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高中化學說課稿

說課稿7.26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化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化學說課稿

高中化學說課稿1

大家好,我要講的這節課是《*****》。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四個部分對本節課作如下說明: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簡要說明本說課的內容來自哪一學科、哪一冊書、哪一

章節)

(二)、本說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

按照《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為貫徹實施《****教學法》,結合校學生實際學情確立如下三維目標:

(或者這樣銜接:根據教學大綱和本節教材的特點,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或者這樣銜接: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2、難點 ***********是本節課的難點

3、確立依據

二、說教法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我覺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

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聖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或這樣銜接:教學方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本節課我通過啟發學生髮現問題。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採取啟發-掌握式教學方法並充分發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二)、教學手段

(三)、教學媒體的運用

(根據教學內容和採取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做到授之於漁)

三、說學法

(一)、學習方法

(二)、能力培養

四、說教學程式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結合化學新教材的編寫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如下嘗試:

(或者這樣銜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教學中應以讓學生掌握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和常見反應為主,不宜把問題向縱深引申。我對本節課的安排如下:)

(或者這樣銜接:教與學有機結合而對立統一。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體現,教師必須善於駕馭教法,指導學法,完成教學目標,從而使學生愉快地、順利地、認真地、科學地接受知識。

本節課教學設計、意圖如下:)

(一)、新課匯入

熟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絡實際,呈現給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素材,這將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新知識的學習

(三)、檢測訓練

(四)、總結鞏固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時要體現出程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

說課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不能搞一刀切。應因材、因時、因地、因人(學生、教師)的不同採取不同的說課方式和方法,提高說課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高中化學說課稿2

一、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鈉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點之一,本節知識是鈉單質性質的延伸和發展,鈉單質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轉變為鈉的化合物,所以鈉單質和鈉的化合物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係。只有既瞭解了鈉單質的性質又瞭解了鈉的化合物性質,才會比較全面的瞭解鈉這種金屬。通過鈉單質及鈉的重要化合物的學習,既複習鞏固了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反應,又為學習其他幾種重要金屬化合物奠定基礎和提供理論模式。

2、教學目標

根據《化學課程標準》,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掌握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2)、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對比實驗,學生能瞭解兩者性質的差異、掌握二者的轉化關係及鑑別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對比學習,學生應初步掌握對比、推理、歸納的能力。

2)、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實驗和探究。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的過程,學生更容易體會到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到動手合作的樂趣,在交流中養成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

2)、通過學習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對世界制鹼工業、我國化學工業作出的巨大貢獻,增加學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及學生特點和已有知識,我確定如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過氧化鈉的性質,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轉化。

教學難點:Na2O2的性質。

二、說學情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以及鈉單質的性質等知識,能夠對化學反應的得失電子情況及離子反應的本質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來研究物質的性質,可以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對比,歸納出實驗結論。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課程標準確定的“課程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有助於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課程性質,結合以上的學情,我確定了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設疑激趣、實驗探究、分析對比、理論聯絡實際等教學方法。以趣味實驗→產生疑問→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的程式進行教學。

2、學法: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綜合運用的學習方法和實驗探究、對比討論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生入境

設計“滴水生火”趣味實驗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用學生思維。

第二環節:知識探究、思維培養

1.“滴水生火”實驗探究

通過實驗首先讓學生觀察Na2O2的樣品,得出Na2O2的物理性質。緊接著設疑:水一般用來滅火,而我們的實驗卻是滴水生火?

棉花為什麼能夠燃燒?燃燒需要什麼條件?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層層遞進,將學生對Na2O2和H2O反應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著從方程式的角度對反應進一步進行分析,得出Na2O2中的-1價氧元素化合價既升高又降低,強化了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5分鐘)

2.“吹氣生火”實驗探究

結合上述對Na2O2與H2O反應的探討,又引入 “吹氣生火”實驗,學生很自然地得出Na2O2與CO2反應的產物。同時我引導學生聯絡人在呼吸時吸入的是O2,撥出的是CO2的實際,講述Na2O2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潛水艇裡作為O2的,這樣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絡起來,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在妙趣橫生的實驗探討中,學生帶著強烈的興趣學習,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然後在多媒體上以表格的形式總結歸納Na2O與Na2O2性質。(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8分鐘)

為了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得以應用和鞏固提升,我設定瞭如下兩個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鈉著火了怎麼辦?

【交流思考2】鈉單質放置在空氣中,最終變成了什麼物質?

以上兩個問題的設定,既是對鈉的氧化物知識的複習和運用,又自然而然的引入了Na2CO3與NaHCO3知識的教學。(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4分鐘。)

第三環節:Na2CO3與NaHCO3性質對比

對於Na2CO3與NaHCO3兩者溶解性差異實驗及水溶液性質的檢驗。操作比較簡單,但有些差異比較細微,除了需要用眼仔細觀察外,還需要觸控感受。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實驗。採用了分組討論,實驗探究的方法。這樣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觀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6分鐘)。

Na2CO3與NaHCO3熱穩定性實驗探究。我設定的是演示實驗,通過一組對比實驗,學生通過觀察,很容易得出兩者熱穩定性的差異。

實驗做完後,在多媒體上的表格中總結歸中Na2CO3與NaHCO3性質對比。(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8分鐘。)

在完成Na2CO3與NaHCO3性質對比後。我又設定兩個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如何除去Na2CO3固體中的NaHCO3?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交流思考2】如何鑑別Na2CO3和NaHCO3?

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完成以上兩個問題,我及時給予點評、總結。(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6分鐘。)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

此時,教學活動已接近尾聲,我啟發學生回顧、再現知識,並把本節課的主幹知識寫到黑板上,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3分鐘。)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五、說板書

本節課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所以板書主要簡明扼要的寫出Na2O與Na2O2,Na2CO3與NaHCO3的主要性質即可。(見附表)

教學評價:

本節課依據構建主義理論,我設定了“滴水生火”和“吹起生火”兩個趣味實驗,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從而使學生很想知道什麼物質具有這樣的性質,激發起學生強力的求知慾。營造了很好的課堂情趣。同時又依據知識特點,用實驗探究來完成對鈉的幾種化合物的認識,充分體現了化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主體意識。既提升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又可以使學生學習到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品德,除此外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學習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來,使學生一目瞭然。完成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上升,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板書設計

鈉的重要化合物

一、 Na2O與Na2O2

1. 物理性質:色、態

2. 化學性質

Na2O2與H2O反應:2Na2O2+2H2O=2 NaOH+ O2↑

Na2O2與CO2反應:2Na2O2+2 CO2=2 Na2CO3+ O2

3. 用途:

二、 Na2CO3與NaHCO3

1. 物理性質:色、態、溶解性

2. 化學性質:

(1) 與酸反應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2) 熱穩定性 2NaHCO3=Na2CO3+H2O+CO2↑

(3) 用途

高中化學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簡析

本節是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第一冊第六章第二節的內容,教參建議安排一學時來完成教學。本節內容是本章的一個重點,也是高中化學的重點之一。是高中教材中詳細講述集氧化性、還原性於一身的酸性氧化物。並且此部分很多內容與日常生活、環境問題有密切的關係, 能培養學生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教材從“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質和用途”、“它對人類有危害嗎”這兩個問題開始,引出本節的主要內容,並依次介紹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二氧化硫的汙染等知識,知識編排得有條理。其中安排的“二氧化硫的用途、二氧化硫的汙染”,特別是文中安排的家庭小實驗——測定雨水的pH等內容,與現實生活環境密切聯絡,需要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此外,通過本節的知識,向上可以和第一節硫的知識聯絡,向下可以和第三節硫酸的知識和第四節環境保護的知識聯絡,有助於形成以化合價為主線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識網路,和整章知識的系統化,同時,可以鞏固和提高對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認識。

㈡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使學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⑵使學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⑶使學生了解二氧化硫對空氣的汙染及其危害,加強環保意識,做珍愛家 園——地球的主人。

2、能力目標

⑴培養學生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和設計實驗、觀察實驗、分析實驗的能力。

⑵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指導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方法,提高對元素 化合物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⑶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⑷培養學生利用化學知識化害為利的科學思想。

3、情感目標

⑴通過化學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培養學生以實驗事實為依 據,嚴謹求實,勇於創新的科學品質。

⑵通過對二氧化硫對空氣的汙染及其危害的學習,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 環保責任感和使命感,做珍愛家園——地球的主人。

㈢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2、教學難點

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與確定

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要結合教學內容、學生情況、教師自身素質等三方面的因素來考慮。其原則是: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啟發。本節內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識,文中安排了2個演示實驗和1個家庭小實驗,有很多內容與生活環境有關,再結合高一學生的年齡生理、心理特點、基礎知識等實際情況,採用情境激趣法、隨堂實驗法、演示法、對比法、自學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

