O 加熱:2Na+O2 == Na2O2

2、與氯氣反應

2Na+Cl2 = 2NaCl

3、與水反應

2Na+2H2O = 2NaOH+H2

三、應用

700℃~800℃

TiCl4 + 4Na ===== Ti + 4NaCl

比的應用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化學1(必修)第一章第二節《物質的量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第一課時。本節教材是在學習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通過本節的探究既鞏固對“物質的量”的運用,又在國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溶液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的能力。同時為電解質溶液、中和滴定的學習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分析

《課標》在“課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就陳述了化學新課程的目標理念,即“立足於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的需要,著眼於提高21世紀公民的科學素養,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高中化學課程目標體系”。依據課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a、初步理解和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關係和換算。

c、瞭解物質的量濃度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

a、通過課前探究,學會收集資訊和加工資訊的基本方法。

b、通過課堂探究,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

c、通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提高化學計算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a、在相互交流中培養團結協作的品質。

b.關注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感受化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成因

物質的量濃度在高中化學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將初步理解和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為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在課堂探究中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為教學難點。

二、教法、學法分析

教法:《課標》指出:“從教學方式與實現促進學生科學素養,主動、全面發展目標的關係來看,探究式教學應成為化學新課程教學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教學方式應體現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因為學習科學的過程是學生構建知識、技能、方法、情感的過程,理解了過程的學生可以更好地學會方法,從而自主地獲取科學知識。”也就是說教師要處理好“魚”和“漁”的關係,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節的教學,採用探究式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及方法。

學法: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對“溶劑體積”與“溶液體積”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例項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解決教學的難點問題。

三、教學程式:

新課改倡導以主動學習、探究學習、意義學習和合作學習為基本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索、不斷改進自己已有認識和經驗的過程。本節課依據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設計。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於課堂。

1、創設情景 引入課題

提前佈置學生在課前收集生活中各種溶液的標籤,課堂上他們帶來了自己收集的諸如止咳糖漿、飲料、眼藥水、礦泉水、四特酒等,實驗室諸如鹽酸、碳酸鈉等溶液的標籤。在課堂上我將請他們出示自己收集的標籤,並根據自己手中的標籤歸納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進而引入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之一 ——物質的量濃度。

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學習了收集資訊和加工資訊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個自我展示的機會,同時真正感受到化學於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探究式學習認為:學習者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新知識。

採用探究式學習,學生不再把“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從課本搬到記憶中,而是在原有的“物質的量”、“溶液的質量”、“溶液的體積”的基礎上通過生生間、師生間的相互協作來建構新的概念。

學生首先自學課本感受概念,然後通過以下具體例項練習來鞏固、運用概念:

計算下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1. 1lNaCl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為1L的溶液。

2. 5.85克NaCl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為1L的溶液。

3. 1lNaCl固體溶於1L水配製的溶液。

第一個練習是對概念的直接運用;

第二個練習鞏固已學知識“物質的質量與物質的量的換算”。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學生更是如此。兩個不同層次的練習,體現了分層次教學的教學原則,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第三個練習看似簡單,卻能激起學生的思維火花。學生們將在各自的思考與判斷中,進行探討和爭論,我將這個“舞臺”讓給學生,讓他們盡情發揮,相互解答疑問,自主進行合作探究。

整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僅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通過相互之間的討論和交流,引起彼此的心靈的相互碰撞。直到他們達成共識,共享成功後,我再給出練習所缺條件—溶液的密度,同學們再次進行計算,他們就不僅僅領悟了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還掌握了溶液體積的計算方法,同時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品質。

在他們享受成功喜悅之際,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我給出了“跳一跳”能解決的問題:

探究二、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的關係與換算:

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都是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他們之間有怎樣的區別與聯絡呢?

《課標》中強調:在學科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請同學們自行設計表格將兩個物理量進行對比,然後計算98%(密度為1.84g/c3)的濃硫酸的物質的量濃度。

他們不難從兩者的“溶質的單位、溶液的單位、計算公式”作出比較。但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絡的,對感性認識強於理性認識的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兩個物理量間轉換存在著較大困難。於是我為學生準備了98%(密度為1.84g/c3)的濃硫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當他們經過具體化、形象化的轉換,再採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將所有的資料換成字母進行推導,從而得出抽象的轉換公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掌握了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解決了教學的難點。

鞏固提高:學生小組討論,如何用98%(密度為1.84g/c3)的濃硫酸配製250L1.84l/L的稀硫酸溶液。

3、開拓眼界

在成功的激勵下,課本知識此時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拓展昇華。本次高中化學課程改革在多個方面都顯現出STS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投影,為學生提供物質的量濃度在工業生產、醫療保健、環境監測和科學實驗等方面的應用,使學生從中體驗化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4、課堂評價

精心設計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課堂評價練習,鞏固知識、技能目標。

1. 下列溶液中NO3-的濃度與100L1 l/L硝酸鐵溶液中的NO3-的濃度相等的是:

A.200L1.5l/L硝酸鎂溶液 B.200L1.5 l/L硝酸鉀溶液

C.50L3 l/L硝酸鉀溶液 D.300L1 l/L硝酸溶液

2. 一種NaOH溶液的濃度為cl/L, 密度為g/c3,則這種溶液的質量分數是:  A. B. C. D.

5、作業: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有很多種,他們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絡。我請同學們利用自己課前收集的各種溶液的標籤,相互命題,將其它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換算成物質的量濃度。

四、教學反思

這樣的作業,同學們由學生身份轉變為教師身份,他們定會興趣盎然,相互命題相互解答的過程,既能讓學生體驗成就感、充實感,又能提升學生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靈活運用程度。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設計中,我沒有過分強調對知識本身的掌握,而側重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學會分享與合作的學習方法。我相信,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將使他們受益無窮。

比的應用說課稿4

“分數應用題、例4”是義務教育課程六年級教科書第68—69頁例4、和“做一做”中的題目,練習十七的第1,2題。下面我對本節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熟練掌握簡單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引入,自然是恰當地對學生進行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增強了學生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二、目標分析

根據節課教學內容特點,針對學生已有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目標:

1、使學生認識稍複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結構特徵,學會用線段圖來分析數量關係,掌握解答這類應用題的思路和方法。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

根據以上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使學生認識稍複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結構特徵。難點為學會用線段圖來分析數量關係,掌握解答這類應用題的思路和方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一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我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注意突出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變“教學”為“導學”,利用簡報課件,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提高了課堂效率。在教學中我盡力引導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把教師的點撥和學生解決問題結合起來,為學生創設情境,鼓勵學生髮現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下面介紹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教師談話:有關祝壽語引入,關於我國的珍稀野生動物,你們知道多少?知道野生丹頂鶴嗎?它們是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受到特殊的保護,下面出示的就是有關他們的一些資料。

(二)探索知識

1、教學例4

(1)課件出示例4。

(2)學生理解題意後,獨立嘗試畫線段圖,同桌二人交流,修改。

(3)教師根據學生彙報,相應逐步畫出線段圖。

(4)根據線段圖,小組討論。

①這道題中,是把什麼數量看作單位“1”?

②根據題中的條件,怎樣求我國的只數?其他國家的只數呢?

③根據題中的條件,怎樣求其他國家佔總只數的幾分之幾?怎樣求其他國家的只數?

