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生物說課稿範文錦集7篇

說課稿3.14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生物說課稿範文錦集7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這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

一、根據課標及學生已有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訂為如下:

知識目標: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說出有機物對於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標:參與技能訓練,發展推理能力。參與動手實驗及實驗現象的分析,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有重要意義。

本節課採用的課型是探究式教學。

二、說教材:

本節的內容是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機物的製造者》的第二節,前面一節已介紹了有機物是光合作用製造來的,那麼綠色植物如何對有機物進行利用呢,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從上節到這節的過渡很自然。在這節課中教材闡明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課標中的第四個主題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課標中,它屬於理解層次。貫穿教材安排了三個演示實驗,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知識結構的安排來看,它包括三個方面:1是有機物對生物體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根據以上分析,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是:

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認同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有重要意義。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會將教材中的三個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全班分為8組,每組選做一個小實驗,選擇時指導同學們每個小實驗至少要有兩個小組選擇。由同學們在課前按要求準備好。這三個小實驗不難,學校也有足夠的裝置可做演示實驗,這樣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後將讓學生為家裡的栽培植物鬆土,達到學於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說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這節課的一開始會組織學生複習上節課的內容,在複習的基礎上設定問題讓學生探究:製造這麼多有機物有什麼用呢?這樣的引入比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題。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估計可以答出有機物的用途,這是我會順著學生的思維,設定思維的障礙:為什麼有機物可用來構建植物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請學生一起總結。至於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內容,則由同學們交流他們所做的實驗過程,並上臺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課件,採用啟發學生總結,根據學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公式並推論到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的對於生物圈子的重要意義。

在此我想說的是:為突破重點與難點,我採用探究式教學,改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改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去探究,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通過質疑,探究,交流,總結,實現教學目標。

本節課中所使用的教學課件比較簡單明瞭,它將做成網頁狀的結構,主要它將按學生髮言及教師教學的需要,調整教學的進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將做成可分批顯示的。課件中還會做個小動畫,用於鞏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課堂練習:將正確的答案拖到相應的位置,如果答對,它就會在停在相應的位置,如果答錯,則它會回到原來的起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中,我還會滲透學法指導,例如:在學生已初步瞭解觀察方法的基礎上,繼續明白觀察要有一定的觀察目的,觀察時伴隨思考,如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在實驗中採用的是萌發的種子做為實驗材料,我們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導大家交流,從而讓學生的只要多問一個為什麼,我們的發散性思維就可以得到培養。而在小組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白善於與他人合作,從他人的身上學到優點,也是學習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訓練中,讓學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節課的課前要求同學們到實驗室完成準備實驗,課堂上將利用3分種完成課後練習,在這當中注意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後將指導學生課外實踐,給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鬆土,並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予評價。

生物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必修3)第5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中的第5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這節內容包括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內容,負反饋調節是重要概念,是學習完生態系統的結構、能量流動、物質迴圈和資訊傳遞後的綜合知識,體現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一個統一聯絡的整體。教材通過兩個種群之間負反饋調節的例項,闡述什麼是負反饋調節。之後,安排了一個“思考與討論”活動,讓學生建構食蟲鳥與害蟲這兩個種群之間的負反饋模型,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練習建立概念模型,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負反饋的含義。

3此後,再以森林中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存在負反饋調節的事例做進一步說明,涉及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相互聯絡,再闡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一定的限度。是學習掌握第六章生態環境的保護主要理論依據和知識基礎。

1知識目標:

(1)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舉例說明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3)簡述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4)設計並製作生態缸,觀察其穩定性。

(5)認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關注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2)探究各種生態因素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和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自然的意識。 (

(2)確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類自身的觀點,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教學重點:

(1)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教學難點: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區別及其關係。

二、說教法

直觀教學法:引用一些直觀的圖片和實地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講述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討論法等,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實踐中的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總結和應用的能力。

三、說學法

通過討論、交流的方法對生態系統種群數量發生變化的原因進行分析,提高他們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理解,通過聯絡生活實際分析自己有哪些行為破壞了生態系統穩定性,加強他們的環保責任感意識,。通過課題|:實驗設計並製作生態,觀察其穩定性。總結規律,得出結論,開發學生的自主探究實踐的能力。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說教學過程

課件展示、引入:學生演示他們預習製作的生態瓶圖片,交流生態瓶的製作過程,

隨後說明其中的生物存活的時間。由此複習舊課:組成生態系統需要有哪些成分、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又是什麼?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食物鏈和食物網) (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這些是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