三、學習方法的指導

1、運用所學理論指導元素化合物的學習。

在學習“二氧化硫與氧氣的反應”時,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理論和質量守恆定律推寫“二氧化硫與氧氣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通過分析二氧化硫中硫元素 的化合價及其在硫元素所有化合價中所處的位置,推出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 還原性。

2、對同類知識運用對比法,加深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在學習“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時,通過二氧化硫與氯水的漂白原理、反應型別、穩定性、與品紅溶液作用、與紫色石蕊試液作用等專案的對比,加深對二氧化硫與氯水等物質的漂白性的有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學程式

㈠新課引入

先播放一段《酸雨》的教學錄影,然後提出問題:形成酸雨的罪魁禍首是什麼物質?它是一種怎樣的物質?它有哪些性質?讓學生思考並回答。學生觀看了錄影後,容易回答出第一個問題,但不能回答出第二和第三個問題,讓學生留下懸念,這樣就很自然地把學生注意力引向新課的學習。

㈡新課教學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

①學生實驗:將事先收集滿SO2的小試管用膠塞塞好,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 SO2的顏色、狀態,並聞氣味。讓學生回答並板書。

②利用相對分子質量的大小比較,引導學生得出SO2與空氣的.密度大小關係。

③學生實驗:將另一隻事先收集滿SO2的小試管用膠塞塞好,發給學生,讓學 生按課本【實驗6—1】的方法完成實驗,要求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原因並 得出結論。讓學生回答,教師說明並板書。

④通過上述“滴有紫色石蕊試液的水變紅”這一現象,引導學生判斷是屬於SO2 的物理或化學性質,引出“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的新課;通過引導學生分析 其原因,引出“二氧化硫與水的反應”這一化學性質。邊講邊板書。

2、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⑴二氧化硫與水的反應

①引導學生得出二氧化硫與水反應生成亞硫酸。

②根據“二氧化硫溶於滴有紫色石蕊試液的水中,使水溶液變紅,長時間放置後, 溶液又重新恢復紫色”這一事實,說明亞硫酸的不穩定性,進而說明“二氧化 硫與水的反應”的可逆性,並簡單說明“可逆反應”的特徵。

③複習“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④讓學生判斷“二氧化硫與水的反應”是否屬於氧化還原反應,通過分析二氧化 硫中硫元素的化合價及其在硫元素所有化合價中所處的位置,引導學生得出二 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還原性,並引出“二氧化硫與氧氣的反應”這一化學性質 的學習。

⑵二氧化硫與氧氣的反應

①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理論和質量守恆定律引導學生寫出“二氧化硫與氧氣的反 應”的化學方程式,並說明反應條件與反應的可逆性。

②講述SO3的性質。

③簡單說明二氧化硫還能與氯水、溴水、碘水、KMnO4等強氧化劑,H2S等還原 劑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④演示:【實驗6—2】,引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這一化學性質的學習。

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①通過實驗現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漂白不穩定,在一定條件下, 被漂白的物質又會恢復原來的顏色。

②通過二氧化硫與氯水的漂白原理、反應型別、穩定性、與與品紅溶液作用、與 紫色石蕊試液作用、等專案的對比,加深對二氧化硫與氯水等物質的漂白性的 有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③提問學生:SO2能使溴水、碘水、高錳酸鉀溶液褪色,是否表現了SO2的漂白 性。作出解釋。

3、二氧化硫的用途簡單講解。

4、二氧化硫的汙染

①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和看錄影。

②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評價二氧化硫,並指定學生分甲、乙兩方對二氧化硫的利弊 進行辯論。

㈢課堂小結

歸納本節書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好“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教育學生要加強環保意識,增強環保責任感和使命感,做珍愛家園——地球的主人。

㈣佈置作業

P129 第五題。

2、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a、 SO2與水反應 SO2 + H2O ? H2SO3

b、SO2與鹼的反應 SO2 + 2NaOH == Na2SO3 + H2O (亞硫酸鈉)

SO2 + Ca(OH)2 == CaSO3↓ + H2O

SO2 + CaSO3+ H2O == Ca(HSO3)2

2SO2 + Ca(OH)2 == Ca(HSO3)2

(2)還原性

a、與氧氣的反應 催化劑

2SO2 + O2 ? 2SO3

(SO3 :無色固體,熔點(16.8℃)和沸點(44.8℃) 都比較低。

SO3 + H2O = H2SO4 ( 放熱) ——工業上制硫酸)

b、與鹵素單質的反應( Cl2、Br2、I2 )

SO2+Cl2+2H2O==2HCl+H2SO4 SO2+Br2+2H2O==2HBr+H2SO4 SO2+I2+2H2O==2HI+H2SO4

(3)氧化性——二氧化硫與硫化氫的反應

+4 -2 0

SO2 + H2S == 3S↓+ 2H2O

氧化劑 還原劑

(4)漂白性:可以使品紅溶液褪色,但生成的白色物質不

穩定。(鑑別SO2)

2、二氧化硫的主要用途

⑴製造硫酸

⑵可以漂白白紙漿、毛、

絲、草編制品等。

⑶殺滅黴菌和細菌作食物和乾果的防腐劑。

二、SO2的汙染

高中化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例項或通過實驗探究,介紹金屬化合物的主要性質。

本節課的知識是鐵的化學性質知識的延伸和發展。教材從鐵在地殼中含量僅次於氧、矽和鋁為引入,以及在介紹鐵的氧化物時,列舉了氧化鐵作為塗料在生活中的常見應用,說明了研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意義與價值。在介紹鐵的氧化物、鐵鹽和亞鐵鹽性質時,以實驗探究為手段,重點介紹了Fe(OH)2的、Fe2+的還原性與Fe3+的氧化性。

2.教材內容編排注意與第一、二章知識的銜接。

本節課教材內容突出了課程標準中要求的鐵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質,並且注意與已學知識的聯絡與銜接,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和解決新的問題,並逐步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網路:

(1)與“物質分類”知識的銜接。本節對鈉、鋁、鐵、銅四種重要金屬的化合物的性質按氧化物、氫氧化物和相應鹽的順序編寫。同類化合物的性質有許多相似性,這樣編排便於從一類化合物的性質中找出共性,形成規律性的知識,有利於對同類其他化合物的`認識和推斷。例如:鹼性氧化物與酸反應,鹼與酸反應,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筆帶過,沒有安排相應實驗來介紹。

(2)與“離子反應”知識的銜接。離子反應代表了反應的實質,教材“學與問”欄目中要求學生根據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鹼,寫出它們與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與酸的反應、鐵鹽和亞鐵鹽性質均以離子方程式書寫,充分體現了與“離子反應”知識的銜接。

(3)與“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銜接。Fe3+與Fe2+相互轉化的實質就是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這是本節課一個重點內容。教材以實驗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強還原劑、Fe2+遇到強氧化劑的變化,正是利用化合價變化來對反應型別進行判斷。

3.通過對實驗探究獲取知識與培養能力

教材介紹Fe(OH)2的製備與性質、Fe3+離子檢驗、Fe2+與Fe3+相互轉化等知識的介紹,主要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象背後所反映的物質性質。做好幾個教材安排的幾個實驗,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與分析能力。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鐵的氧化物和鐵的氫氧化物的物理性質。

(2)初步掌握鐵的氧化物和鐵的氫氧化物的化學性質,通過對灰綠色沉澱成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2價鐵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質。

(3)知道溶液中Fe3+的檢驗方法。

(4)知道Fe3+與Fe2+之間能夠相互轉化,能從氧化還原的角度分析轉化發生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初步學會從物質分類和氧化還原的角度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

(2)通過對鐵的化合物氧化還原性的預測,初步學會用氧化還原反應理論研究物質氧化還原性。

(3)通過對鐵的化合物實驗演示與探究活動,初步學會通過實驗研究物質化學性質的思路和方法。

(4)通過對“氫氧化亞鐵”製備實驗條件的思考與交流,初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品質。

(2)體驗學習過程中新舊知識的銜接和運用,逐步培養學生主動運用知識、遷移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三、說方法

1.運用分類的方法,根據物質所屬類別(金屬氧化物、鹼、鹽)預測物質性質

2.整合實驗過程,設計問題情景進行引導、啟發式教學

本節課安排了3個實驗,氫氧化鐵與氫氧化亞鐵的製備、Fe3+離子的檢驗以及Fe3+與Fe2+的轉化。相對而言本節課實驗的內容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質或是Fe2+與Fe3+的轉化,均涉及到+2鐵元素的還原性這一特點,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為此,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對把“Fe(OH)2的製備與性質實驗”、“Fe3+離子的檢驗”和“Fe2+與Fe3+的轉化”三個實驗進行整合,同時設計了幾個問題情景,以起到優化課堂效率,形成知識系統的作用。

同時,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能夠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與思考,發揮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

四、說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閱讀課文關於鐵的氧化物的介紹,利用分類法歸納FeO、Fe2O3、Fe3O4的性質,填寫以下表格:

【學生實驗1】氫氧化鐵、氫氧化亞鐵的製備與Fe3+離子檢驗(整合實驗)

實驗步驟:

①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2mLFeCl3溶液,另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2mL新制FeSO4溶液(在大燒杯加入鐵釘與稀硫酸反應得到,並保持Fe與H2OS4反應不斷進行,放在公共藥品臺上,學生自行取用)。

②先往兩支FeSO4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和KSCN溶液(動作要迅速),觀察與記錄現象。再往兩支FeCl3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和KSCN溶液,觀察與記錄現象。

【問題情景1】閱讀課文,結合實驗現象,思考與討論: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據什麼現象檢驗溶液中Fe3+的存在?Fe2+離子遇到KSCN會產生相同的現象嗎?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時間後,再次觀察溶液的顏色,出現了什麼變化?該變化說明了什麼?由此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3.Fe(OH)2沉澱是什麼顏色?為什麼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後生成的沉澱會出現顏色變化?