(5)討論以後,學生嘗試獨自解答,教師注意與有困難的學生交流。

(6)學生彙報解題思路,說解題方法,課件出示相應的解法。

3000-3000×1/6 3000×(1-1/6)

=3000-500 =3000×5/6

=2500(只) =2500(只)

(7)同桌小組討論:這兩種解法,有什麼區別和聯絡?

(8)根據學生反饋發言,教師小結。

區別:第一種解法是先求出我國的只數,再求剩下的只數,也就是其他國家的只數;第二種解法是先求出其他國家的只數佔總只數的幾分之幾,再求總只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隻,即為其他國家的只數。

聯絡:都是把總只數看作單位“1”,按照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來計算。

2、引入旅遊景地:九寨溝;複習知識

成都金秋旅行社,原來每人900元,現在比原來降低1/9,現在每人多少元?

四川圓夢旅行社,原來每人的700元,現在比原來提高1/10,現在每人多少元?

學生獨立完成後,同桌二人互相說解題思路,相互批改。

3、教師總結。

這節課,我們進一步學習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同學們通過畫線段圖,理解重點句,合作討論等方法,掌握了這類應用題的解題方法,提高了分析、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能力。

4、知識應用

有兩根同樣長的鋼管,第一根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 7/10。哪一根剩下的部分長一些?

5、課外拓展

說一說全世界上一些頻臨滅絕野生物種有哪一些?

(三)課堂總結。

比的應用說課稿5

我說課的題目是《有餘數除法的應用》,下面我向大家彙報一下我的設想:我從教學設計、課件使用、拓展資源、作業設計、教學反思這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首先說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有餘數除法的應用》是青島版國小二年級上冊有餘數除法單元安排的。是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有餘數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餘數與除數的關係之後安排的,主要學習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它是除法學習的一個重要的認識拐點,深化了學生對有餘數除法意義的理解,極大的豐富了除法的應用背景。在解決有餘數除法的問題中,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推理等數學能力也得到發展。

課標解讀:

1.課程標準要求:

經歷實踐操作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所學的知識。

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並能對結果的實際意義作出解釋,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

會獨立思考,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嘗試對別人的想法提出建議。

2.課程標準解讀:

第一分句的行為動詞“經歷”是指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感性認識。第二分句的行為動詞“運用”是指綜合使用已掌握的物件,選擇或創造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由此看來課標對這部分知識的要求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要求學生在圈一圈、想一想的過程中,加深對有餘數除法意義的理解;第二個層面是運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並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傾聽的習慣。

學情分析:

學生是在學完餘數的意義、除法豎式及表內除法後教學的,對於除法的口算、豎式計算都有一定的基礎。通過課前前測,我們發現學生對有餘數除法意義理解比較到位,但缺乏靈活運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本節課的重點就落實在運用有餘數除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習目標:

1.在圈一圈、想一想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及餘數和除數的關係。

2.通過交流、比較,總結出“有餘數除法”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的區別。

3.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4.大部分學生能夠運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釋週期性數學問題。

教學重點:

1.進一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2.運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有餘數除法的應用》導學案

我還為學生提供了導學案,導學案能夠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目標,瞭解學習重點難點,並能自主高效的完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首先說第一個環節:引用律動,設疑激趣。

這個環節我運用音樂律動的`方式帶領學生一起做“拍手歌”的律動表演。目的就是想通過這個有趣的律動表演,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我設計了讓學生說教師說動作的遊戲,目的就是激發學生深入的數學思考,為下面繼續學習有餘數除法的應用做好心理準備。

第二個環節,也就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我設計了4個小環:

首先用學生非常熟悉的分組問題展開,教師問:沒6人一組,分完有剩餘,可能剩幾人?

學生可能有猜1人或2人,或者1-5人,接著教師繼續追問,假如10人一組,可能會剩餘幾人?學生會說出1-9人的答案,教師及時再問假如20人一組,會剩幾人?教師及時反問:你們想過為什麼嗎?

學生可能說出想法後,教師總結,就是餘數一定比除數小。

接著下一環節就是租車問題。租車問題呈現之後,教師在這一環節下足了時間,目的就是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對餘數進行合理的取值。

在這一環節我著重處理兩個衝突:

第一個衝突是一是一車超過6人的情況、一車少於6人的情況和一車拉6人的情況進行交流辨析,讓學生自己來分析最多及至少的含義。

第二個衝突是一車6人,需要4次還是5次的問題。

在這個環節,我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交流,在思維的碰撞中,對租車問題進行深入的數學思考。

第二個環節是買票問題

教師首先出示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在學習單2上,圈一圈,然後把算式寫下來,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收集不同的做法,進行全班的交流與評價。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能買4張票,一種是能買5張票,引發學生的爭論,在辨析中,讓學生自主選擇正確的答案。

在這個環節之後,設計了一個辨析題,目的是鞏固上面學習的加一現象和去尾現象,學生通過三道題的鞏固,加深對生活中餘數的取捨問題。

學生在以上環節的學習中,對餘數的問題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與理解,因此教師及時詢問學生有哪些收穫?在談收穫的過程中,也進一步梳理了對進一現象與去尾現象的理解。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解決週期問題。

拓展練習:

“有餘數除法”不僅是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而且聯絡著“週期性”等數學問題。帶餘除法的學生,深化了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極大地豐富了除法的應用背景。學生在運用帶餘數除法解決較複雜的問題當中,判斷、分析和推理等諸多數學能力得到發展。特別是“有餘數的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也直接聯絡著學生的生活與學習。

一、生活中產生的實際問題

有餘數的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由於二年級學生缺少實際生活經驗,對於如何“取捨”餘數感覺很有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根據以往經驗,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因此我們選取了一些日常的食品、物品的買賣到日常生活中的門票、交通運輸、租車、租船等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有餘數除法”知識與生活的聯絡,感受其實用價值。

二、週期性的數學問題

在數學計算中,經常也會出現週期現象的數學問題。按照某種週期性的變化規律依次不斷地重複出現,如果找到週期性的規律,就可以使較難的問題轉化為較簡單的問題。因此,我們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如果能與“有餘數除法的”知識相結合,那麼問題就迎刃而解。

【例1】

【例2】一串珠子,按一個紅色、一個黃色、一個綠色、一個紫色的規律重複排列,你能算出第25個是什麼顏色嗎?

意圖:律動表演非常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形式活潑,內涵豐富,極大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實踐證明,音樂律動的引入,極大的豐富了有餘數除法的內涵,學生的判斷、分析和推理等諸多能力也得到發展。

內容:

1、幫媽媽平均分“食物”

例如:媽媽做了58個餃子,每個盤子盛9個,至少需要幾個盤子?

2、幫媽媽買“生活用品”

例如:一包洗衣粉7元錢,30元錢最多買幾袋洗衣粉?

問題:

1、生活中的這些數學問題,你會解決嗎?你有什麼收穫?

2、通過實踐活動,你有什麼想說的?