推進新課: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有的生態瓶中的生物存活時間較長,有的生態瓶中生

物就很快死亡了(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的基本條件)。從而進入新課:生態系統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一旦受到內在或外來因素的影響,這種穩定性會發生一定變化,從而影響到生物的生活。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通過圖片,引導學生分析森林生態系統進行適當的砍伐、草原生態系統的適當放牧、海洋生態系統的適當捕捉動物不會破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學生概括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概念。教師精講概念的三層含義:

①它是生態系統發到一定階段的所具有的一種綜合能力 ②結構和功能即是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能量的輸入和輸出、物質的輸入和輸出的`相對穩定 ③它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兩部分。

分別展示不同生態系統的圖片,組織學討論分析,讀圖、識圖、分析圖片,引導學生講圖文資訊轉換為文字資訊,教師進行講解,強調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恢復力穩定性要強調其核心是“遭到破壞,恢復原狀”, 使學生理解負反饋調節的機制師生共同比較歸納出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的概念、來源及特徵。畫出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的關係曲線圖。 抵抗力穩定性 恢復力穩定性 生態系統在收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後恢復其原狀的能力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產生後代多,能迅速恢復原有的數量。

2、物種變異能力強,能迅速出現適應新環境的新型別。

3、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生物受到的制約小。 概念 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並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

來源

1、生物的種類、數量多,一定外來干擾造成的變化佔總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動與物質迴圈的途徑多,一條途徑中斷後還有其他途徑來代替。

3、生物代謝旺盛,能通過代謝消除各種干擾造成的不利影響

特徵

1、各營養級的生物數量多,佔有的能量多。

2、各營養級的生物種類多,食物網結構複雜。

探究二:思考討論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課件展示與講述結合,學生分組討論,組織語言表達思考的答案,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進一步上升為理性認識,接近與現實生活的距離。

例如:保持與提高生物的數量,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保護草本、苔蘚、地衣等耐性強,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種小型動物,提高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保護和建設多種不同型別的區域性生態系統,形成互補生態。提高生態系統的綜合穩定性。

主要讓學生明確以下觀點:

(1)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環境;

(2)人類活動的干擾正在全球範圍內使生態系統偏離穩定狀態;

(3)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

反思總結,練習鞏固:對本節知識點進行回顧,整理出簡要的知識主線,為學生系統性複習鞏固提供思路,課件展示老師課前收集準備的相關練習題,指導學生完成練習題,加學生深對本節知識的理解把握。

結課佈置作業:我們已經學習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那麼,生態系統的各種功能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方面的內容。這節課後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著重分析他們之間的關係。並完成本節的課後練習及課後延伸拓展作業。達到對本節內容知識的鞏固提高和延展的目的。

生物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使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但是如何觀察卻不知道,所以教師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明確如何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植物細胞,並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結構功能,從而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歸納整合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繪圖技能。

(二)、教學目標:

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規定,以及新的課程理念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瞭解出臨時裝片製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瞭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結構的功能。

【情感目標】通過製作臨時裝片,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重點、難點:

1、重點:製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依據:學生初次接觸細胞實驗,不會使用實驗工具進行裝片觀察,而且學生也從未看到過細胞。

2、難點:成功地製作臨時裝片。依據:能否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結構並繪製出植物細胞結構圖的前提。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使用顯微鏡的技能,這時要滿足他們觀察微小細胞的願望,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探究學習,同時由於學生沒有看到過細胞,因此在觀察臨時裝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製作較好的臨時裝片。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複習上節課內容,創設情境匯入。

(2)、講授新課:如何製作臨時裝片。

(3)、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

(4)、練習。

(5)、小結。

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多媒體、實驗探究、設疑質疑法相結合。

2、教學手段:本節課以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為主,並採用複習、展示匯入、教師演示與輔導為輔的教學手段。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與情境匯入:

1、顯微鏡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2、顯微鏡的使用分哪幾個步驟?

