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集合10篇

說課稿2.31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說課稿集合10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賽龍奪錦》是《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

內容。本課文的學習適逢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前後,課文選取賽龍舟這一題材,意在把對我國傳統節日的瞭解、社會文化生活和兒童的觀察能力、社會生活能力等的培養與激勵兒童團結拼搏進取的精神結合起來。

二、說教學目標:

1、端午節及其風俗活動,體會團結協作、努力向上的快樂,引導學生有勇氣嘗試富有挑戰性的活動,積極進取。

2、能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3、積極參與遊戲活動,團結協作、互相幫助。

課程設計以新課標為依據,著眼三維目標,多角度、多層次訓練學生,科學有趣。教學內容緊緊圍繞目標展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我在處理教材上做到有取有舍,注重了學科之間的整合。如課前讓學生在體育課上玩“腳底生風”的遊戲,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也加強了學科之間的整合。引用了關於團結合作的兒歌,呼叫學生以往的知識體驗,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又加強了思品科與語文科之間的整合。

三、說教法:

整堂課,我以學生為主體,活動時機選擇得當,學生參與全面主動,活動過程真實高效。體現了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了課程的體驗性、活動性、生活性和開放性。

本節課我先通過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來進行教學。課堂上我運用了謎語激趣法、情境渲染法、動手實踐法、

遊戲激趣法、直觀形象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寓教於樂,順

學而導,順學而教,符合了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如做“折筷子”

的實驗,學生踴躍參與,通過一根筷子,兩根筷子……一把筷子,隨

著數量的增多,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明白團結起來力量大。讓他

們聽鑼鼓聲、看龍舟錄象,讓他們明白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還特意引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逛動物王國”的情境,讓他

們看到大雁和螞蟻的團結,天鵝、梭子魚、螃蟹的不團結,

並給天鵝、梭子魚和螃蟹出謀獻策。

學生明白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後再小組討論,生活中哪些事情也需要團結合作才能完成呢?交流完畢後還有與學生密切相關的遊戲,讓學生在玩中明理,並指導自己的.行為。

四、說學法:

這節課,學生主要採用了合作探究法、實驗體驗法、故

事領悟法、直觀法、表演法、聯絡舊知法。

整節課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主題貫穿整體教學。如課前學生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可以問家長,可以查閱有關書籍,還可以請家長幫忙上網下載資料。然後分小組合作編成小報,最後在課堂上交流。這樣讓每個學生都參與了活動,既培養了孩子們收集資料、動手操作的能力,又對團結合作有了初步的感知。

在課堂上學生圍繞目標開展活動。通過看賽龍舟的錄影、創設去森林動物王國參觀的情境、做折筷子的實驗、 看“腳底生風”的實錄、玩“筆下生花”的遊戲,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倡導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倡導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民主開放氛圍;注重學生的體驗、參與和實踐,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培養了要團結合作的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

五、說教學過程:

a)聽鑼鼓聲,看龍舟錄象,直入課題。

b)認知,瞭解有關端午節的知識。

c)明理,多種形式讓學生明白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d)導行,遊戲中體會團結合作無處不在

e)小節,昇華主題。

教學是技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讓學生在品德課中得到體驗,讓師生情感達到共鳴與分享,讓孩子的喜怒哀樂能夠自然地流露,我們行走在前進的路上。

說課稿 篇2

我閱讀《趕海》這篇課文,應該說有多遍了。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怎麼學習這篇文章呢?思來想去,感覺這篇文章最主要的還是引導學生學會用文字記錄自己參與過的活動。

《趕海》這篇文章文字優美,富有童趣,短短五個自然段,把趕海的整個過程介紹給了讀者,尤其第三自然段,寫的很具體,很好玩。當然這篇文章還是有難點的,因為大多數學生並沒有去過大海,沒有看過大海,當然理解趕海,只能藉助這些文字,只能是一種表面的獲取。也許通過這一課的學習能夠給學生建立起一個海的概念,建立起一種美好的願望,建立起趕海的嚮往。

第三自然段寫的很具體,這個場景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暫時的建立,讓學生感受到趕海中最值得記憶,最值得寫的過程。所以,這一段,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反覆讀讀,虛構式的享受一次趕海的美,引領他們走入到這個情境中來。

三年級的語文學習,其實讀還是最重要的,沒有反覆的閱讀,沒有大量的閱讀,閱讀不能走進學生內心,學生是很難走下去的。所以,在學生完成讀熟的任務後,我們應該引導學生以另外一種形式佔有這篇文章。而這種方式,就是引導他們明白,作者是怎樣記下這一次趕海的。

第一自然段與最後一個自然段,前後照映的寫作方式,我們不需要過分強調學生去模仿。因為這是次要的。關鍵是引導學生認識作者是怎麼寫中間那三個自然段的。

從第二自然段中,一個“鬧”字,應該說非常有意思的,這個字留在作者的.記憶力,是因為作者童年有這種好玩的需求。而每個孩子其實都有這種經歷。還有一個詞是“興奮”,這個詞也是引導學生掌握習作方法的好詞,有了興奮,才能玩出個所以然來。如果是一種無奈,是一種不高興、不情願,肯定寫不出這篇文章的趕海之美。所以,學習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兩個詞,用習作的思維引領學生認識,孩子們會感受到寫作其實就是這樣“鬧”出來的,“興奮”起來的。

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中心段,這其實就是興奮下的內容。我們應該引導學生一條條認識這些內容,把內容理清楚。這其實就是引導學生在自己參與的活動中,學會把一些事理清頭緒來,這是教給學生有序思考的方法,有了有序思維,孩子在習作時,才能感覺到重點段怎麼寫。這其實是把孩子往明白人上領。因為好多孩子玩過之後忘記了,參與活動之後,卻不知如何下手。當然這一段,學生在閱讀中還可以學會如何表達才能更有趣。

第四段是略寫。其中“平靜”一詞,我覺得最能引導學生認識習作的重要性。我們參與任何一次活動,總會有結束的。總是要平靜下來。平靜下來做什麼?文中是回家,最後是作者寫出了《趕海》這篇文章。引導到這一步,學生會豁然開朗,恍然大悟,會真心感觸到寫作原來如此這麼好玩。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說的課題是《大自然的文字》,下面我從以下幾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為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第七單元最後一篇課文,這個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圍繞人類與自然共生存,共發展的主題選擇的,作者用平實,通俗的語言介紹了深奧的大自然知識,並把它們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學生很容易掌握。

