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說課稿範文彙編7篇

說課稿1.13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實用】說課稿範文彙編7篇

說課稿 篇1

本節課要面對的教學物件是國小一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是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的時期,結合國小兒童的學齡特點,本著使學生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我確定本課的

教學目標為:

1。學習拉花的製作方法,體驗紙材的特性並能夠剪制一種以上的拉花。

2。通過欣賞和實踐活動,能用製作的拉花、彩練設計出多種用途並進行環境美化。

3。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聯想、自主學習、與他人友好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多種紙材和剪制手段表現不同的拉花,並能用拉花美化環境。

難點:剪刀的使用與控制(薄紙剪時要細心,做到不剪斷),拉花的不同表現方法,以及在剪制彩練時對於紙張及色彩的選擇與排列。

在節日裡,我們經常用一些五彩的拉花來美化教室,佈置舞臺。在剪制拉花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拉花的神奇與美妙,體驗到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神奇的藝術品——能夠伸縮的彩紙的快樂,並且通過聯想,進一步將拉花變化成更多的藝術品:如魚、圍巾、帽子等。

設計本課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紙材及剪制手段,圍繞如何運用多彩的拉花美化自身和環境這一目的進行設計及製作,並通過活動本身以及作品傳遞、資訊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 本課教學設計建立在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從學生自己意圖剪拉,到發現探究問題的討論,再到尋求解決的方法,創造剪拉出自己喜愛的表現物件,均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不斷地發現。不斷地交流,尋找規律,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為了使學生都能在視、聽、說、做、思等行為環節中經歷美術的過程、體驗審美的快樂,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流程如下:

(—)創設情境

我首先設計了“學劉謙變魔術”這一環節,正當學生情緒高漲,先用激勵的語言表揚學生的學習精神,讓學生探究更多的紙條變長的方法,為後面的教學設計做好鋪墊。

(二)揭示課題,欣賞範作

帶領孩子欣賞教室裡大量的教師範做及課件中的拉花作品,讓學生直觀的認識拉花,並瞭解拉花的用途,拓寬視野。

(三)選材取料,學剪拉花

用恰當的紙材表現拉花。讓學生觀察分析拉花做法,設疑:該怎麼剪?先摺疊?折一次剪出來的是什麼效果?二次?三次?使用什麼工具、採用什麼方法把紙連起來?引路,歸納總結,突破難點,這一環節的設計為學生的`製作設計了一個坡度,減低了難度。

(四)觀察拉花,啟發想象

通過欣賞拉花的形狀,啟發引導說說與其相似的物品(魚),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引出龍身的特點,為下個環節做鋪墊。

(五)集體創作,美化教室

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我們都是龍的傳人,設計“接龍大賽”,教師做龍頭,學生集體合作龍身,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意識。製作同時,並播放兒童歌曲,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展開思路、大膽創造,體驗造型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六)展示欣賞,課後拓展

在學生創作基本完成時,我讓學生採用自評為主,互評與教師簡評為輔的方法進行評價,從而學生參與到教學中,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分組以舞龍表演來結束本節課,鼓勵學生繼續探究裁紙、連紙的方法,從而瞭解更多的製作拉花的方法,並用拉花製作各種裝飾物。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高中歷史嶽麓版必修二第五單元第23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嶽麓版必修二《經濟成長曆程》全書用前啟後承、古今中外的重要史實來展現人類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的程序。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清晰闡明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結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本課是第五單元《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的第一課。全球化核心之一便是經濟的體系化、制度化,而這正是本課內容的著力點。作為本單元第一課,教材向學生介紹了二戰後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是如何逐步建立起來的。本課既是對本書第15課《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和第16課《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內容的呼應與深化,又啟領本單元第24課《歐洲的經濟區域一體化》、第25課《亞洲和美洲的經濟區域集團化》和第26課《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內容,是“以史為鑑”的典型例證。是學生理解當代世界經濟風雲變幻的知識基石。

二、學情分析

據我的瞭解,我校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技能,喜歡獨立思考問題,再加上思想活躍,富於想象,所以常會提出一些特立的設想和見解。但就閱讀理解能力而言,學生中普遍存在不能提取有效資訊,抓不到關鍵詞和表達不準確的問題。他們培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較薄弱,無論是從大學聯考的標準衡量,還是從終身學習的能力要求衡量,都亟待提升。

三、教學和學習目標分析

1、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我的教學體會,我確定我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2、課標分析

本課課標要求是“以‘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為例,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從課文素材上看,主要選取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訂。