3、觀察老師準備好的玻片標本,挑起學生觀察微小細胞的慾望。

二、製作臨時裝片

1、多媒體演示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1)準備:

擦:必須將載玻片、蓋玻片擦拭乾淨,目的是避免雜質出現於視野中。

滴:滴加清水時應適量:過多,水會溢位;過少,製片容易產生氣泡。

(2)製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蔥鱗莖葉內表皮,不要將葉肉一起帶下來。

展:充分將取下的洋蔥表皮展開,避免重疊。

蓋:蓋蓋玻片一側先接觸水滴邊緣,然後將另一側緩緩放下。(防止氣泡產生)。

(3)染色:

滴: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時適量:多了,會溢位來汙染實驗臺;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紙應有另一側吸引,使稀碘液均勻擴散到蓋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複習鞏固記憶步驟。直到能在腦中回放出各步為止。

2、學生練習製作臨時裝片(學生練習,老師指導,學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自主取材,多做幾組)

3、學生觀察自制的臨時裝片(學生觀察,老師指導)。

三、學生動手製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師生互動:植物細胞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分別具有什麼樣的功能?

讓學生明確:

(1)細胞壁:保護和支援作用

(2)細胞膜:保護、控制物質的進出。

(3)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植物細胞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部位。

(4)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5)細胞質:內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細胞液。

師生互動:討論:如何給細胞下定義?

明確: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知道,地球上的生物雖然種類繁多,但是基本結構是一樣的。它們一般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的各種結構協調配合,共同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

四、技能訓練:繪植物細胞結構圖

強調繪圖要領:

1、真實;

2、規矩:大小、位置、點線結構(明暗要用鉛筆點上細點來表示,較暗處點較密)要規矩;

3、完整:名稱標註齊全。(標註要儘量在左側,標註要對齊。)

五、課堂小結:

1、學生小結臨時裝片的製作步驟;

2、植物細胞的結構。

六、作業佈置:

練習繪製植物細胞結構圖

生物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分四個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的分佈開始的,是在學生學習了植物和動物以及生態系統的組成之後進行的教學,為後面真菌的學習作了鋪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內容

雖然學生對某些細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瞭解,但對細菌的繁殖、結構特點、營養方式的知識,缺乏認識,難以理解。因此,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巨集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的,從學生最熟悉的環境啟發他們進入微觀的環境中去。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為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徵,側重引導學生自己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徵,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學習本節課是為後面討論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鋪墊的作用。

(三)再是課程標準: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而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是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是生物科學的最終目標,《細菌》是國中生物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下的第八個一級主題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各類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在二級主題《生物的多樣性》中,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四)最後是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以上內容,把課程目標轉化為課時目標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2)關注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2。能力目標

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嘗試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難點:細菌的生殖及分佈廣泛的原因。

二、說學生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植物、動物、細胞結構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知識,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見的細菌圖片,製作多媒體動畫效果,讓他們對細菌有一個感性認識。為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性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以問題為導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挑戰,學生才能主動參與,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描述現象,表達總結,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

本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直觀教學、比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實施這節課的教學;製作多媒體,插入相關圖片、動畫演示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

四、說學法:

遵循先學後教的原則,先讓學生自學課本,找出疑難問題,然後逐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從而歸納知識要點,得出結論,突破重難點。

五、說教法過程及策略

(一)新課匯入:

從生活例項出發,提問:在你吃飯前,媽媽總是先讓你洗手去,這是為什麼呢?你的課桌上、書上、鋼筆上有細菌嗎?通過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並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進而提出問題“細菌是一類什麼樣的生物?”“你瞭解細菌嗎?”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新課教學

教師提出學習要求,在學生自學期間,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生,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大概瞭解學生自學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細菌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問:細菌從哪裡的啊?是誰先發現了它們?(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樣從實驗中總結細菌是本來就存在的呢?(鵝頸瓶實驗),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麼新的認識?通過交流使學生情感得到昇華。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由於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在這裡設計用多媒體展示電鏡下三種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歸類總結,再根據細菌的不同形態具體舉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等。接下來提出三個問題,首先提出“細菌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在上呈現細菌結構模式圖,讓學生一一指認對應的結構名稱,以加深學生對細菌結構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表達能力,讓學生建立直觀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麼不同點?”在這部分把三種細胞的結構圖放在一張幻燈片中讓學生們比較,並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通過比較討論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節難點。

3、細菌的生殖:這裡除了呈現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還插入了細菌的生殖過程的視訊,並在這部分設計完成書中的技能訓練,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著再介紹芽孢的形成,強調芽孢是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然後討論:為什麼細菌的分佈十分廣泛?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總結:

(1)進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

(2)能形成休眠體芽孢,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

(3)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極易被各種媒介攜帶,之後再設計學以致用—走進生活這個環節,以問題為導向,設計三個問題,用細菌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也起到檢測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是否達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為什麼不會有大量的動植物遺體堆積?