二、說教學目標:

認知領域:1.瞭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現象。

2.瞭解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並掌握它們。

技能領域:1.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閱讀能力。

情感領域: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確立教學目標的依據:根據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和新課標要求,通過聽、說、讀 、寫訓練使學生獲得有關大自然的一些知識,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短語或句子。

四、說教材處理: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各種能力的訓練,達到教學目標。

五、說教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學習。以探討問題為主,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六、說學法: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理清層次,瞭解文章主要內容。

七、說教學過程:

本文教學時採用讀、議結合的策略:在讀中走進文字,在議中昇華文字。簡簡單單教語文、簡簡單單學語文。

一、匯入、揭題

1、 出示現代詩

《秋》讓學生從詩中讀出大自然的文字。由詩匯入新課

2、檢查預習

課前大家都預習了課文,你們讀懂了嗎?

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呢?

這些文字告訴我們什麼呢?

請同學上黑板完成填空

同學們,你們覺得大自然的文字怎麼樣呢?(奇妙,有趣,神祕等)

那麼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將這有趣的大自然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呢?

二:精讀感悟

(一)感受北極星文字的神奇

1、我們先來感受一下北極星這個文字的神奇之處。

2、 幻燈片出示:第二自然段

3、學生對比讀一讀

4、指名說自己喜歡那一段的介紹? (第一段文字)

5、喜歡的原因是什麼?(具體,生動,設定了一個情景)

6、星星寫成的天書那麼神奇,誰再來讀一讀?

7、為了吸引讀者,作者在介紹北極星這種文字時,設定了一個故事情境,誰能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二)自主探究,感悟砧狀雲、石灰石、花崗石文字的神奇之處

1、 那作者是怎麼向我們介紹其它三種文字的呢?

2、認真讀讀課文三到五自然段,把作者介紹生動的句子畫下來,在旁邊寫寫感受

預設片段一

【PPT出示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

2、找出比喻句讀一讀 比喻句讓你體會到了什麼?(瞭解了砧狀雲的形狀)

3、作者怎樣介紹才使我們隊砧狀雲的印象特別深刻呢?(假設)

預設片段二:

【PPT出示第五自然段】

1、讀自己感興趣的句子

2、你從這段中讀懂了什麼?

3、能不能用自己的還介紹石灰石這個大自然的文字呢?

出示關鍵詞 石灰石 貝殼 海洋 讓同學連線 介紹

4、這就是科學家得出結論的推想過程,這是一篇科普文,科普文不光要推想,關鍵是要有嚴密的推理,只有這樣,才會讓人信服

預設片段三

【PPT出示第六自然段】

1、誰來談談這段話的哪些地方描寫很生動

2、我們來看看這三個問句,作者心裡知道答案嗎?(知道)

3、那他為什麼還要連用三個問句呢?

4、讀到這裡,老師也有疑問,師讀三個問句

5、老師的疑問誰能回答?生 讀後面的句子

6、這一問一答是什麼修辭呀?(設問)

7、誰想來讀一讀 學生練讀體會設問句的好處

三、課外拓展

1、作者伊林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他用他嚴密的科普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 其實不同的文學作品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詩人是這樣來表達的

2、【PPT出示】詩歌大自然的文字

3、俗語是這樣介紹大自然文字的【PPT出示】

你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指名說

4、選擇一種你喜歡的大自然文字,用你自己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介紹

四:總結

同學們,大自然的文字奇妙無窮,我們要想了解更多的文字就必須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更多的文字。

說板書: 板書: 大自然的文字

北極星 指示方向 情境

砧狀雲 預兆雷雨 假設

石灰石 曾是海洋 推理

花崗石 曾有冰川 設問

教後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教學反思

本文是伊林寫的一篇科普小品文,科普小品文區別他用優美的語言文字來說明一定的科普知識,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注重從兩方面來教學,懂得科普知識以及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

這次可以說是初次嘗試,在嘗試中,在探索中感受到了自己的進步。

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因此課一開始,我先從故事入手,給孩子們講了作者伊林小時候的故事,感受伊林對大自然的痴迷,激起孩子們想要控索大自然的慾望。

作為一篇科普小文,本課圍繞“大自然的文字”分別寫了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樣才能讀懂大自然的文字。這裡需要首先讓學生明確的是“文字”是人類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從而使學生心感疑惑:大自然怎麼會有文字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繪了從天空到大地所呈現給我們的一頁頁鮮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這裡需要突出的是鮮活有趣。從奇妙的天書到有趣的地書,作者把科普知識蘊於日常生活可見可感的現象,讓學生讀來感覺觸手可及,舉目可見。語言平白且富有兒童情趣,從而降低了理解課文的難度,因此這一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較難理解的北極星的準確位置,砧狀雲等地方稍作指點。

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如作者多處使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把星、雲、鳥、石頭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書;把“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的雲山比作“鐵匠鋪裡的鐵砧”;把樹林中的花崗石塊披著青苔的樣子說成“披著毛皮一般”等等,這些形象生動的比喻既準確地介紹了自然界的現象,又增強了說明的文學性。這一環節的處理,我採用了讀的方式,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讀中去感受語言的魅力。文中的動詞運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帶、走??作者採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像地描述了漂礫的形成。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一個“爬”字指導學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詞之妙!

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只是透過課文掌握了幾種大自然的語言還不夠。因此,透過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圍繞課題去說清相關知識也是本課教學不可忽略的一點。文章第四自然節還可以看作天書和地書之間的過渡段。但它和以前學過的用“不但------而且”連線起來的過渡段稍有不同,因此教學中我也關注了這一點,指導學生去理解。

在這次的教學中,我還大量滲入了我國關於自然現象的諺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滲入說的訓練,讓學生去勸說那些總是坐在家裡的人要多出去走走,從而讓學生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重要。

反觀這節課,課文的重難點教學基本達到,能夠把說明文教出了語文性,但在激發學生興趣,給孩子們創設一個童話的世界這些方面依然沒能達到,仍須繼續努力!