我是這樣解讀課標的。就知識目標而言,學生要掌握“佈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定”的建立過程和相關規定;就能力目標而言,學生應能分析出以下兩層內容:第一,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對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第二,該經濟體系是以美國為中心,是美國霸權政策的體現。就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言,學生通過戰後世界經濟體系中美國中心地位的取得,深刻感悟到國家的經濟實力決定其國際地位,激發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根據以上課標和教材分析,結合學生認知特點,我確定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掌握“佈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定”的建立過程和相關規定,分析“佈雷頓森林體系”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對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的作用。

2、體會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是美國霸權政策的體現,也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3、通過分析美國在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建立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國家的經濟實力決定其國際地位。

根據教學分析和學習目標,我提煉出以下學習重難點:

重點: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背景、過程、作用)

確定依據:佈雷頓森林體系所樹立的就是戰後經濟活動中最基本的規範和標準,也是各國參與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與全球化趨勢的準則,是學生理解當代世界經濟風雲變幻的知識基石。

難點:戰後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確定依據:本課內容與學生的時空距離太大,更多涉及經濟學術語,理論性強,學生對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和理解美國用國際組織中的相關條款取得中心地位有很大的難度。

為了有效突出教學重點並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的是“問題引導教學法”。

四、說教法說學法

1、說教法

我主要採用的 “問題引導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中心,以“五環三步”為模式的一種教學方法。五環指五個環節,即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概括,鞏固應用,拓展創新。三步是在解決問題中分三步走,即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教師點撥,解決問題。

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問題引導教學法”是完成教學目標的操作檯,是學生完成學習目標,提升閱讀理解能力的指路標。

在我的教學活動中,我還使用講授法。由於歷史教材的編寫採取模組的形式,從過去的通史轉變為專題,每個模組自成體系,這會給學生造成支離破碎的.感覺,不利於學生完全歷史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具體分析重大歷史問題的時候,要揭示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規律性,要注意不同模組內容之間的有機聯絡,使之“形散神不散”,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歷史概貌。

2、說學法

(1)探究學習

學習,就是模仿和創新的過程。狄德羅曾經說過:“懷疑是邁向真理的第一步”,教師以問題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模仿教師設計問題的方法學會提出有效問題,有利於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2)合作學習

在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裡,學生在小組團隊中為探究本課問題開展互助性學習,享受思想的碰撞,學會分享,相互借鑑,拓展思路,這種學習方法不僅可以提高歷史學習的效率,而且有助於培養與人合作的精神。

(3)自主學習

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必將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但是,深刻的認識源於獨立的思考,學習的動力源於發現問題,能力的解決來自對問題的探究和解決。這樣的結果是:學生用課堂上通過模仿和演練掌握的學習方法,課後對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體系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引導學生自我探索、自我激勵、自我監控、自我評價,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內在動力支援的有效自主學習。

下面我重點介紹我依據“問題引導教學法”進行的本課設計。

五、教學設計

1、教學思路

我所理解的高效教學是教學相長的互動過程,智慧課堂是以教師智慧激發學生智慧,以指向性問題引導學生,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演練場的歷史課堂。本著這樣的思路,我對本課的學生活動作如下環節安排。

2、環節安排

本課的學生活動分為“學”和“習”兩個環節。

“學”即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指向性問題引導下,閱讀課文和相關資資料,依據問題的指向提取有效資訊。體會教師設計的問題指向與資料之間的聯絡,學會提出有效問題。

具體在這節課上,我以“佈雷頓森林體系” 的建立背景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立及其相關規定為資料,設計了十四個問題為引導,將學生的注意力指向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的必要性、可能性、美國的野心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立的原因、作用、美元的中心地位。以1944年和20xx年的變化,揭示了“經濟實力決定國家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這一亙古規則。

這些問題,既指向了本課的學習目標,又建立起“問題設計”和“有效資訊”“關鍵詞”之間的聯絡。

這是學生“學”的過程,“學”問題的提出,“學”問題的解決,“學”歸納和概括。

“習”即學生模仿教師設計問題,自主解決問題。

具體在這節課上,我以“世界銀行” 和“國際貿易體系”的建立及其相關規定為資料(這些資料與前一環節的資料相類似), 鼓勵學生設計問題並解決問題,指導學生明確問題的指向和“關鍵詞”的提取。這樣不僅夯實了學習目標,這是學生能力演練的過程,也是落實“五環三步”的過程。

3、重難點的處理

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通過問題的指向,關注重點和難點。通過對關鍵詞的把握,突破重點難點。

