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數學說課稿彙編6篇

說課稿3.15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數學說課稿彙編6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本節課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講,本節課內容的地位體現在它的基礎性,作用體現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國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延續和深化,對已學習過的集合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與後面的函式、數列、三角函式、線形規劃、直線與圓錐曲線以及導數等內容密切相關。許多問題的解決都會藉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個高中數學教學中具有很強的基礎性,體現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學目標定位。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大學聯考考試大綱說明、新課程標準精神、高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狀況和學生心理認知特徵,我確定了四個層面的教學目標。第一層面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知識目標:熟練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兩種解法,正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式三者的關係。第二層面是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數形結合與等價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運算和作圖能力。第三層面是德育目標,通過對解不等式過程中等與不等對立統一關係的認識,向學生逐步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第四層面是情感目標,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本節課是在複習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後,利用二次函式的圖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學生能夠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式三者的關係,並利用其關係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關鍵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式三者的關係。

二.教法學法分析:

數學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良好意志品質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學科,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解題能力,還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會學習、樂於學習,感受數學學科的人文思想,使學生在學習中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為了更好地體現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關係和“以人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緊緊圍繞教師組織——啟發引導,學生探究——交流發現,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我設計了①創設情景——引入新課,②交流探究——發現規律,③啟發引導——形成結論,④練習小結——深化鞏固,⑤思維拓展——提高能力,五個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教學環節,在教學中注意關注整個過程和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

三.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長期以來,學生對學習數學缺乏興趣,甚至失去信心,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老師在教學中不重視學生對學習的情感體驗,教學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信心,感受學習的樂趣。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我以學生熟悉的畫一次函式圖象、求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解為背景知識切入,設定一個練習題組,一方面讓學生總結複習已有知識,為後面學習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打下基礎,做好鋪墊,另一方面,使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問題中首先獲得解題成功的快樂體驗,然後以20xx年江蘇省的一道大學聯考試題為引子,引入本節課的新授內容。對於本題,引導學生,利用上面解練習題組1的方法,畫出二次函式圖象來解答。二次函式是國中數學的重要內容,本題又給出了函式圖象上許多點,相信學生畫出圖象應該不成問題,只要教師適當點撥,學生不難得到正確答案。以大學聯考試題為背景引入新課,可以提高學生興趣,抓住學生眼球,吸引學生注意力,還可以讓學生實實在在感受到,大學聯考題就在我們的課本中,就在我們平常的練習中。

2.探究交流——發現規律。從特殊到一般是我們發現問題、尋求規律、揭示問題本質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把課本例題1、2編為練習題組(一),交由學生用上面解大學聯考題的方法——圖象法去解,學生由於熟知二次函式圖象,求解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注意對比兩題的異同,組織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討論,探討第(2)題能不能先把二次項係數化正以後再建構函式畫圖求解。然後達成共識,如果二次項係數為負數時,先做等價轉化,把二次項係數化為正數再解,課本19頁例3、例4作為題組(二),繼續讓學生用上面的圖象法,由學生自己求解,這時我及時提示學生注意這兩題與題組(一)中兩題的不同(例1、例2對應方程都有兩個不等實根,例3對應方程有兩相等實根,例4對應方程無實根)。兩個題組的練習之後,可以尋求解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規律。

3.啟發引導——形成結論。前面兩個題組的四個小題,基本涵蓋了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種情況,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將特殊、具體題目的結論做一般化總結,與學生一起就 △>0,△<0,△=0 c="">0或ax2+bx+c<0 a="">0)的解的情況應該水到渠成。至此,學生可以感受到,解二次不等式只須①將二次項係數化為正數,②求解二次方程 ax2+bx+c=0 的根。③根據①後的二次不等式的符號寫出解集即可,必要時也可以結合圖象寫解集。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二次不等式的另外一種解法(可稱為“三步曲”法)。

4.訓練小結——鞏固深化。為了鞏固和加深二次不等式的兩種解法,接下來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完成課本21頁練習1-4題。本環節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黑板上書寫解題過程,之後師生共同糾正問題,規範解題過程的書寫。