設計意圖:

1、《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出發,在數學與生活之間架起橋樑。基於對課標的理解,我覺得應該讓學生感悟“生活數學”的巨大魅力,以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比的應用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反比例函式的應用》是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三節的課題,是在前面學習了反比例函式、反比例函式的圖象和性質的基礎上的一節應用課。這一節的內容符合新課程理念,課程要面向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反比例函式的知識在生產和實際生活中經常用到,掌握這些知識對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具有實用意義。通過反比例函式的應用使學生明確函式、方程、不等式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三種重要的數學模型,它們之間有著密切聯絡,並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在教學過程中,還滲透著建模思想、函式思想、數形結合思想,這些思想也為後面學習二次函式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二.說目標

“反比例函式的應用”是反比例函式及其圖象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它是前面幾節課的綜合應用。由於函式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實用意義,根據教學大綱的明確規定並結合素質教育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達到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反比例函式是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中應用十分廣泛的數學模型,使學生掌握生活中有一類兩變數的乘積為定值的實際問題可歸結為反比例函式問題來解決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標

①使學生能模仿“利用函式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步驟”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初步養成自己提出或構建數學模型的能力;提高綜合運用函式、方程、不等式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②引例通過開放性的問題,作業中通過編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明確,應用反比例函式的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數學,進而努力學好數學的情感。

②使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絡的辯證唯物觀。

③引例中讓學生具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獻愛心精神。

三.說教學重難點

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把一類實際問題歸結為反比例函式問題來解決,這是因為:

1.反比例函式是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應用十分廣泛的數學模型,它真正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利用反比例函式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步驟”是通過對例題的解題過程進行歸納總結而得到的結論。它遵循了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認知規律,蘊含了從“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對今後學習數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注意在實際問題中函式自變數的取值範圍,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在突破難點時,我注意:

1.使學生熟練掌握反比例函式的圖象和性質,教學生學會“數形結合”的研究方法,它直觀、形象、好理解。

2.密切聯絡實際問題,注意觀察生活。

四.說教學方法

(一)教法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對於例1,由於學生初次接觸反比例函式的應用,我採用的是教師引導法,降低難度.其餘,我都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問題教學法,讓一個個有階梯的問題充滿課堂教學,時時啟發學生的思維,這種教學方法符合以下教育規律:

1、遵循由淺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體現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2、創設問題情境,教師不斷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由易到難,化繁為簡,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規律。

(二)學法分析

這種教學方法實際上也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使得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注意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會自己探求知識;培養學生善於觀察思考的習慣,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學會尋找、發現,學會歸納總結,逐步掌握主動獲取知識的本領。

(三)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教學,通過直觀演示圖象,更好地教會學生“數形結合”的研究方法,同時通過多媒體輔助手段展示教學內容,擴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五.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os語),是數學知識、能力發展的生長點和思維的動力。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

去年下半年,勵才中學七年級(2)班黃晶晶同學的爸爸診斷為肝癌,家中又突發一場大火,真是禍不單行,一下急需的10萬元款從何而來,關鍵時刻,群眾積極響應鎮政府的號召,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結果,捐款總額比預期的還要理想。如果你是鎮政府領導,你除了積極做好思想動員工作之外,能不能運用反比例函式的知識對即將發動群眾獻愛心進行策劃呢?

為了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共同來學習以下兩道題目:

設計意圖:由學生身邊的事出發,激起學生的愛心,為積極籌劃這個活動,帶著對數學的求知慾,進入例題的學習。

(二)範例設計

學習例1:

小明家離學校1500m,某天小明上學時,發現時間不多了,就加快了行車速度,①小明行車平均速度(υ)與所用時間(t)有怎樣的函式關係?②如果所剩時間為15分鐘,那麼小明的平均速度至少達到多少才能按時到校?③為了安全起見,小明的平均速度最快達到90m/min,他至少要留多長時間,才能安全到校?④畫出函式的圖象。

例1中,出現了一個常量,兩個變數;我們看,

平均速度(υ)隨所用時間(t)的變化而怎樣變化?是否為反比例函式關係?若是可用反比例函式的有關知識去解決問題.

②、③兩問實際上就是函式的特殊情形,一是已知自變數,求函式值;一是已知函式值,求自變數.從這兩問,再引導學生探求自變數的取值範圍. ④問中,指導學生畫圖,分析問題(多媒體展示函式圖象).

設計意圖:這道題是課本例1的改編,更換背景的目的是為了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後面的例2也是在課本例2的基礎上添加了一個背景,目的也是如此.

由於學生初次接觸反比例函式的應用問題,我選擇教師引導法.引導學生聯絡反比例函式圖象及性質建立反比例函式模型,滲透函式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在畫圖象前,已引導學生探究自變數的取值範圍,這樣就化解了教學難點.

小華同學的爸爸在某自來水公司上班,現該公司計劃新建一個容積為4×104m3的'長方體蓄水池,小華爸爸把這一問題帶回來與小華一起探討:

①蓄水池的底面積S(m2)與其深度h(m)有怎樣的函式關係?

②如果蓄水池的深度設計為5m,那麼蓄水池的底面積應為多少平方米?

③由於綠化以及輔助用地的需要,經過實地測量,蓄水池的長和寬最多隻能分別設計為100m和60m,那麼蓄水池的深度至少達到多少才能滿足要求?

這是個幾何體積問題的應用題,我通過設定以下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逐步分析,最後通過建立函式這種數學模型解決問題.

問題(1):這是一個幾何體積問題,問題中包含有哪些量?哪些是常量?哪些是變數?

問題(2):在容積不變的情形下,蓄水池的底面積S(m2)與其深度h(m)有怎樣的函式關係?為什麼?寫出關係式.

問題(3):函式關係式中自變數的取值範圍如何確定?從而決定函式值的取值範圍又是怎樣?

問題(4):能否畫出函式的圖象? (指導學生畫圖,分析問題,多媒體展示函式圖象.)

問題(5):題中②、③兩問能否利用圖象來解?如何解?

問題(6):題中②、③兩問除了利用圖象來解之外,是不是也可以利用方程解或不等式解?

設計意圖:對例2採用了設計問題系列,啟發學生思考,聯絡舊知識建立函式模型,解決了自變數的取值範圍從而確定了函式值的取值範圍,滲透了函式的思想,讓學生初步瞭解函式模型的建立方法。最後滲透一題多解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滲透“函式——方程——不等式”思想和“數形結合”的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解題後的再思考,將知識系統化。

(三)反饋練習

“學數學而不練,猶如入寶山而空返”(華羅庚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會反比例函式知識的應用,我設計了例2的後續問題,讓學生練習。使課堂教學能前後連貫。

例2中的新建蓄水池工程需要運送的土石方總量為4×104m3,某運輸公司承擔了該項工程運送土石方的任務。

①運輸公司平均每天的工程量υ(m3/天)與完成運送任務所需要的時間t(天)之間有怎樣的函式關係?

②運輸公司共派出20輛卡車,每輛卡車每天運土石方100 m3,則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該任務?

可以通過此類題反饋本節所學,檢查學生是否掌握了“數形結合”的研究方法,及時加強對資料和資訊的處理能力。

(四)回到引例,前後呼應

①現在大家能否利用我們剛掌握的知識來策劃發動群眾獻愛心呢?

②如果每人平均捐款100元,那麼需要發動多少人捐獻。根據實際生活水平,每人平均捐款只能達到50元,那麼至少要發動多少人捐獻?發動人數與每人平均捐款數成怎樣的函式關係?當每人平均捐款數一定時,捐款總額與發動的人數成怎樣的函式關係?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到課堂之初的問題中,解決問題,使整個課堂教學渾然一體,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五)收穫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回答下列問題,再由教師補充歸納本節所學知識內容。

(1)通過本節反比例函式的應用的學習,我們掌握了生活中有一類兩變數的乘積為定值的實際問題可歸結為反比例函式問題來解決的思想方法。

(2)初步學會了數學建模的方法.