(2)為什麼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儲存較長時間?

(3)外科醫生在手術前,都要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是以殺死細菌為標準進行消毒的嗎?

(三)課堂小結,達標檢測

學生積極參與歸納、總結,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接著進行練習鞏固,檢測基礎知識學習情況,最後讓學生聯絡現實生活,做到學以致用,體現生物學價值。

生物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動物”是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的第一節內容。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安排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通過兩個"觀察與思考"、一個"探究"實驗、一個課外實踐,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徵。

㈡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舉例說出幾種水中動物的名稱.

⑵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徵”的探究學習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探究活動中體會珍愛生命的情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㈢.教學重點

1. 以魚為例,說明水生動物適於水生生活的特點。

2.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魚的呼吸器官。

3. 總結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㈣.教學難點

1. 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實驗及該實驗的`組織教學。

2. 運用以學知識,通過對“魚類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觀察與探究,闡明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徵。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於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本節的教法我選用了創設情境法,活動探究法,問題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法,對比法。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我採用的學法為觀察法,實驗操作法,小組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境匯入]

播放有關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各種動物的影象資料,有鬱鬱蔥蔥的花草樹木,有活蹦亂跳的各種動物,還有飛翔在空中的小鳥……。

問題:如果按照生活環境分,我們可以如何劃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水中生活的動物”為例來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徵。

播放水中生活的動物---魚的視訊資料來整體感知魚的特點。

⑴、如果陸生動物(包括人類)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

⑵、魚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⑶、都說魚兒離不開水,那麼離開水會怎樣?水到底給了魚什麼呢?

⑷、魚的種類多嗎?四大家魚是哪些?中華鱘有哪些特點?

隱含知識:

1.海洋魚類:表明魚的種類很多(多樣性)

2.淡水魚類:暗示我國的特有物種(獨特性)

3.要求:保護環境以及它們生存的水生環境.

[講授新課]

一、觀察魚的形態結構

1.觀察方法:由整體到區域性,由單一變數到若干變數。

1.觀察外形:分析這些特徵對魚類適應水生生活有什麼意義?

2.再觀察區域性:魚在游泳時每一種鰭是如何運動的,思考它們對魚的運動分別起了什麼作用,並觀察魚在完成某一種運動時,各種鰭是如何配合的?

2.一個理念:結構決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於克服水中的阻力。

2.魚鰭:與魚的運動有關,幫助魚在水中游泳。

3.側線: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探究】魚鰭的作用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討論交流

1.提出問題

魚的尾鰭有什麼作用?(強調單一變數)

2.作出假設

假設魚的尾鰭可以是魚前進的動力,可以決定方向

3.制定計劃

⑴方法選用:選用直接剪掉尾鰭法,現象比較直觀

*直接觀察法:各種鰭在一起相互協調合作,因此直接觀察很難得出結論。

*模擬法:是科學探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難以直接拿研究物件做實驗時採用這種方法。具有侷限性。

侷限性:1.氣球容易漏氣,而且水不容易灌進去,很難紮緊。

2.遊動時,現象不明顯。

當用手按住魚前部時,魚的前進不明顯;當不按頭部時,魚頭就翹起來,感覺沒有方向感。

這個實驗可以作為課後作業,讓學生嘗試一下,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捆綁法:魚體很滑,要想完成捆綁某個鰭的動作,操作起來有點難度,如果讓學生來完成,可能很難完成,因此做了幾點改進:

捆綁法的改進:

對於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中的實驗“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時候難以成功。為此,我對這兩個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改進一 捆綁魚鰭時,教材提示用細線捆綁魚鰭,事實上宜用粗線、紗布條會更好些,不宜用細線,否則易造成對魚的傷害。而且用細線捆綁的,很少有綁成功的。另外捆綁時,為了儘量減小對魚的傷害,要注意用很溼潤的紗布包住魚頭,並不時要將魚頭浸入水中,以保證其正常呼吸。

改進二 根據教材提示,只要用線分別捆綁魚的胸鰭、腹鰭、背鰭和臀鰭,就能探究出各種鰭的作用。事實上,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定性所受到的影響(見圖1)。為此我對這組實驗作了一點改進: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見圖2),可以發現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定性(見圖3)。學生經過這樣的操作,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探究出這幾種魚鰭的作用。

