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華】化學說課稿集合七篇

說課稿1.28W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化學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化學說課稿集合七篇

化學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同行們,大家好!

我是來自北京市房山區交道中學的額爾敦朝魯。我愛生育養育我的內蒙古,也愛我工作生活的北京。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級化學緒言: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是我選擇九年級化學緒言的理由,這兩句話高度概括了本課題內容在整個九年級化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確定課題之後我進行了初步思考,發現了最重要問題:目前師與生之間是陌生的!進一步深入思考發現,無論從課標要求或最近發展區理論都要求教師要了解和溝通學生,教學要從他們的學情出發。

所以我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統計如下(見PPT),從調查的結果發現,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三個方面:

一是學生必須全面正確認識化學;二是要把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轉化為學習化學的動力;三是親近化學,汙染不是化學的錯,是人類對化學的無知造成的。

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依據課標制定了本課題的三維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那麼,師生之間陌生帶來的問題如何解決?我想到了利用暑假解決問題。

原則:

1、“減負”原則;2、趣味性原則。

內容:

1、趣味實驗。2、上網學習,分學習小組製作PPT彙報成果。

具體安排如下:

一是趣味實驗。

內容:首先:學生想辦法制得紫甘藍菜紫色汁液。第二步:用鹼面水和白醋做實驗。第三步:從生活中找其它液體進行實驗對比,並進行分類。突出化學變化到物質分類的規律性,落實對比方法和分類觀。

二是上網學習,分小組製作PPT。

我們建立了針對九年級化學的“未來化學世界的部落格”。

主要意圖:1、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提高興趣,引導學習。2、初步培養接受、吸收、整理化學資訊的能力。3、學生自主學習,並進行表達、交流。

準備工作完成以後進入實施課堂教學階段。

我從縱向:什麼是化學—為什麼學化學—怎麼學化學;橫向:意圖—素材—知識—情感等兩個維度介紹我的實施課堂教學情況。

“什麼是化學”這個環節有播放燃放鞭炮視訊匯入、趣味作業和數學素材三個方面內容。

第一步:課堂匯入:播放燃放鞭炮視訊匯入。播放視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貼近現實生活。

導語:新學期開學了,對我們的一生來說都很重要的一門新學科要“開業”了,按照我們中國人習慣開業吧。然後,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充氣氣球並扎破,製造思維衝突,對比研究提問。完成之後留課後作業,進行課堂延伸教育:上網搜尋“鞭炮的歷史”,滲透安全教育、環境低碳意識和歷史文化教育。

第二步:趣味作業彙報。(展示圖片)這是學生做的情況和收到的彙報作業。該環節主要落實學科思想為:1、初步瞭解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2、滲透分類對比的學科思想方法。

第三步:利用數學素材。(展示圖片)我在課堂上利用了三角形穩定而四邊形不穩定這一學生熟知數學素材。數學學科的結構與性質關係與化學學科不完全相同,但現象背後探究本質的科學意識完全相同。化學變化與物質的內部(微觀)結構有關。

完成三個小環節的學習之後,化學的定義就呼之欲出了。在“什麼是化學”這一環節中學生利用了三個素材知道了化學的定義,並有了好奇-成就感-欣喜的情感體驗。

那麼,這樣的學科我們為什麼要學習?

“為什麼學習化學”這一環節首先討論人類歷史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火的控制和利用入手的。讓我高興的是就此問題學生們課後在部落格中留言進行交流。

第二步互動討論青銅器到鐵器和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並引向現代化學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進入了下一步驟:學習小組展示彙報。首先是化學之美:該小組展示奧運煙火到上海世博煙火,並提出了問題,利用教材上的素材展示了化學的美麗和神奇。

當學生展示第二個主題“衣”之後,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材質的衣物讓同學們觸控材質。當他們翻看標籤的時刻及時滲透:查閱資料是認識物質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這一學科方法和科學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用於改善我們的現實生活品質這一重要的科學觀。

除此之外還有“食”、“住”、“行”等主題。下面部分展示一下“住”這一主題的學生展示情況。(播放學生展示視訊1分鐘)

學生的有些話語顯得稚嫩,但他們準備的材料和內容遠遠超出我在部落格中提供的素材。我發現,充分信任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才能發揮他們的潛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

實際上,前面的瞭解“什麼是化學”的過程是學生的認識從生活到化學的過程;知道“為什麼學習化學”的過程是學生的認識從化學到生活的過程,也是本節課的重點。

在這基礎上師生共同總結了化學是什麼樣的學科。我以環境科學、醫用化學和生命科學為例讓同學們感受了化學是社會生活的中心學科。

在“為什麼學習化學”這一環節中學生利用了這兩個素材和網路資源等素材瞭解了簡單的化學史和材料、能源、生命科學是化學研究的'領域,並有了驚訝-思考-感嘆-榮譽感到決心學習化學的情感體驗。

