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語文說課稿國中模板集錦9篇

說課稿1.63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國中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語文說課稿國中模板集錦9篇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1

一、說教材

這篇文章很細緻修辭,文中用是非同等,節拍劃一,對仗工緻的排比句,形貌了表現季候更替的詩意化風景;又用一組是非紛歧,節拍跳躍,口語色彩很濃的設問句,嘆息日子的飛逝無痕。整句和散句的聯合,不光具有一種音樂的美感,並且顯得既典雅又樸素。文中多處運用比喻,相比性形貌使時間變得可以覺得,形象而又真實。

本文是第四組課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讀課文。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要求在門生讀通、讀懂課文的底子上,開導門生睜開遐想。

二、說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學感悟的能力,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並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初步感受作品生動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而本文語言優美、文辭雋永,優美的語言中包含著作者濃郁的情感。這對於心理方面還不夠成熟的六年級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教學的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課文的型別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的六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詞語。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瞭解時間的來去匆匆,一去不復返,體會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朗讀品味時間是怎樣匆匆而逝的,感受語言美。

難點是讓學生在讀中體味作者濃郁的情感,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

五、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擺正教學中教師“導”的位置,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採用朗讀探究法、品詞析句法。

“方法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教學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語言材料,自己讀課文,品讀感悟,滲透了“讀(課文)、思(問題)、劃(重點詞句)、悟(感受)”的學法。讀寫遷移法:讀是吸收,寫是表達。從讀學寫,以寫促讀,讀寫互相促進。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的學習方法。

六、說設計理念:

學習語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就是讀,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充分地讀,自己獲取體驗,引發聯想,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蘊。學習語文的目的不只是瞭解內容,也不僅是引起一時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七、說教學準備

(一)多媒體課件。

(二)學生課前準備:

1、蒐集關於朱自清的資料。

2、惜時、傷時的古代詩詞、文章、名言、警句。

八、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激趣匯入-初讀課文-品讀感悟-誦讀積累-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

第一步、激趣匯入,引出“時光匆匆”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確實,好的開頭是課堂成功的一半。

所以在課的開始我注意營造氛圍,播放“冬去春來”的輕音樂,圍繞中心,以漢樂府民歌《長歌行》匯入,直奔主題,明確學習的方向,以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再而創設機會讓學生彙報關於朱自清的資料,給學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臺,激發學生收集材料的`興趣,從而有效地落實了這學期的一項重點訓練——注意收集有關資料的同時,使全體學生對朱自清生平有個初步認識,這為學習課文,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墊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步、初讀課文,感知“時光匆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先採用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自問自答,引導學生運用“讀(課文)——思(問題)——劃(重點詞句)——悟(感受)”的學習方法;然後在全班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教師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解讀,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最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

學生通過初讀,整體感知內容,知道課文主要圍繞“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個問題展開敘述。這樣為感悟、品評做準備。

第三步、品讀感悟,體會“時光匆匆”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哪些地方寫了“時光一去不復返”?找出相關的語句深入體會。

2、根據學生彙報,順學而導,品讀“時光一去不復返”內容。下面從五個環節引導學生學習。

(1)析文品賞。(出示課件)

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以讀的多種方式自主觸控文字,如:師生合作讀,學生個性朗讀,變序改成小詩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與文字、與作者對話,在讀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在讀中體會課文語言的優美,在讀中培養了語感。

(2)品詞析句。(出示課件)

這裡的設計讓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讀讀、劃劃、比比、議議來理解課文內容。做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仿寫句子。(出示課件)

這個環節由讀引入寫,因為教學中不僅注重讀的指導,還要進行寫的訓練。這裡著重引導學生體會句式的運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處,使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在教師的點撥下明晰作者運用的修辭手法。這樣既鍛鍊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也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進行了知識的遷移。

(4)感受追問。(出示課件)

這部分著重引導學生試答文中後四次追問:

教師引導學生既要談偉人名人的事例,又要關注自己身邊的普通人。

然後出示一些名家對朱自清文章的評價,讓學生了解朱自清一生寫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時間的典範。我們也應該做珍惜時間的人,從而體會作者的當時的心情和感受,實現難點的突破。

(5)首尾呼應。(出示課件)

抓住開頭和結尾的設問句,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內容想開去。讓學生圍繞上述問題,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與同學交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想開去,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由自己聯絡到他人……積極拓展他們的思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並讓學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就要從所讀的文章想開去,展開聯想的讀書方法。

第四步、誦讀積累,領悟“時光匆匆”

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部分讀熟,甚至能夠背誦。“讀”是研究的過程,“誦”是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積累語言。

第五步、拓展延伸,深化認識“匆匆”

展示交流詩文、警句,進一步懂得珍惜時間、珍惜生命。

另外,為了把課內課外有機融合,適當拓寬學習渠道,我還佈置了課外作業:

1、教師推薦《朱自清散文選》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學生認真去讀。

2、繼續蒐集有關時間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寫出自己的體會,組織一次演講。

3、同學們也可以自己查詢資料,寫出《我所瞭解的朱自清》。

(作業的佈置是有層次性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其中的一項或者兩項。)

九、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教師精心構思的藝術結晶,是學生感知資訊的視覺渠道。我設計板書的根本思路是為了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瞭然,方便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課文。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2

一、說教材

1、單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單元第四課,屬於“關注自然”單元,我準備用一課時完成本課教學。本單元選取了《春》、《濟南的冬天》等文情並茂的優美詩文,易於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要突出詞句理解、文意把握、內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學。

《秋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歲時所作。詩不長,僅三節。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以“秋天”為“經線”,以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緻為“緯線”,為我們編織了三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表現了詩人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的預設