【師生小結】

1.含Fe3+的溶液遇KSCN溶液變紅,Fe2+離子沒有此現象,利用這一反應可以檢驗Fe3+的存在。

2.含Fe2+離子的溶液放置一段時間後,與KSCN溶液會出現紅色,證明生成了Fe3+,由此說明Fe2+溶液容易被空氣中的O2氧化為Fe3+。

3.Fe(OH)2為白色絮狀沉澱,但在空氣中因被氧氣氧化會而迅速變成灰綠色,最後變成紅褐色的Fe(OH)3沉澱。

【問題情景2】

1.從Fe2+被O2氧化為Fe3+,體現了Fe2+的什麼性質?除了O2,還有哪些物質可以氧化Fe2+?

2.若要實現從Fe3+轉為Fe2+的變化,需要加入什麼物質?

【學生實驗2】Fe2+與Fe3+的轉化,按照教材P61科學探究進行實驗,觀察與記錄實驗現象。

【問題情景3】結合實驗探究的現象,思考與討論:

1.Fe3+與鐵粉充分反應後的產物是什麼?如何證明?

2.回憶前面有關Fe2+的實驗,為什麼用Fe與稀硫酸製備FeSO4溶液,並保持鐵過量?

3.實驗中如何判斷Fe3+已充分反應?反應不充分對實驗結果有何影響?

【師生小結】

1.以鐵粉為還原劑,可以將Fe3+還原為Fe2+,此時溶液與KSCN不變紅,說明溶液中已無Fe3+離子。加入氯水後溶液重新變紅,說明前面反應的產物是Fe2+,遇到氯水後重新被氧化為Fe3+。

2.Fe與稀硫酸製備FeSO4溶液,並保持鐵過量,可以防止溶液中的Fe2+被空氣中的O2氧化。

3.往FeCl3溶液中加入鐵粉充分振盪試管,一段時間後仍有鐵粉過量,說明溶液中已無Fe3+(已充分反應)。若反應不充分,滴加KSCN後溶液會出現紅色,不能證明Fe3+已被鐵粉還原。

【問題情景3】學生課後思考與討論

通過學習我們指導,Fe2+離子和Fe(OH)2中+2價的鐵均易被氧化。根據所學的知識,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時,如何通過實驗條件的控制,製備較純淨的Fe(OH)2白色沉澱?

高中化學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上海市二期課改新教材高二化學的第一章第一節《應用廣泛的金屬材料——鋼鐵》的第一課時,它是國中化學金屬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本節內容意在於加強對金屬通識的瞭解,以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學生了解金屬的物理性質,熟悉金屬活動性順序及氧化還原理論等相關知識。

2.能力水平:學生具備一定的聯想和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閱讀有關資訊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建構對金屬的認識,感悟金屬材料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金屬的共性,推知金屬鍵的存在。

2.瞭解金屬冶煉和使用的歷史,感悟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

3.瞭解我國的金屬資源和冶煉現狀,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感悟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

教學難點:金屬鍵為何能決定金屬的共性。

五、教法、學法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生疑

上課伊始我利用一段視訊創設情境,這段視訊展示了形狀記憶合金的神奇功能,激起學生好奇心的同時,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結合學生對金屬已有的認識及教材資料庫中的內容“金屬之最”設立有獎競猜,展示金屬的特性及其對應的用途,接著創設一個問題情境:

盧瑟福當年為何選擇金箔做ɑ粒子散射實驗?

金箔的厚度僅為10-7m,卻是由幾百個金原子堆積而成的.,盧瑟福選擇金箔正是利用了金出色的延展性。這個問題使學生更進一步感受到物質的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係。

(2)提煉概括,科學定義

金屬個性有所不同,它們會不會有共性呢?引導學生回顧金屬的共性,並請學生根據金屬的共性進行提煉概括,嘗試給金屬下個定義。活動之後同學們很想知道自己下的定義是否科學?到哪裡尋找最權威的金屬定義呢?學生馬上想到上網查閱,此時教師指出網上資源雖很豐富,但其科學性有待甄別,同時指出獲得科學定義的最佳途徑之一是查閱辭海。

(3)質疑探究,追本溯源

金屬為何有共性呢?為了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提出兩個問題作為認知鋪墊。

1.離子化合物為何具有共性?——離子鍵

2.金屬為何都具有導電性?——自由電子

第一個問題能使學生意識到金屬的共性與其結構密切相關,第二個問題能夠順利引出構成金屬的微粒,從而進一步探究微粒間的相互作用——金屬鍵。由於金屬鍵這個概念比較抽象,用動畫演示給金屬通電或加熱時,金屬內部自由電子的運動情況,以及金屬受到外力作用時金屬原子是如何移動的,通過形象的動畫從微觀角度解釋了金屬具有共性的的原因,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理解了金屬的微觀結構與性質的關係,形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

(4)回眸歷史,直面發展

傅鷹教授曾說過:“科學給我們以知識,而歷史卻能給我們智慧。”為了使學生感悟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我將金屬的發現和冶煉史呈現給學生。

根據所呈現的資訊請學生思考:為什麼金屬的冶煉有這樣的先後順序?

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1.金屬活動性順序。2.金屬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態。3.金屬單質及其化合物的熔點。

4.金屬單質的還原性、金屬陽離子的氧化性。

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已有知識,還能使學生對金屬的冶煉原理有初步的理解。為了加強學生對人類使用金屬歷程的感性認識,設計了兩個問題:

1為什麼古詩中有這樣的描述:十年鑄一劍,而今天不僅有了不鏽鋼,還有適合各種需要的特種鋼?

2為什麼一百多年前,鋁曾經是比金子還要昂貴的皇室專用品,而今天卻成為尋常百姓家的日常用品?

這兩個問題能夠使學生體會到冶煉技術的發展使得金屬的應用更加廣泛,特別是合金的使用使金屬的用途達到前所未有的廣泛程度。本節課引入部分看到的神奇的天線就是用一種鈦合金製成的。

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對金屬性質的認識更加深入,它們的用途也更加廣泛。例如稀土金屬,每過3-5年就會發現稀土的一種新用途,平均每4項高新技術發明中就有1項與稀土有關。

鄧小平曾經引以為傲地說過: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正是說明了我國的稀土資源非常豐富。

中國稀土以佔全球約30%的儲量,承擔了全球95%的生產供應量。今年我國的稀土出口政策調整觸動了美國的神經,美國認為中國掌握了他們高科技武器的命門。西方國家大量購買我國的稀土卻對我國封鎖稀土應用技術,由於缺乏這方面的技術,中國只能出口稀土礦,再以高價進口深加工稀土產品。

通過以上討論,學生能夠體會到保護稀土資源和提高冶煉技術的重要性,真切地感受到提高國家的競爭力要依賴先進的科學技術,加深理解我國的國情和現狀,喚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課後思考

最後,我將“金屬交易”作為素材引入課堂,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生活中化學問題。

展示最近從金屬交易網上查到的一張表格,從表格中可以看出金屬價格差異很大,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金屬價格上如此大的差異呢?