那麼,這樣的學科我們怎麼學習呢?我選擇了化學實驗方法、微觀視角和化學語言工具等三個內容。

首先,演示趣味實驗。實驗設計非常簡單:NaOH溶液滴加酚酞→加入過量稀鹽酸→加入碳酸鈉粉末。形象描述為:“白酒變葡萄酒”、“葡萄酒變白酒”、“白酒變汽水”。主要意圖:突出重點並與暑假趣味作業相呼應。

第二步:巨集觀微觀視角。

課堂上以討論數學學科中的線-點關係為例引入微觀視角,並播放了一段視訊。因說課需要以六倍速度播放。

(視訊播放)旁白:浩瀚的太空中尋找地球,穿過大氣層,以一滴水的視角進入海洋,繼續進入海洋生物體內,最後到達微觀視角。

該視訊中涉及到宇觀、巨集觀、介觀和微觀,面對學生我們只強調巨集觀和微觀即可。該環節通過視聽立體感受微觀和巨集觀視角的不同。

第三步:在前面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有趣的科學想象。

關於未來醫學的有趣想象:

人造機器人,機器人再造小機器人,小機器人再造更小機器人,如此往復,最終造出來的小小機器人小到直接進入人體內修復損傷器官和部位,達到無痛治療而痊癒的目的。

該環節中昇華學生的感受,通過美妙想象激發學生的美好憧憬和無盡的嚮往。

第四步:討論水的各種表達方式。

在關於幾種表達方式孰優孰劣的討論中學生的意向很快指向了水的化學式。化學式是以模型化思想為基礎的。模型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學科思想。理解運用數學、物理公式和化學用語,甚至書寫某體裁文章都是以模型化思想為基礎。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實際上是最佳模型的選擇過程。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基礎工具。

我在“如何學習化學”這一環節中選擇了化學實驗方法、微觀視角和化學語言工具等三個內容。對於我們農村中學九年級畢業生中40%左右的學生來說,九年級化學是他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系統學習化學的機會。我想二十年之後他們還能回憶起來的九年級化學的記憶就是九年級化學的核心。那就是實驗方法、微觀視角和化學語言工具了。在這環節中學生利用了這幾個素材,知道了實驗方法、微觀視角和化學語言工具,從而有了意外-思考-想象-嚮往的情感體驗。

這是課堂教學三個環節。

下面是課後作業:寫一篇短文:《假如沒有化學—寫在化學第一節課後》要求完成九年級化學學習後再寫一篇《假如沒有化學—寫在九年級化學畢業之時》進行對比,讓學生感悟自己的成長。

課後調查:

你喜歡化學嗎?所有同學都回答:喜歡化學。我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假如你要成為化學家,你想研究哪方面的化學?

學生回答主要有兩個方面:

1、暑假學習交流的主題。2、41.7%的同學填寫了想研究醫藥方面的化學。

今天不一定決定未來職業,但這種願望是同學們繼續學習的動力!也是我覺得這節課成功的地方。

不難發現,把課堂還給學生,觸動孩子們內心世界美好的憧憬和嚮往會帶來無盡的前進動力。

結束語:

在設計、備課、上課、反思、整理說課稿的過程中我真切體會了“功夫在課下”這句話的含義。

備好緒言課備的不只是一節課,是整個九年級化學,甚至是整個基礎化學教育。

我想,對一個老師而言,用心上課就是最好的課。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

化學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單質碳的化學性質》這節課的設計和處理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課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學習了氧氣和水兩種自然界常見的物質之後,我們學習單質碳的化學性質是一種順理成章的安排。通過學習單質碳的化學性質,為後面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和金屬的冶煉做了很好的鋪墊。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認識世界感受世界的能力。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著我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我們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2、教學目標

⑴ 知識與技能 知道碳的化學性質,能準確描述有關實驗現象,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能運用碳的化學性質分析解釋有關現象和問題。

⑵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碳的化學性質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物質的多樣性學會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⑶ 情感、態度、價值觀 提高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能力、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和環境的責任感。

3、重點和難點

重點:碳的化學性質。難點: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二、學情分析:

1、學情調查 九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了合作交流、分析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教材中學生已經獲得了不少有關碳的知識,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所以學習起來相對簡單易於接受。

2、教法和學法: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所以根據學生認知特點,採用問題引導探究策略:通過設計一些與生活聯絡緊密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主動參與課堂,在體驗和感受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教學流程

我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以“碳的化學性質”為中心,結合我校的四步教學法將整堂課設計成四個環節。即:創設情境→探求新知→拓展應用→反思提升

環節一:創設情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節課通過學生表演自編小品引入新課。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開始學習。