依據本單元本課的特點,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考慮,預設本文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有感情的反覆朗讀並背誦全詩;進行語言積累;

能力目標:把握詩歌意境,感悟詩人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解讀、鑑賞詩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3、教學重、難點的預設

依據以上兩點,我預設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閒靜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是揣摩詩歌的清麗的意象和質樸曉暢、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說教法

1、教學的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裡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所以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而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詩歌,適於朗讀,所以講析文章時,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領悟文章描繪的自然美。

2、學情分析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老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而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絡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對語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節課,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我儘量充分發揮老師的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的目標。

3、教學方法

根據課文文質兼美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激發興趣法(引秋)、問題導引法(品秋)、討論質疑法(品秋)、誦讀法(誦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風景圖片、使用相關的課件來輔助教學。

4、說學法

我認為老師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而教學是老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課後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5、反饋調控措施

根據我所授課班級學生底子薄、認知水平低、自覺性差的現狀,我估計學生可能會在“品秋”“寫秋”環節中出現困難,這時老師可根據當時的情況,就出現困難的環節,以對話的方式談談自己的看法,拉進師生距離,啟發、引導學生髮散思維,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引秋——誦秋——品秋——寫秋”進行教學的。其中我把教學重點突出在“誦秋”環節;在“品秋”環節中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一)引秋(2分鐘)

老師給學生們展示秋天的風景圖片,請學生說說看了圖片,想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由此創設情景匯入。(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輕鬆的心情利於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進入課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誦秋(8分鐘)

本環節以讀為主,使學生對文中所描繪的“秋”有個總體印象。

初讀課文,劃出文中的生字、詞。

老師範讀,學生劃出朗讀節奏、分辨朗讀語氣、語調。

學生自讀與賽讀,並在學生中互評,老師給予適當的鼓勵。

請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詩節朗讀,也可找出你認為詩中用得好的詞語,做適當的批註,並與同學交流。老師也可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詞語與學生進行交流,對學生加以引導。

設計意圖:這樣就能使學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課文內容。使學生在初步掌握朗讀技巧,培養語感的同時,還能夠掌握精讀的方法、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注重了對學生智力素養中注意力的培養,使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質中的興趣與情感得以提升,鍛鍊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也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品秋(20分鐘)

在此環節中,學生組成小組,主要圍繞老師給出的三個問題討論、質疑,探究全詩。

①找出每節詩的點睛之句。

②詩中刻畫了幾幅圖景,請分別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老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發言,板書。)

③這首詩創造出了一種什麼樣的氛圍?

(歸結出詩文的特點並板書出來。)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學生討論為主,老師輔助引導為輔,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得以實現。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這實際上也是教給學生一種閱讀的方法,在學生的領悟能力得到鍛鍊的同時,檢測了學生的思維品質,語言的歸納、整合能力,並使之得以提高。把學生對詩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高度。

請學生仔細聆聽詩人的深情絮語(老師有感情的朗讀),展開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了怎樣的畫面,並把它描繪出來。

設計意圖:這是對本課知識掌握情況的反饋。老師可以通過學生描繪的圖景,瞭解到學生對詩文的理解程度,若學生理解有不足之處,老師可以自己頭腦中的圖景加以引導。這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使學生感悟到詩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寫秋(15分鐘)

這個環節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情感態度兩方面的語文素養。

1、請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也以“秋天”為題寫一首小詩或畫一幅畫。並給大家展示出來。

設計意圖:根據“閱讀最近發展區”的原理,進行知識的遷移訓練,注重語文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養成一種關注自然、體驗自然和發現美的習慣。也可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思想觀念。體現了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

2、請同學們一起歌唱秋天(試背)

設計意圖:老師可在學生試背過程中,在此出示與詩文有關的圖片,讓學生邊看圖片邊回憶詩文,進行背誦。這可以使學生智力素質中的記憶力得到鍛鍊,同時也可掌握一種理解記憶的方法。在朗讀以及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達到了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3、佈置作業:①查詢描寫秋天的詩歌、名句。

設計意圖:在積累字詞句篇的同時,鍛鍊了學生篩選、查詢資料的能力。

②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比較《秋天》與《秋景》,說說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異同。

設計意圖:這是對學生本課所學知識的驗收以及培養學生思維方面的拓展與延伸。

(五)、板書

在這節課的授課過程中,我能夠擯棄傳統教學中以老師分析、講授詩歌意境為主的做法,積極嘗試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創設校本例項及校本意境,儘量使課堂充滿活力,把課堂還給孩子,積極努力嘗試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孩子們在學習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討直至最後能獨立品詩、寫詩或作畫,以突出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我認為這也體現了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滲透。讓孩子們通過讀詩來感悟生活,通過聯絡生活,更好的品味詩意,領悟意境,我認為這充分體現出了語文的人文性,為孩子營造了一個“大語文”的氛圍。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在沙漠中心》。

《在沙漠中心》是人教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本單元以探索為主題,以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練習快速閱讀,提高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為目標。《在沙漠中心》主要描寫了飛行員作家聖埃克絮佩裡在飛機墜毀沙漠,瀕臨死亡之時的心理活動。大部分同學對探險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但往往關注的是這一領域的神祕和驚險刺激的情節,忽視心理活動的體味與思想內涵的挖掘。

基於以上情況,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快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資訊,概括內容要點。

2.理清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品味重點語句的含義。(重點)

3.在薰陶感染中引導學生認識探險的真正意義,體味生命的價值。(難點)

閱讀作品就是一個進入作品再走出作品的過程,學生的一次閱讀其實就是一次文學探險之旅,本課的教學也以探險的方式展開,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一、認識沙漠,認識聖埃克絮佩裡二、檢查裝備三、走進沙漠,走進聖埃克絮佩裡四、走出沙漠,聖埃克絮佩裡在我心中。

