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集合七篇

說課稿7.3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說課稿集合七篇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冀教版《數學》第九冊第一單元中的第一課——《美麗的軸對稱圖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為大家說課。

這一課時的內容是讓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理解“軸對稱圖形”“對稱軸”等概念,並且能判斷哪些平面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找出它們的對稱軸。這是我對教材的分析,學生情況分析。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使學生認識軸對稱徒刑,瞭解對稱軸,培養學生探究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過程與方法——採用小組合作、動手驗證等學習方法,使學生經歷認知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想象力。)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為認識軸對稱圖形及對稱軸。教學難點為能辨別哪些平面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並能找出對稱軸。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確定本課在多媒體環境下進行教學。下面我重點說說本課的教學流程及媒體應用效果。

在引入環節,學生憑空想象,難以很快感知對稱的特徵,進入到學習狀態。所以伴隨優美的音樂,一幅幅大自然中的漂亮圖片展示在學生眼前。觀察後,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這些事物的共同特點是對稱”。隨後藉助楓葉、蝴蝶平面圖的動態演示,學生初步感知了對稱的內涵 ——左右兩側完全重合。在語文課上經常看到老師進行思想教育,數學課上這種情感目標往往被忽略。因此,藉助課件出示由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具有對稱美的事物的圖片,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震撼和衝擊,進而觸動學生的內心。在看到這組圖片時,學生的自豪感溢於言表,愛國情激盪心胸。在學生情緒高昂之際,教師一句“讓我們也來創造一些美麗的對稱圖形吧!”將大家帶到下一個教學環節中。

新授環節,考慮到抽象的概念教學,枯燥無趣,學生很難深入理解。我就把美術課中的手工剪紙和多媒體課件演示結合起來,突出概念的本質特徵,化抽象為具體,縮短了認知過程。活動前,我們先交流創作對稱圖形的方法,然後學生通過自己動腦、動手,各有創意地剪出了不同的圖案。就在剪紙“玩” 和課件演示的過程中,學生認識了對稱軸,並概括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我引導學生以學生小組合作、動手驗證、辨別爭論等學習方法突破難點。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學過的平面圖形名稱,讓學生在頭腦想象每種圖形的形狀、特徵等,大膽猜測哪些屬於軸對稱圖形。此環節設計意圖在於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猜測只有通過理論的推理或實驗的.證明才能加以證實其正確性。隨後,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生利用學具驗證猜測。交流時,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學生對屬於軸對稱的那些圖形在頭腦中劃分出清晰的範圍。在學生探究這些平面圖形的對稱軸數目時,利用課件演示這些平面圖形的對稱軸數目,避免了實物對摺不清晰的弊端,使學生一目瞭然地觀察到每種平面圖形的對稱軸數目,多媒體課件充分發揮了其工具性。

練習環節中,常規教學存在練習形式單一、訓練容量不大、難以把握交流時間等弊端。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習題,增加訓練密度,減少無效時間。因此,我利用課件出示各個國家的國旗、交通標誌,再次讓學生感受到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後,巧妙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讓學生猜只出示一半的國內外著名的標誌,。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在學生意猶未盡之時,課件出示漢字、英文字母,讓學生繼續尋找軸對稱圖形。這個過程中,師生共同品味中國文字的對稱美;共同感受由對稱字母組成的單詞“MATH”(數學)帶給我們的神奇,做到知識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溶為一體。

在提高環節中,我讓學生在由4個小正方形組成的L形圖中添上一個小正方形組成一個軸對稱圖形,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能力。黑格爾曾說過“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一切事物倘能與美相接便立即會煥發出動人的光彩,引得主體躍躍欲試,產生追求的強烈願望,這正是美的神奇力量之所在。因此在結尾環節,我利用視訊,學生欣賞舞蹈《千手觀音》。在形象直觀的影像面前,學生感悟對稱的美及不對稱的美,體會正是有了對稱的美和不對稱的美,這個世界才變得完美。至此,學生的認識得到提高、昇華!