5.延伸拓寬——提高能力。課堂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分類推進,分層教學的原則。為此,我又設計了一個提高練習題組,共有三道備選題目,以供程度較好學有餘力的學生能夠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題能力,取得更進一步的提高。

四.課堂意外預案: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更多的關注學生自主探究、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批評性。在課堂上學生往往會提出讓老師感到“意外”的問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對“課堂意外預案”的探索和思考,備課時儘量設想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到有備無患,以免在課堂中學生提出讓自己出乎意料的問題,使自己陷入被動尷尬境地。結合以往經驗,在本節課,我提出兩個“意外預案”。

1.學生在做課本練習1(x+2)(x-3)>0 時,可能會問到轉化為不等式組{

或{

求解對不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想法非常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這與下節簡單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有關,是解不等式的另一種解法——等價轉化法,不在本節課之列。

2.根據以往的經驗,在解(x-1)(x+2)>1一類的不等式的時候,由於受方程(x+1)(x+2)=0 可轉化為x-1=0或x+2=0求解的影響,有可能會出現將不等式轉化為不等式組{

來求解的錯誤做法,教師要關注學生,及時發現問題並給予糾正,指出上面的轉化不是等價轉化。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題是新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二節“平方根”第二課時的內容。是在七年級學習了乘方運算的基礎上安排的,是學習實數的準備知識。運算方面,在乘方的基礎上以引入了開方運算,使代數運算得以完善。因此,本節課是有助於瞭解n次方根的概念,為今後學習根式運算、方程、函式等知識作出了鋪墊,提供了知識積累。

2、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幫助學生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會進行有關平方根的運算;理解算術平方根與平方根的聯絡和區別。

⑵、教學思考

在具體問題中抽象出平方根的概念,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⑶、解決問題

通過舉例使學生明確平方根是靠它的逆運算平方來進行,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主動參與使學生勇於面對困難並能夠解決困難,發展合作交流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與關鍵:

重點: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質難點: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的理解。

關鍵:求平方根(即開平方)運算要靠它的逆運算平方來進行。

二、學情分析

根據教學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我從學生現有知識基礎、學習現狀等方面分析。

1、學生的現有基礎

在“平方根”的學習中,學生在七年級時已學過了乘方的運算,上節課又學習了算術平方根的運算,初步理解了根號的表示,有助於本節的學習活動進行。

2、學習的現狀

此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強烈的“自我”和自我發展的意識,因此對新鮮事物或新內容特別感興趣,但缺乏學習的方法。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

(1)情境教學法:目的就是使學生儘快“走進課堂”,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思考.

(2)對比教學法:即把新舊知識,把二次方與平方根的概念,計算過程等對比起來進行教學.即使他們掌握了概念的本質,又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3)經驗交流法:即使學生在獨立練習、思考的基礎上,學會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經驗共享.

學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應該把過程還給學生,讓過程與結果並重。新課程也強調學生的學習應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據此學生的學法我定為小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學習法.這樣,既能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學習氛圍,又能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個人魅力的平臺.

四、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首先,我動畫的形式,用多媒體示出問題情境:

(1)()2=9,()2=9;()2=0.64,()2=0.64.

(2)如果一個正數x的平方等於a,即x2=a,那麼這個正數x就叫做a的;

(3)如果一個數x的平方等於a,即x2=a,那麼這個數x就叫做a的`。

總結得出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個數的平方等於a,即x2=a,那麼這個數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這樣的設計,其目的是通過填空,與算術平方根比較引出平方根的概念,溝通二者之間的關係,與乘方相結合,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二)合作交流,理解概念

1、填空:

(1)32=(),(-3)2=(),22=(),(-2)2=(),02=()

(2)()2=&

nbsp;9,()2=4,()2=0(3)有沒有一個數的平方等於負數的?