(3)樹立了事物是普遍聯絡的辯證唯物觀。

(六)作業佈置

根據新課程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我的作業佈置分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其中選做題是一道自編題,我的目的是既鞏固所學知識,又複習了舊知,同時還能讓學生體驗一下做老師的愉悅.

(4)必做題:①看課本例1、例2.

②做課本習題9.3

(5)選做題:

4月6日,姜堰溱湖溼地公園遊人如織,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蜂擁而至,“小數學”利用早上上學前的時間,來到公園門口,他發現……。請你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編兩題,要求分別能利用正比例函式和反比例函式解決問題。

收穫

結束語:

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我的教學內容,以使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永遠處於一種亢奮狀態。

說課對我來說是新事物,今後我將進一步說好課,並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節課提出寶貴意見。

謝謝各位!

比的應用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第一節“探究電阻上的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係”的基礎上,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和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後,它既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識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歐姆定律作為一個重要的物理規律,反映了電流、電壓、電阻這三個重要的電學量之間的關係,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關鍵。它是電學的教學重點,也是國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之一。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三個基本量之間的關係,能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實際電學問題 , 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電學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進一步理解歐姆定律,體會靈活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問題;

會用歐姆定律計算電流、電壓、電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歐姆定律的運用,加深對電流與電壓、電阻關係的認識;

通過歐姆定律的運用,掌握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歐姆定律的運用,樹立科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價值意識;樹立物理知識普遍聯絡的觀點,培養對科學的情感。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以及其表示式,變換式的意義。

難點:培養學生運用歐姆定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1、中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絡,仍需具體的形象來支援。

2、學生已瞭解了歐姆定律的內容,但認識是膚淺的,不完整的,不會靈活的運用,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

三 教法與學法

1、教法

(1)實驗法。由於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採用這方法有利於建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渡,因而在本節課教學中設定一個實驗 ,目的是促使學生理解並應用歐姆定律。

(2)分析法。分析法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因而本節課的電路分析中採用了本法。

(3)講授法。講授法對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極為重要,也是教學工作者教學常用的一種教學法之一。

2、學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有機結合,離開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是沒有生機的,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力作用達到完成教學的目的。在上述教學法的正確實施下,結合本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採用瞭如下方法:觀察法、實驗法、概括歸納法、練習法等。目的'是達到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變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再到“創新”的學習模式。

四、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利用一隻電壓表和一個已知電阻測未知導體的電阻

①實驗電路如圖所示

②實驗步驟:

a.先將電壓表接在a、b兩點間,測得R0兩端的電壓為U0,則電流為Ix=I0=

b.再將電壓表改接在a′和b′兩端時,測得Rx兩端的電壓為Ux,則待測電阻為 Rx= R0=

2、 新課學習:

應用歐姆定律解決問題:

(1)例題:

例題1 現有一支試電筆,其中的電阻為880kΩ,氖管的電阻和人體的電阻都比這個數值小得多,可以不計,使用時流過人體的電流是多少?

解:R=880kΩ=8.8×105Ω U=220V

I=U/R=220V/8.8×105Ω =2.5×104A

答:流過人體的電流2.5×104A。

例題2 如圖所示電路,電源電壓為9V,R1的阻值是12Ω,開關S閉合時電壓表的示數是6V,試問(1)電流表的示數是多少?

(2)R2的阻值和電路中的總電阻各是多少?

解析:電路中電阻R1、R2串聯,電壓表測R2兩端的電壓,電流表測串聯電路中的電流,題中已知電源的電壓U為9V,當開關S閉合後,電壓表示數為6V,即R2兩端的電壓U2為6V。根據串聯電路電壓特點:U=U1+U2,可得電阻R1兩端電壓U1=U-U2,已知電阻R1=12Ω,將U1、R1代入歐姆定律公式,便可求得電阻R1中的電流I1,又由串聯電路電流特點I=I1=I2可知,通過電阻R2的電流I2=I1,再將U2、U1代入公式中,可求得電阻R2,同理可求得總電阻R。

五、鞏固練習

①R1和R2串聯電路中,已知電源電壓為4.5V,測得R1的電流為 0.2A,電壓為2V;求R2的電流、電壓和電阻。

② R1和R2串聯電路中,已知R1=6Ω,R2=10Ω,當開關閉合時,連線在R1兩端的電壓表V1的示數為3V,求電源電壓和電路中的電流大小。

③R1和R2並聯電路中,已知電源電壓為10V,R1= 5Ω,R2=8Ω,求電路中幹路以及各支路的電流分別為多少?

④電路中電阻R和燈L2並聯,已知幹路上電流表的示數為 0.8A,R=5Ω,流過L2的電流為 0.3A,求燈L2的電阻有多大?

六、作業設計

課後練習 :應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達到鞏固歐姆定律內容和表示式。

比的應用說課稿8

一、說教材

本課時是華師大版八年級(上)數學第14章第二節內容,是在掌握勾股定理的基礎上對勾股定理的應用之一。 勾股定理是我國古數學的一項偉大成就。勾股定理為我們提供了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間的數量關係,它的逆定理為我們提供了判斷三角形是否屬於直角三角形的依據,也是判定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的一個重要方法,這些成果被廣泛應用於數學和實際生活的各個方面。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分析,使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印象,通過聯絡和比較,瞭解勾股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據此,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方法目標:通過對一些典型題目的思考,練習,能正確熟練地進行勾股定理有關計算,深入對勾股定理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一些題目的探討,以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3、情感與態度目標: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定理的美。

教學重點:勾股定理的應用。

教學難點:勾股定理的正確使用。

教學關鍵:在現實情境中捕抓直角三角形,確定好直角三角形之後,再應用勾股定理。

二、說教法和學法

1、以自學輔導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習慾望和興趣,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

2、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操作,歸納理解定理,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演示實物,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分析,證明,使學生獲得新知的成功感受,從而激發學生鑽研新知的慾望。

三、教學程式

本節內容的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動手,動腦方面,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教學程式設定如下:

一、回顧問:

勾股定理的內容是什麼?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今天我們來學習這個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二、新授課例

1、如圖所示,有一個圓柱,它的高AB等於4釐米,底面周長等於20釐米,在圓柱下底面的A點有一隻螞蟻,它想吃到上底面與A點相對的C點處的食物,沿圓柱側面爬行的最短路線是多少?(課本P57圖14.2.1)

①學生取出自制圓柱,,嘗試從A點到C點沿圓柱側面畫出幾條路線。思考:那條路線最短?

②如圖,將圓柱側面剪開展成一個長方形,從A點到C點的最短路線是什麼?你畫得對嗎?

③螞蟻從A點出發,想吃到C點處的食物,它沿圓柱側面爬行的最短路線是什麼?