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如夢令》一詞所記述的內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講述作者曾經飲酒溪亭,被自然界景緻和美好生活氣氛所薰染,以致酒醉,找不到歸家之路,撐船隨意遊轉,沒想到誤入荷花叢中,驚醒了一群同樣“沉醉”的鷗鷺。整首詞言語如內容一般平實、自然。它側重在寫景,融情於景。通過景物描寫來抒發和表達對自然的讚美和對生活的熱愛,故而意境含蓄深沉。詞中只見景卻不見人。而事實上作者的行蹤早就融入到景中去了,成為意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說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詞。

2.初步瞭解詞的有關知識以及詞的學習方法。

3.通過品味詩詞的意境,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作者的快樂心情以及對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熱愛。

重難點

1.品讀字詞,想象意境,並能用語言描繪出來。

2.有感情地吟誦詞並能吟出“沉醉”的感覺。

說教法:

1.指導朗讀:引導學生讀中感悟,悟中品讀。

2.情境創設:引導學生置身詩境,以景入情。

(針對五年級學生朗讀感悟能力,已經能夠通過反覆朗讀,大致理解詩詞表現的意思和所敘述的事情,因此結合學生年齡特徵和閱歷經驗,確定如下的學習方法。)

說學法:

1.讀中感悟:在反覆自讀、誦讀、品讀等各種朗讀形式下,能讓學生對詩詞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和情感上的調動。

2.合作探究:根據新課標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說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說課時:一課時

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初步讀文

1.介紹李清照生平。

2.回顧以前所學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區別詞與詩的不同點,著重介紹詞和詞牌名。

3.由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的一句名言,“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要求學生在學習中,用心展開想象,用眼仔細觀察,用口有感情地誦讀。

4.指導朗讀。通過學生個別讀,集體讀,教師範讀,師生同讀等方式,引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停頓,讀出詩詞的節奏和味道。

【設計意圖:瞭解李清照的生平,區別詞與詩的不同特點,明確學習要求,掌握學習方法。加強朗讀指導,體會詩詞音韻之美。不僅讓詞“活”在學生的嘴上,更能“活”在學生的心裡。只有解決了難讀的問題,才能解決“難入”(入情、入境)的問題。】

(二)批文悟情,理清情線

1.引導學生質疑,與學生共同探討學習詞的方法。

2.通過總結出來的學習方法,明確學習任務,讓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通過合作學習完成任務。

3.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感情線索,繼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再指導學生讀整首詞(可通過播放朗讀錄音再讓學生練習自讀),感悟把詞讀“長”了的樂趣,體味詩詞含蓄之美。

【設計意圖:學生能通過問題提示,把握詞的大意,理清課文的感情線索。能夠有針對性地通過合作學習完成任務。】

(三)想象畫面,以圖悟文。

1.引導學生尋找課文中所描繪的三幅畫面,分別是“溪亭日暮”圖、“藕花深處”圖、“一灘鷗鷺”圖。

2.指導朗讀,展開想象,感悟美麗的畫面和意境以及作者美好的心境。並結合學生理解說說這幾幅畫面所描繪的內容和意境。

3.音樂伴奏,教師範讀,將學生再次帶入美妙的意境中。

4.總結課文,我們認識到李清照她是多麼熱愛這美麗的大自然,熱愛這美好的生活呀!她醉了!不光是酒美,此時的景也美。不僅人醉了,此時的心也醉了。

5.欣賞歌曲由蔡琴演唱的歌曲《如夢令》。

6.在學生感情最濃的時候,引導學生集體吟誦。

【設計意圖:通過尋找畫面,幫助學生把握整首詞的基本內容,體會本詞的特有的“圖畫”美、“意境”美,並通過學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讓畫面有“聲”有“色”,並通過學生的連續想象,在學生的頭腦中變成“動畫”通過文字與畫面的結合,在品讀中感悟詞中所描繪的意境之美,感受女詞人美好的心境。】

(四)吟唱欣賞,適度拓展

1.引導學生吟誦《如夢令》,感受詞的精煉,短短的幾句文字就能表達出內心的真摯感情,這既是對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對內容的藝術呈現。

2.有機拓展,引導學生欣賞另一首《如夢令》。要求學生:一邊品讀一邊將兩首詞進行比較。通過學生品讀和比較,不難發現,這兩首詞字數、句式、“醉”的本意相同,但是表達的具體內容和情感不同,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反覆品讀、體會。

3.結尾處,告訴同學們唐詩宋詞是祖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它給予了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希望同學們課外時間多讀一讀唐詩宋詞,從這些文學的經典中汲取更多的營養。

【設計意圖:吟唱《如夢令》,感受詞的精煉。通過比較,讓學生對於宋詞的有關知識有進一步的認識,對詞的學習方法有更清晰的瞭解和掌握。】

說板書設計:

抓住《如夢令》一詞中的關鍵詞體會作者愉悅的心情,同時,通過總結學習詞的方法和對三幅畫面的描述,引導學生把握詞的大意,感悟詞的意境美。

如夢令

方 法 畫 面

品 讀 溪亭日暮

吟 誦 藕花深處 醉

想 象 一灘鷗鷺

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的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五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單元教學目標:必修四第二單元編選的是宋詞,在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五個必修模組中,這是唯一的宋詞單元。本單元選取的是四位著名詞人的作品。四人中蘇軾和辛棄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傑出的女詞人,四人在詞壇上都佔有一席之地。教材編者可謂用心良苦,編選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詞來學習,通過比較,使學生了解完全不同的兩種詞風,進一步體會四位詞人不同的創作風格。

本單元教學課上努力做到學生、教師、編者和文字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在學生理解詞的內容後,教給鑑賞詞的方法。通過鑑賞,體味詞中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傳情達意的,進一步瞭解詞的特點和寫法(情景交融、點染、白描、疊字等),讓學生在學習後對詞的鑑賞建立一個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必修五模組已沒有古典詩詞的學習內容,所以本單元的學習還應引導學生對鑑賞古典詩詞的一般方法進行總結,為以後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模組的選修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文特點及在單元中的地位:《念奴嬌·赤壁懷古》既是蘇軾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詞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通過對本詞的學習,有利於學生區分兩大風格詞派的作品以及以後進行詩歌鑑賞的訓練。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理念,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1、瞭解蘇軾的有關知識;2、把握豪放詞的意境及特點。