從今天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學生會從含量和冶煉成本兩方面考慮。

但作為全方面或更深層次角度考慮,市場因素、政治因素、運輸成本等都能影響金屬的價格。於是我設計了兩個思考題:

1、影響金屬價格的因素很多,除含量和冶煉成本以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金屬的價格?可從市場因素、政治因素、運輸成本等方面考慮。

2、金屬礦物的儲量雖然還在不斷地增加,但金屬礦物最終還是會被用盡。請你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學生提到積極尋找替代材料,我舉例本屆上海世博會多數場館都使用新型環保材料,就給我們做了示範。)

七、教學反思

由於我設計這堂課時先對學生了解金屬的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於是在這節課中對學生掌握情況較好的部分,例如金屬的物理化學性質中的共性部分定位在鞏固、複習和應用,通過以舊引新,使看似零碎的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而對學生理解有困難、思路模糊之處,例如金屬鍵為何能決定金屬的共性,金屬使用的先後順序與哪些因素有關等進行重點分析,學生在回顧歷史的過程中感悟到了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同時緊密聯絡實際,結合社會熱點,學生在獲得化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中化學說課稿6

一、課題簡介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涉及的知識面廣,綜合性強,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是已學過的電解質的電離,水的電離平衡,以及平衡移動原理等知識的綜合利用。本節是本章教學的重、難點,通過本節的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對強弱電解質,離子反應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等知識的理解,而且還可以指導有關電解和物質檢測等知識的學習。

2、新課標要求

掌握強酸弱鹼鹽和強鹼弱酸鹽的水解,是大學聯考必考內容

3、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以及新課標和教材的要求確立本節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引導學生認識強酸弱鹼鹽和強鹼弱酸鹽的水解原理

②增強學生實驗動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課前調查,學生學會篩選資訊進行交流

②結合實驗探究,微觀解釋鹽類水解的概念及本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通過調查“鹽鹼地的治理和改良措施”,激發學生的愛國、愛家鄉熱情,立志於將來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可持續性的自主發展。

②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教育,使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離子方程式書寫、化學平衡、電離平衡以及溶液的pH等知識,這幾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均有一定的難度,而鹽類的水解又是這幾部分知識的綜合利用,就更有難度,因此,學生能否積極主動獲取知識就顯得十分重要。

三、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準備】授課前三天我將學生分為兩組,並分配各組的調查任務:

1、(第一組)新聞連結:被蜂蟄傷莫大意—採草藥的老伯差點送了命!

某日上午10點左右,家住市區的李伯與鄰居到附近的山上採草藥時,不慎被蜜蜂蟄傷,當時他並未在意。回家後李阿伯感到傷處疼痛加重、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家人急忙撥打急救電話,經醫生對症處理,李伯已脫離危險。請問這次險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當黃蜂或蜜蜂叮咬後應如何利用家庭常用的物質及時處理?請第一組的同學查閱有關資料,以便上課時與其他同學分享你們的成果。

2、(第二組)你知道附近的鹽鹼地是怎樣形成的嗎?有哪些防治措施?請你查閱有關資料,隨時準備把你的發現公之於眾。

【設計意圖】:通過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查閱鹽類水解的相關資料,旨在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樂於就化學有關問題進行交流和作出判斷,並能以開放的態度對待他人的意見,感受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樂趣。

【新課匯入】

俗話說:“灰混糞,糞混灰,灰糞相混損肥分。”你想知道肥分損失的原因嗎?今天我們所學的內容可以幫你解決。引出課題第三節鹽類的水解

俗語引課,用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到準備解決的問題上來,而一定的知識儲備是解決此問題的前提條件,根據學生的調查反饋,檢查預習、查閱資料情況。

【一組調查彙報預測】

健康人血液的pH保持在一定範圍內變化,這是因為血液中存在血液酸鹼平衡。H2CO3 H+ + HCO3—,醫學上稱之為血液酸鹼平衡。當人受到叮咬時,面板上常起紅疹,這是因為蜜蜂蟄人後注入的酸性物質導致人體血液酸鹼平衡被破壞所致。

被黃蜂或蜜蜂叮咬後,其處理的方法卻不相同,這是因為黃蜂分泌物中含有的是一種鹼性物質,而蜜蜂分泌物中含有的是一種酸性物質。被黃蜂叮咬:在患處塗抹食醋即可;被蜜蜂叮咬:在患處塗抹純鹼、小蘇打或肥皂水溶液。

【二組調查彙報預測】

附近鹽鹼土形成原因:一是氣候乾旱和地下水位高;另一個是地勢低窪,沒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區又比較乾旱,地表的水蒸發後,便留下鹽分: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鹼土。附近的鹽鹼地大部分與土壤中碳酸鹽的積累有關,其中以Na2CO3為主,Na2CO3溶液水解生成少量NaHCO3和NaOH,使得土壤顯鹼性。

改良鹽鹼地的'原則是要在排鹽、隔鹽、防鹽的同時。積極改良土壤,主要措施有這樣幾條:

1、通過挖排水溝,排出地面水可以帶走部分土壤鹽分。

2、增施有機肥。3、深耕深鬆。4、客土壓鹼。5、合理種植。

彙報展示讓學生學會如何提取資料,如何製作課件,如何組織語言,並增強了學生自信心。通過調查,相互交流,學生可以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拉近了化學與生活的距離,激發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鹽類水解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此時,利用一組同學的彙報,拋磚引玉,丟擲問題

①Na2CO3、NaHCO3和肥皂水溶液能減輕蜜蜂蜇後帶來的痛楚說明了什麼?

②Na2CO3、NaHCO3和肥皂(主要成分:硬脂酸鈉)屬於哪類物質?估計它們的水溶液呈鹼性還是酸性?

引出實驗探究,請大家分組測試以下鹽溶液的pH值,根據溶液酸鹼性分類

【實驗探究】測定下列溶液:食鹽(NaCl)、小蘇打(NaHCO3)、氯化銨(NH4Cl)、硫酸鈉(Na2SO4)、醋酸鈉(CH3COONa)、硫酸銨(NH4)2SO4的pH值

【實驗結果】:呈鹼性的溶液:NaHCO3、CH3COONa

呈中性的溶液:NaCl、Na2SO4

呈酸性的溶液:NH4Cl、(NH4)2SO4

根據試驗結果,討論鹽溶液的酸鹼性與生成該鹽的酸和鹼的強弱有什麼關係?

小結:鹽的組成與鹽溶液酸鹼性的關係:

強鹼弱酸鹽的水溶液顯鹼性

強酸弱鹼鹽的水溶液顯酸性

強酸強鹼鹽的水溶液顯中性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操作實驗,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勝利的喜悅。乘勝追擊,向著本節的重點鹽類水解的概念和本質挺進,討論強鹼弱酸鹽CH3COONa溶液顯鹼性的原因。

討論CH3COONa溶液呈鹼性的原因。(要求學生首先提出假設,教師必要提示)

討論、整理、可能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Ⅰ:水能電離出OH-,使溶液顯鹼性。

假設Ⅱ:醋酸鈉本身具有鹼性。

假設Ⅲ:醋酸鈉與水反應,使溶液顯鹼性

……

根據假設預測,我設計了以下三個驗證實驗

驗證實驗:

實驗Ⅰ:H2O+酚酞

實驗Ⅱ:CH3COONa+酚酞的乙醇溶液

實驗Ⅲ:實驗Ⅰ混合液+CH3COONa

……

既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同時通過實驗中溶液顏色的變化,學生能夠自主構建知識體系,CH3COONa溶液呈鹼性是醋酸鈉與水反應的結果,使鹽類水解概念的構建,更上一層樓,接著再從微觀的角度進一步認識鹽類水解的概念和本質,我利用以下問題進行啟發誘導。

(1)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電離?

(2)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粒子?它們能否結合成難電離的物質?

(3)離子相互作用時對水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最終會引起溶液中的c(H+)和c(OH—)如何變化?

【討論結果】CH3COONa === CH3COO— + Na+ H2O H+ + OH—

CH3COO—+H+ CH3COOH

水解方程式:CH3COONa + H2O CH3COOH + NaOH

請你把上式改為離子方程式,模仿分析出氯化銨溶液顯酸性的原因,寫出水解方程式,離子方程式。並總結歸納鹽類水解的概念和實質。

一系列問題情景的創設,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滲透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的觀點。讓學生自主構建鹽類水解的概念及其本質,從而突破重難點。為了陪養學生知識遷移、語言表達的能力,開展以下的拓展練習。

【拓展練習】根據鹽類水解的相關知識,分析NaCl溶液顯中性的原因。根據以上三種溶液酸鹼性的分析,試圖得出鹽類水解的規律。

【板書】鹽類水解反應的規律⑴強鹼弱酸鹽溶液:呈鹼性

⑵強酸弱鹼鹽溶液:呈酸性

⑶強酸強鹼鹽溶液:顯中性

學以致用,再次拉近化學與生活的距離,以第二組調查成果為資源,認識鹽鹼地裡的水解反應,激發學生愛國、愛家鄉的熱情,立志於將來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可持續性的自主發展。

鹽鹼地中主要的水解反應

Na2CO3==CO32—+2Na+ H2O H+ + OH— CO32—+H+ HCO3—

水解離子方程式:CO32— + H2O HCO3— +OH—

至於多元弱酸根離子的水解,我放在研究性課題上學習。

最後分組討論俗語中的問題,做到首尾呼應,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為鹽類水解的應用做好鋪墊。