以下是我的教學反思,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段文字選自人教版五下年級《人物描寫一組》,文章選自曹雪芹的《紅樓夢》。本文刻畫了王熙鳳見到林黛玉時的言行舉止,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極富個性特徵的人物形象。

本段文字很有特色,是對王熙鳳的外貌描寫,從三個方面進行細緻描寫。一是人物的衣飾,二是人物的眉目,三是身形及神情,分三句話進行介紹,結構條理非常清晰。文章在用詞用句上也獨具特色。首先在用詞上,對於王熙鳳衣飾的描寫很有規律,材質、做工、物品名組合而成,而且在介紹時從下而下非常有序。其次,在介紹眉目、身形及神情的部分,採用對仗的形式,使文章在閱讀上節奏分明,富有美感。

二、說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本部分的教學目標可以定為:通過“詞語分格式”、“對比呈現式”閱讀的方式體會人物外貌描寫上用詞、用句的結構特點及對仗的表達特點,並在對比閱讀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到人物的個性特徵。

三、說預設

根據以上目標及我對五下年級學生的瞭解,本部分的教學,我想通過三大版塊進行教學:第一版塊是初讀文字,梳理描寫,把文讀薄;第二版塊是品析詞句,連結拓展,把文讀厚;第三版塊是整體迴歸,感受人物,將文讀悟。

接下來,我就根據以上版塊,介紹我的教學預設過程。

第一版塊:初讀文字,梳理描寫,把文讀薄

首先,我讓學生自讀文字,瞭解文章寫了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提出文章寫了誰。學生根據閱讀,基本能找出“鳳辣子”這一人物名稱。根據這一名稱,我們又可以對應文章中的“潑皮破落戶兒”這一說法。對於這種稱呼學生非常陌生,於是,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對照文下的註釋進行了解。但是,即便如此學生還是不知道這個“鳳辣子”是誰。這時候,我就進行簡要的人物介紹:鳳辣子就是王熙鳳,她是賈府的大管家,不單是賈府,同時她還是榮府的大管家,可見她地位非常顯赫;她還是賈母的孫媳婦呢。

這個介紹,為下面的教學做好準備。一來,她地位顯赫,便是其如此打扮的原因;二來,其是孫媳婦,為其如此打扮形成衝突。

第二步,回顧前文的人物描寫方法,理清本部分的描寫

我讓學生回顧前面所學的課文,學生已經學過了《小嘎子與胖墩兒比賽摔跤》、《臨死前的嚴監生》,對人物描寫的方法都已大致瞭解。我讓學生說說人物描寫有哪些方法,然後發現本部分主要用了什麼描寫方法,相信學生都能講出“外貌描寫”。然而,“外貌描寫”還只是一個非常乾癟的詞而已,所以我們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文章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寫王熙鳳的外貌的。

第三步,梳理外貌描寫的方面,體會寫法

我讓學生再讀文章,說說通過外貌描寫,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王熙鳳,用文中的一句來說。學生自然非常快地定位到了“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句。然後再讓學生找出,文章中哪些話具體寫了她的這個特點,找出有幾句話,分別體會寫了什麼。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便能一下子發現,文章從三個不同角度寫了王熙鳳,而尤以“衣飾”的描寫最為具體。

第二版塊:品析詞句,連結拓展,把文讀厚

在這個版塊的教學中,我預設分兩個大環節來展開教學。

第一個環節是圍繞“衣飾”展開人物個性的感受,第二個環節是圍繞“眉目身形”等展開人物個性的感受。

(1)第一個環節。我讓學生髮現文章對哪句話的描寫最為具體,然後進行細緻的感悟。我請學生劃出文章中有關王熙鳳衣飾的詞,然後讀一讀。接下來我讓學生來讀這些詞。根據我對學生的瞭解,這個地方學生基本上是讀不通的,因為這些詞對學生來說異常陌生且詞語相對比較拗口。這時候,我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提示學生可以對詞語進行分割。先讓他們找出這些詞到底寫了哪些東西。這是對詞語的第一層“分格”閱讀。學生找出了“髻、釵、圈、佩”等詞,大致知道了寫了哪些事物。第二層“分格”閱讀是加上第一層修飾詞,如“攢珠髻、掛珠釵”等。這些事物,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我們有必要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大致瞭解。我在課堂上演示百度搜索圖片,學生看圖便直觀地瞭解了什麼叫“髻”,什麼叫“攢珠髻”……這樣學生對事物的瞭解使加深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瞭解遇到問題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查閱資料,有時單一張圖片便能解決問題。第三層“分格”閱讀是再加一層修飾語,瞭解這一部分修飾了這些事物的造型與花樣。這樣一層層讀,便使學生讀通、讀順了,同時對事物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第一步完成後,我在媒體中呈現亂序的事物描寫,讓學生跟文字進行比較,能不能看到哪兒就寫到哪兒。通過比較學生能非常迅速地瞭解文章是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進行外貌描寫的,這樣介紹才能顯得條理分明。