“一部文學作品首先應該還原到它誕生的時代”,否則我們很難充分體味作家向我們展示的特殊的生活領域和其獨特的情感體驗。

所以引導學生文學探險的第一步是“認識沙漠,認識聖埃克絮佩裡”。

首先播放一段關於沙漠的錄影,請同學們談談對於沙漠的感受,然後出示一份飛行員的簡歷,簡要展示這位傳奇飛行員、作家、哲人的短暫輝煌的一生,觸發學生切身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對作家的探尋興趣。

教學的第二步是“檢查裝備”,就是對字詞等基礎知識進行檢查反饋。學生在指導自學書上完成預習反饋練習,對照大螢幕答案互批、糾錯,並在錯題記錄本上集錯,這種持續細緻的檢查鞏固是很有必要的。

教學的第三步是“走進沙漠,走進聖埃克絮佩裡”。

簡單介紹之前發生的事情,從看處境、心路探尋、心靈叩問幾個步驟走進作者的內心,挖掘文章內涵。

1.看處境

默讀課文,說一說“我”和同事當時的處境。這一步的目的是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儘可能多的掌握文中的資訊,這是走進文字的基礎,方法為指導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在圈點勾畫中篩選資訊,畫出表現“我們”在沙漠中心艱難處境的語句,分析環境描寫的句子,並概括出我們在沙漠中心的遭遇。

2.心路探尋

探尋“我”在瀕死境地中的心理變化過程。這是學習的重點,而對心理變化過程的分析學生往往會掛一漏萬,因此指導要具體細緻。首先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找出表達作者心情的句子,分析這些句子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緒,再從中梳理出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這一環節以小組互助學習為主,藉助三色顯示牌、互幫顯示板等輔助工具,進行自主探究、生生互助、師生交流,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找關鍵語句、通過細節刻畫把握人物心理的能力。

3.心靈叩問

作者為什麼能在死亡之前從痛苦絕望中冷靜下來,由此為切入點探尋作者的人生態度,探尋他對探險的認識,對人生的追求。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這一問題之所以成為難點源於文章表述的抽象,也源於學生認識的膚淺,因此本環節採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教師舉一些學生易於理解的例子來幫助教學,引導學生抓住細節,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加深課文內容的理解。

教學的最後一步是“走出沙漠,聖埃克絮佩裡在我心中”。

1.記住他的才華

聖埃克絮佩裡不但是飛行事業的先驅者,英勇無畏的戰士,睿智的哲人,他還是一位傑出的作家,這一環節請同學們賞析文中生活動形象蘊含哲理的語言。這也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因為時代與國別的差異,作者表述自己思想活動的語言比較抽象難懂,因此本環節也宜深入淺出,以淺顯的`例項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

2.留下他的思想

本環節談談從作者身上得到哪些啟示。這是本文思想內容的總結,鼓勵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

3.我也是聖埃克絮佩裡

雖然我們不能像聖埃克絮佩裡一樣翱翔藍天,但我們也可以像他一樣有自己的生命追求,請學生擬一句感言,表達自己的人生理想。這一環節不但使學生的思想得以昇華,也是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很好方式,因此這一環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思維,引燃他們的思想火花,給學生一定安靜思索的時間,把自己的話寫下來,然後全班交流。

為了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分層推進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我還採取以下措施:1.讓“知者”在互助小組中充當小先生,幫助其他同學學習,在這種互助中既提高了慢者的學習速度,也加深了“知者”的認知深度。2.教學中設定“知者加速”和“超本閱讀”環節,以供學有餘力者在掌握了當下學習內容的前提下繼續前進或課外補充,使這部分同學能夠多學精進。教學中選用部分語句賞析題為知者加速題,選用《基督山伯爵》中荒島餘生的片段為超本閱讀題。3.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老師及時跟進指導。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

1、結合上下文,品味課後練習二語句的含義。

2、你是如何理解冒險的,請把你的看法在隨筆本上寫下來。

3、課下閱讀《人類的大地》《小王子》等作品。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4

一、教材分析:

二、學情分析:

由於本課所寫的內容離今天的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因此我儘量介紹一些關於20世紀國中國農村的的苦難生活,課前也讓學生到圖書館、上網或訪問老人等形式查詢那個時代的情況,以加深對本課所展示的生活景況的理解,藉以去想象那個時代人們的學習生活,進而品味生活的苦難對於人生的意義。另外,本課淺顯易懂而又耐人尋味,因此學生讀起來比較有興趣。

三、教學目標: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聯絡二十世紀初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到感悟,對今天的學生來說,由於不是親身體驗,難度要大點兒,因此,我把難點定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學法:

由於本課語言淺顯易懂,因此課前讓學生自學,預習好課文,處理好字詞問題。理解語句則採用合作探討的方法,加上老師的適當點撥。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麼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可是詩人牛漢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誌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後,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二)檢查預習:

走近作者:

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蒙古族。40年開始詩歌創作,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已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愛與歌》、《溫泉》、《海上蝴蝶》及《牛漢詩選》等。牛漢在'文革'期間,詩從悲憤的心靈裡突然升起,寫下了不少詩作。

理解詞語:

幽默悽祕翻來覆去

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能很輕鬆的完成問題。

(三)整體感知:

1、用五分鐘的時間朗讀課文,然後複述課文主要情節,複述時注意記敘文的六要素。

2、在朗讀感知課文和聽複述的基礎上,回答問題:

a、“我的第一本書”僅僅只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做怎樣的理解?

b、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設定本題是希望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蘊涵。

(四)問題研討:

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就有疑問的句子或不懂或鄉考察同學的句子提出來,請同學解答。

設定本題是希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重點語句進行品評,以培養學生的語感。

(五)暢所欲言:

讀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難道僅僅是第一本書的故事嗎?