思路點撥:引導學生在自制的圓柱側面上尋找最短路線;提醒學生將圓柱側面展開成長方形,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兩點之間的所有線中,線段最短”。 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興趣高漲,氣氛異常的活躍,他們發現螞蟻從A點往上爬到B點後順著直徑爬向C點爬行的路線是最短的!我也意外的發現了這種爬法是正確的,但是課本上是順著側面往上爬的,我就告訴學生:“課本中的圓柱體是沒有上蓋的”。只有這樣課本上的.解答才算是完全正確的。例2.(課本P58圖14.2.3)

思路點撥:廠門的寬度是足夠的,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觀察當卡車位於廠門正中間時其高度是否小於CH,點D在離廠門中線0.8米處,且CD⊥AB, 與地面交於H,尋找出Rt△OCD,運用勾股定理求出2.3m,CD= = =0.6,CH=0.6+2.3=2.9>2.5可見卡車能順利通過 。詳細解題過程看課本 引導學生完成P58做一做。

三、課堂小練

1、課本P58練習第1,2題。

2、探究: 一門框的尺寸如圖所示,一塊長3米,寬2.2米的薄木板是否能從門框內通過?為什麼?

四、小結

直角三角形在實際生活中有更為廣泛的應用希望同學們能緊緊抓住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學透勾股定理的具體應用,那樣就能很輕鬆的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五、佈置作業

課本P60習題14.2第1,2,3題。

比的應用說課稿9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分式方程的應用》。我將從“學習內容定位、學習目標認定、重難點確立、學情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五個方面對這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具體如下:

一、學習內容定位

本節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分式方程的應用》是新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16.3分式方程中第三課時內容。它是分式方程解法的延展與最終歸宿,也是本章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從知識的掌握來看,本節課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深化和運用;從學生的學習發展來看,它將為研究數學問題提供研究思想與方法,利用分式方程解決社會熱點問題,是會考必考內容。在國中數學知識體系中作用重要,意義重大。

二、學習目標認定:

1、知識目標:指導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分式方程——求解——解釋解的合理性”的過程,學會從題中尋找等量關係,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實際問題的方法。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面對生活,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運用所學數學方程思想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指導學生在互動合作學習中發展能力,強化方程思想應用意識。

三、學習重難點

1、學習重點:審題、尋找等量關係,將實際問題轉化成分式方程的數學模型。

2、學習難點:尋求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審題設元、尋找等量關係、列出方程、正確解答。

四、學情分析

在七年級時,學生就學習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明白遇到實際問題可以列方程解決,但分析問題能力、審題能力、尋找數量關係的能力較弱,依然影響學生學習。上一節通過學習“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學生會解分式方程,理解了增根的含義,會檢驗分式方程的根,為繼續學習列分式方程解應用題奠定了基礎。

五、教學策略

1、難點突破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從不同角度展示找出的等量關係,在交流中質疑、在質疑中辨析、在辨析中統一認識,掌握尋找等量關係的一般方法。

2、學法分析

讓學生根據教材和教師提供的預習學案先進行自我探究,然後在小組內交流探究心得與疑難問題,在質疑辨析、互動交流中歸納總結,糾錯矯枉,達成共識,實現學習目標。

3、教法分析

(1)情境互動法:整節課始終圍繞“分式方程的應用”這條主線,通過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分式方程,體驗解題過程,學會尋找等量關係,掌握列分式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步驟。

(2)點撥指導法:在學生合作學習,展示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錯誤點、易混點、疑難點以及學習中應注意事項、方法規律、適時點撥,進而達到強調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將討論交流推向高潮、引向深入。

六、教學過程

(1)情境匯入、通過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門面房出租資訊,引出要學習解決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匯入新課。

(2)學情調查、收集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全面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為組織大家深入學習做好準備。

(3)合作探究、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糾錯矯枉,感悟尋找等量關係,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4)點評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成果展示時,教師對如何尋找等量關係進行點評,強調易錯易混之處,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5)達標檢測、這既是學生對分式方程的理解和應用,也是方程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應由學生獨立完成以達到檢測學習效果的目的,幫助教師全面掌握學生學習目標達成情況。

(6)總結反思、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吸收、內化整合,初步掌握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查缺補漏,促進學生整體提高。

以上是我的教學設計,敬請各位領導、專家、同行,批評指正!

比的應用說課稿10

各位專家領導,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勾股定理》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的地位

這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華東版),八年級第十九章第二節“勾股定理”第一課時。勾股定理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關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非常重要的性質,是幾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個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係,它可以解決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據之一,在實際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分析,拼圖等活動,使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印象;通過聯絡比較,理解勾股定理,以便於正確的進行運用。

(二)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⒈理解並掌握勾股定理的內容和證明,能夠靈活運用勾股定理及其計算;

⒉通過觀察分析,大膽猜想,並探索勾股定理,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邏輯推理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歸納-驗證”的數學思想,並體會數形結合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介紹中國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和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鑽研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勾股定理的證明與運用

【教學難點】

用面積法等方法證明勾股定理

【難點成因】

對於勾股定理的得出,首先需要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觀察的基礎上,大膽猜想數學結論,而這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歸納的思維方法和運用數學的思想意識,但學生在這一方面的可預見性和耐挫折能力並不是很成熟,從而形成困難。

【突破措施】

⒈創設情景,激發思維:創設生動、啟發性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問題衝突,讓學生在感到“有趣”、“有意思”的狀態下進入學習過程;

⒉自主探索,敢於猜想:充分讓自己動手操作,大膽猜想數學問題的結論,老師是整個活動的組織者,更是一位參入者,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協作,從而形成生動的課堂環境;

⒊張揚個性,展示風采:實行“小組合作制”,各小組中自己推薦一人擔任“發言人”,一人擔任“書記員”,在討論結束後,由小組的“發言人”彙報本小組的討論結果,並可上臺利用“多媒體視訊展示臺”展示本組的優秀作品,其他小組給予評價。這樣既保證討論的有效性,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教法分析】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針對八年級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本節課可選擇“引導探索法”,由淺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種教學理念緊隨新課改理念,也反映了時代精神。基本的教學程式是“創設情景-動手操作-歸納驗證-問題解決-課堂小結-佈置作業”六個方面。

【學法分析】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生”,因此教師要有組織、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並參入到學習活動中,鼓勵學生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習慣與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景

多媒體課件演示FLASH小動畫片:某樓房三樓失火,消防隊員趕來救火,瞭解到每層樓高3米,消防隊員取來6.5米長的雲梯,如果梯子的底部離牆基的.距離是2.5米,請問消防隊員能否進入三樓滅火?

問題的設計有一定的挑戰性,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兩邊,求第三邊?”的問題。學生會感到一些困難,從而老師指出學習了今天的這節課後,同學們就會有辦法解決了。這種以實際問題作為切入點匯入新課,不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學習數學是為更好“服務於生活”。

(二)動手操作

⒈課件出示課本P99圖19.2.1:

觀察圖中用陰影畫出的三個正方形,你從中能夠得出什麼結論?

