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集錦六篇

說課稿1.55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模板集錦六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集體處處有規則》是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第三單元第2課課文。在集體生活中,每個人都必須遵守規則,它是社會安定的保證,又是人們日常學習、生活正常進行的前提與基礎。本課讓學生感受到作為集體的一員,在集體生活中應該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好孩子。課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集體生活處處有規則。第二部分要求學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一些規則。第三部分指導學生通過討論,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班級公約。

這一課屬於第三單元《生活在集體中》,學校是兒童最主要的生活空間,同時學校也提供了兒童道德發展和社會性成長所需要的同伴關係和集體生活環境,所以教學的重點在於集體生活。

二、說設計理念

新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此我結合新課程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點,本課教學將以活動為中心,活動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中發展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實踐操作、表達交際的能力。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特點,主要採取課前蒐集資料、創設情景、分享交流、遊戲、探究討論等形式,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教法與學法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感受、體驗、領悟、內化中,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制定學習目標的時候,做到“小、近、實”,從兒童的實際出發,以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為起點,考慮到兒童的差異性,貼近兒童的生活。兒童的集體生活,指兒童所處的學校集體、班級集體等。根據兒童和教材的結合點,有所側重,有所針對,有所捨棄,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⒈ 知道集體處處有規則,懂得規則可以使世界變得文明有序的道理,領會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⒉ 瞭解作為國小生、小公民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

⒊ 能自覺遵守規章制度,提高自我約束能力,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

四、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懂得規則的意義,理解國小生相關的規則,遵守規則,按規則辦事;教育學生遵守規則,懂得規則的重要性。

五、說活動過程

(一)話題引入,感知規則的普遍性

上課伊始,播放“一次集體活動”的短片,提問學生紅蘋果隊為什麼會掃興而歸,引發學生思考,在兒童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積極討論和探索,瞭解規則的重要性。從無規則的混亂到有規則的公平、合理,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初步的“規則意識”和“規則概念”也在學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了。

(二)尋找規則,體驗規則的重要性。

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要了解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現實。所以我在設計的時候,對教材進行科學取捨。

1、尋找生活中的規則。課件出示各種圖片,要求學生找出相關規則,如籃球規則、交通規則等,並讓學生舉例說說自己知道的其他規則,利用舉例的方式,由淺入深、由近到遠地幫助學生了解了規則的基本內涵。讓學生在瞭解生活中處處有規則的基礎上,引發他們關注生活現象,思考不遵守規則的後果,促進其深入有效地理解規則的重要性。

2、尋找與學生緊密聯絡的規則,首先教師讓學生獲悉與之關係密切的學校規則是《國小生守則》,並出示相關圖片讓學生把圖片與守則內容連起來。通過核對,引導小組討論:國小生守則的意義,並結合實際說出對哪一條的理解最深刻。在學生的交流彙報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回答:如果沒有這條規則,學校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對每個同學可能有什麼影響。舉個例子說明一下。讓學生把單一的“規則”遷移到日常行為上,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以學校生活作為課程資源,用圖片的形式充分挖掘隱藏在校園裡的規則,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找到規則,對比自己的行為,從而引導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用實際行動做一個遵守規則、熱愛學校的孩子。

3、播放圖片“沒有規則的世界”。教師配上解說: “是啊,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規則,馬路上將交通堵塞,車禍橫行;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規則,公園裡將遍地垃圾,破敗不堪;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規則,車站裡人們不再排隊,爭搶無序;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規則,校園裡將追逐打鬧,混亂不堪;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規則,課堂裡將各做各的,一無所成……一句話,假如沒有規則,世界將一片黑暗、一片混亂,十分可怕。”我們都要遵守規則,從小做一個文明人。”通過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意識到沒有“規則的世界”的可怕,從而深刻領悟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性。通過發現別人的缺失,對比自己的行為,為自己以後遵守規則,打下基礎。

(三)交流學習體會,指導現實生活

要使教學向學生的領域拓展、延伸,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道德知識進行推理、判斷,必須使教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創新性。

在課的最後一個環節中,我首先通過競賽讓學生知曉一些基本規則,激發熟知規則的積極性,為遵守規則做好知識準備。然後借用“拍手歌”的形式來齊唱《規則歌》,讓學生在輕鬆、歡快的集體氛圍中自然地強化規則意識,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總結了全課的教學內容。