環節二:探求新知

碳的穩定性:首先利用圖片設定問題引發思考,引入常溫下碳具有穩定性,並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項進一步加深對這一性質的理解。我們把學生帶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明確了化學與生活的緊密關係,當然通過這幾幅古代字畫也能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碳的可燃性:緊接著追問如果溫度升高碳的化學性質是否會改變呢?順利過渡到第二個化學性質碳的可燃性。並結合生活中吃燒烤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例和學生一起探究氧氣不足生成一氧化碳帶來的危害。並結合硫在空氣中和氧氣中燃燒現象的不同,探究為什麼碳和氧氣反應有時生成二氧化碳、有時卻生成一氧化碳。得出相同的反應物由於條件不同,現象不同產物也不同的結論。讓學生體會到化學來源於生活併為生活而服務的深刻道理。

碳的還原性:碳的還原性是本課的難點,不但還原性難理解而且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也不好做。這個實驗本身是演示實驗,它不屬於國中化學學生必做的八個實驗中任何一個,所以我們沒有設計為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做演示實驗一方面避免了學生實驗的危險性,另一方面有一定的示範作用,也規範了學生的實驗操作。我們用酒精噴燈代替酒精燈用時短現象明顯,有利於實驗結束後有充分的時間分析實驗從而引出還原性這一概念。還原性這一新的概念學生剛開始接觸理解不透徹,只抓住要點點到為止,我們不再進行擴充套件。因為以後還會學到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所以僅以鍊鐵為例簡單說明即可。

環節三:拓展應用

有個成語叫“學以致用”所以根據本課題知識點我們設計了幾個有梯度的習題對碳的化學性質加以鞏固和理解,並適當延伸為下一課題的學習做鋪墊。

環節四:反思提升

在這一階段利用本課最後幾分鐘開展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研討,對本節內容進行總結歸納。並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化學,結合本課內容倡導低碳生活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和環境的責任感。

四、板書設計

板書採用框架式呈現給大家,這樣設計既清晰又簡潔,使學生能夠一目瞭然的同時,又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們團隊對這節課的設計和處理,不足之處敬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化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鹽的化學性質是國中化學一個零散的內容,並沒有獨立的章節。但考題中常涉及到鹽的性質。因此,本節課力圖結合教材與考點,進行歸納與總結,同時突出考試重點——常見的幾種題型。同時,為今後進行專題複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⑴進一步掌握鹽的化學性質、複分解反應的定義和條件;

⑵.鞏固有關重要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總結複分解反應的規律。學會運用酸、鹼、鹽溶解性表判斷複分解反應能否發生。

⑶.進一步認識鹽與金屬、酸、鹼、鹽之間的內在聯絡及化學反應發生的規律,提高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明確會考要求,為以後的專題複習打下基礎。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鹽在鑑別、除雜、推斷等題型的學習,拓展學習視野,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和嚴謹地科學探究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的目的。

重點:鹽的化學性質在各種題型中的應用

難點:幾種常見題型解法的掌握。

方法:討論歸納、實驗探究。

三、教學及難點突破的.方法

幾種常見題型的突破方法,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將學生分成6個小組,進行合作與交流,共同探討,同時輔助分組實驗實驗,給予一定的提示,引導學生有目的通過親身實驗進行探索,各小組根據實驗的現象、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四、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預習檢測

找學生板演

其餘學生完成學案上相關內容

讓學生明白需掌握的內容,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判斷物質間的反應能否進行

展示題目,讓學生判斷反應能否進行。並找相關學生板演

教師總結

其餘學生獨立完成

討論總結相關規律

訓練學生書寫方程式的能力,並掌握相關規律

培養學生歸納、合作等能力

物質的鑑別

學生實驗:探究氫氧化鈉溶液是否變質,講解相關要求

一次性鑑別碳酸鈉、氫氧化鈉、氫氧化鋇,選用的試劑是

教師總結

學生實驗

學生交流方法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嚴謹的科學探究的精神以及合作和交流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除雜

提問:氫氧化鈉溶液已經變質,如何除雜呢?

教師總結

學生獨立思考

學生交流

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和知識的遷移能力

物質的推斷

展示典型題目

教師總結

學生思考

學生交流

體現“兵幫兵、兵教兵”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課堂鞏固練習

講解相關題目

學生獨立完成

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課堂練習題

1、1、下列能使酚酞溶液變紅的鹽溶液是( )

A. NaOHB. Na2CO3C. KNO3 D. HNO3

2、檢驗碳酸鹽最簡單的方法是 ( )

A.加入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澱

B.加入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澱

C.加入稀鹽酸,產生使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D.放入水中不溶解的是碳酸鈣

3、不用其他試劑鑑別下列五種物質的溶液:①H2SO4、 ②FeCl3、③Ba(OH)2、④KCl、⑤BaCl2,被鑑別出的順序是 ( )

A.②①③⑤④B.②③①⑤④C.⑤①③②④D.①③②④⑤

4、除去下表中各物質(A~C為溶液)中的少量雜質,所選用的試劑、方法正確的是( )