對於本課重點內容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背景、過程、作用),在課堂匯入環節,我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熱詞”“亞投行”與“世界銀行”的關係和美國的態度,激發學生對本課重點的關注。我佈置的課後作業你對中國倡導成立的“亞投行”有哪些建議呢?又將學生的課後關注引導到本課重點。這即是知識迴歸,又是學生學習的拓展創新。

在“學”的環節,學生通過問題引導的指向,關注了本課重點之一,即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的背景和世界銀行的作用。在“習”的環節,學生通過對本課重點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關注,明確了設計問題的指向。學習重點自然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

本課難點是戰後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我將此難點分成兩部分逐一突破。一是“以美國為中心”。在學生“學”和“習”的環節中,以問題指向美國主導建立新體系的用心,以問題指向新體系的規定對美國中心地位的落實。這是用問題引導突破難點。二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在教師點撥和學生歸納下,使學生明確這一體系形成的內容和標誌。

4、教學手段

在本節課上,我大量使用多媒體裝置展示。在學生“學”的環節,我以展示問題,以展示資料。這樣可以直觀展現問題指向與“關鍵詞”之間的聯絡,便於學生體會和模仿。

在教師點撥和歸納概括環節,可以動態展示體系的組成和相互關係,呈獻給學生完整的知識結構。

展示的知識連結和知識整合,是對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規律性的揭示,是對本課知識的深化和拓展,體現了本課教材對體系化、制度化這一著力點的落實,更重要的是,可以規範學生對術語的應用。

在本節課上,我全程使用導學案。尤其是在學生“習”的環節,導學案呈給每位學生同樣的資料和演練空間。每一位同學享有同樣的機會。

5、課堂練習

知識的掌握在於及時的鞏固。我以現實生活中真實的事例,在“學”“習”佈雷頓森林體系完成後,以展示的方式,要求學生快速判斷,再次明確兩大貨幣金融組織的功能和作用。

在課堂檢測環節,我選用了四道20xx—20xx年的大學聯考試題。大學聯考,是高中學生面臨的挑戰,也是目前教師教學的重要目標。選擇這樣的四道題,可以讓學生明確本課課標要求在大學聯考中的體現。

6、全課小結

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與關貿總協定的簽訂,為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迅速恢復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隨著多個經濟力量中心的崛起和日漸強大,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格局將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呢?

理論依據:新課改倡導“存問題”教學,通過承上啟下的小結引導學生作出一些理性思考,同時又帶著更多新的問題走出課堂,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與課後作業相呼應。

7、說課堂評價

《新課標》積極倡導評價目標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堅持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互評與他人評價相結合,努力將評價貫穿於歷史學習的全過程。

具體到本節課,經過小組合作學習後,教師選定成果優秀的小組展示,即是對該小組的肯定。在教學板書展示時,開展自評和互評活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調整學習策略,實現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六、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沒有自己的板書設計。板書設計由學生小組合作完成的任務,是學生課堂展示的部分內容。這既是對學生達成本課知識目標的檢測,是學生鞏固知識,完成知識體系構建的過程,也是學生概括歸納和表達能力的展示,是“五環三步”重要組成部分。

七、教學反思與心得體會

本課內容,對於學生來說理解難度很大。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學生與本課內容時空距離非常大,十分陌生。二是本課內容多涉及經濟學術語,理論性強,課堂上無法瞭解透徹。所以,我進行本課教學的基調還是通俗化,儘量拋開艱深難懂的理論,以問題引導學生去認識問題的本質,學會用歷史的思維去看待問題即可。

所以,對於新課內容,我著重要幫助學生掌握三方面內容:一是戰後為什麼形成的是以美國為主導,以美元為核心的世界經濟體系?(以“問題引導”指向關鍵詞,學生得出結論。)二是構成這個體系的三大支柱是什麼?各有什麼職能?(利用材料,以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和自主學習掌握。)三是這個體系形成後的發展及作用如何。(用知識整合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的積極意義和弊端。)在課堂延伸部分,我以“你對中國倡導成立的“亞投行”有哪些建議?”為作業,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尤其是中國在這種變化中所發揮的作用),瞭解世界銀行運營規則,為學習經濟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儲備知識。

本課教學最大的收穫:繁雜的知識簡單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本課教學的不足:簡單化不等於簡化、淡化,有些知識還是需要教師重點講解的,這方面待學生反饋後還需注意。