能力目標:1、提高學生的朗誦水平;2、通過比較,認識豪放派與婉約派藝術風格的不同。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正確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與挫折,樹立積極的人生觀,保持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為:1、體會詞人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2、比較豪放派與婉約派藝術風格的不同。

教學難點為:如何理解“人生如夢”。

二、學情介紹

本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年級學生,學生對蘇軾的詩文並不陌生,《題西林壁》《水調歌頭》等都耳熟能詳,尤其是必修二《赤壁賦》抒寫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借主客問答闡發人生感悟,曠達中透出老大無成的不遇之憤,為學生進一步感受蘇軾的豪放詞風、理解詞人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礎。經過第4課《雨霖鈴》的學習,學生對婉約詞的特點有了一定了解,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對於豪放詞還不太熟悉,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採用比較閱讀的方法,理解兩種不同詞風的特點,以提高對詩歌的鑑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鑑賞—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詩詞鑑賞能力。對此,針對教學重點主要採用了對比分析法,針對教學難點主要採用合作探討式教學法,而對於誦讀部分則採用想像法。

四、學習方法

賞析是詩詞學習的能力指點,比較是詩詞學習的遷移提升,而誦讀則是詩詞學習的核心環節,在課堂上安排以下三個步驟的學法引導。

1、運用誦讀法,感受詞的語言和意境。具體為:泛讀,瞭解背景;朗讀,感受意象;研讀,探究情感;選讀,遷移知識;熟讀,達到背誦。

2、運用對比的'思維方法,掌握兩種詞風的不同特點。

3、運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理解作者的“人生如夢”。

五、教學過程

匯入:古之文人雅士,每當登高望遠,必有所觸動;每臨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湖憂蒼生,歐陽修遊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由此形成了中國詩詞王國裡的一朵奇葩——懷古詩詞。宋代文人蘇東坡來到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同樣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赤壁懷古》,讓世人傳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詞,感悟東坡豪放的詞風。

(一)、泛讀,瞭解背景

學生自由朗讀詩詞。(背景音樂: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引領學生感受古典詩詞的意境。)

請學生自由談論對蘇軾的生平情況及對其的認識和看法。然後老師總結,歸納重點,並介紹本首詞的創作背景:蘇軾二十歲中進士,力圖有所作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行新法,他極力反對,寫詩諷刺。於是有人蒐集蘇軾對新政不滿的詩句,彈劾蘇軾,致其入獄。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獄——“烏臺詩案”。蘇軾被捕入獄,歷時五個月,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詞就是作者在此時寫就的。

(二)、朗讀,感受意象

播放名家朗誦,想像滾滾長江的畫面,讓學生初步感受本詩雄奇壯闊、氣勢非凡的意象。

正音,集體朗讀。

並思考:題為“赤壁懷古”,本詞描繪了赤壁哪些景觀,這些景物有何特點?

提示:大江、故壘、亂石、驚濤、千堆雪。作者抓住了懸崖、陡壁、怒濤、波浪這些可視性極強、變化巨集大的形象、大刀闊斧,橫畫縱抹,描繪了一幅奇險雄偉的畫面,基調:豪邁、奔放。(板書:繪壯景)

1、指導學生描繪出赤壁之景:繪聲繪色。

2、指導學生概括出景物特點:壯闊巨集大。

3、比較一:為什麼不寫長江平靜之景?明確寫景的作用。

(三)、研讀,探究情感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次有感情的誦讀全詞。然後自由討論如下問題:

1、對活動在這裡的英雄人物,作者具有怎樣的情感?

提示:大江滔滔,猶如歷史長河,英雄人物的業績,被淘洗變淡。這些英雄人物現在又在何方呢?不盡的懷念從中可見。

2、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錦繡河山必然產生、哺育和吸引無數的英雄人物,而三國時期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在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為何要選擇周瑜作為詠誦的物件?

①周瑜形象的特點?風流儒雅,少年得志。

②比較二:把周瑜換成孫權或諸葛亮好不好?理解寫周瑜形象的作用,體會用典的貼切。(板書:寫偉人)

提示:雖然三國時期是英雄輩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審美要求:婚姻美滿、英俊瀟灑、少年得志、功成名就,於是作者選取了周瑜的三個方面“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便把一個叱吒風雲的儒將風采寫得形象生動。在周瑜身上寄託著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時也引發自己未能建功立業的感傷。東坡當年47歲,不但無建樹,反而待罪黃州。懷古思今,對比反差強烈,因而感慨萬千。

3、在下闋中作者抒發了怎樣的人生感慨?

①“人生如夢”的感嘆是否消極?與前面的壯闊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協調?

提示:對周瑜的追述表現的是一種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種現實,這反映了作者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灑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萬古愁懷隨江而去。感慨和動作中現出一種超脫與曠達。(可結合蘇軾的生平思想及創作背景來分析:蘇軾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儒、道、佛三家思想,本來是矛盾的,但蘇軾習慣於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區別對待,採用“外儒內道”的形式,把它們統一起來,從而構成了蘇軾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交織著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態度。這首詞中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既激起了他豪邁奮發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當蘇軾在時空交織的巨集大背景上抒發人生感慨時,裡面包含著多少幽憤和悵恨啊!)

②比較三:將本文與陸游的《訴衷情》、辛棄疾的《破陣子》比較,體會這種情感的複雜性。

提示:學生討論,只要抓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學生未分析的教師課適當補充。

4、有人說“人生如夢”表達了作者消極頹廢的處世態度,其實不然。

本詞表現了蘇軾複雜矛盾的思想。蘇軾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諸葛亮、陸贄等經世濟時的人物,希望尊主憂國,渴望建功立業;一方面又酷愛陶潛,追慕老莊,在險惡的政治逆境中能夠保持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又跟和尚親密往來,精通禪學。儒、道、佛三家思想,本來是矛盾的,但蘇軾習慣於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區別對待,採用“外儒內道”的形式,把它們統一起來,從而構成了蘇軾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交織著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態度。這首詞中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既激起了他豪邁奮發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產生“人生如夢”的感慨。這首詞具有感奮和感傷的雙重色彩。蘇軾的感傷是由於建功立業的激切熱望不能實現而萌發的,我們應當更多地體會他對事業對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傷感。“人生如夢”反過來也可以激發我們對人生的追求,這也正是這首詞的理趣所在。從語言上體會這首詞,也是“奮”壓倒了“傷”。意境壯闊,風格豪放,反映了蘇軾的寬闊胸襟。(板書:抒豪情)

5、蘇軾所遊的是湖北黃州赤壁,而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發生地是在湖北蒲圻(q)。那麼蘇軾知不知道他所見的赤壁並非真正歷史的赤壁?如果他知道,為何還要這樣感懷?