編號

溶液

雜質(少量)

試 劑

除雜操作方法

A

NaCl

CaCl2

過量Na2CO3溶液

過濾

B

KNO3

NaCl

/

冷卻熱飽和溶液,過濾

C

FeSO4

CuSO4

過量鋁粉

過濾

D

CO2

CO

/

點燃

5、有一包白色固體粉未,可能是CaCO3、K2SO4、CuSO4、KNO3和BaCl2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小明同學做了如下實驗:

(1)取適量該白色固體粉末加入到足量水中,得白色沉澱,上層清液無色;

(2)向白色沉澱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澱只有部分溶解 由此可判斷出: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是,一定不含的是,可能含有的是。

六、課後作業:《能力訓練》 評估十一

思考:6、CaCl2中含有NaCl雜質該如何出去?

思考:7、請儘可能多的寫出能生成鹽的化學反應。

化學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評委、各位同行: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選修四 化學反應原理》第四章第三節電解池的第一課時,我主要從六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闡述

一、教材內容

本節課是化學選修四第四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電解原理。教材通過“電解氯化銅”的實驗展示電解原理的實質,並認識電解池的功能。“電解氯化銅”的實驗是理解電解原理的突破口,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心。通過該實驗將推匯出電解池的工作原理,電解的一般規律,電極產物的判斷方法和電極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其中電解的一般規律,電極產物的判斷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教材內容的重要性

電解原理是中學化學重要基本理論之一,既涉及到電化學的理論知識,又與氧化還原反應等密切相關,故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原電池,通過對電解池的學習之後,學生將形成一個將氧化還原反應、能量轉換、電解質溶液、原電池和電解原理和有關計算等知識聯絡起來的知識網路,對培養和提高學生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的'認知規律有很大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結合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解原理,會判斷電極產物

2、能書寫電極反應式及總反應式,培養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利用惰性電極電解氯化銅的微觀模擬,探究電解原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陰陽離子的放電順序,判斷電極產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電解知識的學習,發現其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並提高他們辯證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生勇於創新、積極實踐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點

理解電解原理和以電解CuCl2溶液為例得出惰性電極作陽極時的電解的一般規律。

五、教學難點

理解電解原理,非惰性電極作陽極對電解產物的判斷

六、 教法

通過多媒體的應用,直觀形象的展示電解的過程,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並適當進行問題探究、分組討論,歸納總結,體現“以問題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精神

七、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比較、討論、概括、練習等學習手段,分析討論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的過程,培養其探索精神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與合作精神

八、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複習回顧——新課引入——探究活動——學習電解理論——演示模擬實驗——完善電解原理——課堂小結——學習反饋(固化能力,形成學科思想和學科能力)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注意突出重點,力求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複習回顧(2分鐘)

通過習題 複習回顧原電池相關知識進行熱身,並與本節課建立銜接

2、創設情景,引入新課(1分鐘)

通過名人典故引入新課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學習電解原理(20分鐘)

[設疑]我們已經知道,金屬和電解質溶液都能導電,金屬的導電過程是物理變化,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是否與金屬的導電過程相同呢?

探究活動1:(P79實驗4-2)

活動彙報:

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碳棒上有能使澱粉I溶液變藍的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Cl2

與電源負極相連的碳棒上有紅色物質析出——Cu

[設疑]CuCl2溶液在電流的作用下為什麼會分解生成Cu和Cl2呢?

然後通過多媒體演示通電前後溶液裡離子移動情況

【小結】(1)、電解:電解質在溶於水或熔融狀態下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通電時

自由離子作定向移動而在陰陽兩極引起氧化還原反應。

(2)、電解池:將電能轉變為化學能的裝置

(3)、電解池的形成條件:直流電源、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熔融電解質)、構成閉合迴路

(4)、電極名稱:陽極——與電源正極相連 陰極——與電源負極相連

(5)、電子移動的方向:

電源負極 →電解池陰極 →電解液中的陽離子(被還原)

電解池中陰離子(被氧化)→電解池陽極 →電源正極

(6)、電解本質: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就是電解質溶液的電解過程

4、離子的放電順序

[設疑]陰極為什不產生氫氣呢?陽極為什麼不是氧氣呢?

