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範文合集七篇

說課稿1.17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範文合集七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自然段開篇明旨,寫作者小時候最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寫童年的“搖花樂”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寫母親愛家鄉的金桂,同時點題,寫“我”愛童年的“搖花樂”。

作者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童趣、淳樸的情感。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好好體會。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文的內容,從四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現狀出發,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作者喜歡桂花、搖桂花的樂趣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3、體會作品中語言文字和感情表達的關係。

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搖花樂中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的懷念。難點是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二、 說教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法。

1、情景教學法。我利用電教手段或通過用圖畫創設多種情境,利用插圖來想象課文的內容,體會人物的內心。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我基本採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適當的點撥,學生通過動口說、動手錶演以及各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訓練語言、積累語言、感悟快樂,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

3、以讀代講法:“讀”是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朗讀。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在教學中我把指導朗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積累。

三、說學法

素質教育應強調落實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職能不在是教學生唸書,而是引導學生主動的去探索。因此,教學中我著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訓練指導。

1、質疑探究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因此學生可以圍繞“作者喜歡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麼?”進行提問,然後抓住重點詞語“搖花樂和桂花雨”進行質疑。這樣不僅讓學生主動探究,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2讀、思、議、想、練的方法學習課文。根據教材的特點,我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討論、想象、交流”的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自己讀懂的那部分內容進行重點閱讀和探究,注重以讀為本,做到師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實現共同提高、共同體驗成功歡樂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設計及其理論依據

(一)談話複習匯入

這篇課文的第一句說道:“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昨天我們品味了作者喜歡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謙虛,不驕傲;是因為它的香氣迷人,令人陶醉。作者那麼喜歡桂花,但更令作者喜愛的還是那樂趣無窮的“搖花樂”。那麼到底作者的搖花樂“樂”在哪裡呢?當那陣陣的桂花雨紛紛落下時又是一番什麼樣兒的呢?好,這一節課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課文,跟隨作者一起去搖桂花,同作者一起分享那落英繽紛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吧!

創設了一個特定的環境

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整體引入提高了學生對文字的整體把握的能力,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印象。這樣設計運用舊知引入新知,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容易和本節課的新知產生有機的聯絡。

(二)、精讀感悟課文3——6自然段

上課伊始,我便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第3自然段,並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表示搖花樂的有關句子。

然後集體交流。隨學生的交流而靈活探究,學生說到那一個問題,教師就引導大家來學習這一處。以學生的感悟為主,教師適當點撥,以讀代講,訓練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培養創新思維。交流的要點:

首先指名讀有關的句子與學生一起評議。

接著出示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與作者一起感受搖桂花的快樂,學生看圖想象邊表演邊說搖桂花的動作,和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歡樂。

然後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在桂花樹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你讀懂了桂花雨嗎?桂花雨美嗎?美在哪裡?此時落在你頭髮上、脖頸上、身上的不是雨滴,而是那細小、芬芳的桂花,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換成是你,你將會怎樣的喊?

最後學生興奮而激動地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大家一起喊。分組讀,評議,

再讓學生美美地朗讀第3自然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經過自學,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大概瞭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領,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進入探討階段就會全身心投入。彙報交流的`過程既是學生暢談見解和觀點的過程,又是師生“閱讀反思”的過程。發表自己見解,聽取別人的意見,思索別人的看法,反駁錯誤的觀點。重視以讀促理解,重視各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默讀、範讀、分角色朗讀等使學生在老師創設的各種情境中,主動讀書,自主發現。在充分的讀中體會到課文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讀、悟、說、想的學習過程中受到情感薰陶。讓學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得到了語言文字訓練。以情促練,又讓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感受快樂,進入語言學習的奇妙境界,這便是以練激情。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順學而導,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真正地推動課堂對話的發展。並在訓練設計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使“教法學法化,學法教法化”。

全段以“樂”字為線索,“搖桂花”不僅樂了“我”的一家,也樂了鄉親們。

首先學生自讀課文的5、6自然段,讀後提問你們能讀懂母親的心思嗎?重點理解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上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小夥伴討論、交流。接著進行說話練習:外地的環境好,還是( )。外地的生活好,還是( )。然後抽生讀5自然段讀出母親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加深了理解,對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強了語言文字訓練,鍛鍊了運用語言的能力,充分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三)、迴歸整體,總結全文:

1、“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2、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朗讀全文,讀出作者對“我”和母親對家鄉、對家鄉的桂花的熱愛之情。帶著對課文的感悟和體驗回到課文,實質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化,也是對整體的回顧。

3、拓展了練習。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說一說你童年難與忘懷的人和事,或說一說你喜歡的植物或家鄉的特產。

讀寫結合的練習,其目的是從讀後的感慨入手,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依託,促使學生有感而發,落筆成文,完成讀寫結合的遷移。

五、談板書

喜歡桂花 懷念家鄉

11 桂花雨

搖花樂 懷念童年生活

一個好的板書,不僅能清晰地顯示出課文的內容,還能突出文章的重難點。並能讓學生能根據板書,理解文章的中心,複習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所以有人說板書是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它能體現出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特點,把文章的重難點展現出來了。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認識鐘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整時,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建立時間觀念”的順序編寫。

一般來說,一名6歲的兒童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 認知目標:

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

2、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3、思維拓展目標:

(1)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2)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點: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時的方法;

難點: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

二、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一年級的學生。根據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的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創設情境,設計了色彩鮮豔的,讓學生在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我還採用了動像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通過合作交流發現鐘面的結構,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他們的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想一想、數一數、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1)創設情境,誘發興趣(2) 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3)課間休息(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5)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利用學生熟悉的動畫人物小丸子給他們帶來謎語,讓學生猜出鬧鐘,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出示各種造型的鐘面,並提問“小朋友你們也想設計出這麼漂亮的鐘表嗎?”多方位地調動學生的情感,營造了學生積極向上,勇於挑戰、敢於創新的氛圍。接著,教師繼續激勵學生,要想設計更漂亮的、美觀的鐘表,先要學會認識鐘錶。(板書課題)。

(二) 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認識鐘面

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小鬧鐘,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然後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彙報觀察結果,教師板書:時針分針12個數,並且強調長的是分針,短的是時針。接下來我通過演示撥鬧鐘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在鐘面上的走動方向,通過觀察學生髮現時針和分針是按照從數字1到12這樣順時針方向走的。再讓學生沿著這個方向撥一撥鬧鐘,進一步鞏固知識。

2、 教學整時的認,讀,寫

我創設了一個小朋友起床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試認整時。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用出示3個表示不同時刻的鐘面,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後達成共識:這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12,引導總結出當分針指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撥鐘面,先老師說時間學生撥,然後讓學生作主說時間老師來撥,為了突破只有當分針指向12才是整時這一難點,在這裡我故意將分針偏離12,讓學生判斷老師撥的是不是他們所說的整時。最後我讓同桌之間互相撥,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學生掌握了認時整時的方法。

3、 學習時刻的另一種表示法——電子表示法

教師出示有許多鐘錶的,讓學生髮現了一個不同的鐘表——電子錶。接著出示鐘錶和電子錶表示的時刻,讓學生觀察,看看有什麼發現?然後教師再提問:電子錶是怎樣表示時間的?像電子錶這樣表示時刻的方法你還在哪裡見過?你能試用這種方法表示3時嗎?

學生試著用電子表示法寫時間。教師小結出用電子錶表示時間的方法,為了鞏固知識,我緊接著出示8時、10時讓學生用兩種方法寫出來。

4、結合生活認讀整時

這一環節中,我利用出示小東一天的生活圖,並讓學生注意看圖下方的鐘面,繼續鞏固看整時的方法,並通過觀察讓學生髮現、思考、瞭解到時針每天要在鐘面上走兩圈,所以一天中有兩個6時、8時……。

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根據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具體事例如幾時起床,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通過趣味性的練習,讓學生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並說說為什麼喜歡這個時刻,你平常在這個時候在做什麼。這樣既聯絡了學生生活實際,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拓展了學生視野,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 課間休息

這一環節是根據兒童的年齡和身心的需要設定的,讓學生在《時間像小馬車》的旋律中感受時間的飛快,同時也讓他們輕鬆輕鬆,為下一環節的學習起到調節作用。

(四)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並知道學習數學是為了用在生活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1、比比誰的眼睛最厲害。

在這裡我出示了表示四個不同時刻的鐘面,讓學生判斷鐘面下方出示的時間是否是鐘面上所指時間。這四個鐘面裡有兩個鐘面時間是整時差一點和過一點點,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突破只有當分鐘指向12時,表示的才是整時。