“灰混糞,糞混灰,灰糞相混損肥分”你想知道肥分損失的原因嗎?K2CO3和NH4Cl這兩種肥料能混合使用?混合使用的效果好嗎?(分組討論)

【板書設計】

第三節鹽類的水解

1、鹽類水解的概念:在溶液中鹽電離出來的離子與水所電離出來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的反應。

2、鹽類水解的本質:破壞水的電離平衡,促進水的電離

3、鹽類水解的規律:⑴強鹼弱酸鹽溶液:呈鹼性

⑵強酸弱鹼鹽溶液:呈酸性

⑶強酸強鹼鹽溶液:呈中性(不水解)

【教學設計反思】

鑑於本節課理論性較強,設計時應注意:

(1)體現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理念。

(2)結合實驗,由巨集觀結論引出微觀解釋,從舊知走入新知,使課堂氣氛輕鬆愉快。

⑶新教材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課堂內容和生產生活聯絡比較密切,將知識講解與生產生活聯絡起來,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⑷運用記憶口訣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知識。

可能出現的情況:

⑴由於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較多,教師在授課中必須精心組織及時調控,否則課堂時間不易控制。

⑵學生對鹽類水解離子方程式的書寫不能熟練掌握

有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高中化學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教材簡介:

本節教材選自全日制高中化學課本第一冊第五章《物質結構 元素週期律》第四節化學鍵,課時為3課時。

本節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關於離子鍵的內容,第二部分是關於化學鍵的內容,第三部分是關於介紹極性鍵和非極性鍵,第四部分介紹化學鍵的概念。此外本節還包括了一個演示實驗和一張表格。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離子鍵,共價鍵的概念,能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形成。

2. 使學生了解化學鍵的概念和化學反應的本質。

3. 通過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力。

學情分析:

第一部分關於離子鍵的內容,學生在國中已經學過活潑金屬鈉與活潑非金屬氯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的過程。第二部分關於共價鍵的內容,學生也已學過了氫氣和氯氣的反應生成氯化氫的過程。因此這兩部分可在對有關知識進行復習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學生學習。在國中,學生已經學過了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等知識,因此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從熟→生的過程。

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內容屬於物質結構理論的範疇,而物質結構不僅是本書的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通過本節教材的學習,形式認識了化學鍵和化學反應的實質,對分子結構理論將有整體認識。

教學重點:

1. 離子鍵,共價鍵

2. 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及其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化學鍵概念,電子式

二、教學方法

1.“啟發探究式”

本節內容具有教學的特點,又有基礎理論教學的特點,可採取教學方法,即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多媒體教學

本節教材概念多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強,可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講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結構時,可藉助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或實物模型,展現分子結構進行教學,展現微觀分子的運動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將化學鍵概念放在離子鍵和共價鍵之後,我認為這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即歸納教學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學也按照教材編寫的順序進行。

1.關於離子鍵的教學

課前可以佈置學生複習國中化學課本中關於離子化合物的內容,重點複習離

子與原子的區別和離子化合物的形成。

課堂中要根據教材的安排,通過鈉與氯氣反應生產氯化鈉的過程進行演示實驗,組織學生討論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從而引出離子鍵的概念。討論中要著重抓住離子鍵的原因,成鍵粒子和成鍵性質三點,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離子鍵的本質和形成條件。要指出在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時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如(1)離子漏標電荷數;(2)離子所帶正負電荷數與元素化合價分辨不清等,注意強調書寫的規範化。

此外,為了使學生知道氯化鈉在通常情況下以晶體形式存在,我將利用課後資料中的晶體結構示意圖展示氯化鈉晶體的`模型,培養對此感興趣的學生,並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2.關於共價鍵的教學

課前可佈置學生複習國中關於共價化合物的內容,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討論氫氣和氯氣反應的過程,討論中要著重抓住共價鍵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討論共價鍵的原因時,我將啟發對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分析為什麼氖分子是單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雙原子分子。從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是否達到穩定狀態,分析得出形成共價鍵的條件,並用電子式表示氫氣和氯氣的形成過程。在本節的教學採用與離子鍵的對比進行教學,通過概念與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和共價鍵形成的對比,將使教學更加順利。

3.關於非極性鍵和極性鍵的教學

複習匯入:在複習共價鍵概念後,可由學生在黑板上寫出氫氣,氯化氫,水分子的電子式。

提出問題:(1)在氯化氫中及水分子中,為什麼電子對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為什麼電子對未偏移?(3)氫氣和氯化氫,水分子中的化學鍵是極性鍵還是非極性鍵,並總結出規律。

4.關於化學鍵的教學

在通過以上的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出化學鍵的概念。同時得出“一個化學反應的過程,本質上就是舊化學鍵斷裂和新化學鍵形成的過程”的結論。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將其設計成多媒體動畫教學,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結時,應當著重強調以下幾點:

(1) 化學鍵是存在與分子內相鄰的原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

(2) 是指兩個直接相鄰的原子

(3) 原子指廣義的原子與上面的原子有所區分

(4) “強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說成結合力

四、反饋練習

離子鍵部分是強調離子鍵的概念和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共價鍵部分應強調共價鍵的概念和用電子式表示共價分子的形成過程。此外,還要強調極性鍵和非極性鍵的區別。

五、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一、二。

高中化學說課稿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教材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氯氣》的第一課時。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課本知識結合實驗的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演示實驗,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現象和結果,分析和歸納的能力。以下就是我構造這節課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是全章教材的重點之一。氯不僅是鹵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屬元素。對氯氣的性質、用途、製法等進行比較全面、細緻的學習和研究,不僅是下一節進一步學習、研究鹵素性質相似性及其變化規律的需要,也是以後學習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質變化規律的需要;氯氣的化學性質也是第一章所學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進一步應用和鞏固;在教材中對氯氣性質的認識,是以實驗驗證的方法完成的',這為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等提高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2。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氯氣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難點: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目標分析:

鹵素是一族元素,通過對氯氣的學習使學生通過聯絡和思考,更好的掌握整一族的元素。

知識目標: 知道氯氣的物理性質;掌握氯氣的化學性質;瞭解氯氣的用途。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形成科學的觀察、思維、分析問題和總結歸納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鞏固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思想以及嚴謹求實、努力探索的優良品質。

三。過程分析

1。 學習氯氣的物理性質

首先讓學生觀察一瓶氯氣的顏色及其狀態,再向瓶中加入少量蒸餾水,振盪後,在瓶後襯一張白紙,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出氯氣的物理性質。

2。 學習氯氣的化學性質

是本節課的重點,採用推理驗證法。引導學生由氯的原子結構分析,推測它的化學性質,再通過實驗來驗證,最後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概括出氯氣是化學性質很活潑的非金屬單質。

1。設問激疑:根據氯的原子結構,請學生分析氯氣的化學性質應該如何?如何驗證?培養學生由原子結構推斷性質的化學思想。

2。實驗驗證:

(1)與金屬的反應:做好兩個演示實驗①銅在氯氣中燃燒。 ②鐵在氯氣中燃燒。 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注意反應條件,寫出化學方程式,並註明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情況(應用第一章所學知識)。在做銅在氯氣中燃燒的演示實驗時,教師一面演示一面提出問題。為什麼要灼熱銅,觀察到什麼現象?為什麼不活潑金屬銅能與氯氣反應?把產物溶於水又有什麼現象?進一步加水又有什麼現象呢?鐵燃燒的現象有什麼不同的現象?

氯氣能與金屬反應,那它能不能與非金屬反應呢?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與非金屬的反應

做好書上的氫氣與氯氣反應的兩個演示實驗,⑴氫氣在氯氣中安靜地燃燒。⑵氫氣和氯氣的混和氣體見光爆炸。特別是第二個實驗,當學生聽尖銳的爆鳴聲時,會全班鼓掌表示祝賀!這種成功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自來水能不能直接用來養金魚?為什麼?通過這一與學生聯絡比較密切的生活問題引出氯氣與水的反應,能夠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以及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3。學法分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氯氣有一定的認識,掌握氯氣的物理性質,通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和歸納氯氣的化學性質。很多活潑金屬和不活潑金屬極其非金屬能在氯氣中燃燒,並且會寫化學方程式。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動機。

4。歸納小結,佈置作業

(1) 氯氣的性質為什麼這麼活潑?其電子結構排布?

(2) 氯氣能與水反應嗎?會反應又生成什麼呢?