通過分析講解得出結論

【小結】溶液中離子放電順序:

陰極:+﹤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陽極:1、陽極若是活潑電極,金屬電極本身先於任何離子放電

2、陽極為惰性電極: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離子> F-

5、通過例題講解總結出電極反應式的書寫方法

(1).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離子(包括水的電 離)、並分成陽離子組和陰離子組。

(2).根據放電規律,陽離子在陰極發生還原反應,而陰離子在陽極發生氧化反應,完成電極反應式。(注意得失電子守恆)

(3).由陰陽兩電極反應式,合併得總反應式。(弱電解質的須保持分子形式)

小結: 分電極、析溶液、判流向、斷粒子、書極式、寫方程

6、隨堂練習(7分鐘)

1、判斷

(1)電解、電離均需要通電才能實現( )

(2)電解池中電解質溶液導電過程即電解過程( )

(3)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陽極均發生氧化反應( )

2、以石墨作電極,電解下列溶液,寫出電極反應及電解總反應式。

(1)AgNO3溶液 (2)Na2SO4溶液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 電解池

一、電解原理

1、電解原理

CuCl2 =Cu2++2Cl-

陰極:Cu2++2e-=Cu (還原反應)

陽極:2Cl- - 2e-=Cl2↑(氧化反應)

總反應:CuCl2==Cu+Cl2↑

2、電解池的形成條件:直流電源、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熔融電解質)、構成閉合迴路

3、電極 : 陽極:與外電源正極相連,發生氧化反應(即失去電子)

陰極:與外電源負極相連,發生還原反應(即得到電子)

4、電解池中的電子的移動方向: 電源負極 →電解池陰極 →電解液中的陽離子(被還原)

電解池中陰離子(被氧化)→電解池陽極 →電源正極

二、離子放電順序

陰極:+﹤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陽極:1、陽極若是活潑電極,金屬電極本身先於任何離子放電

2、陽極為惰性電極: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離子> F-

三、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分電極、析溶液、判流向、斷粒子、書極式、寫方程

本節課我根據高二年級普通班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化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鋁的重要化合物》是高中化學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主要包括了氧化鋁,氫氧化鋁,鋁鹽-明礬等內容。本節內容是在學習金屬鋁的化學性質,以及金屬鈉的重要化合物性質的基礎上,對金屬其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進行較為深入、系統地學習。它側重於使學生理解怎樣去學習金屬元素和其化合物的性質和變化,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元素和其化合物的應用價值,為學生形成化學概念和理解化學理論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素材,也是化學概念和理論的用武之地,為以後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過渡】接下來說一說我所面對的學生。

二、說學情

學生在前面學生已學習了鋁的化學性質,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學生在頭腦中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模式,這為本節課學習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奠定了基礎。但兩性化合物這個概念學生並沒有接觸過,要想使學生理解並掌握這個概念,就需要利用好化學學科的典型手段——實驗。教材中對鋁的化合物性質的探究,尤其是對氫氧化鋁兩性的探究,是這一塊內容的重點,在學生以後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要充分利用起來,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對以後的學習也會有很好的鋪墊作用。

【過渡】結合對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說出氧化鋁的主要物理性質;(2)學會實驗室製取氫氧化鋁的方法及Al3+的鑑定方法(3)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掌握Al2O3和Al(OH)3的分別與HCl和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4)知道鋁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的用途,知道明礬的相關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設計實驗來判斷兩性化合物並驗證其性質,學會科學的實驗方法,正確的實驗操作,合理的實驗設計和分析,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實驗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以實際問題的解決來設計實驗,體會通過實驗發現物質性質的過程;分析鋁的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係,學會辯證的認識事物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以及教學目標的確立我將本節課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

氧化鋁和氫氧化鋁的兩性性質,Al(OH)3的製備

【難點】

Al(OH)3的製備,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過渡】根據新課標倡導的學生觀及教師觀,為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及教師教學的主導地位我將本節課的教育教學方法做了如下設計:

五、說教學方法

本節課採用多媒體展示內容與先前學習的知識形成衝突認知衝突進行匯入,以實驗探究法為主線,結合使用隨堂實驗、多媒體展示、啟發法、比較、歸納分析、交流討論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根據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學習中要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在教學中要開展“以實驗為基礎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知識、體驗;在探究中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在探究中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做事。

本節課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利用已學習的鋁的化學性質,來動手實驗獲得氧化鋁兩性的知識。通過生活例項的引入,學生相互討論、自主探究、動手實驗來完成氫氧化鋁的製備,並獲取氫氧化鋁的兩性知識。充分利用了以實驗為基礎的多種探究活動來完成學習目標,達到了教學目標要求。

【過渡】接下來重點談談我的教學過程設計。

六、說教學過程

教與學是有機結合而又對立統一的,良好的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匯入新課

首先是匯入環節,在此環節中我準備用創設情境法進行匯入。在課程開始前通過多媒體展示各種鋁製產品的圖片。這與學生已學過鋁的性質很活潑形成了認知衝突,引發學生思考活潑的鋁,怎麼可以應有的這麼廣泛,激發對鋁的重要化合物性質的探討,開啟了課堂教學。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接下來進入新課教學環節。此環節我將並應用已學的鋁的化學性質的方法,藉助實物、學生動手實驗的方法進行教教學,同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參與新知的建構。