圖1: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定性所受到的影響

圖2: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

圖3:可以發現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定性

圖4:被塑料片綁了尾鰭的魚(上)稍一擺動,塑料片就滑掉;而綁了木片的魚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轉向和游泳

改進三 教參上介紹用輕的塑料片捆綁魚的尾鰭不易滑脫,可事實上在實驗時也不容易捆綁成功,一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綁好,實驗後魚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綁住了,但只要一將魚放入水中,魚身稍微擺動,捆綁

生物說課稿 篇6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水分代謝”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絡非常緊密;也為今後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瞭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 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

通過滲透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培養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聯絡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實踐價值,增強學生關心生產,關心水資源的利用等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

因為只有理解了滲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細胞吸水的條件,理解影響植物細胞吸水的各種因素,植物體內細胞間的水分傳遞和植物整體水分吸收、散失原理,並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獲得細胞吸水和失水與環境溶液濃度的關係的感性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以及影響細胞滲透吸水的內外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滲透原理,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是教學的難點.

因為在滲透作用中,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這涉及到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的結合,對此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如何從實驗現象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失水,從而進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有一定的困難。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滲透裝置”的小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整個動態過程呈現在學生眼前,而在動手實驗中,整個動態過程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通過動態演示整個過程就能把複雜的問題具體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情景對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良好的作用。

二、 說教法:

1、探究教學法:這節課知識的理性較強,因而採用探究教學法更符合教學內容。創設聯想,提出探索問題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 用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 說學法:

主動學習法:通過設疑引入,邊講邊演示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點,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 說教學過程:

(一)關於引言:

俗語匯入建立輕鬆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棵大樹是如何將土壤深處的水分吸收並運輸到樹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有什麼作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運輸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謝過程。

(二) 關於新課教學的安排

!、讓學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結構,教師採用邊動畫演示邊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國中所學的知識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躍的部位,這樣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個滲透系統做準備。

2、 利用多媒體演示 “滲透裝置實驗”

創設情景,提出探究問題:過一段時間,裝置會出現什麼現象?為什麼?液麵會不斷地上升嗎?

學生推測:A、燒杯中的水進入漏斗

B、由燒杯進入漏斗中的水多於由漏斗出來燒杯的水

利用電腦動畫從微觀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過程,對學的推理進行驗證,同時講清楚半透膜的性質,驗證B的正確性。接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滲透裝置應具備的條件:

(1)滲透裝置的條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兩測具有濃度差。

(2)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進入下一個探究話題]

提出探究問題:成熟的植物細胞為什麼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是否也具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出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及與滲透裝置的比較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比加深理解,驗證了成熟植物細胞也是一個滲透系統。

教學預測: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把細胞膜當成半透膜,教師進行比較講解原生質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設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怎樣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它呢?細胞在吸水或失水時的形態又如何變化?

3、教師電腦演示動畫“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同時層層質疑:造成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麼?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充滿了什麼物質?為什麼

生物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減數分裂》這一課題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節的第二部分。這 部分內容不僅是第三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以學過的細胞學知識、染色體知識、有絲分裂知識、生殖種類知識為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全面認識細胞分裂的種類、實質和意義,為後面學習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奠定細胞學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理解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培養學生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性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1)教學重點:減數分裂概念和過程。這是生殖細胞形成的基礎,又是遺傳和變異和細胞學基礎。

(2)教學難點: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的概念以及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其中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初學者對此缺乏感性認識,較難抓住本質。

4。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資訊量有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減數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第二課時學習卵細胞的開成過程,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異同點的比較。這裡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二、教法

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資訊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在課堂教學中,應適宜的誘導,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來掌握知識,做到導中學,學中學,導與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1。課前預習:導讀

導讀,旨在培養學生的“讀、思、問”的學習習慣。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來源,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誰不善於閱讀,他就不善於思考”。教師依據教學大綱的認知目標,從學生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問題,將教學目標轉化成富有針對性、啟發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思考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閱讀。通過預習,學生對本節課主要內容及重要概念有所瞭解,為上課打好基礎,同時也是教師創造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良好機會,也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二)課堂引入:導思,啟發學