2、想一想

(1)正數的平方根有()個,它們互為();(2)0有()個平方根,它是();

(3)負數______平方根(填“有”或“沒有”)

(三)綜合訓練,突出重點

1、出示例3求下例各數的平方根:

(1)64;(2);(3)0.0004;(4)(-25)2;(5)11

2、為了加深對平方根的理解,我出示課本P42頁“想一想”:

(1)()2=();()2=();()2=()(2)對於正數a,()2=()

(四)課後小結

(五)作業P47第3和第4題

五、板書設計平方根

平方根概念:……例3:---------------

開平方概念:……解:(板演詳細解題過程)……

法則:……

六、設計說明:

(一)、指導思想:

依據學生已有的基礎及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遵循現代教學思想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注意數學思想方法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使學生體驗數學的“實踐第一”和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的思想。

(二)、關於教法和學法

採用啟發式教學法及情感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用例項和生活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節學習情緒,讓學生在乘方運算及其逆運算及平方根性質法則的比較中主動發現問題;應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討論,解決問題;在練習訓練中提高解題能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採用媒體輔助教學,增大教學密度,更好地揭示了問題的本質,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三)、關於教學程式的設計

在教學程式設計上,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突出以下幾個注重:

①注重目標控制,面向全體學生,啟發式與探究式教學。

②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③注重師生間、同學間的互動協作,共同提高。

④注重知能統一,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靈活運用。

數學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 ,我說課的題目是《平行線及平行公理》,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和媒體的選擇、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教學過程的設計和說課綜述5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線及平行公理是國中幾何的重要內容,也是本章的重點,主要學習:平行線的定義、畫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論,它是在相交線、對頂角、垂線之後編排的,是以國小學過的平行線畫法及中學學過的相交線、直線的有關知識為基礎進一步學習的問題,重點探討了定義、畫法、公理及推論。特點之一:它揭示了同一平面內的兩直線除了相交之外的另一種位置:關係平行,為今後學習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以及八年級研究的特殊四邊形的有關知識奠定了基礎,也為今後證明兩直線平行提供了重要方法和依據;特點之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的使的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有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和深刻性,對於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檢視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啟下、至關重要。

2、 教學目標的確定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獲得數學重要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實踐能力。根據本節教材特點,結合七年級學生已具備的初步的幾何基礎知識,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瞭解平行線的意義及平行公理,會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平行線,理解平行線的傳遞性。

(2) 能力目標:通過滲透類比、轉化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概括、抽象等思維能力以及檢視能力。

(3) 德育目標:向學生滲透數學於實踐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 教學重點和難點:

由於平行公理和推論是集合證明兩直線平行的重要和依據,而且這些知識的得出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由感性到理性,實現了認識上的飛躍,所以本節課教學重點是:平行公理及推論。但由於七年級的學生接觸到幾何學習時間不長、內容不多,思維具有單一性,理解能力有限,對於平行公理的推論要真正弄清楚有一定難度,所以我把如何理解平行公理的推論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 教學方法和媒體的選擇

教無定法,教學有法,貴在得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新課程理念強調:我們的課程不僅是文字課程,更是體驗課程,它不在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引導學生、與學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由於七年級的學生好奇心、自我表現慾望高,根據加德納的多元化智慧理論和雙主教學原則,結合本段教材特點,我選擇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法,並以電化教學為輔助教學手段。

引導發現法作為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體現了認知心理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採取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以達到學生對知識的發現、形成與鞏固,進而實現知識的內化。教學媒體我採用電化媒體,電腦媒體以其形象、顏色等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感官的刺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感性認識,使教學目標更完美的實現,另外,電腦媒體具有良好的互動性,它可以將教師的教學策略和學生的學習思路互動體現,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三、 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通過指導學生運用觀察、實踐、類比、探索、歸納等方法,使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

四、 教學過程的設計

1、 結合實際,情景匯入

上課開始教師首先強調前面我們已經學過兩直線相交的情形,在同一平面內兩直線還有不相交的情形然後教師用展示筆直的兩條鐵軌、立在路邊的兩根電線杆。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並發現:每個圖形的兩條直線是不相交的,啟發學生:請思考現實生活中還有這樣的想象嗎?由學生舉例,教師指導具有這種位置關係的兩條直線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平行線(板書課題)。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使學生從生活走進數學,自然地滲透數學於實踐的觀點。