這是進一步考查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六)考考你:

本題是就課文最基本的知識,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

(七)拓展提高:

課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親”外,還有同學二黃毛、喬元貞和老師“弄不成”。這三個人的言行寫得不多,卻讓人難忘。試從中人選一個,在課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礎上,發揮想象,虛構一個小故事。(如《二黃毛的故事》)

五分鐘後交流。

設定本題是希望學生閱讀課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調動、啟用生活體驗,展開聯想和想象,並通過寫作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八)佈置作業:

a、把課堂小作文整理好抄寫在小作文字上。(必做題)

b、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有一本書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把書名、作者、主要內容寫下來,並且談談這本書對你的影響。(選做題)

本題是進一步加強能力強的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九)教學反思:

本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距很遠,他們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表現出一定的難度,但同時在對於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適當在文章的寫作背景上多介紹一些,並注重對學生感情的引導,以此為突破口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問題探究”和“暢所欲言”兩個環節中,欣喜的感覺盈滿心間。真的沒想到,在我眼裡一向缺乏自主閱讀體驗的`學生,一旦給他們機會喚醒與文字主動對話的慾望,他們的表現是多麼出色!當學生的問題一個個報出時,我看到了提問題同學的驕傲和尚未習慣於“發問”的那部分學生臉上的驚羨!當問題報完,請學生自主探尋問題答案時,大部分學生興趣濃厚,發自內心地開始探究起來。那一刻,我在課堂中,彷彿聽到了田間禾苗在陽光下生長的聲音

本課有兩點收穫:

1、我體會到了認知心理學中所說的“任務分析”的重要。

因為事先讓學生寫寫讀課文後的感受、聽聽他們所遇到的問題,我才能瞭解學生真實的需要,並根據他們的需要來確定課堂設計方案。平時牽著學生上課,所有對學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師從經驗出發的判斷,這種“一廂情願”其實是一種武斷的行為。

2、要設法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讓他們與文字產生對話。

但是,目前這些做法還只是個嘗試,如果能帶給學生一點陽光的話,也只是從指縫間流下的幾縷而已。我期盼著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讓自主學習的陽光直射無影!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5

一、 說教材

《項鍊》這篇小說最大的特點在於主題的多樣性,並且歷來有不同的解讀。

《項鍊》這篇小說是傳統篇目,無論新舊教材都選用。它的魅力何在?我覺得首先在於它主題的深刻性。一篇有永恆魅力作品,它的主題是常讀常新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隨著時代的更新,我們理應有新的認識。《項鍊》講述了一則悲劇,這則悲劇的成因在作者看來是“偶然發生的微不足道的小事”造成的。至此,我們明瞭作者其實是想通過這麼一則悲劇來“探索”“人生的價值意義”,這一萬古常新的話題。正是這種“探索”,使得《項鍊》這篇小說具有了永恆魅力。這一出悲劇自然而然的使人聯想起《皇帝的新裝》《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這兩出悲劇。但是對小說的主題卻歷來有不同的解讀。

正是這篇小說主題的多樣性特徵,決定了在教學上最可取的教學方法是探究。如何探究?我覺得應從探究“主人公悲劇命運的根源”入手。主人公悲劇命運的根源究竟在哪裡呢?如何探究呢?

小說這種文學體裁,主要是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現實,表達作者的思想觀念。那麼,要探究主人公的悲劇命運,應該以探究人物形象為主,通過對人物自身的思想實際和言行舉止的分析探討來把握。

羅瓦賽爾太太:

虛榮心是悲劇的根源。羅瓦賽爾太太儘管不富有,但生活無憂:

丈夫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且小有積蓄;日常家務也不需操勞,忠心耿耿的丈夫對她呵護有加。但她卻感到非常的痛苦,她渴望過上貴太太的生活,渴望幽雅奢華的生活方式,渴望得到權貴的青睞,男人們的吹捧。這樣的機會終於來了,她也獲得了日思夜想成功,可是這一切都來得太快,消失得太快,猶如一隻撲火自焚的飛蛾,剎那輝煌後即跌進無邊的黑暗之中。羅瓦賽爾太太就象普希金的寓言故事《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老太婆為自己的貪婪付出了代價一樣,也為自己的虛榮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羅瓦賽爾先生:

平庸、老實、對妻子過分的嬌縱是悲劇的根源。羅瓦賽爾先生安於現狀,對生活心滿意足,甚至計劃夏季和朋友一起去度假狩獵。他體貼妻子,但他並不瞭解妻子,當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到一張教育部高官的請柬時,滿心以為妻子會開心,卻引起妻子的煩惱;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妻子的參加晚會的有關裝束的建議,令人發笑,當然不符合妻子的要求。後來他把自己的度假狩獵計劃扼殺在萌芽之中,戰勝自己節儉性格,慷慨地拿出四百法郎。在他的策劃之下,妻子在舞會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卻在倉皇逃跑時丟掉了項鍊。平庸、老實的羅瓦賽爾先生完全屈服於妻子的虛榮心,缺乏應有的理智和思想,就象完全屈服於妻子的貪婪的可憐的老漁夫,他們一個把自己投入了十年沒日沒夜的艱辛生活之中,一個喪失了到手的幸福生活。

朋友福雷斯蒂埃太太:

朋友有意無意的疏忽是悲劇的根源。如果這樣認為的話,那麼福雷斯蒂埃太太為什麼要說出真相?福雷斯蒂埃太太“非常激動,抓住了她的兩隻手”,叫嚷著說出了真相。這難道是福雷斯蒂埃太太在演戲?我看倒是顯示了她的驚訝、純真。

作者莫泊桑:

作者持“宿命論”的觀點。作者認為是“人生的偶然性”改變了羅瓦賽爾太太的一生。

主題的再探討:

作者在作品中旗幟鮮明的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觀,我們為什麼又要費力的去解讀為“諷刺了什麼、批判了什麼”呢?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三個生活中的“普通人、小人物”,他們既不是善的代表,也不是惡的象徵,他們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在他們身上,既有人性的閃光點——真誠,善良、守信、堅強,又有人性的弱點——愛慕虛榮、追求享樂、安於現狀等。是什麼決定了這一群人的生活,甚至使他們是人生軌道發生逆轉。我想這才是作者真正試圖回答的人生難題。作者只是向我們展示了他思考認知的一個方面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項鍊》與《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皇帝的新裝》這兩篇寓言故事在主題和思想價值方面極其相似。因此作家莫泊桑更象一個社會學家、解剖家、思想家,而不是一個批判者。

其次,故事情節具有“寓巧合於自然”的特點,情節發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從大的方面來說:

收到舞會請柬,借項鍊,失項鍊,賠項鍊,偶然知道真相,無一不既巧合,又合乎情理。從小的方面來說:

借項鍊時的遲疑、焦慮,借到項鍊後的忘情失態;舞會上的瘋狂、陶醉、成功,舞會後的慌忙逃離;十年前的痛苦、自卑,十年艱辛後的坦成、樂觀,都合情合理,極為精巧。尤其是出人意料的結尾,留下巨大的懸念,令人深思。如果沒有這個意料之外的結尾,小說的故事情節,依然完整。那麼,作者為什麼要加上這樣一條尾巴,難道作者的目的僅僅是“把生活真實的面紗撕開,露出它可怕的本面目”,並藉此諷刺羅瓦賽爾太太,增強小說的批判性?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比如,作者之所以加上這樣一條尾巴,難道不就是為了進一步的強調“人生的偶然性”嗎?的確,當羅瓦賽爾太太終於償還清了可怕的債務,準備開始新生活時,一次邂逅,將對她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面對可怕的真相,羅瓦賽爾太太將何去何從?

根據以上的理解,我設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①把握小說的基本故事情節。

②重點是鑑賞小說情節特點。

③難點是探究小說的主題。

這樣設計,抓住了作品的基本特徵,重點難點鮮明突出,防止面面俱到的錯誤的發生。

二、 說教法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的教,不單純是傳播知識、培養技能、提高思想認識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良好的探究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不僅要能做到抓住作品的基本特徵,還應力求做到“方式方法的多樣性”,要力求做到“寓教於樂”,讓學生樂學、學有所獲。

我的課堂教學設計如下:

1、 朗讀作品精彩片段(借項鍊時,借到項鍊後,舞會上,舞會後。要求學生在朗讀時體會作者創作手法的妙處。)

2、 鑑賞小說情節特點,展開想象並續寫故事。

3、 探究小說主題。

4、 精彩片段表演。(小說結尾部分羅瓦賽爾太太與福雷斯蒂埃太太的偶然相逢。)

這樣設計,既突出了重點,從多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又體現了我採用多種教學手段,達到“寓教於樂”目的的理念。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安排如下:

首先,要求學生通讀作品,並用小標題概括小說的情節。

接著,朗讀作品的精彩片段。

第三步,精彩片段表演。

第四步,鑑賞小說情節特點。

第五步,探究小說主題。(出示各種觀點,師生共同探究)

第六步,展開想象並續寫故事。

第七步,課後探究:

《項鍊》究竟是一出悲劇,還是一出喜劇?“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究竟是斷送了羅瓦賽爾太太,還是成就了羅瓦賽爾太太?

這樣設計,由淺入深,層次分明,符合認知規律。課後探究是課堂教學的延續,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6

今天的課題我說課的題目是《采薇》,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流程、說板書設計、說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采薇》是語文版國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小雅》,描寫了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思鄉之苦的戍邊士兵在歸家途中的所思所想,這首詩雖然沒有《關雎》《蒹葭》等名氣大,但也是傳誦千古的名句,充分體現了《詩經》“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豐富學生的古典詩歌文化常識,提高他們的詩歌鑑賞能力。

根據新課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以及八年級學生詩歌鑑賞能力較弱的現狀,我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瞭解《詩經》文化常識,反覆誦讀,疏通文意。

能力目標:品味詩歌獨特的語言美、音樂美;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目標:把握戍邊士兵思念家鄉以及厭倦戰爭的複雜情感。

教學重點:反覆朗誦,賞識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二、說教法及學法

(一)說教法

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誦讀法、提問點撥法進行教學。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如果學生一味死讀書,不求甚解,最後仍是“過目皆忘”。這就需要我們為師者在教學過程中多一點實質性的、能讓學生受用不盡的`讀書方法指導。如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提問點撥法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藝術價值、現實中的戰爭、民歌題材進行探究,體現語文課堂的人文性。

(二)說學法

將在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領學生如何學習詩歌,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及審美感受能力。將疏通文意和理清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說教學流程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如下:

(一)、匯入,瞭解《詩經》常識

生活中少不了詩,少不了歌,在我們這個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請大家欣賞兩首。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裡,詩歌長河的源頭又在哪裡?請大家跟老師一起去尋找。