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物學知識,精心設計導語,善於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新問題,誘導思維進入新課。鮮明創意能扣人心絃,開啟思維之門,喚起學生求知的慾望,以高昂的熱情進入學習角色,此時,學生心理處於積極主動的興奮狀態,便於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三)課堂教學:導法、導議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多媒體教學法,恰到好處的運用導法和導議。導法是引導學生學會閱讀、觀察、總結、思維創造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導議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針對性、思考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或由各組推薦學生代表發言,如有錯誤或不完整,讓其他學生踴躍進行修改、補充,最後由教師歸納講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課堂充滿生命力。教師通過啟發、觀察、比較、議論,使學生修正自己的錯誤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達到去偽存真、獲得科學結論。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大膽質疑,各抒己見,在活潑和諧的氛圍中學到知識,使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通過學法的指導,學生學會了接受新知識的技能技巧,提高了學習能力。

(四)形成性測試:導練

通過“導練”,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是產生良好教學效果的不可缺少環節。教師精心擬定符合教學大綱要求,難易適中,梯度合理,具有典型性、啟發性的題目,採用搶答、討論等形式,對學生進行解題訓練,其作用就是讓學生動腦思維,動口表述,動筆練習,達到鞏固、深化、拓寬、應用的目的,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並能根據檢測,反饋資訊,及時矯正補償,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三、學法

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及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教師的知道下通過閱讀,思考,觀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為了不使教師的指導活動落空,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促使學生動眼看,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

四、具體的教學過程

分為二部分

首先創設情境,引發新問題,(1)什麼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細胞有絲分裂嗎?“以人為例,人的染色體若會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這樣推算,孔子的第30代孫的體細胞就會有46×230條染色體,可事實並不是這樣,孔子的第30代孫的體細胞的染色體仍是46條,為什麼?”通過這一矛盾的設疑,激起了學生急於想了解此情況的求知慾,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之後,演示卵式生殖過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學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體組成,為進一步觀察受精卵中染色體的特點,又設計動畫模擬精卵的'結合過程。

這樣,學生從畫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並且每兩條染色體大小、形態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體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同源染色體特點,插人類體細胞的染色體圖,最後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體是本課題的關鍵點和切入點,在教學安排上,將同源染色體概念提前講述,為的是分散難點,為後面講述聯會和四分體奠定基礎。既然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都只有受精卵即體細胞一半,自然引出問題精子和卵細胞怎樣產生?先請學生討論,之後引出減數分裂概念。並展示學習這一概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包括:減數分裂自然想了解減數分裂的具體發生過程,進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過程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首先以指導讀書法,讓學生帶著幾個思考題進行讀書學習。思考內容包括:“精子在哪裡形成?精子形成過程中各階段細胞名稱是什麼?什麼是聯會、四分體?‘減數’發生在什麼時期?”為講述方便,也為了後面能說明染色體分離的隨機性,細胞中的染色體以4條表示。同時,為防止學生眼花繚亂,分散了注意力,整個分裂過程先逐圖出現。

講述精原細胞時,除指出它來自精巢,還應點明它的染色體數就是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時,強調染色體在這一時期複製,也就是要說明,聯會時期,每條染色體已含有兩條染色單體,只是由於這一時期染色體呈染色質狀態,所以看不出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錯誤以為複製是在四分體時期進行。四分體時期,除強調概念處,為避免個別學生錯誤地將整個細胞中的4條染色體當作一個四分體,先提問:圖中有幾個四分體?再將其中一個四分體作閃爍處理以加深印象最後還要對四分體作個總結,指出:四分體個數就是同源染色體對數。這樣處理,較好地突破了“四分體”這一教學難點。分裂後期,先顯示一種同源染色體分離情況,形成兩個子細胞,接著讓學生討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的分離情況?討論之後在後期又出現另一種分離圖,由此說明: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源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即不同對染色體之間可能自由組合。為後面學習遺傳學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奠定細胞學基礎。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與有絲分裂相似,學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強調兩點:“分裂”和“等數”。

“分裂”即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等數”即染色體數目不再半。至於減數第二次分裂的過程,尤其突出有絲分裂後期與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圖的比較,使學生通過畫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體”的問題,進一步說明了減數分裂的本質。接著,全屏展示減數分裂的全過程,目的有兩個,一是總結減數分裂的實質,二是利用板書複習各分裂時期細胞的名稱。在上面學習的基礎上,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染色體行為變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連續動畫過程。

最後,總結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先讓學生討論,教師再作補充,這樣既使學生理解其意義,而且培養了歸納總結的能力。最後指出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義,從而既聯絡了上節課內容,又使為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設計了兩道課堂練習題,第一道題考查學生對染色體數目變化規律性的掌握情況,第二道題考查學生對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概念的掌握情況,通過兩道練習題,及時反饋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