提示:從上闋的“人道是,三國周郞赤壁”一句可以看出,蘇軾知道這並非歷史上的赤壁,至少他對此有懷疑,但文學與歷史畢竟不同,文學的真實不等於歷史的真實。當他站在波濤洶湧的長江邊,感受到天地的浩大與自身的渺小,再聯想到當時的處境,已經情難自已,故此以景為依託,詠史抒懷。

(四)、選讀,遷移知識

比較:賞析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思考:

1、詩篇開頭借什麼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蹟的慨嘆,引起了“思古之幽情”?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參考答案:借一把折戟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蹟的慨嘆,這樣寫的作用是為後二句論史抒懷做了鋪墊。

2、詩中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句用的表現手法是什麼?“東風”一詞的深層寓意是什麼?

參考答案:這一句表現手法是運用典故。“東風”一詞的深層寓意是建功立業的各種條件和因素。

3、後兩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曲折地反映了詩人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另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根據上述所學及自己的瞭解,學生自由發言,歸納總結懷古詩詞特點:“懷古詩詞”是一種以歷史事件與人物為感情寄託的詩歌型別。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歎史實、懷念古蹟來達到感慨興衰、寄託哀思、託古諷今等目的。一般包括述史和詠懷兩部分,採用對比手法,主要有古人與作者的對比;永恆與短暫的對比;盛與衰的對比;自然與人生的對比;今與昔的對比等。鑑賞懷古詩詞技巧:首先,弄清史實,疏通文意。其次,分析技巧,體察詩心。最後,披文入情,細緻領悟。

(五)、熟讀,達到背誦

總結全詞。這首詞融寫景、懷古、抒情為一體,從描繪古戰場的雄奇景色入手,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作者個人的貶謫失意、功業無成的感慨,豪邁奔放,一瀉千里。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和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體現了豪壯的情調。用烘托和映襯的手法抒發了自己的感慨。結尾處“人生如夢”的感慨是作者迅速從惆悵失意中排解出來,表達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脫情懷。

全文線索:大江東去—→江山如畫—→公瑾當年—→人生如夢

(總攬全篇)(描繪景色)(追想歷史)(抒寫情懷)

佈置作業:根據所學、積累,勾勒自己心目中的蘇軾形象。(這是一道開放題,目的是訓練學生的語言分析、概括的能力。)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今天與各位一起走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七冊第七單元的開篇之作。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親眼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裡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周恩來志向的遠大,胸襟的博大。本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而且各層次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各層之間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絡。

二、設計意圖:

讀了這篇課文之後我思緒萬千,我在想為什麼我們泱泱大國,人口巨人,竟讓彈丸之地的矮子隨意瓜分,佔領、宰割呢?為什麼我們國人面對侵略者不僅逆來順受,苟且偷生,還紛紛為列強出謀劃策,甘當順民,甚至甘當漢奸,滅自己的志氣,長他人的威風呢?再看看今日,日本首相參拜***,韓國有人削指明志,而為什麼我們中國沒有?為什麼韓國人堅決不買日貨,而我們國人有那麼多人做不到呢?包括我在內。當然我不是說買日貨就是不愛國。我在思考這些是不是與我們國人缺乏骨氣、缺乏志氣有關呢?是不是與我們部分民眾思想意識裡只有一家一姓,沒有國家民族有關呢?再看看我們的學生自私成性,懶惰成風,有幾個懷著目的來校讀書呢?因此我希望通過這篇課文教學能使我的學生了解一下我們中國曾經所受的屈辱,在歷史中得到教訓,使他們反思為何中華不振。同時,希望我的學生能從周恩來遠大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中受到一點啟發,反思自己讀書的目的。

基於這些思考,加上這篇課文記敘的事情發生在90多年前,學生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和周恩來總理的生平了解的比較少。在這種情況下,我指導學生課前蒐集資料,為學好課文做好準備。並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言語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韻,讓課文語言在學生心理活起來,去觸動他們心靈。教學時,我圍繞“中華不振”這四個字,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找出體現中華不振的句子,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再補充租界的課外資料,激發學生作為中國人深藏於心的愛國情感。接著通過周恩來與別的學生的對比,及與其他愛國之士的對比,體會周恩來的遠大志向與博大胸襟。最後結合實際及周恩來的其他故事進行拓展延伸,讓周恩來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再高大起來。

三、說目標

基於以上的考慮,結合本單元在成長的故事中體驗成長的快樂,思考成長的問題,留下成長的足跡,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的新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語言文字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讀課文,感受少年周恩來胸襟的博大,志向的遠大;引發學生思考讀書的目的,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四、說重、難點

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由於事情發生在90多年前,學生對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甚少,因此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五、教材處理

為了突破重難點,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分三課時進行教學,本堂課是第一課時,從課題入手,在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習1-8節,感悟“中華不振”的含義,體會周恩來立志振興中華而讀書的一大原因。

六、教學流程

請跟我一起走進教學過程,進行策略分析。在這裡將呈現我的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我分四大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環節:瞭解學情,揭示課題

課一開始,我就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每天腳步勿勿來到學校學習,我想問一下,你為什麼讀書?這種以閒聊的方式既拉近了我與學生的距離,又能使學生思考讀書的目的。同時我也能瞭解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俗話說已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引導學生,教育學生。通過閒聊引出,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理

說課稿 篇7

各位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時的《筆算除法》。下面,我將重點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除法運算是國小數學數與代數這一學習領域重要的學習內容,掌握除法的計算方法是國小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本節課是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和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首先呈現圖書室的情景,並藉此場景引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分別通過估算、擺小棒、圈劃方格圖,來幫助學生理解筆算除法的算理以及試商的方法,然後再引導學生學習除法算式的寫法及意義。之後,教材還安排了一些相應的練習題,其意圖在於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算理,並能夠熟練的進行計算。對於本節課來說:一方面,學生已經掌握了筆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本節課試商的難度加大,計算的過程更加複雜;另一方面,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的階段,學生之間也存在個體差異。綜合各種實際情況,我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理解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的計算方法。