你是一條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來邊唱邊走

多少人翹首追溯你神祕的源頭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風”——土風民謠,淳樸自然

“雅”——諸侯朝會,貴族歡宴

“頌”——宗廟祭祀,樂舞翩翩

直陳、比喻、託物抒情

你的語言是賦、比、興

因了你,“風騷”成為文學的雅稱

你就是《詩三百》

人們還恭敬地稱呼你《詩經》

(二)、自主學習

朗讀要求:初讀正音,把握節奏,要讀得字正腔圓。再讀解意,把握行式,要讀得韻味深長。吟唱詩歌,品賞詩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學習一:請從以下活動中任選一個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現代漢語通順地翻譯全詩。

二、小組合作。把這首詩譯為現代詩,語言流暢,能押韻更好。

三、交流活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作的內容與表達的情感。

自主學習二:詩歌美好的詩情畫意讓人沉醉,走出詩歌,讓我們以探究的眼光,去尋覓本詩美的根源。請同學們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發現詩歌中的美詞美句,體會篇章的美。

(三)、提問點撥:

問題1:感情基調?悲傷

問題2:為什麼在歸家途中還要悲傷?

材料: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解析:詩人被貶在外,家人音訊全無,終於踏上歸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擔心家人為自己所累,團圓之夢成為泡影,越接近家鄉越是擔憂。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

答案:歸家喜悅因為對家人、自身命運的擔憂而變得無比沉重。

路途艱難,又飢又渴的現狀。

回憶過去,痛定思痛。

問題3:如何表現士兵的哀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以景寫情,情景交融意象:楊柳、冬雪

(2)對比

以樂景寫哀,以以往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艱難,飢渴難耐,情景淒涼,語調低沉、蒼涼。

(四)聯絡現實

如果文中的戍卒穿越時空來到今天,遇見從伊拉克戰場歸來的美國士兵,他們會有怎樣的一番對話?

(五)作業:

一是朗讀背誦課文;

二是蒐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與課文比較,體會《詩經》民歌的源遠流長。

四、說板書設計

設計思路是舉綱張目,以線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綱目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研究綱與目及目與目是怎樣聯結起來的,讓文章思路變成了學生思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背誦、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說教學反思

參與本課堂學習的學生為八年級學生,對《詩經》瞭解較少,沒有學習過《詩經》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識也相對薄弱,因此對本文的教授我定位於誦讀欣賞,不要求過多糾纏於某一詞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夠從讀準、讀美、可唱的層面解讀本詩。對詞、句、篇章,也只是從聲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淺層次探究。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讓學生走進文字,發現美、感受美,在不斷追尋美的過程中激發愛母語、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7

1、教材分析: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為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篇課文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一單元同時入選的還有《爸爸的花兒落了》,《醜小鴨》,《外國詩兩首》以及《傷仲永》,縱觀全單元,雖然各篇文章文體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說,童話,詩歌,還有古文,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成長”。因此,本單元的學習應整體感知,總體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情,所言之理。此外,著眼於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啟發他們有意識地培養成長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品質。

(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散文,選自《朝花夕拾》,寫作此文時,魯迅時年45歲,全文語言一改魯迅雜文式的晦澀激揚,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麗,富有韻味的話語。全文描寫了作者童年看似幾個毫無關聯的生活片段,但字裡行間都洋溢著的一種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緊扣,因此,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散文形與神的關係,並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

2、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追求新鮮知識的童心

(2)學習兩相對照的文章結構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語言

(4)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由於作者所處的年代久遠,加上七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高階的鑑賞能力,因此,很難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難領悟所描寫景物之下籠罩著的主觀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應是教學的重點。

3、教學設想

(2)本課時整體感知文章,圍繞“童趣”這兩個字共同品味鑑賞文章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通讀整單元的課文,並通過書籍或網路的途徑選讀魯迅的生平。

此環節的目的在於以點帶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4、教學過程

1、匯入階段

導語:同學們,你們瞭解魯迅先生嗎?你知道他的家鄉在哪兒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魯迅先生成長的足跡吧。

A、匯入法

首先教師與學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師可以問學生

“同學們,你們的童年是怎樣的呢?覺得開心嗎?小時候都做了些什麼,有什麼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嗎?”之類的問題。目的在於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尋找到學生情感的爆發點。此討論預期的效果為熱烈,自由,但教師要注意控制時間

B、移情法

使用錄音機,播放一首《童年的回憶》,並對這首曲子作簡短的介紹。音樂也是一種審美。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徑表達情感的方法,陶冶心靈。

2、整體把握階段

A、誦讀法

再次使用錄音機,放課文錄音,使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B、活動法

教師先在黑板上書寫板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接著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文章,那麼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為什麼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呢?學生會回答說是因為主要描寫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的兩個地方,教師聞言可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下面畫上下劃線。那麼教師可以接著提問:那這兩個地方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呀?假如你是作者,你會比較喜歡哪一個地方呢?為什麼?魯迅先生經歷過的事情比如說捉蟋蟀,聽鬼故事等等,你們有沒有經歷過呢?還記得那時候的心情嗎?