2、 理性歸納,形成概念

什麼叫平行線呢?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抽象、概括,嘗試用幾何語言描述圖形的特點,師生共同完善表述內容,形成概念,對於學生的積極表現,教師適時給予評價,及時鼓勵,使學生增強信心,並給出平行線的符號表示及讀法,指出同一平面內兩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或平行。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3、 及時反饋,鞏固概念

為了及時鞏固概念,我用出示了兩道判斷題:(1)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線段(2)長方體的兩個稜。通過判斷可知:長方體的兩個稜既不相交也不平行,顯然不是平行線,我們把這樣的兩條直線叫異面直線。我用這兩個定義來強調定義中“在同一平面、不相交、兩條直線”這些條件缺一不可。這樣不但及時鞏固概念,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檢視能力。

4、 動手實踐,理性歸納

對於平行線的公理及推論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在複習國小平行線的畫法的基礎上,由學生動手操作:過直線AB外一點 P畫已知直線AB的平行線,突出“兩靠緊,推動”等重要步驟和方法,然後出示練習:按要求作圖。用來強化作圖技能,用投影展示學生畫圖,共同評判,然後引導學生在剛才的基本圖形上過P再畫直線AB的平行線,從而得出此平行線存在的唯一性,進而歸納出平行公理,若過直線AB再畫AB的平行線,發現三條直線彼此是平行的,為什麼呢?學生討論,這樣突破了教學難點。我這樣設計的目的在於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達到思維碰撞,獲得對數學最深切的感受,體會創造之樂,通過推論的得出,實現了“再創造”的過程,富有成就感,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團結協作的能力,突出了教學重點,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5、 反饋練習,鞏固所學

為了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題:第一題是判斷題,目的.是鞏固基礎知識;第二題是填空題,平行公理的推論的符號表示,旨在培養學生圖形與符號的轉換能力,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第三題是讀語句、畫圖形,書本P 頁,旨在檢查學生畫圖技能的形成情況,強化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設計習題力求層層深入、步步遞進,既注重雙基,又注重能力的培養,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體現了素質教育提出的面向全體的要求。

6、 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課堂小結主要由學生完成,教師適時進行重點強調。分兩層:第一層是知識和方法的總結:

(1) 本節課學習了那些知識?還有什麼疑問?

(2) 平行線是怎麼定義的?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有幾種位置關係?平行公理和平行公理的推論是什麼?

學生回答後,教師用概括歸納本節課的知識框架,使本節內容一目瞭然,重點突出。

第二層是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學習體會和感受方面的總結

佈置作業分兩層:

(1)必做:教科書

(2)觀察與思考:在現實生活中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並找出存在兩直線平行關係的現象,並思考為什麼是這種現象?

這樣設計不但及時鞏固了今天所學的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蒐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讓學生去了解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7、版面設計:

本課的版面我主要是以的形式體現的,內容包括平行線的定義、畫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論等知識框架。這樣使本節內容條理化、系統化,實現了重點突出、圖文並茂。

五、說課綜述:

本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使學生“學會學習,為學生終身學習做準備”的理念,努力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數學教學成為一種過程教學,並注意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的責任是為學生創造一種寬鬆和諧、適合發展的學習環境,創設一種有利於思考、討論、探索的學習氛圍,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材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起點和教學方法。整堂課以問題思維為主線,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與學具及計算機輔助教學,特別是幾何畫板,巧妙地把數學實驗引進了數學課堂,讓學生充分參與數學學習,獲得廣泛的數學經驗,整堂課融基礎性、靈活性、實踐性、開放性於一體,通過“觀察——猜想——探討——歸納”,把知識形成的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自觀察、實驗、發現、探索、運用的過程,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高興趣,認識自我,增強信心,提高能力。

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數學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米和毫分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

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記憶體聯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情感態度、培養能力的關係。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不讓學生一味的接受和積存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們注重藉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分小組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輕鬆的氛圍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說教學過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實踐能力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基於此,《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中,對於分米的教學,我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問:“關於分米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接著出示1分米的尺,讓學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長度,並通過找一找、說一說、比一比、估一估、畫一畫、數一數、量一量等環節加深對一分米長度的印象,通過自已的操作來發現知識,學習知識。