學生可能考慮到各種不同的思考方法,老師要給予肯定,並鼓勵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引導學生髮現SP+SQ=SR(此時讓小組“發言人”發言),從而讓學生通過正方形的面積之間的關係發現:對於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即當∠C=90°,AC=BC時,則AC2+BC2=AB2。這樣做有利於學生參與探索,感受數學學習的過程,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⒉緊接著讓學生思考:上述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情況,那麼在一般情況下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這一結論呢?於是再利用多媒體投影出P100圖19.2.2(一般直角三角形)。學生可以同樣求出正方形P和Q的面積,只是求正方形R的面積有一些困難,這時可讓學生在預先準備的方格紙上畫出圖形,再剪一剪、拼一拼,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後,學生就能夠發現:對於一般的以整數為邊長的直角三角形也存在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來獲取知識,這樣設計有利於突破難點,也讓學生體會到觀察、猜想、歸納的數學思想及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⒊再問:當邊長不為整數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這一結論呢?投影例題:一個邊長分別為1.5,3.6,3.9這種含有小數的直角三角形,讓學生計算。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從特殊到一般”的情形,這樣歸納的結論更具有一般性。

(三)歸納驗證

【歸納】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索邊長為整數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再到邊長為小數的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與斜邊的關係,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感受學數學的樂趣,,使學生學會“文字語言”與“數學語言”這兩種表達方式,各小組“發言人”的積極表現,整堂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獲取知識,解決問題。

【驗證】先後三次驗證“勾股定理”這一結論,期間學生動手進行了畫圖、剪圖、拼圖,還有測量、計算等活動,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形結合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而且這一過程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

(四)問題解決

⒈讓學生解決開始上課前所提出的問題,前後呼應,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⒉自學課本P101例1,然後完成P102練習。

(五)課堂小結

1.小組成員從內容、數學思想方法、獲取知識的途徑進行小結,後由“發言人”彙報,小組間要互相比一比,看看哪一個小組表現最佳。

2.教師用多媒體介紹“勾股定理史話”

①《周髀算徑》:西周的商高(公元一千多年前)發現了“勾三股四弦五”這一規律。

②康熙數學專著《勾股圖解》有五種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積求勾股法是其獨創。

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勵學生奮發向上。

(六)佈置作業

課本P104習題19.2中的第1.2.3題。目的一方面是鞏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定理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以上內容,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上來說明這堂課“教什麼”和“怎麼教”,也闡述了“為什麼這樣教”,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次說課提出寶貴的意見,謝謝!

比的應用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57頁及相關的練習題。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這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57頁的內容,是在學了6、7加減法中的用數學:金色的秋天後進行教學的。大家知道,新教材中的“用數學”,類似於老教材中的應用題。通過“用數學”教學,既要求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又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數量關係和應用題的結構特徵,為學習更復雜的應用題打好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能夠正確掌握算理,能根據已知量和問號之間的關係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列式計算。

(2)能力目標:培養和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在學習中感受到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方面的教育。

4、教學重點: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5、教學難點:學生學會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說教法

這節課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情景對學生進行數感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習慣、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自己有用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瞭解一定的學習方法、思考方式。

三、說學法

本節課我採用學生獨立思考,同桌合作學習後再進行全班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同桌之間的動手、動腦、動口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國小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為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要求,這節課的程式安排為: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知

師:同學們,在美麗的大森林裡住著許多的小動物,它們生活的很愉快,現在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題圖),它們在幹什麼呢?

誰想來說一說。

你們觀察的真仔細,可是,小動物們在玩耍時,遇到了一些問題,現在我們就一起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幫他們解決吧!

出示課題:用數學。

(設計意圖:課一開始教師創設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與小動物一起走進“美麗的大森林”,為後面的學習做了心理準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

(二)合作探究,體驗發現

1、(學習例1)仔細觀察畫面,你看到些什麼?

生:我看到了草地上原來有9只小鹿在吃草,後來走了3只。

師:你們觀察的很仔細,一共有9只小鹿,老師把它表示出來?(課件出示:大括號和9只。)誰來在說一說這個大括號表示什麼呢?

2、師:那你能幫助小鹿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請先自己想想,然後舉手說發現的數學問題(原來有9只小鹿,跑掉了3只,還剩幾隻?)

草地上還剩幾隻鹿?(課件出示:?只)

3、師:你的問題提得真好。你們仔細想一想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呢?

同桌互相討論一下怎樣進行計算。

師:哪個同學說一說怎樣進行列式?

生:算式是:9-3=6,草地上還剩6只鹿。

師: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指名多叫幾個學生來說一說)。

那麼還剩幾隻呢?

4、師小結:同學們真是太聰明瞭,這麼快就幫助小鹿解決了問題,你們真了不起。老師真是太高興了。

(設計意圖:形象直觀而又蘊含數學問題的情境,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變“讓我學”為“我要學”。本環節的教學要發揮學生個體潛能,尋找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過渡:看大森林的小白兔來了,它在幹什麼呢?(原來在採蘑菇)它遇到了什麼問題?

1、提問:看著這幅畫面,你能發現什麼?(課件出示:蘑菇圖)

在學生提出:“左邊有6個蘑菇,右邊有2個蘑菇,一共有幾個蘑菇?”

誰知道這個小問號問什麼呢?

生:一共是多少個蘑菇?

師:誰能把這個問題再說一遍呢?

(多讓幾個同學說,不斷指導完整地說出圖意的條件和問題)

2、師:同學們真不錯,會把這個問題說得這麼完整。那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在練習本上做。

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列式的?並說一說你的想法?

你還能在列出一個算式嗎?說一說你的想法。

師:同學們很會思考問題!說的也非常好。老師真是太佩服你們了。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提高學生了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四)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課件出示:白鵝圖和猴子圖

1、師:你們幫小白兔解決了問題,他高高興興的來到小河邊,看,它看到了誰?

師:原來是一群可愛的大白鵝。這裡也有數學問題呢?老師看誰的眼睛最亮,發現什麼了?把你的發現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指名兩各學生彙報)

自己試著列出算式。、交流演算法。

2、 5只大白鵝高興的上岸了,它們看到了一群猴子,請你仔細觀察,你會解決這個數學問題嗎?

學生自己列出算式。集體交流。

3、練習十二的第3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展臺展示優秀作業。

說一說:企鵝圖為什麼第一幅用“減法”,而第二幅用“加法”呢?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使學生這一節課有更深刻的理解,進一步掌握加減法的意義並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列式並計算。)

(五)板書設計

8和9加減法的應用

9—3=6(只)6+2=8(個)8—3=5(只)

五、小結收穫,滲透聯絡

師:這節課我們幫小動物解決了很多的問題,也收穫了許多知識。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問題,希望同學們能夠善於觀察,動腦思考,做一個有心人。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六、說反思:

本節課是在前面看圖列式及教學大括號和問號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和理解加法、減法的含義。因此本節課我從以下幾點進行教學: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及年齡特徵,我整節課以故事來貫穿。如學習小鹿圖後,我以小白兔採蘑菇引出並教學了蘑菇圖,之後,我又結合白鵝圖和猴子圖情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的用處又鞏固了新課,同時我還設計了生動有趣的“小競賽”練習,使孩子們在玩中進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並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二、自主合作探究,體驗數學魅力。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吸引並引導學生在教學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發現、去解決問題,體驗數學的魅力所在。因此,整節課孩子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異常興奮,同時也掌握得較好。

但在練習中,我發現仍有個別學生出現對所求問題還是理解不透,把問題作為條件去減,所以今後的教學中是應反覆強調對圖意的理解和說明。

比的應用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框談了愛國情操的表現。這實際上是在一個重要方面闡述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努力的方向、追趕的目標。這一框為最後一框講述為什麼“愛國情操一向備受推崇”以及為什麼要“立志培養愛國情操”奠定了思想認識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知道愛國情操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愛國情操築成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

(2)能力目標:讓學生學會用愛國情操的多種表現來認識自己在愛國情操方面的狀況和存在的差距。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愛國情操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是本框的重點,這是因為講好這個問題,會使學生心理受到震撼,產生向愛國志士學習的強烈願望,從而會使學生向培養愛國情操的目標不斷去追求。同時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有個較深刻的瞭解。再次為講述中華民族的性格和民族情感奠定了基礎。