到此,外貌的閱讀看似已經完成,但是我們還只是瞭解了王熙鳳的外在,卻還沒有感受過人物個性。這時候,我覺得還有必要進行第三步。我記得在《紅樓夢》中,有關於賈母的外貌描寫。我把賈母的外貌描寫與王熙鳳的外貌描寫放在同一螢幕上進行對比,學生很清楚地看到賈母的打扮是簡潔樸素的,而王熙鳳卻是珠光寶氣的。結合賈母的地位介紹,學生一下子便直觀地發現了王熙鳳“愛顯擺”的個性特徵。這樣對王熙鳳,學生有了初步的瞭解。

(2)第二個環節。這個環節是對王熙鳳的眉目、身形等進行了解,體會人物個性。後兩句話在表達形式上採用對仗的形式進行描寫。我們可以通過兩種方法進行體會。一,通過將對應的句子進行上下分行呈現,通過學生對照讀,學生便一下子感受到了句子表達上的“結構相同、意思相關、詞語相對”的特點。二,通過換位閱讀,將原本相對的`詞句進行位置的調換閱讀,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對仗句式的特點,讀來琅琅上口,頗富節奏感。通過一遍遍地讀,學生也對句子中透露出的人物特點有了初步的感悟:打扮華貴、性格潑辣。

第三版塊:整體迴歸,感受人物,將文讀悟

在前面第二版塊的學習之後,我讓學生說說對王熙鳳與眾姑娘不同的地方的瞭解,感受到了她的“潑皮破落戶兒”的個性特徵。

然而,我們發現這種個性擺在現在也並沒有什麼,但是放在過去,放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卻很有問題。

因此,我在前面的教學之後,進行了封建社會相關禮制的介紹:比如“男尊女卑”、“直系為尊”、“輩份有別”等。通過這些資料的拓展再與王熙鳳的外貌與個性進行對比式的閱讀,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學生們會在這個過程中,產生諸多的疑問,而這疑問,正是接下來學習的關鍵。

在學生提出問題後,我順勢引導:這樣的個性卻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有這樣的地位,可見其中必定還有其他的因素存在。接下來,我們可以進一步通過揣摩文章中對於王熙鳳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進一步去感受人物的個性品質。

說課稿 篇3

教執:徐珍

時間:9月28教研活動

地點:六年級辦公室

參加評課人員:李治國 焦靜 徐珍 劉勇

評課記錄:

1、執教老師

在備課時我準備了兩道練習作好學習倒數的鋪墊。第一道漢字的上下結構顛倒引出數學知識也有類似情況,進而展示乘積是1的乘法算式的練習,也是第二道練習的計算、討論交流學習。有了這兩道練習的鋪墊回顧,學生對倒數的上下位置調換的特徵、乘積是1的兩個數的乘法算式的基本框架也逐漸清晰,倒數的數學模型也在學生的認知範圍內建立起來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也得以高效的提升。 在倒數的教學過程中,我以乘積是1的兩個數的乘法算式讓學生在1分鐘內進行書寫,從而探討出倒數的意義。在一系列的舉例說明下讓學生對倒數的意義有了深刻的瞭解。在求一個數的倒數時,我讓學生觀察乘積是1的兩個數的特徵,通過討論、交流得出求一個分數的倒數的方法。在掌握方法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整數、帶分數、小數的倒數的求法。學生也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建立了倒數的求法中的數學模型。

2、李治國老師:

在每個知識點和問題的討論過後教者都能以相應的練習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然後根據學生的練習反饋做出相應的討論與講解,使學生對知識的模糊認識得以不斷的清晰。如一個數 和幾另一個數乘積1,我們就說這個數和另一個數互為倒數,或一個數的倒數是另一個數 、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倒數,學生容易出現兩數相等的書寫格式,通過相應練習的及時檢測後作出及時的講解,加深學生的認知印象,避免學生再犯類似的錯誤。對倒數求法的探索過程中,每一次對知識點的討論教者都伴隨練習檢測,以便做好每個知識點的及時補救,讓學生對知識達到高效的學習效果。

3、焦靜老師;

在本堂課的知識點、問題、練習的討論、交流、競賽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中,及時有效的課堂評價既可以激發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又可以收到短時高效的學習效果。在導學過程中,由於本人沒做到適時的學習評價,導致知識點、問題的討論、交流、彙報各環節的收放不及時,學生的學習進度沒得到及時的鋪開,最後教學內容只能延時上完,使教與學沒達到高效的教學效果。因此,課堂教學中的課堂評價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也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4、劉勇老師:

這一課設計巧妙、思路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具體評議如下:

對教材內容理解透徹。教學過程思路清晰、流暢,環節設計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到位,教學設計嚴謹,語言簡練。對教材理解全面、深刻。如匯入環節以口算入手,既培養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又為學習倒數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鋪墊,同時為學生整體感知倒數和求倒數做好充分的準備。充分體現新理念,讓學生充分感知、發現概念。在教學過程中能提供給學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現的機會,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去。同時教師能做到引導到位,導、放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給自己所列舉的數,通過觀察去分析特徵,引出倒數這個新名詞. 練習設計精巧,有梯度,有特點。一種是對概念的判斷,師生互動非常好;可是在聽課過程中,也產生了這樣一些想法:知識的學習應以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討論為主要形式。如果把這節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從意義到求倒數的方法都是由學生來嘗試、探索,效果會非常好。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全文共四個部分,分別交代太陽花的由來,太陽花從種子落地到一齊開放的過程,太陽花經久不衰的原因,太陽花的啟示,通過作者記敘種太陽花的經驗和感受,表露作者對“事業”的憧憬,對建立一個“科學、合理、公平”的世界的渴望。全文中提到說明的不明顯,在介紹花的生命時才有所提及,所以我想把側重點置於太陽花的美、經久不衰的原因和太陽花的啟示上。

根絕教材的這種情況,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學生實際,我制定目標如下:

(1)理解太陽花獨特美的原因及太陽花經久不衰的原因。

(2)理解文中比喻的修辭及記敘、描寫、說明相符合的表達方式。

(3)感受作者對太陽花的喜愛之情和所寄託的意願,理解其象徵意義。

其中,(1)(2)是重點,(3)是難點。

二、說教法:

為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嚴格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語文教學原則,針對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設計教學方法為:

1、啟發式教學:即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劃句、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

2、朗讀法:語文教學應以語感培養為核心;語感只有通過多讀、多品、多揣摩才能形成。朗讀是語文課的第一教學法,通過朗讀把課文語言內化為學生的心理結構,薰陶情感,啟迪思想,於潛移默化中達到德育美育的`目的。再說,這篇課文也較適合朗讀。

3、聯想法:用聯想法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本課中,可讓學生產生相關聯想。

三、說學法: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活動,既要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學生的主動性。素質教育提出課堂教學應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因此,我設計的學法為“學習閱讀思考——討論——解疑——拓展訓練”的方式。課堂中通過啟發引導,學生討論,逐步解疑,拓展訓練,學以致用,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教學程式設計:

我認為,鑽研教材、研究教法與學法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的安排教學程式卻是成功的關鍵一環。為使學生學有所獲,我設計以下幾個步驟教學:

(一)設定情境,激起興趣: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上課一開始,我就設定情境:在自然界、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其中,花,往往是最具代表性的,那平時,你覺得什麼花最美呢?然後讓學生來講自己的體會,教師適當加以引導,每種花都有自己美的一面,那太陽花具有怎樣獨特的美呢?這樣處理,就可把學生引到美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積極參與和學習的慾望。

(二)讀課文,挖掘太陽花的美

心理學認為:強烈的目標意識是導讀成功的關鍵。所以,在這部分,我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太陽花具有怎樣獨特的美,從哪看出?”去讀書,帶著目標,邊讀邊思考,邊讀邊畫,這樣就避免了盲目性,使其專注閱讀。

在學生閱讀完畢後,可順便點出個別讀錯的字詞,同時啟發學生挖掘太陽花獨特的美,如:外在美、充滿生機的美、毫無保留的美、經久不衰的美等,在講外在美時,可提及文中的描寫,落實重點。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後,我略做總結,對學生結論加以肯定,激勵學生,並引發聯絡到教學的第三步驟。

(三)深入研究,花美的原因

太陽花美,且能經久不衰,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引導學生讀課文第三部分,啟發概括出三個原因:喜愛陽光、善於抓住機會、主動讓位,同時,點明此處在記敘中夾雜說明。

(四)聽課文錄音,談花的啟示

文章的第四部分點明瞭太陽花的有益啟示,並表達了“還要種一片的”願望,這部分主要設定聽課文錄音,啟發學生思考:太陽花生命短促,卻能保持燦爛多姿,那你面對這樣的太陽花,你能不能學到點什麼,捂出點什麼呢?為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此處,我給學生兩分鐘時間自由討論,討論後學生髮言,啟發他們聯想,如太陽花是否很像生活中的某類人呢?它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呢?對於學生的答案,有理就加以肯定,鼓勵學生多說,這樣,既培養學生的思維,又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五)課堂小結,拓展訓練