因為都是與學生情感,生活經驗相似的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C、填充提綱法

教師在黑板上給出一個初步的提綱。接著可以說:經過同學們剛才熱烈的討論,相信大家已經把握到了兩個不同地方的特點,那麼,下面請同學們上來用最簡練的語言把這個提綱補充完整。

此環節還可以採用分組的方法,激發學生的競爭和團結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後讓全班學生評價各個提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此環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系統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鑑賞階段

A、朗讀法

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取一個自己最為喜歡的描寫片斷並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讀,並告訴大家為什麼喜歡這個片斷。教師可以從表達技巧語言的遣詞造句等方面教會學生初步鑑賞散文的方法。

B、質疑法

比如學生會問“為什麼私塾裡的先生不回答我關於怪哉蟲的問題?”老師的這種做法好不好呢?為什麼等等。在一環節中老師不要急著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應該問學生“你們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嗎?”這樣可以避免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此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是點撥和引導學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總結昇華階段

A、前面已經說過,此文作於魯迅45歲時,選自《朝花夕拾》,鑑於七年級學生的思想水平,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這個時期魯迅先生的生活狀況,並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之時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閒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苦悶或是挫折時應該如何排遣和調整自己的心情,並有意識地開始學會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C、全文洋溢著天真的童趣,全文取勝的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童心”兩個字。

教師可以通過文學家,科學家,漫畫家等人的事例告訴學生保持童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5、作業設定

寫一篇文章,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篇幅可長可短,提倡“我手寫我心”的作文思想。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8

一、教材分析

《觀潮》是現行國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單元提示中已明確指出:學生要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覆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並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觀潮》是全文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用鏡頭攝像的筆法分別寫出潮來之狀,演兵之形,弄潮之勢,觀潮之盛。這篇文章通過正側面描寫結合,白描與細描相結合,寫景與記事相結合,較好地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奇偉壯麗,又展現了南宋都城的風景畫、風俗畫,表現了人與自然搏鬥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滅亡之後對過去生活的留戀之情。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詞。

(2)引導學生了解南宋時的觀潮活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反覆誦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獨立翻譯課文,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提供同題材的不同體裁的作品,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讚美自然的豪情,爭做時代的弄潮兒。

三、說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 研讀課文,整體感知精彩的場面描寫,精巧的結構安排。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了解南宋時的觀潮活動。

四、說教法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就是告訴我們教學方法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物件等因素進行合理的安排。為此,在這堂課裡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

1、激趣匯入法:文言文的字詞句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語言習慣距離較大,學生較難讀懂,這是他們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堂課裡,我利用國小四年級的一篇同名課文,通過現代文方便理解的特點,讓學生對文章描寫的情景有初步的瞭解,並通過古人與今人對觀潮的熱情和看法匯入課題。

2、小組競賽法:據研究表明,大腦處於競賽狀態時的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為此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了難易結合的朗讀、譯讀、賞析和表演競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通過競賽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激發了學生的團體榮譽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競賽中主動的獲取了知識。

3、實踐鞏固法: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提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有助於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的活動。”在這節課裡,我安排了一個“學做主持人”的環節,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來介紹錢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觀眾的反映。這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極大的激發他們學語文的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多媒體輔助法: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它們的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對學習的知識就越容易理解和鞏固。錢塘江大潮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遙遠,藉助多媒體可以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優美壯觀的畫境,它能帶給學生在聽覺、視覺等感官上極大的享受。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散文語言文字的優美。

五、說學法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文言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這篇課文,我要求學生使用以下學習方法逐步地掌握課文內容:

1、藉助文下注釋、工具書排除文字障礙。文言文言簡意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閱讀時也很難一目瞭然,中學生養成閱讀註釋、查閱工具書的習慣,不僅能夠初步達到“瞭解內容”的要求,還可以為課外閱讀開拓廣闊的天地。

2、反覆誦讀,積累語言材料,培養語感:在文言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讀通課文,理解文意,必須讓學生反覆誦讀。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通過反覆的誦讀,自然而然就能積累語言材料,提高朗讀能力,形成一定的語感。

3、用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閱讀課文。即不動筆墨不讀書。好的閱讀方法,能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自行閱讀、自己註解、自我圈點、自我評註,直接在閱讀材料上畫上思索的軌跡,打上認知的烙印。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習慣,還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提高寫作水平。

六、說教學程式

(一)開講激趣、導語引入。首先我在螢幕上展示國小課文《觀潮》,讓學生欣賞。這篇現代文會將學生與文言文的《觀潮》拉近距離,同時,也會引發他們的好奇心:相隔幾個世紀的錢塘江大潮有多大變化呢?古人和今人觀潮的熱情是不是一樣呢?然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回顧了國小課文《觀潮》,現在我們要學習南宋文學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題目也是《觀潮》。這兩篇文章作者不同,寫作的時間更不同,但他們所描繪的都是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讓我們來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錢塘江大潮有何異同。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過渡到對新課的學習。

(二)朗讀課文,瞭解大意。朗讀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學生試讀,這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一個檢測;其次是教師範讀,這是對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最後是學生仿讀,這也是一個學習與改進的`過程。通過反覆地朗讀,學生可以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對課文內容也會有一個大概印象。緊接著我給出一道思考題:這篇課文描繪了哪幾幅畫面?經過分析可以看出課文中的四個自然段,剛好描繪了四幅畫面。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歸納成:海潮圖、演習圖、弄潮圖、觀潮圖。這樣,學生對於文章內容就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

(三)小組合作,分析課文。 我把全班分為四個小組,一個組分配一個自然段,即一幅畫面。要求四小組以競賽的方式完成兩項任務:

1、找出本段的重點字詞,能夠用自己的話翻譯句子。

2、選擇你最喜歡的語句,試做簡要的賞析。

這兩項任務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依據他們答題的情況、小組參與面與課堂上的表現計團體得分。這個環節是這堂課的主體部分,教學的重難點都在這裡得到解決。採用小組競賽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在團體榮譽感和好勝心的驅動下,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找出文中的重點字詞和翻譯句子是一項非常簡單的任務,學生藉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就能較好完成,而賞析文中優美的語句則是一項略有難度的任務,可以提示學生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這樣就可以降低這道題的難度係數。文中可圈可點的地方比較多,比如海潮圖中對潮水的描寫,運用了不少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像“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就將潮水形、色、聲、勢幾方面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再比如觀潮圖中,描寫觀潮人群的密集,實際上是從側面襯托江潮之勢和水上表演之精彩,這些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都值得學生去揣摩和品析。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要求他們並運用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為答題作好準備。只要學生說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認可。 這種競賽活動不光可以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也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作為教師的我,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覺得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訓練。當兩輪緊張激烈的競賽結束,同學們極有可能意猶未盡,可以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給出一道創新題:七百多年過去了,人事已非,而錢塘海潮盛景依舊。如果你是觀潮盛景的直播現場主持,請根據學完本課後印象,用自己的語言向觀眾介紹最打動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畫。(這道題其實也是對課文內容的鞏固,但並不是單純的翻譯課文,而是要求學生運用豐富的想象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再創造,同是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臨場發揮能力的訓練。)為了讓學生儘快地進入角色,我在螢幕上展示錢塘潮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來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優美動聽的旋律、直觀形象的畫面,加上學生精彩的解說,一定會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受到這大自然的神奇與壯美。最後對以上的比賽作小結,計算出總成績,評出優勝組給予鼓勵,也要對錶現突出的學生加以表揚。但我想,這個時候勝敗已經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個活動中,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全心地投入、收穫了知識,那麼他們都是勝利者。到這裡,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已經達到了。

(五)複習鞏固、佈置作業。我再次和學生一起回顧課堂內容,梳理知識要點。之後佈置作業:比較兩篇《觀潮》在內容上和語言上有何異同?我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並學習其寫作技巧。由於時間的關係,這道題可以在課後完成。

七、板書設計:

潮來之狀

觀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寫

弄潮之勢

觀潮之盛——側面烘托

語文說課稿國中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本文是一篇介紹雲和天氣關係的科普文,文章成功運用了分類說明、打比方說明等方法,使得內容準確生動、層次明晰。

鑑於這種分析,我認為該課的教學目標應確定為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峰巒、預兆、輕盈、均勻、崩塌、瀰漫、徵兆、一霎間、千姿萬態、變化無常”等詞語。

2.反覆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於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能力目標

1.複習鞏固比喻的修辭手法,積累文中比喻,體味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2.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特別是打比方和分類別。

3.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教學難點: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雲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二.說教法

1. 結構、層次:從學生活動角度主要設計為三個環節:快速閱讀整體感知——選點品讀——遷移擴讀。

2. 具體方法:

(1).朗讀法。本文雖是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描摹細緻、用語準確,反覆誦讀中體會生動說明的好處。

(2).觀察與聯想。本文語言生動,表述形式多種多樣,作者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通過細緻的描繪勾畫出了千姿百態的雲。

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實踐中觀察和總結,激發豐富的聯想,鼓勵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3).圖表概括法。課文主體部分重點介紹怎樣看雲識天氣,這部分涉及的雲層、光彩種類繁多,變化複雜,可引導學生通過列圖表,使之結構層次清楚,內容明確。

3.手段及依據:教學手段方面,設想運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做到實用、有效,不搞花樣。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點作資料參考,圖片畫面的運用也僅為激發聯想想像而設,堅定語文課堂“文字學習為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立場。

三.說學法

學生在充分預習、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必須掌握以下學法:

自主學習法 要求學生必須學會使用工具書,養成看課文註解,自學課文的好習慣,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後及時複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讀準字音、理解課文內容。我國的當代教育家魏書生、錢夢龍、黎世法等人的教學論都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法。

誦讀品味法 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後,能通過反覆涵詠朗讀品味,讀出文中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可以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

創造性學習法 要求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大膽創新的精神,學會聯想、想象、體味、感悟、遷移、轉換,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新的東西來,嚐到學習與創造的成功的喜悅。我國著名教育家王森然的王氏教學理論以及徐錦熙的三段教程論都特別重視學生的發展性創造實踐,日本東京文理大學的垣內鬆三教授的教育理論也極力推崇讓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足見,創造性學習法是有其較強科學性的。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板塊之一:快速閱讀活動。活動目的——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閱讀全文並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切合文題揭示雲和天氣關係的語詞是什麼?它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2)有關雲和天氣的關係,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出說明角度變化的語雨、句。

(3)全文是按什麼說明順序來寫的?

提示:你從哪些語句中可以發現文章的層次結構,並由此概括出主要內容?

【方法積累】:在閱讀中抓住關鍵語句(過渡句、總領句、段中心句、總結句),有助於發現文章層次結構,熟悉課文內容。

(4)課文主體部分對雲和天氣關係的具體細緻的介紹,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具體分析其作用。體會生動說明的妙處,掌握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教學板塊之二:選點品讀活動。活動目的——列表歸納雲與天氣變化關係,掌握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列表分析雲與天氣關係——輔以圖片,讓學生閱讀後直觀感知各種雲彩變化和天氣變化的對應關係。

(1)語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過分類別的方法表現出來的,請以簡表的形式列出晴天雲的形態變化、特徵以及預示的天氣變化等情形對比。教師指導學生完成。

(2)第4、5、6段的寫作思路與第3段相同,請學生仿照對第3段的分析以圖表的形式標示這三段的內容要點。

學生合作完成,教師適當引導。

教學板塊之三:課堂練習及延伸閱讀。活動目的——體會語言的生動性,掌握本課的說明方法,識記一些關於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1.本文的語言生動形象,又十分準確。在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體會其表達效果。

2.下面一段話的句序被打亂了,將理順後的句序寫在後面的方格內。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說明方法或修辭手法。

4.如果將下面一段描寫天氣的語言改成天氣預報的語言形式,請用恰當的語言表述。

5、蒐集更多的看XX識天氣的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