二、 以層層引入,導數學新知接受式的學習固然同樣給了學生科學概念的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和探險的經歷,學生隨之失去了培養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會發現學生把知識“拋”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教學知識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對於米、分米、釐米、毫米的進率關係,我們沒有硬性灌輸,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出發對教師所講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釐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分頁標題#e#

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後,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同單位的長度: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從而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在認識毫米時,教師先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問:“你發現了哪些有關毫米的知識?”當學生說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時,教師立刻出示課件並引導問:“那麼1釐米有多少毫米呢?”讓學生來數一數,得出1釐米=10毫米。教師繼續問:“那麼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請學生量一量,瞭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體有哪些,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三、 讓趣味練習,促知識鞏固《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於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麼?”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

數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上課的內容是《兩角差的餘弦公式》。

首先,我們看兩個問題:

(1) cos( π —α ) = ?

(2) cos( 2π — α) = ?

大家根據誘導公式很快得出了答案,大家接著思考一個問題,當特殊角π和2π被一般角取代,

(3) cos( α-β ) = ?

大家猜想了多種可能,其中有同學猜想cos(α-β) = cosα-cosβ 那麼這些結論是否成立?

我們一起來用計算器驗證。

在這裡我們做了與單位圓相交的兩個角α,β,現在我們來一起模擬計算下大家猜想的幾組結論 。首先任意取一組α,β角,模擬計算出 cos(α-β ); cosα-cosβ; sin α- sinβ; co sα-sin β;由結果推翻假設(反證法), 那麼c o s ( α-β )到底等於什麼呢? 現在我們來藉助計算機的強大計算功能 ,由c o s ( α-β )的結果模擬可能的答案。

計算機模擬結論

cos(α–β)=cosαcos β+ sinαsinβ(黑板板書)。

變換不同的α,β角度,結論保持不變。 同學們觀察分析該結論的構成,右邊與向量夾角的座標表示一致.

聯想向量數量積(黑板板書),用向量法證明:

(1)先假設兩向量夾角為θ,α–β在[0,π],α–β=θ此時結論成立,(2)α–β在[π,2π]時兩向量夾角θ=2π-(α–β)

此時 cos[2π-(α–β)]=cos(α–β)

(3)α–β在全體實數範圍都可以由誘導公式轉換到[0,2π] 綜合三種情況,cos(α–β)=cosαcos β+ sinαsinβ。得證

經過大家的猜想,計算,證明,我們得出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有些同學開始產生疑問,我們最開始的兩個誘導公式是否出現了錯誤,都是兩角差的餘弦,結論似乎不一致,現在我們一起來探討,揭開謎底。

用兩角差的餘弦公式證明問題(1)(2)。

帶入具體角度,用兩角差餘弦公式求cos15°= cos(45°— 30°),同學們試著將15°分成(60°-45°)。(分成17°-2°是否可行)

練習:

證明: cos (α +β)= cos α cos β-sin α sin β

思考 : 能否參考兩角差的餘弦公式進行推導?

我們的'新課改提倡“減負”,從數學的角度,減負就是---“加正”,

所以 α +β = α - (- β )

由此cos (α +β)

= cos [α - (- β )]

=cosα cos( -β) +sin α sin(-β)

= cosα cosβ-sin α sin β

對比:

兩角和與差的餘弦公式:

cos (α –β)= cosα cosβ + sinα sinβ

cos (α +β)= cosα cosβ - sinα sinβ

餘 餘 異號 正 正

化簡求值:

(1) cos105 °cos15 °+ sin105 °sin15 ° =cos90 °=0

(2)cos(θ+20°)cos(θ-40°)+sin(θ+20°)sin(θ-40°) = cos60 =1/2

(3)cos35 °cos10 ° - sin35 °sin10 °=cos45 °

回顧反思:

提出問題

由兩個熟悉的誘導公式入手,從特殊到一般,提出問題。

探究問題

假設猜想——反證否定——計算機模擬猜想——證明——肯定結論——靈活應用——公式對照記憶。

下節課需要解決的內容,通過已經證明的兩角和餘弦的思路,思考兩角和差的正弦。

作業佈置:

課本131頁 第一題 和 第五題。

數學說課稿 篇6

1、教材分析: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師不僅是教材的執行者,更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我們教師擁有開發課程資源、整合教材知識的權利和義務。所以我跟據七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借鑑“華師大”版及“蘇教版”教材第一章的內容,把學生進入中學的第一節課特意設定為形式多樣、輕鬆有趣的序言課,目的是讓學生先消除對數學的懼怕心理,幫助他們做好中國小數學學習心理的銜接。通過這樣一節課,我想讓學生對數學有更深的認識,對今後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並對數學產生興趣和動力,讓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帶動學生充滿信心地投入到今後的學習中去。

學情分析:(1)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已瞭解和掌握了數與形方面的初步知識,但只具備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抽象的思維能力還不具備;

(2)學生個性活潑,對國中生活充滿好奇,學習積極性高。

2、教學目標設定

知識目標:(1)通過例項,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絡;

(2)再借助於趣題解答和活動參與讓學生再次回顧國小的知識方法,並對國中數學的“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三塊內容進行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動手試驗的過程,引導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習慣和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激發學習的興趣、引發求知的慾望,從數學的重要性和數學家的故事中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3、教學策略

(1)教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以“引導思考”為核心,邊啟發、邊分析、邊觀察、邊總結,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中與數學交朋友;

(2)學法——採用知識內容的趣味化形式,吸引學生樂學,用問題的生活化情境,讓每個學生都有感而發,再用類比、猜想、驗證、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引導學生會學;

(3)教學手段——藉助多媒體,更好的展示數學的魅力,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成為課堂的主人。

4、重難點分析(放在後面說)

教學重點:通過大量的例項,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很重要、很有用,雖然有點難,但它很有趣,並能很好的鍛鍊一個人的思維。這節課就是要設法改變學生以往對數學的印象,化枯燥為趣味、化理論為實用、化複雜為簡單,讓學生真正的愛上數學。

教學難點:突破方式是通過問題點化、課件點撥、動手實驗等方法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地思考和自主的探索。

5、教學過程與方法

由於本節課沒有專門的知識點和特別要學生掌握的方法,所以教學過程主要採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

教學

環節

教學程式與方法

設計意圖

提出問題創設情境

1、給出英國數學家克萊茵形容數學的名言:

音樂能激發或撫慰情懷,繪畫使人賞心悅目,詩歌能動人心絃,哲學使人獲得智慧,科學可改善物質生活,而數學能給予以上的一切。

2、、問題:數學是什麼?

讓同學們用一個或幾個詞語描繪數學在自己眼中留下的印象,聯絡生活、討論交流

3、問題引出“數學超市”內容,根據往屆學生的答案,事先設定好十個不同板塊,用課件展示出來:測量、想像力、真有趣、有點難、拼折圖、數學家、運用廣泛、開發思維、有挑戰性、其樂無窮

瞭解數學家眼中的數學是具有神奇力量的,激發學生對數學的一種嚮往。

從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問題開始,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創造機會讓學生交流、討論,消除彼此間的陌生感,同時通過老

師和藹可親、循循善誘的教態消除學生對中學老師的懼怕心理,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目的。

每個四人小組派一名學生代表點選“我眼中的數學”不同板塊,全班同學根據板塊所對應的內容,展開討論和提出方案,進入本節課的互動環節。

互動環節

讓每個小組隨意點選“數學超市”

的不同板塊,根據板塊對應的內容,讓全班同學或參與設定的活動;或進行相應的遊戲;或獨立思考、自主探究;或合作

交流、相互啟發;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不同角度體驗數學的思維方法。

所有板塊都是從“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

“統計與概率”三個方面提供的素材,目的是讓學生對今後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和感受。

(課堂上提供給學生學習的內容和活動的素材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歸類:“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