說課稿 篇2

第一說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知識: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理清說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而本課是這一單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間順序進行說明的文章。課文容量很大又缺乏趣味性,相對比較枯燥。但課文內容簡單,語言淺顯,易於理解。

第二說學生

首先國中學生空間概念不很強,其次是有許多學生沒有見過故宮。“僅憑老師一張嘴,任你天花亂墜”的講析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所以,只有憑藉直觀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然後才能達到目的。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從而突破空間想象困難,明確說明文的空間順序。

第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以及學生情況的分析我設立了一下教學目標:1.認識理解故宮的建築佈局及特點。2.培養把握實物說明文空間順序的能力。3.開闊眼界,激發對祖國傳統建築藝術的自豪感。

第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重點:(1)能夠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以及找準作者的立足點;(2)文章總體結構:總—分—總。難點:(1)學會按照空間順序來說明覆雜事物的寫作思路;(2)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巨集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說教法

從實際出發,遵循知識傳授與能力發展相結合,形象感知與邏輯思維相結合,性情陶冶與知識拓展相結合以及以學生為本位的原則確定本課的教法:1.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興趣。2.讓學生當導遊,從總體上把握全篇說明順序、建築結構及佈局,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第六說學法

結合新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特點設計學法。1.通過朗讀感知課文。2.通過討論協作梳理課文。3.通過做小導遊的片段作文練習深入理解課文。

第七說程式

由於這是一篇篇幅很長而又比較重要的文章,結合學生的實際,我設計了三個課時,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具體的課時安排。全文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遊蹤介紹。重點:說明順序、課文結構。

第二課時:講解落實重點段落。重點:各種說明方法的`運用及說明文按空間順序說明時該如何尋找立足點。

第三課時:課文知識、能力及其情感培養的拓展以及對課文做小結。重點:學習寫作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的說明文、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巨集偉藝術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第八,根據以上設計,今天我就來說一說,第一課時的具體安排。總的安排了九個教學步驟,如下:

(一)匯入:以一系列珍藏於故宮博物館的珍品圖片激起學生對故宮的好奇,從而引出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檢查生字詞讀音。

(三)分析課文第一部分1.學生齊讀課文1-2自然段。2.學生自主介紹通過朗讀課文1-2自然段所瞭解到的故宮。3.演示課件,總體介紹故宮及簡略介紹故宮四大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四)師生一起理清課文說明順序1.根據圖片及課文填寫課後練習一中的圖表。2. 利用多媒體課件,重尋作者行蹤,帶領全班同學參觀故宮。理清參觀順序:天安門—端門 —午門—漢白玉石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順貞門—神武門—景山

(五)完成課堂活動:根據圖片和課文(5—8自然段),寫一段導遊詞,介紹太和殿。

(六)理請課文結構1.在第一部分中找出與課文最後一句“這樣巨集偉的建築群,這樣和諧統一的佈局,不能不令人驚歎。”相照應的句子。2.課文首尾照應,都是對故宮博物院的—總體描寫,而中間的部分則是對故宮博物院各大建築的具體描繪,由此可見,課文的總體結構為:總-分-總。

(七)朗讀課文第三部分(最後一自然段)。

(八)小結:文章基本上沿中軸線由南向北推進,又輔以左右(東西)兩旁建築加以介紹,同時將線路上的建築分成幾個部分,總體、個別介紹相結合,給人清晰鮮明的印象。

(九)佈置作業:從以下作業中任選2題1.試著由北向南,從神武門進入,介紹一下故宮博物院。2.從文中摘抄10個形容詞,寫一段課外練筆。3.以空間順序寫一篇說明文,介紹我們的學校,或者你的家、你的房間。最後我們來說板書設計,很容易看出,我們朗讀的部分分別是課文總說的兩部分,而具體分析的則是課文分說的部分。分說部分則又是按作者的遊蹤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來說明的,而且我們做活動的部分正是課文寫得最詳細的故宮最主要的建築—太和殿。通過對課文的梳理,我們很容易得出課文是以“總—分—總”的結構以及由南向北的空間順序來說明的。

如若能夠通過第一課時的教學達到以上設計,那就為後兩課時的教學奠定了基礎,也培養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和對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的說明文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來說明具體事務的寫作能力。當然也就達到了我的教學目的。