1.實操結合,形成概念。

在這一環節中,通過觀察氧化鋁粉末實物,來認識氧化鋁的物理性質。再通過結合匯入時應用的圖片,引發學生思考哪些物質可以腐蝕這些產品。學生已有的鋁性質的知識,進行動手實驗,獲得氧化鋁兩性的新知識。

2.實驗探究,深化概念。

教師出示生活實物胃舒平,引發學生製備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氫氧化鋁,開啟氫氧化鋁知識的學習。

接著讓學生圍繞著氫氧化鋁的製備進行討論,學生得出有兩種方法都可以得到氫氧化鋁,(1)用Al2(SO4)3溶液和NaOH溶液來製備。(2)用Al2(SO4)3溶液和氨水來製備。學生進行實驗,並根據實驗,得出氫氧化鋁的製備方法。

在製備的過程中,學生們發現氫氧化鋁可以溶解強氧化鈉得新知,學生通過用氧化鋁性質學習的方式來進行實驗驗證,獲取氫氧化鋁兩性的知識。最後教師總結,並補充氫氧化物的又一化學性質-不穩定性。

通過氧化鋁和氫氧化鋁,學生已經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所以在鋁鹽知識的學習中,教師知識通過新聞例項引入明礬,學生自主學習的到鋁鹽的化學性質。

這一環節的設計中主要是使用了層層逼進進行探,學生的自主學習發揮到淋漓盡致。為學生形成化學概念和理解化學理論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素材,加深了學生理解和掌握金屬及其化合物性質的知識。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在鋁的重要化合物知識學完後為學生呈現兩個題,鞏固所學知識,並提升他們的綜合運用能力:1.可溶性鋁鹽與NaOH溶液互滴時,其現象有何不同?你能否畫出生成的沉澱與滴加溶液間量的影象關係並寫出相關的離子方程式?若是偏鋁酸鹽溶液和鹽酸互滴時現象又會如何呢?

2. 請完成下列鋁及其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關係圖,並寫出上述轉化圖中的反應化學方程式,是離子反應的寫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對本節內容加以鞏固延伸。

第四環節:小結作業

1.課堂小結

採取學生先小結,老師後總結的方式,目的在於:1、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2、實施以主動建構為基礎的精簡教學策略,以圖表的方式直觀讓學生清楚本節的內容要點,及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絡,使學生知識系統化,網路化。

2.佈置作業:

為了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本節課的課後作業預留了必做題及選做題的方式。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採用的是綱領式的板書,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化學說課稿 篇6

首先感謝區教研室給我提供展示的平臺,同時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專家、評委、老師給我的課提出寶貴的意見。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如何識別酸和鹼。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設定、教學方法選擇、教學過程設計及教學反思等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酸和鹼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兩種物質,酸和鹼的生產及使用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作用。本節課主要目的是把酸和鹼的知識與前面學習的這些有關章節的知識緊密聯絡起來,擴大學生的視野,並鞏固前面學習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懂得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為學生直接參加工農業生產,更好的使用酸和鹼做好知識和思想準備。

因此,用酸鹼指示劑識別酸、鹼的方法及從微觀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認識溶液呈酸性或鹼性的原因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學情分析

對於有酸味的物質(白醋、檸檬汁、西紅柿等)和有滑膩感的物質(熟石灰、肥皂、洗衣粉等)學生並不陌生,但這些物質為什麼有的有酸味,而有的有滑膩感?怎樣用化學方法識別它們?這些問題雖然學生以前沒有認真思考過,但卻最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所以教學起點應定位於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設計有利於他們自主學習和創造的化學學習情境,讓他們去觀察、去透過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並探索出規律來,在“做科學”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主要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用酸鹼指示劑、石蕊試紙來檢驗溶液的酸鹼性

2.過程和方法:通過親歷實驗探究過程,初步學會從H+和OH-的角度去認識溶液呈酸鹼性的原因,進一步建立巨集觀與微觀相聯絡的'思維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感,以輕鬆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的化學知識,初步建立將科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理念。

四、教學方法選擇

為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準備採用包括實驗探究法、談話法、討論法等在內的過程式教學方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下面談談授課過程的設計,授課過程分為四個環節:

(一)課前背景資料的準備:

學生準備

1.提前一週讓學生去準備有酸味的物質和有滑膩感的物質。

2.蒐集牽牛花和酸雨的有關知識。

教師準備

牽牛花和酸雨的有關媒體材料,酸鹼指示劑的製作方法。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先展示一瓶白醋,接著再展示一塊肥皂,讓學生說出它們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學生答:白醋有酸味,肥皂有滑膩感。然後讓學生說出有酸味的物質和有滑膩感的物質還有那些,如何識別它們?學生各述己見,有的說嘗味道,有的說用手觸控一下。還有的說碳酸能使石蕊變紅,現在也應該加入石蕊。教師用媒體展示牽牛花的視訊資料,讓學生思考牽牛花變色的原因。接著提出問題:“酸味”是酸的特徵,“澀味和滑膩感”是鹼的特徵,但科學家從不用品嚐或觸控的方法來確定一種物質是否為酸或鹼,他們是怎樣識別酸或鹼的呢?