說課稿 篇3

《神奇的玻璃家族》是西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七組的一篇略讀課。本課把科教知識內容以孩子們喜歡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因此,針對略讀課課型特點及本課體裁特點,我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師的精講細說,重導輕教,強調細說自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把握文章大意,在讀重點對話片段中,訓練學生概括事物特點的能力,我的教學設計,讓“讀”貫穿於教學始終。

一、匯入

我利用謎語激趣匯入,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開始也是成功的一半。

二、學習任務

三個學習任務的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我把學習任務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標,力求使學生學習課文達到省時、簡捷、高效的效果。

三、學、議

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經過大腦思考後,當然有自己的心裡話要與同學交流,彼此交換自己的意見,達到真正的.統一,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動腦、動口、動手”。

四、展示

我利用獎勵機制,激起學生表達的慾望,讓課堂氣氛真正活躍起來,學生勇於站起來展示,展現真正的自我,每個孩子都真正體會到“我的課堂,我做主”。

五、拓展延伸,總結

補充資料,實現資源共享,同時也作為一個引子,激發學生自己動腦設計新型玻璃的願望,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愛科學”的教育。

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起源:秋天來了,我帶領小朋友走進田野,去認識多彩的秋天。他們看到了紅紅的小野棗,飄飛的蒲公英……自然會產生一些問題,“野棗為什麼會長在這裡?”“蒲公英要飛到哪裡去呢?”……由此我設計了《種子娃娃有辦法》這一活動,讓幼兒探究種子是如何進行傳播的。

依託:《好吃的種子》這課讓幼兒認識了各種各樣的種子,《風的作用》和《梨子小提琴》都簡單涉及到種子的傳播,基於以上活動,進行拓展和延伸,設計生成了《種子娃娃有辦法》這一活動 。

內容:本活動主要以蒲公英,蒼耳,蓮子為例,讓幼兒具體感知種子是如何通過風,動物,水來傳播的,繼而激發幼兒探索其他傳播方式的興趣 ,最後以《蒲公英的種子》這首兒童詩結束,讓幼兒探索自然的同時提高語言能力,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幼兒基本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思維已經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了,能認識到事物之間簡單的邏輯關係,而且大部分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也有少數幼兒交流和分享的意識淡薄。《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知識是在幼兒的探究之後,在幼兒交流討論中形成的。所以教師應通過提供交流的平臺,促進有效的互動,鼓勵幼兒交流發現。 【教學目標】

本次活動以幼兒為主體,教師在活動中起引導者和支持者的作用,並且考慮幼兒對種子已有的經驗和潛在水平之間的距離,在本活動中我預設了以下活動目標

1、使幼兒瞭解種子的不同傳播方式,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2、能與同伴共同探究,用適當的方式和語言表達自己的認識。

3﹑培養幼兒喜愛大自然的感情,產生繼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本活動的重點是在觀察操作的過程中瞭解種子不同的傳播方式,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難點是引導幼兒在提問質疑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極討論交流,在合作中探究。

【教學準備】

1.知識準備:我請家長和幼兒一起蒐集關於種子的各種圖片和資料 帶領幼兒到野外實地觀察體驗,收集種子,豐富幼兒的前期經驗。

2.實物準備:蒲公英,蒼耳,蓮蓬、放大鏡,臉盆,水,這些實物可以讓幼兒形象直觀的瞭解探究的物件

3.課件準備:自己提前製作

【教學方法】

幼兒是通過自由觀察、積極探索和討論交流來進行學習的,我為幼兒提供接近鄉土生活的活動材料,幼兒也更喜歡動手擺弄,這時候他們一定會躍躍欲試,期待著去操作去尋找種子的各種傳播途徑。三個平行的小實驗也將不斷擴充套件幼兒對種子傳播的認識,教師在引導幼兒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採用觀察法、操作法和交流討論法,進一步幫幼兒梳理思路,提升經驗。

【活動過程】

1. 兒歌匯入,激發興趣

活動開始,以《蒲公英》這首兒歌匯入,歌詞和優美的背景都是很好的切入點,同時聲像結合也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開始活動。教師引導,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蒲公英吧:“小朋友們,請你輕輕地拿起桌上的蒲公英 。”

2. 蒲公英種子的傳播方式

①外形:仔細觀察蒲公英的外形,蒲公英是什麼樣子的?目的是讓幼兒對蒲公英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然後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增強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②種子特點:取一粒種子觀察、討論:蒲公英的種子有幾部分組成?上半部分是什麼顏色的?捏一捏,什麼感覺?吹一吹這粒種子,想一想為什麼它可以隨風飄揚?師生一起交流總結出,種子長著白色的羽翼,這是它飛翔的工具。