(2)難點是“愛國情操是一種世界性的'情感”。因為這個問題,不但要從我國角度來理解,而且要從世界角度來理解,而七年級學生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瞭解較少,所以教學上有一定難度。

4、教材的處理:由於學生對全國的事例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而對待教學重點我採取理論和事實結合,做到講理論用事實、事例來說明,講事實、事例要從中引伸出所要說的理論。理論通俗,事實生動,而且詳略結合,對教學難點在理論上不一定多講,而是多舉些外國事例來說明。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我把教材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愛國情操是一種世界性的情感;

第二部分,愛國情操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第三部分,愛國情操的種種表現築成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

二、說教學方法

教學是門藝術,既需要規範性,更需要創造和有所實踐,針對本課內容,我設計了以下幾種教法:啟發式教學法、創造性思維培養法、當堂訓練法、演講法。通過以上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通過對事例、材料的分析,歸納出有關的觀點和原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綜合能力,同時調動學生的情緒和積極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說學法

針對本課特點,我指導學生用以下學法:分析歸納法、討論法、知識遷移法。這樣有利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根據以上分析,我將本框的教學程式安排如下:

1、匯入新課:歌曲《祖國,慈樣的母親》,並提出問題:這首歌曲表達了什麼情感?

2、講授新課:

(1)學生回答完,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指出這種愛國情操不僅中國人有,而且外國人也有,這是一種世界性的情感。引入第一部分知識。

(2)舉例說明:波蘭作曲家肖邦的例子,同時讓學生看投影一:“朝鮮半島曾被日本殖民奴役了30多年,朝鮮人甚至被剝奪了使用自己民族語言的權利,每年3月是日本侵朝的月份,8月是日本投降的月份,這兩月正是日本的假期,拒絕日本客人給韓國的客運旅遊賓館業帶來很大的損失,但韓國人全然不顧。沒人號召,更沒人命令,無論國營私營,全國一致行動,這一點令人欽佩。”

比的應用說課稿13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存貨成本的計價方法及其應用說課稿》,本課選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等職業學校財會專業基礎課程《企業賬務會計》第四章第二節。本教材先給出概念,逐一介紹存貨發出的方法。以傳統文字描述為主,形式也比較單一。為了讓學生能更加的引起學習的興趣,我保留了教材原有的定位,教學內容的範圍和深度。增加了以崗位實訓,工作流程介紹的形式。因此將本課的重點是運用先進先出法計算髮出存貨的實際成本,難點為先進先出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流程。這樣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職業崗位能力的需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一、知識目標:掌握先進先出法計算髮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會計實踐能力以及賬務處理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職業學校的學生,由於平時學習習慣不是很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但並非完全對學習不感興趣。這些學生喜歡實際動手操作,因此要激發他們學習的求知慾,我採用活動探究法和分組討論法。運用直觀的道具,遊戲結合討論的形式,一切以學生為中中。在分組討論法中,分崗位進行實訓,使學生在合作中完成任務。通過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崗位實踐能力讓學生從學會轉變為會學。

教學過程:

為保證教學效果,要進行必要的課前準備,要求學生進行預習,瞭解先進先出法的相關內容。同時課前對學生進行分組,採用開放式的教室佈置,改變傳統教室的佈置方式。

接下來,我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首先給每個小組發四個單位黃色的球假定價值每個為8,六個紅色的球假定價值每個為10。請問學生這批材料的總價值為多少?以複習舊知材料成本的構成的形式來引入新課。

這時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自己的理解,計算領用五個單位的材料的成本。這樣激學學生學習的熱情,營造探索問題的氛圍。學生積極討論,我巡視教室記錄。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在經過思考過後,說自己的想法。對於學生的想法,我首先加以肯定,並鼓勵其大膽進行想象,再給予簡單的指導。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是@領用四個單位黃色的球和一個紅色的球。@領用五個紅色的球。@或者其他的任何回答。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內容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中的先進先出法。先進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貨先發出,並根據這種假定的成本流轉順序對發出存貨和期未存貨進行計價的方法。最後我在落實到重點,ppt展示例子,要求學生思考運用先進先出法的基本原理,計算髮出材料的成本。我利用ppt ,原材料明細賬,更加直觀的.演示正確的做法,讓學生能瞭解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運用。讓每組的學生觀察賬頁,可以直觀的得出結論:如果材料單價較多,登記起來非常繁雜。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先進先出法對於企業當期利潤的影響。思考過後,請每個小組的成員來談談先進先出法的優缺點和適用範圍。最後一個環節,實戰演練。這一環節主要採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通過模擬企業材料發出的實務。讓學生分崗位練習。明確車間崗位填制請料單,倉庫崗位填制領料單,會計崗位編制憑證,登記賬薄。從而在學生的討論回答中,突破本節內容的難點。

本堂課的課堂小結由學生自主完成,用時2分鐘,通過本堂課學到了什麼,得到了什麼。促成學生自我反思,自我發展,自我提高,通過知識脈絡的梳理,過程方法的總結,情感態度的體驗,把課堂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內在素質。

為鞏固所學知識,要求學生完成習題集練習存貨發生的核算。為實現知識的延伸要求學生把分崗位的練習中,沒有完成的其它崗位的工作繼續完成。這樣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最後是課後反思,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思想、方法。基於本課特點,整堂課以學生討論為中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思考探索的狀態,真正成為主動學習的主體。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比的應用說課稿14

一、 說教材分析

1、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八冊第一單元第2小節“兩三步計算的應用題”中的 “連除應用題”。這一部分內容分兩課時教學,我要說的是第1課時,教學內容包括P9-10的複習、例2、“做一做”及練習三的第1-5題。

2、學生在第六冊已經學過要求用兩種方法解答的連除應用題。本課學習的是另一種形式的連除應用題,這類應用題與本冊前面學習的連乘應用題是互逆的。學習這類應用題,可以為以後學習複雜的歸一應用題作好鋪墊。

3、教材首先安排複習與連除應用題有互逆關係的連乘應用題,為知識的遷移作準備。然後學習例2,讓學生藉助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掌握連除應用題的兩種解題思路,學會在分步列式解答,弄清每算的是什麼的基礎上,列綜合算式解答。接著在“做一做”中安排了一道與例2相似的連除應用題,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連除應用題的解題思路。練習中的第1、5題採用不同於例題的形式敘述題目,防止學生的思維定勢。第4題則把連乘應用題和相應的連除應用題排列在一起,讓學生通過比較建立知識間的聯絡。

本課的重點是理解和掌握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和解題思路,會用兩方法解答這一類應用題。難點是掌握連除應用題的解題思路。關鍵是找出解答連除應用題的中間問題。

二、 說教學目標:

在理解了教材的編排思路的基礎上,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是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的:

(1) 通過觀察線段圖,結合線段圖進行分析討論,使學生理解和掌握連除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和解題思路,會用兩種方法分步解答和列綜合算式解答這一類應用題。

(2) 教給學生藉助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

(3) 通過讀題,說已知條件和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通過連乘應用題和連除應用題的對比,滲透普遍聯絡的辯證思想。

三、 說教學程式

根據本課教材提供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我分三個部分進行教學:

(一) 複習匯入

多媒體出示P9頁複習題,通過師生討論,藉助多媒體分步用線段圖表示出複習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再借助線段圖複習連乘應用題的數量關係、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為學習例2,進行知識的遷移作準備。