高中化學說課稿9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化學新課程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人教版)第三章《烴的衍生物》第一節《醇、酚》第二課時,依據課程標準要求,並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實際能力,體現化學新課程“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新理念,貫徹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將從以下五方面設計這節課:

一、說教材

1.內容和地位

本節內容從知識結構上看,可分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組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它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從教材整體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學化學裡面,教材只著重介紹兩種物質——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簡單的芳香烴;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烴衍生物,又是酚類物質的代表。可見,《苯酚》在高中有機化學裡面也處於較重要的地位。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內容是安排在《乙醇》後,學生在學習乙醇的過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團對有機物主要性質的決定性作用,對乙醇中官能團羥基的性質也已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這一基礎上緊接著安排苯酚知識的學習有其獨特的作用,既能聯絡前面已學過的知識,又能為後面烴的衍生物的學習提供方法,作好鋪墊。而苯酚的結構與乙醇結構中都含羥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質有相似之處,但事實上苯酚性質與乙醇性質又有不同之處,本節內容安排在此還有對比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對比學習,使學生對酚羥基和醇羥基的性質將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理解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境有一定的相互影響,從而學會全面的看待問題,更深層次的掌握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認知特徵並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a、認識酚類物質,能夠識別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和主要用途

c、理解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

(2)過程與方法方面

通過對苯酚性質的探究學習,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a、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b、通過對結構決定性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教育。

c、培養學生關注化學與環境、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生活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苯酚的化學性質。

難點: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境的相互影響。

二、說教法

學情分析:

本節課前,學生已學完了烴和烴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內容,對有機化合物的學習特別是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絡有一定的認識,能掌握常見的有機反應型別,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對外界資訊的感知加工建構知識體系,在該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知識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建構。

苯酚結構與乙醇結構的相同點(都有羥基)為學生對苯酚性質的探究提供了基礎;苯酚結構中與乙醇的不同點(羥基與苯基相連)又為學生的進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空間。因此,我將該節的內容設計成探究式教學模式。主要採用通過創設情景——探究實驗——理論推導——反思應用等教學方法,並充分利用實物感知、演示實驗和現代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的機會,體現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

三、說學法

圍繞本節課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採用類比類推,以舊促新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情景一】新課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學來引入新課,先展示藥皂、苯酚軟膏以及苯酚軟膏的說明書,讓學生閱讀苯酚軟膏說明書,提問:從化學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質?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徵,引導學生初識苯酚,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指導學生動手做探究實驗一,根據苯酚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情況,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很容易主動的獲取苯酚物理性質的知識,傳統的教學一般是把物質的物理性質直接傳遞給學生,顯然,這些知識通過學生主動建構比老師將知識簡單地傳遞更易接受和掌握。

【情景二】初識苯酚

【探究實驗一】物理性質

學生實驗:(1)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色、態,並小心的聞它的氣味。

(2)溶解性實驗(溶劑分別為冷水、熱水和乙醇)

重點歸納出苯酚的色、態、味和溶解性。

(3)、產生疑問:在苯酚藥膏說明書中還提到了“色澤變紅”、“不能與鹼性藥物並用”那麼,色澤變紅的原因是什麼?不能與鹼性藥物並用說明苯酚可能具有什麼化學性質?

【情景三】結構特點

結構分析:觀察分子模型,類比醇、酚、酸中羥基的性質

【情景四】極弱酸性

【探究實驗二】苯酚溶液是否有酸性?

學生觀察到渾濁的苯酚溶液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後變澄清,說明苯酚顯酸性,因此,苯酚又名石碳酸,聯絡已學過的知識: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劑,溶液會變紅,那麼,苯酚溶液也顯酸性,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是否也有此現象呢?通過演示實驗,發現苯酚中滴加紫色石蕊後並不顯紅色,學生產生了疑問,苯酚的水溶液為什麼不能是石蕊變紅呢?引導學生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提起了學生的興趣,這樣自然的過渡到二氧化碳與苯酚鈉的反應,指導學生動口向苯酚鈉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此時學生既興奮又有很濃厚的興趣,這樣設計既是課堂生動活潑,又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實驗學生對苯酚鈉溶液與二氧化碳反應已經完全掌握。

【情景五】三元取代

【探究實驗三】取代反應

接著組織學生討論:乙醇和苯酚同樣含有羥基,但為什麼乙醇不呈酸性,而苯酚呈弱酸性?這說明什麼問題?點撥學生:由乙醇和苯酚的結構上分析,並展示他們的分子結構以幫助理解,得出是苯環對羥基的影響,使羥基具有 一定的`特性 ,這同時也更進步加深化學環境對官能團性質的影響,突破了難點。繼續設疑,那羥基對苯基是否也有影響?

聯絡前面已學的知識:苯與液溴的反應,推測:將濃溴水加入苯酚中會發生什麼反應呢?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實驗三,根據已有知識學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應,那麼,是幾元取代呢?引導學生回憶甲苯與濃硝酸反應的產物,類比類推苯酚與溴水反應的產物是三元取代。接著,我請學生回憶苯和液溴發生取代反應的條件和產物現象,並與該反應對比,哪個取代反應更容易?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苯酚更易取代,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這個事實,我從苯和苯酚的結構上對比說明,由於羥基對苯環的影響,使得苯酚中苯環上羥基鄰、對位碳原子上的氫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環的性質與苯的性質有了差異,加深對難點官能團對所處的化學環境有影響的理解。

【情景六】顯色、氧化

回顧情景一,學生們通過分析色澤變紅可能是苯酚與空氣中某些成分反應了,不能與鹼性藥物並用可能是苯酚具有酸性,這兩點包含了苯酚的主要化學性質,也就緊扣這節課的重點,以下就圍繞這兩點來展開,首先,我引導學生們分析空氣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與苯酚發生反應的物質是水和氧氣,設問:苯酚是與水反應而色澤變紅的嗎?根據剛才的探究實驗一,學生很容易判斷出苯酚變紅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既然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那就可能是與氧氣反應造成的,因此,在這個猜想下,我做演示實驗一,很快同學們觀察到苯酚液變紅了,該實驗證明了苯酚確實因與氧氣反應變紅,學生們推斷出苯酚具有還原性,接著我就追問:既然苯酚具有還原性,那麼,除了能與典型氧化劑氧氣反應外,還能否與其他氧化劑反應呢?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我們學過的氧化劑,從學生羅列的氧化劑中我選擇了兩種:溴水和三氯化鐵,這樣的教學設計使溴水與三氯化鐵在本節的出現顯得很自然,

性質小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應用途

【情景七】苯酚用途

五、總結反思: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帶著剛才的思考、討論的結果再次梳理思路,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最後用一道習題來運用本節課的知識。

六、反饋練習:

(1)苯酚與濃硝酸反應可生成一種烈性炸藥,請寫出化學方程式。

(2)選擇合適的試劑和儀器,除去苯中的苯酚。

七、課外探究

設計實驗證明葡萄和葡萄飲料中含有酚類物質。通過這個生活小常識和一個課後實驗,加強學生對酚類物質的辯證的認識。

八、說板書

(一)、物理性質:

1、無色、特殊氣味的針狀晶體;

2、常溫下,微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

(二)、分子結構:

(三)、化學性質:

1、極弱酸性:

2、三元取代:

3、顯色反應:遇FeCl3溶液顯紫色(檢驗苯酚)

4、易被氧化:

(四)、用途:

高中化學說課稿10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六個方面對本節課作以分析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化學 第 章,第 節,第

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

,本節課的學習為

奠定基礎,因此本節內容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

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2、提高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抽象、聯想、想象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2、從生活出發學化學,體驗化學對生活、生產及科技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

難點是:

四、教法

結合本節知識的特點,我採用的教學模式,並藉助實驗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我將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展開學習活動,結合實驗、層層深入、多層次教學,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並使知識的學習系統化。

五、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是目的。因此,教師要啟發、引導、層層深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學習。本節課,學生通過“問題情景—實驗探究—質疑討論—f分析推理—整合運用”的.學習方法。此外結合反饋補救法,通過學生的習題檢測,注意觀察學生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優扶差,滿足每一位學生”。

六、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環節:知識回顧,新課引入。“匯入舊概念,提出新問題。”

第二環節:新課學習,全民總動員。

首先:

其次:

再次:

第三環節:歸納總結,佈置作業。

通過本節課的講解、實驗探究得出本節課的重要結論,並對本節課的重難點進行回顧,使學生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學習方向和側重點,最後佈置相應的習題,來鞏固本節課的所學內容。

總之,本節課我是根據高二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知規律,結合本節知識的特點,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採用實驗探究法、知識遷移法、類比法、分組討論法以及學生自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實驗演示、多媒體動畫等教學手段,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化學說課稿11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化學_____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__________(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魯科版XX年級必修X(或選修X)第#單元的第#節第#課時,本節是化學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貫穿與高中化學的始終,本節是在學生學習 的基礎上,介紹 為今後學習 打下重要的基礎,本節內容在整個高中化學的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節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通過 ,學生掌握、瞭解 。

2.能力目標:通過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本節的教學,形成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思想。養成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及不斷進取,創新的優良品質。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導學法、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與導學法相結合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實驗探究法和導學法,讓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我設計的導語是()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環節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讓學生結合導學稿中(回顧與思考)環節進行自學釋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環節3 提出問題、實驗探究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請學生先分組討論。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環節4課堂矯正 、拓展延伸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滿足學生的。。。。。。等等之類