③風力與遠近:做實驗,請一部分小朋友靜靜地拿好蒲公英,另一部分小朋友充當風的角色,分兩次吹動蒲公英,第一次吹的時候,用力小一點,第二次吹的時候,用力使勁大一點,讓幼兒觀察蒲公英兩次飄落的位置,在遠近上的差別。教師在充分引導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總結:風越小,種子飛的越近。風越大,種子飛的越遠。幼兒在實驗中,形象的感知了蒲公英的種子是靠風傳播的,並且傳播的遠近與風力有關。

3 .蒼耳的傳播方式

① 蒼耳的形態: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為幼兒分發一些蒼耳種子實物,讓幼兒用眼睛看,用手摸去感知蒼耳,教師提問,當你摸蒼耳時有什麼感覺?引導幼兒發現“有好多刺”。

② 蒼耳的刺: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蒼耳的刺。放大鏡下,蒼耳的刺是什麼樣子?引導幼兒主動交流,對蒼耳的'刺能做關鍵性性的描述——有個彎彎的鉤。在看清楚小鉤鉤後,讓幼兒快快動手,“把蒼耳放到你的衣服上吧,別讓它掉下來呀。”接下來問問幼兒“它們為什麼能夠牢牢得黏在你們的衣服上呀?”從而總結出:蒼耳的刺像彎彎的小鉤子一樣緊緊抓在動物的毛上。

③ 蒼耳的傳播: 以此為基礎,思維拓展,種子依靠動物傳播需要的條件。

4 .蓮子的傳播方式

① 漂浮的蓮蓬:教師設疑:你見過蓮蓬嗎,它生活在什麼地方?啟發幼兒回憶已有的生活經驗。由小朋友動手進行操作和觀察,將蓮蓬放到水盆裡,看看它是怎樣的?用你的小手指把它按到水裡,當你的手指再次離開的時候,它還在水底嗎?在試驗中得出結論:蓮蓬能漂浮在水中。

② 蓮子的傳播:教師與幼兒一同想象蓮子在水中漂啊漂,漂到到哪裡就在那裡安家。教師應鼓勵幼兒大膽發言,積極與其他小朋友合作交流。最後啟發幼兒思考:還有哪些植物生長在水中或水邊,種子靠水傳播。可以出示課件,也可以根據幼兒經驗幫助幼兒提取知識。 5. 經驗昇華

《蒲公英的種子》這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易懂,語言凝練,節奏明快,讀來朗朗上口,不僅可以豐富幼兒關於種子傳播途徑的知識,而且使幼兒的心靈和情感受到良好的薰陶,更重要的是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活動延伸】

一個好的活動絕不是孤立的,他必然指向和服務其他的活動。我會繼續做好後續工作。我會將更豐富的材料投放到區域活動與環境中,讓幼兒繼續嘗試探索種子的其他傳播方式,生成更多的相關種子的其他活動,來滿足幼兒探究大自然的強烈慾望。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愛寫詩的小螃蟹》是上海市二期課改國小語文新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是一篇十分有趣的童話故事,前半部分記敘了由於風、海龜、海浪不喜歡也不願意讀小螃蟹的詩,所以讓小螃蟹傷心得流淚了。後半部分記敘了由於白頭翁很愛讀小螃蟹的詩,所以讓小螃蟹激動得流淚了。作者通過小螃蟹兩次哭,說明了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期間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與挫折,我們不必在乎別人的態度。只要堅持,就一定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就一定會獲得成功。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真誠的欣賞與鼓勵會給別人帶來莫大的快樂。

二、說學情

通過一年多的學習,在識字方面,學生們都已掌握了多種識字方法,因此,在教學每篇課文前都安排學生預習,學生會用他們喜歡的各種方法識記生字的字形,教學時教師就可以不必手把手逐字教學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對重點字的反饋指導上。

在閱讀方面,大部分學生能做到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並按標點正確停頓。這篇課文的語言比較兒童化,句子也不長,通過預習,大部分學生都能讀通。

三、說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合理運用了多媒體動畫,以小螃蟹的“兩次哭”-------傷心的哭、開心的哭為線索展開閱讀與討論,讓學生進入角色、演繹角色、體驗角色的內心世界,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去體味小螃蟹的情感變化,從而充分領悟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根據課程改革和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針對低年級段學生的年齡特徵並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引導學生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對課文的誦讀品味,讀懂課文內容。學會本課7個生字。