(二) 學習新知(分2個環節)

第1個環節:學習例2

1、 多媒體出示例2,通過師生討論,藉助多媒體分步用線段圖表示出題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培養學生的認真審題的習慣。

2、 運用多媒體閃動應用題的問題和條件及線段圖,比較例2與複習題的題目和線段圖,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例2的條件就是複習題的問題,例2的就問題是複習題的條件。從而搞清例2與複習題的聯絡,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為知識的遷移作準備。

3、 結合螢幕出示的複習題和例2的線段圖,啟發學生思考:要求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多少米布,可以先求什麼?通過師生間討論得出:要求每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多少米布,可以先求“每臺織布機8小時織多少米布”,還可以先求“5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多少米布”同時藉助多媒體動態演示,分別兩張線段圖上表示示先求部分的。

4、 結合第1張線段圖,讓學生先說說要求“每臺織布機8小時織多少米布”怎樣算?求出“每臺織布機8小時織32米布”後再算什麼?怎樣算?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分別板書。然後通過指名板演,集體練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分步解答的基礎上獨立列綜合算式解答。

5、 讓學生自己結合第2張線段圖,在學會用第1種方法解答的基礎上在課本上用另一種方法分步解答和列綜合算式解答。解答好以後指名說說每一步算的是什麼。

第2個環節:完成P10“做一做”。

(1) 通過審題,讓學生說一說要求“平均1只母雞1個月生多少個蛋”,可以先求什麼?再採用指名板演,集體練習的形式進行練習,鞏固連除應用題的兩種解題思路。

(2) 師生討論,歸納例2與“做一做”在數量關係、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方面的共同點。

(三) 練習鞏固

根據教材內容,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基本練習,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的.第2、3題,進一步鞏固連除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

第二層次,完成練習三第1、5題。通過審題,使學生明白這也是一道連除應用題,只不過敘述的方式和例2不一樣,再讓學生用例2的方式把第1題敘述一下。防止學生不分析數量關係,只根據題目敘述的形式就判斷運算方法,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第三層次,對比練習:練習三第4題。

(1) 審題,說說這兩題分別是什麼應用題。

(2) 比較連乘應用題和連除應用題題目。通過比較,讓學生髮現:連除應用題的條件就是連乘應用題的問題,連除應用題的問題就是連乘應用題的條件。

(3) 獨立解答。

(4) 比較連乘應用題和連除應用題的解題思路。通過比較,讓學生髮現:連除應用題先求的中間問題和連乘應用題先求的中間問題是一樣的。從而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絡,為第9題改編應用題作準備。

(四) 全課小結。教師根據螢幕的線段圖和板書,揭示連除應用題的特徵,板書課題,並總結這一類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

四、 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主要採用了分析比較法,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直觀演示進行輔助教學,充分發揮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藉助線段圖,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係的方法。

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指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複習題和例2的線段圖,進行知識的遷移,找出連除應用題的中間問題,掌握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

最後通過三個層次的練習,鞏固、深化連除應用題的解題思路,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比的應用說課稿15

說教材:

《比的應用》是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比的聯絡,掌握簡單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係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它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生活、生產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為今後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礎。

說教學目標:

從《數學課程標準》、四個關注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技能目標: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特徵,能運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3、情感目標: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的意識和喜歡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理解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徵和解題方法。

教學理念

所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教學中要因勢利導,採用合理的教法,教給學法,掌握學法,學會用法。因此本課的教學法我總體歸納為兩點:

1、創設情境,為自主探究形成氛圍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願望。教學中注重以人為本,高度重視學生自主性、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我挖掘生活素材,尋找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機聯絡的切入點,讓數學內容生活化,以此提高學生學數學和用數學的能力。

2、自主探究,為合作學習創設平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課採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在溝通比與分數的聯絡基礎上,發現問題、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交流探究、發現新方法。在與他人交流中選擇合適策略,豐富自己數學活動經驗過程中,學會分析、比較、歸納、綜合,促使數學思想方法的發展,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體驗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獲得新知識的愉悅。讓生活走進數學、讓學生張揚個性、讓體驗充滿課堂,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會顯得異常現實、精彩而生動。

說過教學流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為學生年齡小,再加上數學知識的的抽象性,他們往往不會為數學的嚴謹和邏輯的魅力所折服,可他們會因為數學的現實、有趣、而喜歡,在熟悉的情境中學數學使學生最感興趣;貼近生活學數學,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課教學設計時,考慮到教材中例2所講事例較枯燥乏味,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有一定難度。為了創設好學生自主探索的情境,以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蜂蜜水”引入,從讓學生猜想、品嚐不同甜味蜂蜜,讓學生用分數或比提出問題表示三個數量的關係,再讓他們口答解決其中的幾個問題,溝通比與分數的聯絡,把發現知識內在聯絡的機會與權利還給學生。同時老師也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提出問題、引出與例2相類似的問題,設定“懸念”匯入新課學習。這樣,學生的興趣馬上就來了。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課程標準同時提出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的發展,依託於個性的充分發展。要發展學生個性,就要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問題。發展個性,創新學習要求教師吃透教材,努力為學生思維活動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間,讓學生有機會充分展示自我,讓課堂呈現精彩。

本課探究例題:“配一杯240毫升的.蜂蜜水,按照蜂蜜和水的配比是1:5來配,配製這樣一杯蜂蜜水,需要蜂蜜和水各多少毫升?”時,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解決方法。

通過這個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學生已初步瞭解了按比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那接下來就可以順水推舟,指導自學例2、感悟新知.

(進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同時自然的過渡到按比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上。)

第三個環節:融入生活用數學

生活數學不僅是學生學“必需”數學的基礎,而且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會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受數學學習的內在魅力。我讓學生調查生活中的按比例分配並進行整理,然後彙報交流你眼中的按比分配,接著小組選擇大家感興趣的問題探究,最後,讓大家尋求規律進行應用與拓展。從學生的彙報交流,我們可以發現: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只要教師給學生去發現的機會,學生的智力會得到充分的發揮。當學生列出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後,我也出示了一組生活素材:看來,同學們這次的社會調查的收穫可真不小,老師也帶了好些素材呢!你能幫助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嗎?請任意選擇一個在小組內探究吧!

第四環節:拓展延伸、發展提高

傳說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臨終前留下遺囑,要把19頭牛分給三個兒子。老大分總數的1/2,老二分總數的1/4,老三分總數的1/5。按印度的教規,牛被視為神靈,不能宰殺,先人的遺囑更必須遵從。老人死後,三兄弟為分牛一事絞盡腦汁,卻計無所出,最後決定訴諸官府。官府一籌莫展,便以“清官難斷家務事”為由,一推了之。鄰村智叟知道了,說:“這好辦!我有一頭牛借給你們。這樣,總共就有20頭牛。老大分1/2可得10頭;老二分1/4可得5頭;老三分1/5可得4頭。你等三人共分去19頭牛,剩下的一頭牛再還我!”真是妙極了!

同學們,開啟你的智慧,利用今天學的方法也來幫老人的三個兒子分一分牛,相信你定會賽過智叟!

第五個環節:質疑總結、反思提高

說一說在這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還有疑惑嗎?你覺得自己表現如何?

(通過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礎上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使學生認識自我與他人,從而促進自己的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