從實物到資料,從生活到化學,學生感覺比較親切,同時給學生一種震撼,激發起學生強烈地尋找解決問題辦法的渴求,以求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效果。

(三)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通過探究,主要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如何識別酸和鹼?

讓學生將準備好的有酸味的物質和有滑膩感的物質拿出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觀察、比較、分析、總結,歸納得出識別酸和鹼的方法。再通過小組間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進一步瞭解酸和鹼的不同。這樣通過觀察實驗直觀瞭解,再到查閱資料豐富見聞,學生便總結出的識別酸和鹼的方法:即用用酸鹼指示劑、酸鹼試紙來檢驗溶液的酸鹼性。

教師再接著設問:為什麼不同的酸溶液都能使石蕊試液變紅,不同的鹼溶液都能使石蕊試液變藍?物質的酸性和鹼性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2、酸和鹼的本質區別在哪裡?

識別酸和鹼的成功探究為酸和鹼的本質區別的探究增大了內驅力,學生們興致勃勃。教師可提供鹽酸、醋酸、熟石灰、氫氧化鈉、食鹽的化學式,在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們說說看酸和鹼的本質區別在哪裡。學生進行交流分析,談談自己的看法,教師也參與進去,形成了生生交流與師生交流的局面,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認識,達成共識:酸溶液中都有H+,鹼溶液裡都有OH- ,由於它們的存在,使酸和鹼分別具有各自的通性。

然後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牽牛花可變換不同的顏色,能否用它來製作酸鹼指示劑,請說出製作方法,有沒有其他植物也可用來製作酸鹼指示劑?在展示酸鹼指示劑的製作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是否實用、經濟等角度上自我評價和反思,形式上可採用辯論的方式。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評價和反思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從實際出發思考問題的品質,為將來參與實際工作奠定了基礎。至此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得到了突破。

(四)總結評價與反思

讓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進行自我總結回顧,不但要弄明白我學到了什麼?明白了什麼?而且教師隨時讓學生把自己感受至深的東西記下來,作為其珍藏一生的積澱。

然後教師設計一個挑戰自我的題目:酸雨是三大環境問題之一。酸雨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大氣化學和物理現象,主要是大氣被汙染,工業廢氣等有害物質SO2、NO2 ,進入大氣形成。由於我國的能源結構是以煤炭為主,所以為SO2排放大國,也是酸雨的受害國。酸雨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使大片的森林死亡,農作物枯萎,破壞水生態環境使水中沒有任何生物活動,還能加速建築物、文物的腐蝕和風化過程等。棗莊作為“煤城”,煤炭被廣泛應用,調查一下各用煤單位有沒有采取一些減少大氣汙染的措施,同時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並思考如何知道棗莊是否也遭受酸雨的危害。

六、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教學的設計,我深刻體會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這一藝術創作的理念,並把它運用到了化學課堂設計中,引導學生從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經驗,獲得真知,然後將得到的東西再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去,展現了科學研究與發現的真實過程,實現了“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這一要求。

本節課由於實驗探究、討論整理的環節偏多,所以課堂節奏的調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靈活地處理和把握,以便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化學說課稿 篇7

本說課的題目是“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 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本節課依據“探索性教學”

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育思想,本著“問題式教學”、“自主參與、自主學習”、“建立科學思維模式”的教育教學設想設計的教學方案,現從四個方面闡述本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結構和內容分析

在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和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基礎上,本章學生開始初步、系統地接觸具體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元素化合物知識是中學化學的基礎知識,也是學生今後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要接觸、需要了解和應用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既可以為前面的實驗和理論知識補充感性認識的材料,又可為後面的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等理論知識打下重要的基礎。也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學習化學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章和本節中,學生初步嘗試從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去探索(金屬)物質化學性質;從基本原理(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去深化對這些性質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的過程和方法一經掌握後,可以駕輕就熟地學習後一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①瞭解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探索金屬的性質和金屬的原子結構的關係。

②初步學會從實驗的角度探索和認識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本領。③通過演示和學生探究實驗,複習鞏固基本實驗操作,學會觀察、記錄實驗現象,以及從分析現象中得出結論。

(2)過程與方法目標:體驗通過實驗發現化學問題,揭示物質性質的過程與方法。通過思考和交流、實驗和觀察、探究實驗,學會與人合作,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同時培養勇於質疑、敢於創新的精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奇妙的化學實驗的操作(如鈉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學實驗現象(如鈉的燃燒反應)感受化學世界的美妙變化,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2、教學重、難點

重點:鈉在不同條件下與氧氣的反應及其產物的比較分析

難點:鋁為何可以在空氣中穩定存在

三、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分析

1、九年級已經學習過鐵、鎂、鋁等金屬的有關性質;

2、曾經背過金屬活動順序表,知道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3、對於高中階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他們還沒有開始接觸,一般都不懂得從結構上去分析演繹。

四、教法和學法

1、 邊講邊實驗 這是化學教學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識的建構過程,充分體現了建構理念。具體如何去做呢?