(2)過程和方法目標: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讀懂課文。 鼓勵學生運用結合語境、聯絡生活實際或查工具書等方法理解新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觀察能力和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懂得: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期間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與挫折,我們不必在乎別人的態度。只要堅持,就一定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就一定會獲得成功。

四、說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引導學生藉助漢語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語境中認識生字,並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踐或查工具書來理解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下面我重點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程式。

教學程式是否安排的科學合理,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為了圓滿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程式:

一)抓住重點,引導質疑

課一開始,我出示描寫小螃蟹哭的兩個句子:小螃蟹很傷心,他流下傷心的淚。

小螃蟹又哭了,不過這次他哭得很開心。要求學生進行提問,這不僅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練習提問”,而且又是本節課將要學習的重點,然後,在學生提問的基礎上,教師及時歸納整理提問的方法(抓關鍵、找矛盾提問),從而培養了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和能力,有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

二)對比參讀,激發情感。

為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我精心設計了每一個教學環節。在朗讀教學的設計中,我安排了要求明確、層次清晰、形式多樣的朗讀,如:自讀、檢查讀、小組合作讀、老師引讀等多種讀書方法。教師還特別注重了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如當風、海龜、海浪對小螃蟹寫的詩不予理睬時,小螃蟹流下了傷心的淚,這時,老師啟發學生想象:這時的小螃蟹心裡是怎麼想的?幫助學生創設情境,體會人物心理;當小螃蟹聽到白頭翁唱它的詩時,它第二次哭了,這時,小螃蟹心裡又想些什麼?通過這兩次空白點的挖掘,讓孩子真正走入小螃蟹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學會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思維,主動積累,學會讀書,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生動活潑的走入課堂共落到實處。從而真正做到了讀中體味,在讀中感悟,真正地讓學生在朗讀教學中具有了獨特的內心體驗。讓學生進入角色、演繹角色、體驗角色的內心世界,從而來逐步揭示主題:只要做得好,總會有人欣賞,不要灰心、氣餒。

三)拓展思維,自編小詩

新教材提倡大量閱讀、提早閱讀。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開拓思維能力,亦是本教材所注重的。“小螃蟹在沙灘上寫了些什麼呢?”課上我用多媒體出示:螃蟹、大海、並伴有海浪聲的景象,讓學生展開想象,自由創作,並且進行交流,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學生得益非淺。

總之,教師要針對二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加強朗讀和發展思維,培養有條理說話的能力,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文章的中心。只有教師導得有方,學生才能學得主動,讀書讀得深入,師生的思想交流、感情交流才能充滿教學全過程,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合作才能更加分融洽,學生才能學得生動活潑,真正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說課稿 篇6

一、 教學設計理念

1、 學習身邊的數學,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

這節課的開始,從學生熟悉的採摘活動入手,通過比較六年級1班和2班兩個班採摘的白薯數量佔全校採摘白薯總數的幾分之幾入手丟擲問題引出矛盾:當分數不好比較時,我們可以把分數轉化成百分數進行比較。由此體現出百分數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2、將探究的時間與空間留給學生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操作中有所發現,在自學中有所領悟,在觀察和相互交流中思考、探索某一問題的學習方法。其實質就是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參與和體驗知識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由不掌握到掌握、由學生的“無問題”到“有問題”的過程,並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本節課將從三面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3、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與理解

《課標》中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時用了“體驗”這一動詞,強調了體驗學習的重要性。本節課,引導學生們在一次次的探究活動中體驗著如何進行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之間的互化,在體驗的同時感悟著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互化的方法。

4、加強評價,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數學課堂應該是師生雙邊活動的課堂,在課堂活動中,我注意對學生進行具有激勵性與導向性的評價,使學生在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評價中獲得情感上的愉悅滿足,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得到肯定與信任的同時,既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又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二、 教學內容簡析

“百分數與分數、小數的互化”這節課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11冊42——43頁的教學內容。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百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小數的互化方法,本節課在此基礎上繼續學習。學習好這部分內容可以為後面學習百分數的計算和應用題打下基礎。

教材中本節課設計了一個例題:比較0.739、3/4、76.6%的大小,教材中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比較這三個數的大小了解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互化方法。但在仔細分析教材後,我發現76.6%在轉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形式時分子是小數需要利用分數的性質使分子與分母同時擴大10倍而轉化成766/1000,這個內容的安排,對於剛剛接觸這部分知識的學生來說有些難度。所以在這裡我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把例題改為:比較0.72、3/4和78%的大小,目的在於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轉化方法後再去解決特殊問題。