2、說一說,評一評。

我用出示小朋友的一天中的幾個生活場景,讓學生邊看邊互相說一說“小朋友什麼時間在做什麼”,然後讓他們評一評他的安排合理嗎?由於一天當中有上午時間和下午時間,所以小朋友的意見並不一定會統一,只要他們的解釋合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這時順水推舟進一步滲透上午和下午這一時間概念。這樣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認識數學的活動課,體現“數學源於生活,賦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

(五)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我先讓學生說說在這40分鐘裡學會了什麼?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

在本節課的最後我還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在每個小朋友的桌上都放有一張表示時間的卡片,是用鐘面或者電子表示法表示的時刻,讓拿著相同時間卡片的小朋友握手做個好朋友,下課以後一起去做遊戲,這樣設計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鐘面和兩種記時方法的聯絡,同時也是課堂知識的延伸。

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國小數學二年級(上)第六單元《表內乘法(二)》的第一課時《7的乘法口訣》。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學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大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7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乘法、會歸納乘法口訣,並熟練地掌握了1~6的乘法口訣,會用乘法口訣計算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它既是前面已經學過的乘法口訣知識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後面學習89的乘法口訣、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在知識內容和學習方法銜接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基於以上的分析,以建構主義理論和有效教學理念為指導,同時考慮學生已有認知結構的心理特徵及學習經驗,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7的乘法口訣的來源和意義,初步記熟7的乘法口訣,能用口訣進行簡單計算,會用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結合擺七巧板經歷編制7的乘法口訣的過程,初步學會運用類推方法學習新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訣,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建立新舊知識的關聯,學會用類推方法編制7的乘法口訣。

2教學難點:通過操作活動,理解7的乘法口訣的來源和意義。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要求及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我採用了以下教法學法:

1.關注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知識背景——為學生架起知識遷移的橋樑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建構主義教學論指出,複雜的學習領域應針對學生先前的經驗和學習興趣。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會1~6的乘法口訣,知道了乘法口訣是怎樣來的,掌握了編制乘法口訣的策略和方法。因此在教學時,需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再次經歷觀察圖案——形成表象——填寫表格——寫出算式——編寫口訣的過程。

2.關注學生髮展——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教學時,我創設情境,並給與學生足夠的時間自主探究口訣的編制過程。

3.結合遊戲,有效練習

新課標中強調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二年級的學生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有較強的求知慾,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據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設定開火車”“摘桃子”“ 快樂大轉盤等遊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說教學過程

在新課標的理念指導下,課堂教學需要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因此在教學中將以學生髮展為本,幫助學生運用觀察、討論、找規律等多種方法學習新知。基於本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的教學程式安排如下:

(一)複習舊知,激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用學生感興趣的遊戲激發學生的興趣。同學們,我們玩個開火車背口訣的遊戲好嗎?老師叫到哪個同學就從那個同學往後背誦1~6的乘法口決,每行為一列火車,各列火車比勝負。這不但是為了檢測他們是否掌握並記憶了1~6的口訣,還可以為本節課的教學做一些鋪墊。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在這一環節裡,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

1.自主探究,編寫口訣

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地觀察圖畫,探索、歸納出7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並加以記憶。根據教材的主題圖,我逐一出示七巧板拼成的7個圖案,讓學生明確每個圖案均是由7塊板拼成的'。

提問:每增加一個圖案,就增加幾塊拼板?學生觀察圖案,形成172737……的表象。

提問:7個圖案一共有多少塊拼板?學生用連加的形式求出1~7個圖案分別有拼板的塊數,填寫在書本第72頁的列表內,為得出積、編制乘法口訣做好鋪墊。我板書1727相加,37相加……77相加。

追問:你能對照直觀圖和表格,按順序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嗎?學生在堂上練習本上寫出算式,從而明確了乘法算式的意義和計算結果是如何得來的。

學生根據乘法算式歸納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追問:根據口訣還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嗎?