環節5課堂小結、鞏固遷移

在學習本節教學內容後進行簡單的總結,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系統的認識,並通過練習在鞏固所學的知識。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化學說課稿12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我是xxx,來自...。很榮幸今天能在這裡給大家介紹我設計的 這節課。我準備從三個方面展開說明,一說教材分析,二說教法學法,三說教學過程。第一部分 說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 》是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材第 冊,第 章第 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 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為I 學習奠定基礎。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學習做好準備。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2.1知識與技能:

2.1.1 理解 的內容並能

2.1.2 初步培養學生應用試驗方法來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2過程與方法:

2.2.1 通過 試驗,探究 。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2.2.2 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探究 的關係,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3.1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2.3.2 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收集處理資訊,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2.3.3 初步體驗 在研究科學中的重要意義。或者通過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 突出重點

難點: 通過 突破難點

關鍵: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上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

1.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教學方法。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應著重採用 的教學方法。

2.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影象訊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

高中化學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教材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是學生認識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起始課。從教材的體系看,它是國中學習溶液導電性、酸鹼鹽知識的延續和深化,又是高中學習電解質溶液理論知識的基礎,所以從知識體系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從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學反應分類標準的另一種形式以及從本質分析化學反應的原理基礎,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化學、從事化學專業必備的重點知識和能力。掌握好這一內容,既鞏固了國中學過的電離初步知識,又為選修四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進而使學習者揭示和理解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

⒉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對溶液導電性的分析,從巨集觀、微觀、符號三個水平上建立對電離的認識。

②初步瞭解電解質的概念;能從電離的角度認識酸、鹼、鹽的本質;學會常見酸、鹼、鹽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③認識電解質在溶液中反應的本質。

⑵過程與方法

①化學概念是化學基礎知識的核心,在教學中,創設各種情景,運用有效手段,讓學生體驗、探究概念的形成及發展過程。

③化學原理反映著化學現象及事實的本質,有嚴密的邏輯性,引領或啟發學生通過邏輯思維過程的一種探究方式而發現或總結出原理,從本質上認識、掌握原理。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科思想是學科的靈魂,學生具備了相應的學科思想,就會從本質上獲得學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從而就會具備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的動力。

⒊教學重難點

1.從巨集觀、微觀、符號三個水平上建立對電離的認識。

2.認識電解質之間的反應本質

二、學情學法分析

國中化學已經瞭解了氯化鈉溶液可以導電,蔗糖溶液不導電,但是對於溶液導電的本質以及還有哪些物質能導電並不是很清楚,本課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設計實驗和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自主實驗、積極思考和相互討論中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教法

創設情景,使電解質等概念的教學過程化,離子反應等原理的教學邏輯化。整堂課圍繞在對溶液導電的研究中,教學方法是實踐法、發現法。

四、教學程式

我們學校從今年開始實行小班化,採用"兩先兩後---先學後教、先練後講"的教學模式。教學中充分落實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過程。本節內容,在特定的背景中學生領悟到溶液在導電,拓寬了視野的同時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溶液中什麼樣的溶質可導電?為什麼導電?整堂課由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探究物質導電的本質、導電的條件、探究電解質在溶液中反應的本質,

【創設情境】

展示圖片,從"家用電器—簡易手電筒"的工作原理,引導同學獲得資訊。重點落實到探討導電的液體物質是什麼。

【問題匯入】

準備12種試劑和一套自己設計的簡易測定物質導電性的裝置,學生以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測定13次以上物質的導電性的實驗。(目的:若簡單的思維條件下,只能做12次,13次實驗操作,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教師主導的切入點:不同的溶劑下物質導電性的變化或者溶液相互反應後的導電性的變化。)

【設計方案】

學生的探究設計

要求:以一定的依據進行分類,每一類選擇一種物質測定導電性,然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本組所能解決

的問題。(目的:①如果學生設計的實驗都進行測定在時間上是不允許的②培養學生在物質分類的

基礎上對分類有更深的理解③為學習酸鹼鹽定義做準備)

流程:學生自我思考,設計方案;小組交流,互相補充,達成共識;小組彙報。(目的: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小組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相互交流的能力。這個過程也實現了科學探究的理性化,即在一定的目的下完成實驗的探究)

二、教師的探究設計

用導電裝置測定CuSO4溶液的導電性,然後逐滴加入Ba(OH)2溶液,讓學生觀察導電裝置中燈泡的變化和溶液中的現象。(目的:在學生的認知水平達不到探究的目的時,發揮教師的輔助作用,給學生們一個探究的切入點。)

【實驗探究】

學生六人一組進行分組實驗。

⑴連線測定導電性的簡易裝置。

⑵測定所選試劑的導電性。

【課堂紀實】

一、學生的探究設計:

學生能夠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分類,得到的兩種結果是:

潛意識的根據組成分類——選擇的試劑有:酸、鹼、鹽、有機物的溶液;

解決的問題:什麼物質可以導電。

潛意識的根據物質狀態分類——選擇的試劑有:蒸餾水、固體、溶液;

解決的問題:導電的原理、條件

這些與預期的相同,在第二種分類的情況彙報時,有的組認為應該測定蒸餾水的導電性,為此學生之

間展開了討論,並達成了共識,水是使物質電離的條件。但是學生沒有認識到乙醇也可以做溶劑,教師在此給予引導,不但突破了對分散劑認知的侷限性,並凸顯了水在電離中的作用,還為學習離子反應做了準備。

落實知識點: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概念;從微觀、符號水平上認識電離;從本質上認識酸、鹼、鹽。(書寫板書)

二、教師的探究設計:

學生的方案中有設計溶液相互反應後體系導電性變化的實驗,但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大多數的學生因為繁瑣沒有做,少數同學做了也沒有達到實驗目的(選擇的試劑不同)。所以我課堂演示了這個"高難度"的實驗(方案是學生設計的,只是選擇了能達到探究目的的試劑,還要提示學生控制試劑的用量)。

落實知識點:認識離子反應、掌握離子反應的本質(書寫板書)

【拓展應用】

手電筒中的溶液是電解質的溶液(目的:扣題,解決了創設情景中的問題,也為電解質理論中電化學知識打下基礎)

國中所學的化學反應中那些是離子反應?進行分類?(目的:尋找學生學習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巨集觀的.表現為生成沉澱、氣體和水)

用化學語言表示出離子反應的本質。(目的:促進學生在學習了電離方程式後會用微粒觀分析電解質溶液間的反應,為下一課時學習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打下基礎)

【教學反思】

科學探究的最終目的是達成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高中化學教學模式的演變過程我們是親身經歷者。從講授、灌輸到一定層面上的注重形式的探究,再到包含各種探究要素的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認為是一節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教學環節在應用中關注本質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形成提出問題的氛圍,進而建立假設——制定研究方案——檢驗假設——得出結論——交流結果。從課堂的教學效果看,基本上達成了教學目標。但教學過程中,我也深刻體會到有的學生提不出問題(小組學習的優勢此時體現),有的學生對科學研究的方法如控制變數法缺乏感悟(想不到測水的導電性),有很多同學對做實驗的目的性不清楚,所以我感受到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是不可能僅僅依靠一種形式化的探究步驟來實現的,必須堅持在教學的點點滴滴中,必須堅持在每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學過程中,還需處理好考試與教學的關係,在探究教學下,有的教師會感受到教學時間不夠,知識點強化所需要的時間不夠,如何解決?我的體會是:學生能自己悟到理解的並在小組交流中表達出來的不要再重複,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一定要關注知識點的落實,關注典型問題的解決。

每堂課都要做到有效的教學設計,它在考驗著教師的教學理念,它在考驗著教師的教學功底,它在考驗著教師的職業素養,它關係到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高。讓我們共同來實踐吧。

【板書設計】

第二節離子反應

第二節離子反應

一、酸、鹼、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

1.從電離認識化合物 3.從電離認識酸、鹼、鹽

電解質 酸

非電解質 鹼

2.電離的表達 4.從電離認識化學反應

電離方程式 離子反應:

離子反應的本質:

高中化學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通過以前章節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能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的限度、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和化學反應的自發性、以及原電池的原理等理論知識,為本節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理論知識準備。化學電池是依據原電池原理開發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廣闊的應用範圍的技術產品。小到手錶、單放機、兒童玩具,大到航空航天、衛星通訊,幾乎無處不在。因此本節的教學是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延伸和拓展,將抽象的理論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感性體驗聯絡起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的深入認識化學電池。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也帶動了電池工業的進步,各種新型的電池層出不窮。教材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類電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電池(鹼性鋅錳電池)、二次電池(鉛蓄電池)、和在未來有著美好應用前景的燃料電池。簡介了電池的基本構造,工作原理,效能和適用範圍。同時向學生滲透綠色環保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常見電池的組成與應用;