三、 教學目標:

1、 經歷百分數與分數、小數的互化的推理過程,引導學生髮現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互化的規律,掌握互化的方法。

2、 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進行遷移、類推,培養學生的數感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 通過合作交流、探索發現等數學學習活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感受數學知識間的聯絡和區別,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優良品質。

教學重點:百分數與分數、小數的互化方法。

教學難點:分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或小數數位過多時,轉化成百分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教具準備:電腦課件。

學具準備:練習卷。

四、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環節一:聯絡實際匯出新知

課的開始,出示六年級1班、2班採摘白薯數量佔全校採摘白薯總數的幾分之幾的統計表,讓學生比較哪個班採摘的多。在比較中引出矛盾,即兩個分數比較起來比較麻煩。矛盾的引出迫使學生去思考其它解題途經。這時教師適時出現把分數轉化成百分數後的資料,讓學生體會到把分數化成百分數便於比較,從而到匯出新學內容。

這樣的環節設計引導學生了解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現出百分數的實用價值。

環節二:探究體驗,感悟新知。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引導學生一步步進行探究。

第一層:獨立探究例題,比較0.72、3/4、78%的大小

問題提出後,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探究比較方法,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就會發現新的轉化方法,在學生獨立探究後交流探究結果:有的將百分數轉化成小數進行比較;有的將百分數轉化成分數進行比較;有的將小數、分數轉化成百分數進行比較。(課件展示學生的板書)

在這個環節中採用的是讓學生獨立探究的方法,因為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想法,這樣的安排旨在讓每名學生們能夠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

第二層:合作探究百分數與分數、小數的互化方法,歸納知識間的聯絡

當學生們交流想法之後,教師引導學生們發現在每種轉化方法中,既有學過的分數與小數的轉化方法,又有新的轉化方法:

(1)百分數轉化成小數。

(2)百分數轉化成分數。

(3)小數轉化成百分數。

(4)分數轉化成百分數(課件出示四種類型)。

型別歸納出來後,教師引導學生說明轉化思路。並根據每種型別及時進行鞏固,練習。(題出示在每種型別後)

最後教師提出問題:說一說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之間是怎樣進行轉化的。引導學生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探討轉化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演示轉化方法,歸納知識聯絡,出示結構圖)

在這個環節中採用的是小組合作探討的形式。學生們在小組中既能夠充分展示自己,又可以從其他小組成員的想法中得到啟發來補充自己的想法,獲得更大的發展。通過這樣的環節設計,使學生很自然的掌握了轉化方法。

第三層:探究特殊分數的轉化

在學生們掌握了基本轉化方法後,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解決比較複雜的轉化問題。教師出示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1)把0.5%轉化成分數。

(2)把5/6、7/80轉化成百分數。

學生們在獨立嘗試中會發現問題:

(1)轉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後分子是小數。

(2)分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或小數數位過多。

第一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將分子轉化成整數(5/1000)後再約分。第二個問題先引導學生看出自學43頁標有“*”的一段話後在引導學生歸納出方法:商四保三留一。並要解釋書寫形式,正確區分好=與≈的使用。

環節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本節課,除了在歸納方法時出示的練習,讓學生能夠邊學邊練外,還設計了這樣的練習內容。

(一)、綜合練習,運用新知

1、把25%、72%轉化成小數和分數。

2、把1/2、7/8轉化成小數和百分數。

3、把0.45、0.03轉化成分數和百分數。

形式:學生獨立試做,全班交流訂正。

目的:進一步熟練掌握百分數與分數、小數的互化方法。

(二)突破難點,準確掌握

1、把0.2%、76.6%轉化成分數。

2、把2/9、3/80轉化成百分數。

形式:學生獨立試做,全班交流訂正。

目的:進一步鞏固一些稍複雜數的轉化方法。

(三)拓展練習,熟練運用

把下面各組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起來。

(1)24%、0.26、1/4

(2)5/7、0.74、71.8%

形式:學生獨立思考

目的: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選擇方法,熟練解決問題。

作業設計:46頁1——3題

板書設計:(課件展示)

百分數與分數小數的互化

說課稿 篇7

《家鄉的風味小吃》是教科版國小品德與社會上冊第五單元第二課的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流程幾個方面闡述我對本課理解與認識。

一、教材分析:

《家鄉的風味小吃》從風味特色小吃的角度反映家鄉民風民俗中的飲食文化本活動有兩個內容:“請你嚐嚐臭豆腐”和“我們也來做小吃”。通過引導學生對家鄉風味小吃的瞭解,指導學生動手做風味小吃,引發學生為家鄉勞動人民的心靈手巧、勤勞智慧而感到自豪,從而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本課目的是讓孩子通過全面瞭解家鄉的飲食特點,從“吃”這一角度入手,全面探究我國的飲食文化,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說學情:

三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我們班的孩子都是陡子峪土生土長的,孩子們的生活環境和經歷造成對本地的一些風味小吃和地方特色菜並不是很瞭解,他們只知道一些地方產的水果。所以就需要老師多蒐集一些資料來補充教學內容。

三、說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通過查詢資料、觀察實物和圖片,讓學生了解一些家鄉的風味小吃的特點、來歷、製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識,為家鄉人們的心靈手巧感到自豪。

第二課時:通過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髮現家鄉風味小吃的一些文化特質和經濟地位,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活動準備

1、學生查詢家鄉和各地的一些風味小吃的資料,包括相片、圖片、文字介紹等。

四、說教法學法

課堂教學時,要依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性質,從國小生生活實際和學生已有的與人交往的.經驗出發,去貫徹落實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方法,個性化的課堂實施,課堂教育教學之中。關注兒童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要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通過“演一演”課堂教學可以多模擬生活情境,使教學形式生活化。通過“議一議”兒童的心理特徵,要求他們的品德教育只能從生活實際出發。達到教育目的。

五、說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第一步:品嚐、點評自帶的家鄉風味小吃

1、學生拿出食物,說說帶來的風味小吃的名稱(小吃以學生自己製作的為主,也可以適當帶一些購買的家鄉小吃)。

活動一:師生互相品嚐各自的風味小吃。

教師隨機提出品嚐時的文明禮貌和飲食衛生習慣。

設計意圖:這一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品嚐一下小吃,先從味覺上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注意不要用太多的時間在吃上。

2、交流:說說你剛才吃了哪些東西?味道怎麼樣?

3、由老師引導學生介紹所品嚐的小吃,包括小吃的原料、顏色、味道等特點。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是從家鄉的風味小吃的特點、來歷、製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識,為家鄉人們的心靈手巧感到自豪。

第二步:試一試,學習小吃的做法。

1、如果你覺得味道好,可以問問他是怎麼做的?

學生彼此間瞭解自己喜歡的小吃的做法,並記錄下來。有條件的話可以回家去試一試。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是為學生動手做小吃做準備,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二:評出最受歡迎的家鄉小吃

先推選出幾種學生喜愛的小吃,再通過投票的形式,選出最受同學歡迎的小吃。並頒發小獎狀。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為動手操作做補充。

2、作業:回家後試做你喜愛的小吃。

第二課時:

第一步:瞭解有關風味小吃的來歷、典故及在家鄉的經濟地位

1、提示:你知道其他地方有哪些風味小吃嗎?

教師出示教材中全國各地有代表性的風味小吃的圖片,引發學生自由發言。

2、過渡:有些小吃不僅好吃,還有美麗的傳說呢!

活動一:老師講過橋米線的故事。

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瞭解的有關風味小吃的故事或來歷。

3、家鄉的風味小吃不但味道好,還能推動家鄉的經濟發展呢!

教師課件演示:介紹家鄉有名的小吃,為家鄉經濟所帶來的好處,如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吸引了很多中外遊客來品嚐,引發學生的思索。也可以以“松花皮蛋賣到日本去了”的事例。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全國小吃的一些文化特質和經濟地位。為後面宣傳自己家鄉的小吃做準備。

4、學生說說家鄉有沒有這樣的風味小吃。

第二步:宣傳、推銷自己做的小吃

1、師:家鄉小吃味道好,能為家鄉的經濟發展做貢獻。我們也為我們家鄉的小吃設計包裝,進行宣傳,說不定也能為家鄉的經濟做貢獻呢!

設計意圖:喚起學生的愛家鄉的情感體驗。激發興趣。

2、師生一起回憶一兩種有關小吃或食品的廣告,引起學生的興趣。並播放一段視訊廣告。

活動二:做廣告。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為自己家鄉的風味小吃設計包裝和廣告。

活動三:展示設計結果。

讓學生上臺模擬電視廣告宣傳、介紹自己的設計。

3、小結,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在市面上看到你們設計包裝的風味小吃,讓小吃為家鄉爭光。

以上是我說課內容,不足之處懇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