2、通過動手操作,思考與交流等數學學習活動,經歷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的計算過程,體驗遷移的思想和方法。

3、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書寫整潔、認真計算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在小組學習活動中的合作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是:試商的方法及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中,商的位置確定。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我主要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加上談話引導、講練結合等多種方法,並把這些方法優化組合,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法為學

法導航,本節課我主要讓學生掌握嘗試計算、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現實情境

師:(課件出示)今天是學校每週一次的.“閱讀日”,四一班的圖書管理員來到圖書室,告訴他:

“這裡新進了92本連環畫,每班可以分30本。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假設你就是圖書管理員,你會提什麼問題?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篩選出“可以分成幾個班?”這一問題,問:你會解答嗎?應該怎樣列式?(板書:92÷30.)

師:這道題該怎樣解決呢?你能嘗試計算嗎?

本環節複習了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為後面學習新試商做了鋪墊。

教師創設的閱讀日的情境是學生很熟悉的,這樣引入新課,能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二)第二個環節是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讓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去計算交流:

(1)有了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基礎,學生能口算出可以分給3個班,還剩2本

(2)有的同學可能用估演算法,92≈90,92÷30≈3,即可以分給3個班。

(3)如果有同學用筆算,則讓他說說是怎樣算的,為什麼這樣算?如果沒有,可以告訴學

生這題可以用筆算,同時列出除法豎式,師:請同學們想一想,92除以30應該商幾?3應該寫在什麼位置呢?為什麼?使學生明確,92裡面有3個30,所以3要寫在個位上。正好

分完嗎?使學生明確每班分30本,分給3個班,只分了90本,還剩2本。(講解的同時板書豎式計算過程。) 接著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筆算這道題的,強調3為什麼寫在個位上。

最後提示學生寫清橫式得數和答語,找準單位。(同時板書)

揭示課題,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板書課題。

3.師:看到同學們這麼順利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圖書室的老師又說了:“這裡還有140本故事書,每班分30本。你能提出問題並解答嗎?

學生獨立解決,然後集體交流。

在訂正筆算時,師問:“商是幾?為什麼商4?”讓學生鞏固試商的過程:

30×4=120﹤140,

30×5=150﹥140,

所以商4.師繼續問:“你把4寫在什麼位置的?為什麼寫在個位上?”使學生明確被除數的前兩位不夠除,要用前三位除,所以商要寫在個位上。最後要提醒學生把題做完整。

本環節的設計,主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大膽嘗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索,

互動交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試商及商的書寫位置,使學生明白數學就在身邊,學習

數學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學生學會例1

後,嘗試解決例2,既活用了教材,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第三個環節是鞏固應用,內化提高(多媒體出示練習題)

360÷90 420÷60

351÷70 632÷90

(四)、第四環節是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多方面來談談自己的收穫,可以讓學生梳理所學知識,同時又鍛鍊

了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我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理念,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題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力求讓全

體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索性的學習活動中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上海市二期課改教材七年級第一學期4.1眾多的河湖,這節內容是在瞭解了我國的地形、氣候的概況之後來學習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的分析、歸納。同時,本節又是後面學習黃河、長江的基礎,因此有很多的知識點需要落實。

1、 知識與技能

能夠理解河流與人類的關係。運用地圖查詢主要的河流、湖泊,判斷江河的流向,識讀內流河和外流河。通過閱讀有關地圖及相關資料,能說出我國主要河湖的概況,初步認識我國陸地水文的基本特點

2、 方法與過程

能夠運用各類地理圖表分析河流水文特徵,初步具備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討論學習,有深入研究某些知識點的願望並樹立珍惜和保護水資源的思想。

作為概述的內容總是比較枯燥,那麼怎樣把一個個枯燥的知識點讓學生愉快而認真地接受,並願意以此為基礎積極探索是本課設計的重點。

通過讀圖,使學生知道我國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和流入的海洋;我國主要湖泊分佈的省區和特點。

通過讀圖,使學生能在圖上確認內外流區域的界限;並結合地形圖指出它與地形區的關係,結合季風區非季風區圖指出它與氣候區的關係。

水文特徵是結合流域內降水、地形特點分析得出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初步建立起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響,即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意識。

二、說教法

怎樣讓學生在積極的學習體驗中潛移默化地落實知識點,是我考慮最多的。因此,在課前我給學生布置的活動內容很簡單,只是一些資料的收集與介紹。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由淺入深,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為主,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想困難挑戰的信心。

從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出發,我以小組競賽的形式貫穿整節課,每次學生活動都給予一定的分數獎勵,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同時以學習指導法為主結合講授法進行本節的教學。教學中要注意讀圖環節。由於河湖的分佈、河流的走向、水文特徵等是在地形和氣候要素的影響下形成的,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章節的各種地圖外,還要引導學生查閱"中國地形圖"、"三級階梯示意圖"、"我國降水量分佈圖 "、某地的"氣溫曲線降水量柱狀圖"等。即通過閱讀本章的地圖,歸納得出現象和特徵;通過閱讀前兩章的相關地圖,分析得出這些現象和特徵的成因,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和因果關係,逐漸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關於"內流區和外流區"的教學,可從讀圖練習入手。通過查詢主要河流及各自注入的海洋,總結出外流河、內流河的概念,進一步得出外流區、內流區的概念。然後引導學生讀圖,觀察內、外流區的界線,與季風區、非季風區的界線進行比較,並給出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外流河的特點。(生源較差的學校可不講水文特徵。)

關於"我國的湖泊"的教學,可把此標題提前至第二個標題。在講完內流河、外流河後,自然過渡到湖泊,湖泊也分為內流湖、外流湖,內流湖多為鹹水湖,外流湖為淡水湖,兩大湖區也分別為鹹水湖、淡水湖的集中分佈區。這樣安排,教學過程會比較順暢。

二、教學流程

匯入新課 學生主題發言

我國的河湖概況

的內流河、外流河和內、外流區域

南、北河流特徵

三、主要教學環節實施過程:

匯入新課(直截了當)

在學習了我國的地形和氣候的概況之後,接著就來學習有關我國河流湖泊方面的知識。

師:河流湖泊與人類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兩個小組帶來了他們的觀點。

生:第一組(歷史愛好小組),從歷史角度闡述河流的重要性,四大文明古國的河流等。採用主題發言,PPT演示。

生:第二小組,以小老師的方式,讓全小組成員一起來闡述河湖在現代的作用。

師(總結):兩個小組的不同風格讓我們共同瞭解了河湖的重要性與作用。我們不但要歷史的看問題,前進的看問題,還要全面的看問題。(若學生沒想到,老師要強調事物具有兩面性,河湖也會給我們帶來災害,培養學生辨證的看問題。)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豐富的國家,根據統計: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5萬多條,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個,總水量位居世界前列。

師:那麼,我國主要有哪些河流和湖泊呢?