說課稿 篇3

略陽縣何家巖鎮幼兒園武姣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家長經常會帶小朋友帶森林中去玩,但幼兒對森力瞭解多少呢?知道多少呢?森林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資源之一。全球資源日益減少,環境保護也日顯緊迫,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鄧小平說過:“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而我們的孩子社會環保意識比較淡泊,所以讓幼兒從小就養成不亂摘花、折樹枝,懂得愛護樹木、保護森林的情感。在他們幼小的心靈埋下保護環境的種子。而《綱要》中也明確指出:教育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的環保意識。所以,我選擇了關於“森林”主題中的“樹”作為本次活動的內容,結合中班幼兒的愛玩、愛遊戲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一次神奇的旅行讓幼兒來玩,通過旅行一路上讓幼兒認識了樹的作用,瞭解了樹的作用。

(二)目標定位

目標的確定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徵及本次活動的內容,我確定了兩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幼兒瞭解樹防風作用。

2、情感目標:讓幼兒萌發要多種樹,愛護樹木的情感。

活動將圍繞著目標而展開,在活動中的重點是如何讓幼兒瞭解樹的防風作用。活動的難點是如何讓幼兒愛護樹木,保護森林的情感得到共鳴。

(三)、教、學具的準備:

為了達到預期的目標,在活動之前做了兩點準備:

1、教具方面:

1)墊子

利用墊子作為幼兒旅遊的交通工具——魔術毯,激發了幼兒的興趣。

2)種樹材料:用卡紙做的小樹、水壺各若干

3)多媒體教具:森林的畫面(鳥叫、小兔)

一棵沒有樹葉的樹及光禿禿的山坡

一場被大風襲擊的情景(樹倒了,房屋也倒塌了)

利用多媒體圖文並茂的形式,生動的展示了茂密的森林及被大風襲擊的情景,視覺的有利衝擊,讓幼兒感興趣,易理解。為突破重點做好了鋪墊,以更好的達到目標。

2、知識方面

在課前帶幼兒到室外一起來看樹,一起來抱抱樹,以次來增進幼兒與樹的情感。達到情感教學的目的。總之,這是一次愉快而有意義的一次活動。《鋼要》中指出,要讓幼兒在快樂的童年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相信本次活動會讓幼兒有所收穫。

二、說教學過程

《綱要》中指出,教師是活動的主導,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幼兒的合作者、支持者。在設計活動環節的時候,我始終讓自己扮演幼兒的夥伴。根據中班幼兒的愛玩、好動好玩等年齡特點。為了能更好的達到目標,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情景匯入

一開始我對幼兒說:今天我們一起去旅遊,好嗎。這樣我就給了幼兒一個角色———————旅行者。這樣,幼兒在活動中就有了一個特定的角色。並一直貫穿整個活動,讓幼兒在旅行中一邊玩,一邊學習知識。《綱要》中說要讓幼兒在玩中學,在玩中玩。所以,我用旅遊這一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來貫穿整個活動。符合了幼兒愛玩得年齡特點。我也是他們的一員。我們一起坐上魔術毯一起出發。這裡的遊戲法就是為達到活動目的讓幼兒作的遊戲的一種教學方法。這裡我採用的遊戲法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而興趣點的高低是決定幼兒幼兒主動地動力,只有讓幼兒能主動地參與活動,才會更好的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說一說樹的作用,讓幼兒對樹的作用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這個環節我採用了討論法,討論法就是通過教師與幼兒的討論,達到教學目的一種教學方法。

多媒體展示了一個森林的畫面。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在了這個畫面上。給幼兒一個森林的情景。於是我就順勢給幼兒一個問題:森林裡會有什麼?而不是問森林裡有什麼?因為“會有什麼”是讓幼兒自己去想象,去回憶森林裡可能出現

的一些動物或植物。而不是隻在這個畫面上出現的東西。這樣問拓展了幼兒的'思維,發展了他們的記憶。畫面上的小鳥、小兔的出現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同時,讓幼兒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接著,我又拋給幼兒一個問題:你喜歡樹嗎?為什麼?幼兒的回答各式各樣,有的甚至會說不喜歡。但老師對幼兒的所有回答都不於否定。《綱要》中指出要尊重幼兒的人格與權利。一個問題讓大家一起來討論,一起來回憶一些有關“樹”的問題,從幼兒的回答中找出樹的優點與不足之處。讓幼兒對樹的知識有一個粗淺的瞭解。為突破重難點埋下伏筆。這裡的樹真多啊,我們繼續一起去旅遊,看看還會看見什麼?這樣,既對這一環節一個小結,又順勢轉入下一個環節。