理解一次電池、二次電池、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

瞭解常見電池與人類生活、生產的密切關係。

【過程與方法】學會用多種手段獲得資訊的方法與途徑,結合生活、生產實際,學習常見化學電池的組成、應用與原理,通過探究,學習探究的方法,體驗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電池工作原理的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通過新型電池的介紹,提高學生創造欲X與學習興趣,學會利用能源與創造能源的方法,提高環保意識與節能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一次電池、二次電池與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效能及應用

【難點】化學電池的反應原理及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四、學情分析

在化學必修2中學生已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初步知識,前一節又已經學過原電池的基本內容,知道原電池的定義,形成條件,簡單的電極反應等,所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化學電源的知識。 學生能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有關資料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五、設計理念

本節課與日常生活、生產實際聯絡得比較緊密,所以設計本節教學時,堅持以課堂為主,向課前和課後延伸,課堂教學時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化學電源入手,以化學電源的發展史為線索,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鹼性鋅錳電池、鉛蓄電池、氫氧燃料電池等,引導學生對電池的優劣,找尋出這些電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共同探究化學電池的研究和發展方向,課前通過商店調查、上網查閱資料,瞭解化學電源的有關資訊,課後通過小組研究性學習,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和科學思維的培養,加強學生的合作探究,培養邏輯推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

六、教學方式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採用“預習學習”為先導,通過學生自主預習、調查研究、查閱資料,初步瞭解常見電池的分類、電池的優劣的判斷、電極方程式的書寫,課堂上採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即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小組探究合作、解決問題、小組歸納、提出新問題……的合作探究的自主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去體驗和感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去體驗合作探究所帶來的成功喜悅。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和求真務實的探究精神。課後,通過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立足於社會大背景之下,以更開闊的視野從管理、技術、環境和消費等不同角度來分析實際問題。

七、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匯入新課

介紹化學電池的種類

展示並演示三類化學電池的構造及工作原理的Flash課件。

製作氫氧燃料電池

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課堂練習

高中化學說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氨》選自高中第二冊教材第一章《氮族元素》的第二節。在第一冊教材中,第一章《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第三章《物質的量》介紹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第二章《鹼金屬》、第四章《鹵素》則是使學生獲得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初步感性認識,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是將這種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隨後安排的第六章《氧族元素》和第七章《碳族元素》都可看作是在物質結構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學習。因此,學習《氮族元素》這一章,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學習運用物質結構理論分析、研究、解決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方法。

《氨》主要介紹氨的分子結構和性質,另外穿插了介紹了什麼是極性分子。從課題內容的整體安排來看,教材體現了“結構→性質→用途”的思想,並通過與學生已有知識聯絡,不斷完善和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課題中還安排了豐富的實驗,通過驗證、探究、討論、分析等活動得出結論,因此具有鮮明的學科特色。學習本課題,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科學方法,還可以使學生對生產生活中與氨有關的物質的性質有一定了解。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氨的結構、性質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掌握極性分子的判斷方法;訓練學生基本的實驗技能。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觀察、分析的實驗能力。

通過對氨的結構與性質關係的分析,培養學生以理論指導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的能力。

通過氨分子結構和極性的分析,培養學生類比、對比、抽象、綜合、歸納的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係,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題重點:從氨的結構出發,分析推斷氨的性質。

本課題難點:極性分子的理解和判斷。

二、教學設計

1、教學思想比

(1)認知規律

高二學生已學習過鹼金屬、鹵素、氧族、碳族等多族元素化合物知識,並已經把這些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因此,在本課題的教學中,運用物質結構理論,學習氨的結構和性質之間的關係,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認知過程

通過以往的學習,高二學生已經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學習方法,因此,在本課題的教學中,仍可沿用“結構→性質→用途”的學習方式,以適應學生的認知過程。

2、教學手段

(1)實驗

高二學生已經掌握基本實驗技能,可以設計和動手操作一些簡單的實驗,在觀察實驗現象時,既充滿好奇,又能由表及裡,從現象出發,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質。所以,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這個課題中豐富的實驗素材,採取學生實驗與演示實驗相結合、驗證實驗與探究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實施實驗。

(2)多媒體

作為這個課題的難點,“分子的極性”很抽象,教師使用常規教學手段,比如藉助模型或者板演等,都需要學生有很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生接受得很吃力,教學也就顯得枯燥死板。所以,引進多媒體手段,充分利用動畫和圖片等,把小的分子模型放大,把靜止的變成活動的,把抽象的變成可以直接感知的,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三、教法分析

1、對比分析法

將分子結構進行分類對比,便於學生分析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的結構特點;將氨和不同酸反應的實驗設計為對比實驗,便於學生分析氨與酸反應的本質。

2、實驗探究法

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氨的性質。

3、多媒體輔助法

合理、恰當地運用先進教學手段,將靜態事物動態化,將抽象事物直觀化,以突破教學難點。

4、演繹推理法

運用已有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通過邏輯演繹,推導氨的還原性。

5、講解法

四、學法指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聾發聵的發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學習的人。因此,重視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等,應當成為教學過程中致力追求的一個目標。

結合本課題的內容,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1、指導學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煉總結氨的物化性質。

2、緊緊抓住事物內部的`因果關係,由“果”導“因”或由“因”推“果”。如抓住“氨易溶於水”(果)探求“氨的結構”(因),或根據“氮元素的化合價”(因)推測“氨具有還原性”(果)。

3、指導學生用類比、對比等思維方法,使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發生聯絡,以增進對新知識的理解。如將“分子的極性”與“鍵的極性”進行類比,將“極性分子”與“非極性分子”進行對比等。

4、引導學生變正向思維為逆向思維,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運用。如在分析氨為極性分子後,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如果AB3型分子為非極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間結構是什麼呢?”

五、教學過程

設計思想:知識為載體,思維為主線,能力為目標,設疑探索,實驗貫穿,整個教學程式中注重師生互動。

共分為五個環節:

匯入新課

新課教學

課堂小結

鞏固練習

課後研究

第一個環節:匯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提供生活素材,使學生從中提煉出氨的物化性質,採用一段新聞視訊匯入新課。這段新聞介紹了本地處置一起液氨洩漏事故的經過。(見圖1)

另外,還可從這段新聞中擷取一些能夠體現氨的物理性質的圖片,放在下面的教學環節中使用。(見圖2)

(圖1) (圖2)

第二個環節:新課教學

為了使“結構→性質→用途”的學習線索更明確,把本課題的知識內容分解成以下四個模組。

溶解性

氨水

結構

鹼性

銨鹽

還原性

硝酸

結 構…………… 性 質 ………… 用 途

(1)結構 ——運用多媒體 突破難點

學生在新聞中瞭解到氨易溶於水,很自然想到:為什麼呢?這就需要先學習氨的結構。從氮的原子結構和氨的分子組成入手,使用球棍模型,分析氨的分子結構。

氨是三角錐形結構,為什麼就易溶於水呢?這就需要進一步學習什麼是極性分子。這裡是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教學瓶頸,使用多媒體。

先展示分子模型的圖片,通過類比、對比的分析方法,使學生理解什麼是極性分子,並能夠根據已知分子結構進行判斷(見圖3)。然後使用ACDLABS/3D viewer軟體繪製分子結構的三維動畫,引導學生運用逆向思維,思考“AB3、AB4 型分子如為非極性分子,它們可能的結構”,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運用。(見圖4)

(圖3) (圖4)

在這裡,多媒體手段的應用既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由現象抽象出事物共同屬性的能力。分組討論這種形式可使學生髮揮群智群力,在精心設定的問題臺階的幫助下,順利突破本課題的教學難點。

(2)溶解性 ——驗證性分組實驗

學習了分子的極性後,由相似相溶規律,很容易解釋氨為什麼易溶於水。當然,教師還應向學生說明,氨易溶於水,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為以後學習氫鍵埋下伏筆。

氨易溶於水,能否在課堂上通過簡單實驗進行驗證呢?由學生設計實驗,並分組完成噴泉實驗。

通過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小結氨的物理性質,並講解氨水的有關問題。剛才新聞中擷取的圖片應用於此。

(3)鹼性 ——探究性對比實驗

氨溶於水呈鹼性,氨能不能與酸反應,答案就很明顯了。這個模組中的演示實驗是在課本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改進。一是改進了操作方法,使用集氣瓶,使現象更集中,更易於觀察;二是增加了實驗內容,先後使用難揮發性和易揮發性酸與氨氣反應,形成對比實驗,便於學生進行探究性思考。(見圖5)

(4)還原性 ——補充演示實驗

氨還有沒有其他性質呢?學生從化合價入手,猜想氨有還原性。學生的猜想對不對呢?補充兩個演示實驗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