學生彙報結果,教師板書並出示課題“7的乘法口訣

2.尋找規律,記憶口訣

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用自己的觀點去解讀教材的內容,因此記口訣中主要由學生動腦想、動口說。通過小組活動,小組彙報7的乘法口訣的特點,如:前一句口訣比後一句口訣少7,後一句口訣比前一句多7,第一個字分別是一、二、三……”,第二個字都是等。再將這些特點進行彙總,現規律,有利於口訣的記憶。口訣記憶之後,採用全班一起背、開火車背、對口令等形式,紮紮實實地讓學生掌握7的乘法口訣。

(三)分層練習,拓展運用

學生學習乘法口訣要經歷編口訣——記口訣——用口訣過程。練習內容要體現讓學生再次熟記7的乘法口訣,利用口訣計算以及解決問題,練習的設計要有層次和針對性。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礎練習

1)編兒歌。一隻七星瓢蟲背上有7個點,兩隻七星螵蟲背上共有幾個點?再通過編兒歌的形式讓學生在輕鬆快樂的氣氛中再一次熟記7的乘法口訣。

2)摘桃子。以猴子摘桃子圖片為背景,學生說出口訣的下半句,訓練學生對於口訣的記憶和迅速反應能力。

3)快樂大轉盤。螢幕顯示轉盤,指標轉到哪個乘法算式,學生要說出算式和得數。練習時要追問學生:你是用哪句乘法口訣計算的?引導學生主動地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

4)教科書第73頁的習題2。考查學生掌握口訣的程度。

2.提高練習

5)補充口訣。出示口訣,補充其中的乘數或積。

6)教科書第73頁的習題1。呈現學生熟悉的月曆表,以生活例項幫助學生記憶並應用7的乘法口訣。

7)教科書第73頁的習題5。鞏固乘法口訣並讓體驗乘法口訣的應用價值。

8)教科書第74頁的習題7。複習鞏固用乘加或乘減方法解決問題。

3.拓展練習

9)教科書第74頁的習題9。提出的問題可以多樣化,問蠟燭、蛋糕塊數、花朵數量、蛋糕個數等等均可。

10)教科書第74頁的習題10。利用題組溝通相鄰乘法口訣之間的聯絡,有利於學生記憶乘法口訣。

(四)課堂總結,暢談收穫

通過上述三個層次的練習,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升了用數學知識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環節中,我會讓學生自己說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知道了什麼?”“在今後的課堂學習中哪方面你可以做得更好?在學生的自我評價中,學生總結了本次課堂活動的收穫和不足的方面,使本課的知識脈絡更加清晰,更有條理。

四、說板書設計

我將本節課的幾個7相加用乘法計算和7的乘法口訣進行板書,簡潔清晰,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明白7的乘法口訣的來源及意義,再次加深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的強化記憶,便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7的乘法口訣

17 1×7=7 一七得七 7×1=7

27相加 2×7=14 二七十四 7×2=14

37相加 3×7=21 三七二十一 7×3=21

47相加 4×7=28 四七二十八 7×4=28

57相加 5×7=35 五七三十五 7×5=35

67相加 6×7=42 六七四十二 7×6=42

77相加 7×7=49 七七四十九

說課稿 篇4

一、 教材:

各種突發訊號跑

遊戲:

輕物投準

二、 教學創意:

本次教學活動採用“主動參與,積極創造”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的學練進行自主探究,發揮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同時,教師恰當的即時點評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必要的指導和建議。

三、 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使學生了解各種突發訊號跑和輕物投準的動作要領。

2、 技能目標:通過視、聽,初步掌握各種突發訊號跑的技能,同時提高投擲的準確性,發展學生靈敏、協調、快速等身體素質。

3、 情感目標: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培養活潑、上進、刻苦、善思、團結友愛等優秀品質。

四、 教材分析:

主教材“各種突發訊號跑”,是三年級教學快速跑中起跑的練習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不同的視、聽等訊號,做出快速起動反應。

教學重點:掌握聽訊號跑的基本技能;

教學難點:快速起動、反應敏捷。

輔助教材“輕物投準”,是投擲教材的基本內容,主要是鞏固正確揮臂、屈肘向前的動作,發展投擲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投擲安全教育,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精神。

兩個教材都是發展學生的靈敏、協調等素質的。因此,在課的練習安排上,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既面向全體學生,又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

五、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運動基礎較為薄弱,側重於感性。根據學生喜歡模仿的特性以及模仿能力強且好學的心理特徵,在練習的過程中,一方面注意加強對學生錯誤動作的糾正(個別輔導),另一方面由動作比較標準的學生作示範,讓其餘學生觀察,以提高動作質量,並通過表揚法、榜樣法、直觀示範法、實踐法、比賽法進行教學。同時多用激勵性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提高動作質量。結合運動保健,注意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做到保健與育人相結合。

六、 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1、 引入部份:

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運動參與水平一,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夠更好的融入課堂的學習氣氛,我運用“加、減、乘、除”集中注意力遊戲比賽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四組,讓每組報數並記住自己的號數,進行組對組比賽,接著由教師出題讓他們無聲迅速答題,所得的答案是每組中任何一個學生的號數且讓這個同學迅速蹲下,看看那組反應最快。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為基本部份提供必要的心理與生理準備。

2、 基本部份:

作為課的主要部分,是教學重點與難點的解決階段, 要求學生情緒飽滿,認真學習,並注重勞逸結合。為了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作用,面向全體,發展個體,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愛學。讓課堂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玩中學,學中玩的快樂體育觀念。我先讓學生自主學習,邊學邊體會技術要領,然後有選擇地請同學上來演示,由同學們評價動作的正確與否,並請同學說明理由,教師再進行補充,這樣,同學們既能感性地認識正確動作,又能糾正錯誤的動作,並懂得錯誤動作產生的原因,第二次練習時,大部分同學都能正確完成動作了。具體過程如下:

(一)、複習自然站立式起跑,讓學生先有一個起跑的概念,再從中匯入各種突發訊號跑的動作及要求。

(二)、讓學生在老師發出的`訊號下嘗試做各種突發訊號起跑的方法和姿勢。

(三)、讓學生練習幾次,教師有目的地請動作完成情況不同的幾個同學上來演示,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並且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教師進行適當的糾正和補充,並有的放矢地對個別學生進行輔導。

(四)、再次進行練習,這時學生的動作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也體驗到了解決問題的成功與快樂。

(五)、按不同訊號做不同姿勢與方向起跑5~10米。

(六)、將學生分成兩組背對背進行遊戲,這時要求學生聽清訊號起跑快(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師生共同遊戲)。

遊戲“輕物投準”在本課是以輔助教材的形式出現,通過遊戲比賽,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投擲輕物的方法。遊戲結束後對優勝隊和落後隊做一定語言性表揚和鼓勵。

3、 結束部份:

我採用了舞蹈動作,在歡快的音樂聲中,師生共舞,讓學生調節呼吸,全身放鬆。這樣既達到了教學目的,又讓學生得到了藝術享受,並且把藝術與體育有機結合起來,把美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

最後教師進行小結評價,指出優點和不足,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提高動作質量。然後佈置收回器材。

教具:紅綠小旗各一面 沙包四個 錄音機一臺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詩歌是文學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本單元所選的這幾首現代詩,它們的創業背景不同,風格情景不同,但都屬於抒情詩其中有抒發對歷經磨難而又經歷磨難而又充滿希望的祖國的摯愛之情,有表達了孤身居住孤島的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祖國統一的期盼;有謳歌了青春,謳歌了希望,傾訴童年的夢想作者艾青,現代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曾赴法國學畫,後開始詩歌創作,回國後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了詩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舉成名這首《我愛這土地》寫於風雨飄搖的1938年,那時日寇的鐵蹄正肆虐著祖國詩人面對山河破碎,無法抑制內心的拳拳愛國之情,報國之心,於是拿起筆,毅然投身抗戰洪流,寫下這首詩

二、說目標:(教學目標)

1、蘇霍姆林斯基: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所以我們不能忽視詩歌的審美作用可以借詩歌來濡染心靈,陶冶情操,培養純正的趣味,提高學生的文學綜合素養,特別在這首詩中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2,思想品德目標:讓學生體會詩中表現的對歷經磨難兒又充滿希望的祖國的摯愛之情

3,知識掌握目標:瞭解詩歌的特點,通過朗讀,背誦,拓展閱讀來培養閱讀詩歌的興趣

4,能力目標:能把握詩歌的意像,能體會詩歌 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學會欣賞詩歌

三、學情分析:

本人所教學的班級是八年級年七八兩班,這兩個班學生的基礎不夠紮實,理解能力並不高,特別是學生的厭學情緒較濃而且互相影響教學時不能只做純粹的分析,還應融會貫通促進學生理解接受

四、說教法:

1,本問的教學重點是朗讀品味詩歌,因此應先教給學生詩歌朗讀的具體方法,讓學生在朗讀中做到情感的遷移

2,本文的教學難點是意象的分析,即從意象入手引起學生的聯想與想象

3,合作探究;重視學生的參與合作,啟發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去探究,以此來突破:“欣賞文學做婆娘,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這一難點,從而體會詩的內涵

五、說學法:

1,重視學生的實踐調查:學生從調查學習入手,調查作者和寫作背景有關的材料,在調查中形成對詩歌的自我理解

2,多朗讀,朗讀中體會詩歌濃郁的情感,從而體會美感

3,把握意象分析意象,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完成請感的遷移

六、教學設計

1、介紹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先由學生談談課前預習情況,談談收集到的關於詩人艾青,關於詩歌的寫作背景的資料,教師做必要的補充,強調創作的時代特點

2、聽錄音,指導朗讀,注重分步驟朗讀

A,讀準字音(方法:學生讀,教師指導)桂冠( ) 璀璨( )謳歌( )洶湧( )

B,讀準節奏,學會斷句,學會讀輕重音(結合附文教師指導朗讀,學生討論,讀對讀懂)

教師示範一例: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詩句中“也”“嘶啞”“歌唱”應重讀,因為他們能突出抗戰時期悲壯的時代氣氛,也是“悲哀的詩人”(詩人自稱)所具有的特殊的氣質和個性的深情流露因而讀重音的應是最能體現詩句感情的字詞根據詩句的意義來劃分停頓,即斷句為: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其餘有學生討論劃分,教師點撥全詩的節奏如下(展示課件)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休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C,教師導讀深入內容

提問:詩人說“我愛這土地”就是熱愛祖國,詩如何講“土地”與祖國相聯絡起來呢,這就是運用了象徵手法象徵:象徵與意象:象徵就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絡,藉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而所藉助的具體形象我們稱之為意象詩歌常藉助意象來抒發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

本文意象象徵義分析:

土地這個意象象徵了祖國象徵了中華民族,鳥這個意象象徵了詩人自己,河流風這個意象象徵了我們民族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徵瞭解放前象徵了光明與希望,讓學生理解把握意象,指出意象的使用是詩人用來表現自己,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是詩人感情的寄託

D,課外拓展:(教師展示課件材料)

以下是我寫的一首淺顯的小詩《紙鶴》,請同學們找出詩中使用的意象,並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適當討論)

課間時

我疊了一隻紙鶴兒

它雪白雪白的'

沒有一些兒顏色

但它——有一對可愛的翅膀

站在陽臺上

我放飛我的紙鶴

它飄飄搖搖

隨風兒起起落落

終了時,卻落在了汙渠裡

哦,我的紙鶴

我終於明白

夢其實只是一種美麗

(提示:詩歌借紙鶴這個意象,來表達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紙鶴象徵著夢想)

E,作業設計:

課內作業:背誦這首詩,並能準確默寫

課外作業:合作探究找出郭沫若《爐中煤》詩中的意象,並能學習體會詩中蘊涵的感情(印發材料)

附文: (女郎——象徵所摯愛的祖國,煤——詩人自己,我為了我的祖國身心憔悴,形容枯槁,表現對祖國的摯愛之情)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負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負了我的思量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該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該不嫌棄、我黑奴鹵莽?要我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樣的心腸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樑,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見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從重見了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鄉,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

七、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朗讀感情基調:深沉悲愴

意象 與 象徵

土地 —————— 祖國大地

鳥 ——————詩人自己

河流,風 ———————反抗精神

黎明 ———————解放區(光明與希望)

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非常高興在此與大家交流,共同成長。我今天執教的是部編辦國小語文一年級上冊的《小小的船》,。下面我將從課標及建議、教材、重難點、教法學法和教學環節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簡單說明。

一、說課標及建議:

第一學段的閱讀要求其中指出:

1.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進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

3.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建議:

1.考察學生認清字形、讀準字音、掌握漢字基本意義的情況,以及在語言環境中運用漢字的能力。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2.考察學生能通過朗讀和想象等手段,大體感受作品的情境,節奏和韻味。

3.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

二、說教材分析:

《小小的船》是部編教版國小一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本課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和幻想的兒童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形象的比喻,大量的疊詞短語描寫晴天夜空美麗的景象。讀起來朗朗上口,親切自然,韻律感強,便於孩子在讀中陶冶情操,激發想象。

三、教學重難點: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寫作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定為:

1.想象畫面,初步感受夜晚星空之美,體會作者對美好的情感。

2.掌握含有“的”字的短語,並能運用自如,感受語言的魅力。

四、說教法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採用的教法是想象法、點撥法,以讀代講、以評促講、合作交流法。既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站在課堂的正中央。具體的學法是朗讀法、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五、說教學環節