(三)瞭解樹的防風作用

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還是採用情景演示教學法、討論法,幼兒是通過多種感官感受參與法來學習的。景教學法就是老師設定一個情景,讓幼兒在情景中學習一種教學法。這個方法是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來學習,掌握知識。多種感官感受參與法就是手、眼、耳、神經多種感官參與並感受的一種學法。

在這個環節中,我分五小環節來完成。

1、對一棵樹的猜想

多媒體畫面上出現了一棵沒有葉子的大樹及光禿禿的山坡。與第一組的畫面形成強有力的視覺對比。藉此刺激了幼兒的神經,記憶留下了軌跡。我問幼兒,來,猜猜看這棵樹怎麼了?為什麼會這樣?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去想關於這棵樹為什麼長的這麼大卻沒有樹葉,這一大片的山坡為什麼只有一棵樹,而沒有其他植物?留給幼兒一個遐想的空間,幼兒可以天馬行空,海闊天空,表達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不同意見。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只拋給幼兒一個問題,讓幼兒充分的想象,《綱要》中指出,要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我們一起來問問樹媽媽,這裡怎麼了?引入了下一個環節。

2、觀看大風襲擊樹林、房屋的情景

我讓樹媽媽來告訴小朋友,這裡發生的事情:一場被大風襲擊的情景。通過樹媽媽的介紹,而不是教師來介紹,是為了讓幼兒始終在旅行,始終在遊戲。情景的演示,讓幼兒的多種感官都參與了,視覺的衝擊,呼呼的風聲。讓幼兒的眼、耳、神經都被調動了起來,參與了活動,在大腦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瞭解了由於樹被人類砍伐,越來越少,就抵擋不了大風的襲擊。樹被大風吹到,房屋也被風吹到了,

3、提問,讓幼兒加深了樹的防風作用

為了讓幼兒加深對樹的防風作用,我設計了幾個問題:樹為什麼變少了?大風來了,樹怎麼了,房屋怎麼了?讓幼兒逐一回答問題,接著我拋給幼兒一個問題:這裡曾經發生了什麼事?讓幼兒對前面的問題來了一次總結。用這個問題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及邏輯概括能力。讓幼兒的回答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用這幾個問題讓幼兒明白,由於樹被人類砍伐,越來越少,就抵擋不了大風的襲擊。樹被大風吹到,房屋也被風吹到了。最後,我給了幼兒一個問題:樹有什麼用?幼兒的大腦中閃爍的是:樹少了,會被風吹倒。為教學的目標樹的防風作用的解決打下了基礎。

4、遊戲:一起來種樹

“那我們小朋友可以做些什麼呢?”我不會說,我們一起來種樹吧。因為,我們一起來種樹是讓幼兒在老師的意願下來種樹,而不是幼兒自己的意願。而“我們小朋友可以做些什麼呢?”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在徵求幼兒的意見,以幼兒的主觀想法做為我們要做的事。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的理念。接著我們一起來種樹。在遊戲的時候,大多數的幼兒都應該很投入,會種很多的樹,並兩個人一起合作來種樹,但個別的幼兒可能出現一人種樹的情景,他不會與人合作。這是,教師會適當的給予幫助。

5、一年後的今天

這時,多媒體上出現了“現在是20xx年,現在是20xx年”原來我們坐上的魔術毯通過時間隧道來到了20xx年。一片茂密的樹林,忽然,大風來了,但是樹林抵擋了大風的襲擊。小朋友歡呼了,高興了,他們種的樹抵擋了大風,他們成功了。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同時,他們也深深的明白了樹的作用,併產生了要一起愛護樹木,保護樹木的情感。突破了重難點,完成了教學的目標。

(四)活動的延伸——————做環保小標記

為了幼兒的環保意識能進一步得到昇華,付與行動,在區角活動或課後讓幼兒一起做環保小標記,增加幼兒的環保意識,也是加深幼兒對活動的理解。

活動亮點

本次活動的最大亮點是:神奇的森林旅行貫穿整個活動,讓幼兒始終在遊戲中活動。體現了《綱要》的精神。視覺的反差的衝擊力,刺激了幼兒的神經系統,激發了幼兒的思維。總之,這是一次快樂的活動,層層深入,步步引導。讓幼兒在愉快而輕鬆的氛圍中學習,掌握知識。

說課稿 篇4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鳥找家》,是國小美術第一冊第8課,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課堂評價,四個方面來對這堂課進行設計。

一、 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根據教材提供的故事情境,畫出一幅小鳥找家的過程的兒童想象畫。

2、知識點的作用:

(1)、促進同學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同步發展

(2)、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友愛互助的思想

3、教學目標:

(1)、能根據特定情境進行簡單推理,促進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同步發展,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2)、運用繪畫形式來表達自身的情感和思想;

(3)、在美術活動中體現關愛他人、友愛互助的思想。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靈活考慮、判斷推理

難點:能將考慮的結果通過繪畫形式表示出來

5、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6、課時:一課時

7、教室安排:將課桌拼成四個小組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1、 教法分析:

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實踐操作為主線”的教學思想,根據一年級的心理特徵。我採用故事發明情境的匯入方法,先利用CAI課件來匯入教學,讓同學看動畫製作的故事,激發同學的積極性,把同學的思維帶入到故事中來。然後,讓同學分析討論,大膽設想,激發同學豐富的想象力和發明力,把同學的思維帶入到今天這堂課要完成的任務中來。接著利用課件,步步深入,讓同學的邏輯思維慢慢轉向形象思維,並讓同學模仿和感受。最後,欣賞教材上的範畫,讓其認識表示形式的多種方法,感受繪畫的風格,並進行選擇。

2、 學法分析:

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以學為主體,做到學與練相結合。讓同學激發情感,然後大膽想象,分組討論,說出自身的觀點,再通過欣賞加深理解,在繪畫過程中,積極考慮,大膽發明,和時提問,領悟繪畫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

三、 教學過程

1、 用故事發明情境匯入:

在美麗的大森林裡,住著小鳥和鳥媽媽,一天,天氣晴朗,小鳥告別了媽媽到森林深處去玩,它東瞧瞧,西看看,可新鮮啦,不知不覺太陽已經落山了,她告別了蝴蝶,準備回家,可是,這時,天已經黑了,小鳥找不到回家的路,急得嗚的哭了起來,小朋友,你能幫小鳥找到自身的家嗎?

2、 分析討論

(1)、問:小鳥為什麼找不到家了?(因為天黑了)那麼怎樣才幹使森林亮起來呢?小鳥的朋友會用什麼方法協助她回家呢?

(2)、同學討論,並舉手回答,說說自身的點子

(3)、根據同學的想象,老師示範或用課件出示發光物,如:手電、螢火蟲、星星、月亮、汽車燈、燈籠……

(4)、問:小鳥是在森林迷路的,那麼怎麼表示森林呢?(要畫出樹和草)。光線應該怎麼表示呢?(教師示範)

3、欣賞感受

讓同學開啟教材,欣賞同學作業,讓其認識表示這幅畫的多種形式。

4、同學作業

(1)、教師提出作業要求,不能完全臨摹書上同學作業,要求畫面交代小鳥的形象,環境和發光物以和光線。

(2)、教師巡視,和時發現問題。

四、課堂評價

b) 自評、互評為主。

c) 教師評價時,把同學的優秀作業在黑板上展示出來。

d) 引導同學要保護動物,學會協助和關心他人,面對困難正確對待,從小培養自我維護意識。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樹和喜鵲》第二課時。

我從課程標準、教材分析、學情分析三方面預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一、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學段的寫字要求是: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規範、端正、整潔。對學生寫字習慣的培養,在教學活動中,我有明確的要求,並不斷糾正不良寫字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學段的閱讀要求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一年級學生的起始閱讀,重在培養閱讀興趣,啟用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發現,在發現中熱愛閱讀。

二、教材分析

《樹和喜鵲》是部編版教材國小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第六課的一篇童話故事。本單元圍繞“夥伴”為主題安排了三篇課文。分別是《小公雞和小鴨子》、《樹和喜鵲》、《怎麼都快樂》。這三篇課文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夥伴之間的情誼——互相幫助、快樂合作、友好共處。《樹和喜鵲》是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篇課文用生動的語句和細膩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樹和喜鵲由孤單到快樂,和夥伴一同玩耍、一同遊戲、一同生活,就能享受快樂的生活。這也正符合了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人文內容,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到第三個單元的課文了,認識了自然段,對童話故事也有所瞭解。學生對童話故事有著極為濃厚的學習興趣,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學生入學後,和同學朝夕相處,感受到互相幫助、快樂合作、友好共處的情誼,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但由於年齡和知識所限,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是:對一些詞語的意思還不瞭解,沒有掌握聯絡上下文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根據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是本節課需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基於對《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教材分析、以及對學情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預定為以下3個:

1、複習生字和詞語,會寫“快、樂”兩個字。

2、通過聯絡上下文,瞭解“孤單、鄰居”等詞語的意思,積累“從前、嘰嘰喳喳、安安靜靜”等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理、朗讀好課文,感受語言的節奏,知道有朋友就有快樂。

以上所預定的教學目標,正是基於課程標準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四、教學方法

本課我以讀為主要方式,教師範讀,個別讀、小組讀、全體讀,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悟其意、品其味、抒其情。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表達、並聯系學生自身的實際談體會來深化對文章中心的理解,進行說的訓練。《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口語交際的要求是:學說普通話,逐步養成普通話的習慣,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瞭解講話的主要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我會對說話提出要求,並及時評價和指導。

學生學法:

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在交流學習中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表達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新課

首先複習課文生字詞語,並由4個表示時間和心情的詞語:從前、後來、孤單、快樂進行課文內容的回顧。在分類積累詞彙的同時也指向文章核心。從而起到導航的作用。匯入部分可以實現目標1中的複習生字和詞語。

(二)品讀詞語,感悟內涵

對課文的學習分成兩部分,通過1、2自然段的學習感受樹和喜鵲的快樂,並理解“孤單”的意思,圖文結合感受“一棵樹、一個窩、一隻鳥”的孤單,在這種情境中指導學生讀出他們的孤獨感。這一環節可以實現目標2中的部分目標,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孤單”。

第二部分通過3至6段的學習去探究樹和喜鵲為什麼又快樂起來了?學習方法和第一部分一樣,在圈畫中找出原因,圖文結合感受樹和喜鵲的快樂,並理解“鄰居”的含義,在讀中悟出快樂,並能說明自己和朋友玩耍時的快樂場面,進而領會課文主旨,懂得有朋友、有鄰居、又友愛才會有快樂和幸福。這一環節的活動可以實現目標3。

《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學段的閱讀要求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因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多種閱讀方式,反覆對重點自然段進行閱讀。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本文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認識。

(三)寫字的指導

在第二課時裡指導“快”和“樂”的書寫,因為這兩個字已經是會認的,在第一課時已經對這兩個字進行了識記、組詞和運用的練習。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寫字的要求: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規範、端正、整潔。所以在寫字環節主要觀察字的結構、佔格、主筆的位置,進行示範,學生練寫、糾正學生寫字姿勢。這一環節活動實現了預定的目標1。

(四)總結課堂,激發閱讀

提出問題:同學們,今天你有什麼收穫?當你孤單時你可以怎麼做讓自己快樂起來?讓學生思考,說自己的想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此向同學們推薦童話故事《三隻小豬》從而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童話書的興趣。

(五)板書設計:

樹和喜鵲

一棵樹 好多樹

一隻喜鵲 好多喜鵲

孤單 快樂

以上,我從課程標準,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目標預定,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七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希望各位老師為我提出保貴建議。

說課稿 篇6

說課內容: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分米、毫米的認識 》

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分米、毫米的認識》是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內容。分米和毫米是通過釐米和米的認識過渡過來的,所以比較容易接受。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能認識1毫米和1分米,通過實物測量過程讓學生加深對1毫米和1分米的記憶。知道1毫米和1分米有多長。

3、教學重難點:

認識1毫米和1分米。知道有多長。

能準確測量物體的長度。

4、說教法:

A、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的過程

本節課是學生在觀察長度的過程中更好的理解有分米和毫米的知識,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願望和

信心。

B、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測量實物精確到毫米,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應用。

5、教具準備:

三角板、直尺、鉛筆、鋼筆、帶子、釘子

6、說學法:

在學法上,通過學生觀察——驗證——質疑——解答等手段調動學生積極和主動性,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斷能力,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7、教學環節:

好的開始時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新課匯入上我利用直接進入主題的方法,問學生:我們學習過那些長度單位?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比釐米更小的單位“毫米”。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一目瞭然。記住了今天的學習內容,併為學習新的.知識開啟基礎。

在探究新知識的環節,先讓學生觀察1米和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米和1釐米大約有多長。然後讓生數1釐米中有幾個小格子,告訴學生著中間的每一個小格子就是1毫米。告訴生

1釐米=10毫米

接著在黑板上畫出10釐米的長度,讓生把1米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1分米。告訴生

1米=10分米

通過觀察、交流、實際操作,很好的突出了教學的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很好的理解認識1分米和1毫米。

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課堂教學過程的精華,是有關知識要點的“結晶”,圍繞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