生:(每組限回答四個,要求指圖回答,答題方式採用抽籤方式。)

師:同學們都講的很好,以下四個湖泊具體在哪一個省級行政區劃呢?(青海湖、洞庭湖、鄱陽湖、太湖)

生:(搶答)

師:那裡有怎樣美麗的風光呢?下面請旅遊愛好小組(第三組介紹其中四個湖泊的美麗風光)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觀察這些河流是否注入海洋,並舉例說明。(請2~3位學生回答)

生:(略)。

師:我國有沒有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生:額爾齊斯河。

師:可見,我國有兩類河流,一類是能夠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它們的流域叫外流區;另一類是不能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內流河,它們的流域叫內流區。內外流區反映了我國河湖的兩類最基本型別的分佈狀況。

師:指導學生識讀、分析“我國的外流區和內流區”圖,回答以下問題:

(1)我國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佈有什麼特點?

生:內流區主要分佈在我國西北部,外流區在東南部;內流區面積小,外流區大。

(2)結合“中國乾溼地區劃分圖”,說出內外流區各主要分佈在哪些乾溼地區?

生:內流區主要分佈在乾旱和半乾旱區,外流區主要分佈在溼潤和半溼潤區。)

(3)為什麼內流河主要分佈在我國西北部?

生:因我國西北部以乾旱、半乾旱區為主,這裡降水量小於蒸發量,河流中的水易蒸發、滲透而消失,無法注入大洋。

師:請同學們在“中國河流水系圖”中找出我國最大的內流河。

生:塔里木河

下面請第四小組介紹額爾齊斯河和塔里木河。

師:影響我國內外流區分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同學們所說的降水與蒸發原因外,地形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內外流區的分佈與我國降水量、乾溼區的分佈又不完全一致。

師:從剛才的很多資料中,我們可以知道不同的河流有很大的差別,甚至同一條河流不同時間,不同地方也有很大差別,那麼瞭解一條河流,我們應當研究她們哪些方面的特徵呢?(搶答)

生:(學生可以從各個方面談,例如:可以從歷史的和現實的狀況,可從河流的寬窄、支流、流域面積等水系特點;也可以從水量、流速等等水文特點談)

師:大家說的都很對,但是在上述眾多方面中,以研究河水的特點最為重要。通常我們把河水的變化和運動特點叫河流的水文特徵。主要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含沙量、結冰期等方面的特點。

師:指導學生讀圖回答以下問題:

(1)河流的水文特徵主要受哪一種自然因素的影響?

生:氣候。

(2)我國外流河主要位於什麼氣候區?

生:季風氣候區

(3)根據季風氣候區降水、氣溫的特點,說明我國外流河有哪些共同的水文特點?

學生活動:根據氣溫圖表研究南北河流結冰期;根據降水情況比較南北河流流量大小,汛期長短;根據植被情況判斷含沙量。

生(總結):我國秦嶺一淮河一線以北一月平均溫在0℃以下,所以秦嶺一淮河以北廣大地區河流冬季結冰,結冰期越向北越長;由於降水量的差別,所以南方河流流量較大,北方河流流量較小;由於降水集中在夏季,而冬季少雨,所以外流河夏季為汛期,南方河流汛期長而北方河流汛期短。

師:可見,我國外流區地域廣闊,各地氣候、地形等等自然條件差異很大,所以不同地區外流河的水文特徵區別也很大。剛才我們就以秦嶺-淮河為界研究了南北河流的不同特徵。

師: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我國河流湖泊的概況,研究了南、北方河流的不同特徵,具體的河流我們將在接下來的課上繼續學習。

說課稿 篇9

一、 說教材

《可愛的娃娃》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國小二年級上冊第13單元第2篇講讀課文,講的是活潑快樂的小姑娘珍妮偷偷拿了工藝館裡的一個可愛的娃娃,變得不快樂了。她覺得人們都在用眼睛盯著她,好像在問她,甚至不敢回家,大雨把她淋溼了。第二天,媽媽帶著珍妮去承認了錯誤,她又和從前一樣活潑快樂了。

這篇課文處在第13單元中。單元訓練重點是“誠實”。學習本組課文,讓學生在讀準和讀通的過程對課文的初步感知和理解。在此基礎上的讀懂課文,就是質疑問難,抓住重點,讀書討論交流,進一步品讀課文,誦讀課文,從而實現較深層次地與文字的對話。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要求:

1、 理解課文內容。

2、 學習本課的生字詞。

3、 懂得做一個誠實的人,一個心胸坦蕩的人才能生活得快樂,知錯能改還是好孩子的道理。

二、 說教法

本文主題清晰,故事生動,很適合感情朗讀。因此,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誠實”這一主旨,以討論為主,通過“朗讀——理解——討論——朗讀”這種教學手段教學本課。

三、 說學法

因為教是為學服務的,教師有必要與學生展開真誠的對話,使學生有一個正確的態度趨向。於是,我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珍妮為什麼要拿走布娃娃?(2)珍妮拿走布娃娃的結果是什麼?(3)如果拿走布娃娃的是你,你希望別人怎麼說?從中讓學生自己探討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四、 說教學程式

我認為,鑽研教材,研究教法與學法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式卻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設計了下面六個教學環節。

(一)出示插圖匯入

1、出示課文插圖

2、過渡:當你看到珍妮時,你有怎麼感受?你認為她可能去幹什麼?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找出答案。(聽錄音)

(三)再讀課文,隨文識字。

學習新字的`創設:學生自由讀,邊讀邊用喜歡的符號畫出不認識的字。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生字。如:查字典、同桌或好朋友之間互相讀、詢問他人、小組合作讀(如:讀字卡、搶答)等方式。

(四)熟讀課文,體會主旨。

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人讀課文給他聽。也可以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讀一讀,表現了對學生極大的信任。並且由學生點評,從而提升學生朗讀與點評水平,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五)提出問題,有感情朗讀課文。

1、教師提問。(1)珍妮為什麼要拿走布娃娃?(2)珍妮拿走布娃娃的結果是什麼?(3)如果拿走布娃娃的是你,你希望別人怎麼說?