環節一:複習回顧

1. 出示字卡,學生認讀,教師點撥記憶方法、關鍵筆畫

2. 出示詞語,認讀並用詞說句,師點撥,並引導觀察教師物體進行言語訓練

3. 出示短語,齊讀

4. 檢查課文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環節二:想象畫面、感受星空之美

1. 教師朗讀,學生閉眼想象畫面

2. 學生彙報自己看到的畫面,教師評價、追問並及時板書

3. 學生領悟朗讀方法,進行練讀

4. 小組賽讀,師生點撥,評價,獎勵

5. 看圖片,找詩歌語句,檢查生對詩歌內容的瞭解

6. 學生想象畫面回憶內容,嘗試背誦

環節三:賞讀文字,積累語言

1. 教師示範圈畫好詞方法,學生觀察

2.學生自讀文字找、圈、讀

3.學生彙報,教師點撥“疊詞”

4.練言語,說還有“的”的短語,並積累

環節四:以歌激趣,拓展閱讀

1. 教師出示歌曲內容

2.學生藉助拼音努力自讀

說課稿 篇7

《體育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以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主要目的實踐性課程,要保證絕大多數教學時間用於體育活動實踐。只有讓學生經常參與體育活動,他們的身體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我的整個教學設計立足點在於: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引領學生自練自悟。用學生自己對籃球的“玩練”體會動作過程和方法,用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和體驗感知取代統一答案,用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整個過程為張揚學生個性,激揚學生靈性服務。同時,課標特別強調“練”的重要性,提倡讓學生充分地練,在練中整體感知,在練中產生感悟,在練中培養球感和球性,在練中受到小組同伴合作情感薰陶。在這種教學指導思想下,我將摒棄繁鎖的講解分析和動作示範,力求在動作講解和示範時簡練,直接切入要點,把“體”“練”作為這堂課的重點,讓圍繞籃球的“練”貫穿課堂始終。

基於這樣的設計理念和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積極熱情的參與小籃球上手胸前傳接球練習和遊戲,敢於在同伴面前自我展示。

2、能初步掌握小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的方法,提高傳接球的能力。

3、在練習中和遊戲中表現出與同學合作的行為,培養良好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

為達到上述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安排四個環節進行: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課程伊始,老師和學生通過語言交流及通過老師的鼓舞,讓學生隨著音樂一起做球操,使學生在快樂中接觸籃球、喜愛籃球。

2、親歷體驗,自主探究。通過語言的匯入,使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主動探究,自主學習,掌握籃球的運球動作,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自主創新、團結協作的精神。

3、挑戰遊戲,拓展練習。在技術拓展階段,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創新活動和穿越迷宮使學生的運球本領有了用武之地,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此環節既鍛鍊了學生的機智反應能力,培養了學生不怕困難、敢於挑戰的精神,又使他們更加懂得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4、共舞放鬆,共話收穫。最後在《我們都是好孩子》的音樂中,師生共跳律舞、共話本節課的收穫。這一設計充分讓學生體會到體育課的形體、技能、音樂、舞蹈等藝術的結合,從而使學生受到運動美的薰陶。

在這四個環節中,以快樂大本營為主線,設計了一系列的'闖關活動:

第一關:熱身運動,學生在《大家一起來》的音樂聲中做球操。

第二關:運球探究營——主要是學習籃球運球要領。

安排了一下環節:

1、自由運球 2、小組交流

3、學生示範

4、總結運球要領

5、鞏固運球要領

6、小比賽——看誰拍球的個數多。

第三關:運球創新營——主要是學生自己創新各種運球方法,安排了三個環節:

1、以小組為單位創新運球方法

2、交流展示

3、練習自己喜歡的方法。

第四關:運球娛樂營,設計了遊戲:穿越迷宮。

第五關:快樂放鬆營 ,最後學生在《我們都是好孩子》的音樂聲中進行放鬆活動。

在課堂中,學生喜歡的運動情景,將發展學生素質、掌握動作技能、關注學生情感和培養學生協作精神有機整合,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新理念。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自主創新、小組合作等形式感受新知,掌握新知。教師在這期間利用展示交流、觀察評價、遊戲競賽、激勵評價等手段,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主動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探究發現、合作交流中感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

總之,本課以籃球作為發展學生個性與特長的一種手段,通過籃球運球動作的學習,讓學生對籃球建立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使籃球運動成為學習中的一部分,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