(1)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動手實驗相結合 這樣既可以進一步規範、鞏固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又能讓學生去實驗、去體驗,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樣做完全符合新課程的“學生主體”的理念,比如鈉的切割 、鈉與氧氣的反應實驗,教師在演示一些操作重點後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讓學生和鈉進行近距離的接觸,學生對鈉的性質就會有一個更深的認識。

(2)學生動手實驗與填寫實驗報告相結合 在學生做實驗之前,教師給出實驗報告,引發學生去思考、提出問題,激起學生動手實驗解決問題的動力,能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實驗的目的。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學生能有針對性地去觀察實驗現象,而不是囫圇吞棗,真正發揮實驗的作用。在學生實驗之後,學生能在完整試驗報告的過程中進一步反思自己的實驗過程,回顧試驗現象,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

2、 提出問題展開討論並及時總結歸納 可以是老師提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在充分認識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可以是學生與學生的討論,也可以是師生討論。如可以在鈉、鋁和氧氣反應學習完了以後,及時總結這些物質和氧氣反應時表現出來的還原性,從反應的難易程度總結還原性的強弱,從整體上把握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

3、通過比較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如學生在學習鈉和氧氣反應的時候,通過反應條件、反應產物的比較,從而更深刻地認識鈉與氧氣反應的實質。又如做鋁和氧氣反應實驗的時候可以去比較,兩個實驗做法不同但是現象一樣,認識到鋁表面的氧化膜問題。

五、教學過程

1、引入課堂 通過幻燈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金屬製品、金屬礦石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到金屬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絡緊密;通過展示歷史上一些比較出名的金屬物品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金屬在我國已有比較悠久的使用歷史;我還將讓學生自己去列舉在生活中瞭解到的金屬的反應,比如鐵的生鏽,銅綠的產生,鐵質菜刀為什麼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銀白色等。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本節課的興趣。

2、 複習舊知 通過思考與交流,複習金屬的化學性質,並分類歸納:鐵可以和氧氣反應,活潑的金屬可以和酸、鹽發生置換反應等。最後總結性思考這些反應中金屬原子的失電子情況,引出性質和結構的相互關係,為後面即將學習的鈉、鋁的性質打下基礎。

3、 由此及彼,提出問題 鐵、鎂等金屬都可以和非金屬單質氧氣反應,那麼其他的金屬呢?從金、鐵、鎂和氧氣的反應看,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可以讓學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屬呢?水到渠成的讓學生去思考金屬鈉、鋁分別和氧氣反應的可能情況以及為什麼。

4、 師生互動,邊講邊實驗 探究鈉的相關性質。展示鈉的存放,取用和切割,從中讓學生領悟鈉的'物理性質;從切割後截面的顏色變化讓學生體會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思考,去感受鈉的活潑的化學性質,並根據化合價自己去嘗試書寫反應方程式。為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主體的理念,接下來讓學生去思考鈉燃燒的情況怎樣,讓學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鈉,提供必要的儀器讓學生去加熱鈉,使之燃燒,觀察現象,比較性的提出問題,引出鈉的燃燒反應。從產物的顏色認識到這是不同於氧化鈉的新的物質,此時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初步認識過氧化鈉。

5、通過實驗的比較,認識鋁和氧氣的反應 從鈉與氧氣的反應和鎂、鋁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讓學生比較著做實驗,觀察鋁在打磨掉氧化膜與否兩種情況下加熱融化後的現象,後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現象會一樣?認識到反應的發生本質,體會到緻密的氧化膜的保護作用。讓學生在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開放性的思考對鋁的氧化膜的認識,可以作為課外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的拓展,提高學生能動的學習和收集材料並加工整理的能力。

6、 課堂小結 由點到面,讓學生思考金屬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很多金屬可以和非金屬氧氣發生反應,從化合價的變化認識到這些反應共同的反應本質,這樣和前面的氧化還原反應相呼應;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金屬化學性質的差異性,金屬活動性的強弱在具體反應中的體現,進而從反應的難易程度認識到化學性質的遞變與原子結構的關係,並啟發學生思考除了這些共性之外金屬可能還有一些自己的特性,為下面的學習埋下伏筆,增強課堂的完整性。

7、作業 利用你的原有化學知識,結合本節課內容,圍繞金屬提出一些問題,選擇出你所感興趣的,去圖書館或查閱資料,進行研究、調查或實驗。

六、個人的認識和思考

新課程倡導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廣大教師

課堂教學中所要積極探索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圖嘗試指導學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

讓廣大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學生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