2、學生質疑。讀了課文,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小組合作學習、彙報交流。

通過這兩種方式與學生一起探討學習課文,體會課文主旨。讓小組成員共同努力,來實現問題的解決,生生互動的形式,凝聚了集體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於優勢互補,縮小個體差異。以討論的形式研討教師或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在討論中一般要“傾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評價和補充;“協作”:用自己擅長的形式展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分享”:讓每個人獲得成功的體驗,並從中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

(六)昇華主題

將有關誠實的名言警句小卡片,放在同學的椅子下面。讓學生將自己得到的小卡片讀給其他同學聽。如:

1、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劉備

2、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 張衡

3、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 李白

人手一張讓學生在名言警句中更進一步的體會到誠實的重要性,激發學生情感,擴寬知識面。

五、 說板書設計

針對與二年級學生,識字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板書設計上,我沒有采取過於複雜的形式,而是用幾個簡單而且能夠表達知識重點的詞語來板示的。

說課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四單元課題二《元素》第一課時。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節內容作出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元素》一節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2的內容,本節課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週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本節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掌握了水的組成、原子構成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將引領學生把對物質的巨集觀組成和微觀構成的認識統一起來,為今後學習化學式、化學方程式打下基礎。同時元素作為“雙基” 知識 ,是構成學生化學素養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將來適應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因此,這部分知識對學生十分重要 。

本節內容是後面章節《離子》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元素的概念;瞭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初步認識元素週期表。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元素週期表發現史的教育,體味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元素週期表探究元素之間規律性聯絡,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量變引起質變的思想。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記憶與書寫,元素符號的意義。

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說學情

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對於化學知識以及物質的巨集觀組成已經有了一定積累,但對於物質的微觀結構還沒有太深入的認識,學生在化學學科中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直觀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三、說教法

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結合教材分析和學生實際情況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為:講解法、談話法、指導發現法。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基於對教材和學情的

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藉助多媒體,採用了 “自學輔導,當堂達標”教學模式,以學為主,切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我確立了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自學、探究、合作交流中獲得知識,增長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充分體現我校教學模式:1、3、6教學模式,即一個教學理念:創設有效課堂;三個案:預習案、教學案、鞏固案;六個教學環節: 自學質疑——交流展示——互動探究——精講點撥——矯正反饋——遷移運用六個環節。

(一)預習案版塊

根據所學部分的核心內容和知識主線設計有思維價值的問題 ,明確主幹知識,基本掌握簡單知識,以便檢查學生預習效果。以此完成以下預習目標:

1、讓學生明確預習的方法及目標;

2、引導學生完成預習思考題

3、鼓勵學生提出預習中產生的疑問

教師應瞭解在自學過程中學生遇到了哪些問題並期待教師解決。

(二)教學案版塊

具體流程包括:自學質疑——交流展示——互動探究——精講點撥——矯正反饋——遷移運用六個環節。

自學質疑:指導學生圍繞預習要求進行自主學習,嘗試知識建構,基本解決預習、自學中的學習問題。

比較學生熟悉的幾種物質,O2、O3、H2O、H2O2等物質中都含有化學符號O這種成分,引導學生認識它們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們的性質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對元素的概念的質疑。

交流展示:課堂討論,交流解決學習問題共享成果,教師組織學生以多種形式積極參與,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具有類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幫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組合無數英文單詞的26個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幾個積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築的兒童玩具積木,等等,由此說明元素可以組成多種物質。由此引出目前已發現一百多種元素,這些元素組成豐富多彩、形態萬千的物質世界。

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圖4-4“地殼中的各種元素的含量(質量分數)”,得出結論:地殼中各種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異很大,氧、矽、鋁、鐵含量相對較多,而與生物關係密切的氫、氮、鉀等相對較少。引導學生有意識的觀察記憶位於前四位的元素(氧、矽、鋁、鐵),並指出跟生物關係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適當施加化學肥料,以提高糧食等農作物的產量,保證人類生存的需要。

互動探究:選擇具有探究價值的質疑問題,組織學生進行互動探究,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層指導。

對比觀察化學反應前後,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原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

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絡是什麼?

將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 P71討論題。引導學生分析

得出:在化學反應裡,分子發生變化,而元素種類不發生變化。通過此種形式使學生加深對元素概念的瞭解。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及課本75頁、76頁資料,引入元素符號部分的內容。引導學生議一議:為什麼要採用元素符號?它的書寫規則是什麼?由此讓學生體會元素符號的重要作用,練習、記憶元素符號的書寫,並強調元素符號書寫時的注意事項,為進一步學習化學式做準備。

問題的設計要圍繞教學重點、難點、有層次性;問題要能啟發學生思維;問題少而精,突出主問題設計;問題應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聚合性、批判性、深刻性。

精講點撥:針對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及學生討論情況進行精講點撥,要注意解析知識要點,分析知識要點之間的聯絡,突出解決問題的思維正規化和思維過程,注重培養學生能力。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類引出元素週期表,學生初步瞭解元素週期表的構成、表中各個數字的意義、瞭解化學家門捷列夫的貢獻,瞭解化學週期表對於化學研究的重要作用,並通過完成課本76頁的活動1來練習使用元素週期表。 元素週期表的發現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學探究史,通過呈現補充材料、引導學生討論的形式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探究還要應講究科學誠信。

矯正反饋:矯正學習存在問題,特別關注學習困難學生,訓練方法多樣,學生大面積參與。

元素是巨集觀概念,是對物質的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

標籤:說課稿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