為提高總結質量,也提高學生梳理問題和概括問題的能力,我讓學生參與課堂總結,明確落實重難點,這樣使學生對知識有系統化的認識。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選自《多元智慧創意課程》中班第一主題活動《快樂小天地》中的一節科學領域活動課《神奇的發現》;放大鏡的鏡片是凸透鏡,凸透鏡的鏡片中間厚、邊緣薄,是透明的。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影象的功能。放大鏡有兩種使用方法。分別是:1、放大鏡對準觀察的實物上下移動或前後移動,直到看清楚為止。2、把放大鏡放到眼前,慢慢的移向所觀察實物的上方,直到看清楚為止。

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對於使用放大鏡去探索事物的變化很感興趣;他們在探索過程中能夠發現事物的明顯變化,但是,對於如何正確使用放大鏡把自己所觀察的物體看清楚並不清楚,所以,我依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本次活動中採用了多種形式,讓幼兒自己去探索,讓他們在自己的探索中瞭解放大鏡的特點,知道如何在探索中正確使用放大鏡。

本節課我將瞭解放大鏡的特點設為重點;探索如何正確使用放大鏡設定為本節活動的難點。

二、設計思路:

孩子們對於使用放大鏡探索事物很感興趣,但是,在孩子的活動中發現他們對於如何使用放大鏡,如何看清物體操作的並不準確。於是,我在本節活動中設計了說——聽——看——用——展等形式。讓幼兒瞭解放大鏡的特點,學習使用放大鏡的正確方法。

三、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目標,本次活動目標為: 1、瞭解放大鏡的特點 2、認識放大鏡,初步學習使用放大鏡 3、學習觀察,體驗探索事物的變化並用貼上的方法記錄。

四、說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故事《神奇的鏡子》;視訊《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放大鏡人手一個;觀察記錄表人手一份、水果、動物、交通工具圖片若干、膠棒。

五、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將運用啟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自主探究法等,使幼兒學會正確的使用放大鏡去探究事物的變化。

2、學法:幼兒在與老師互動中通過故事,自由探究、觀察獲得認知能力的。

六、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共設計了七步:

(一)、師幼交談,說說放大鏡的神奇。在此步驟中我運用了談話法,通過和幼兒交談,讓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和我們說一說放大鏡有什麼神奇的`地方。

(二)、傾聽故事,瞭解放大鏡的作用

在此過程中我運用了講述法、觀察法讓幼兒邊看圖片邊聽故事,讓孩子們瞭解放大鏡的作用,知道放大鏡能夠把物體放大。

(三)、認識放大鏡,瞭解放大鏡的特點

這一步我運用了觀察法、觸控體驗法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發現放大鏡的鏡片的特點;從而,瞭解放大鏡的特點。

(四)、嘗試使用,探索放大鏡的用法

在此過程中我運用了操作法、交流法讓孩子們用放大鏡自由探索,在操作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使用放大鏡的方法,然後與同伴進行交流。從而,探究如何使用放大鏡。

(五)、觀看視訊,正確的使用放大鏡

本步播放視訊讓幼兒知道如何正確使用放大鏡,掌握使用放大鏡的正確方法。

(六)、運用放大鏡,嘗試記錄探索結果

本步運用操作法與記錄法;為幼兒準備了三類很小的圖片,讓他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別。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細小的圖片貼在記錄單相應的空格里。進一步鞏固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七、成果展示,區域中進一步探索

最後,讓幼兒把完成的記錄單放到教師完成的記錄單的下面,師幼共同欣賞。教師還為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提供了更多的細小圖片,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進一步探索。

反思:本活動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突顯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在活動中自主探索操作,獲得經驗。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為幼兒建立一個探索、嘗試與交流的平臺。課堂氣氛很活躍,突出了活動的重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本次活動預設的目標。當然,在活動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請評委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部分內容屬於“數與代數”中這一領域,是在學過分數乘法應用題、分數除法的意義和計演算法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學習分數混合運算奠定基礎。

2、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分數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分數乘法、除法的意義和計演算法則,認識了倒數,能運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3、教學目標:

(1)能用方程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初步體會方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鞏固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3)通過解決問題切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懂得學習數學的意義和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能用方程正確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

教學難點:體會方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模型。

二、說教法、學法: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所以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收集資訊、獨立思考、發現關係、提出問題,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解決問題。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允許學生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選擇自己最合適的解決方法,變“教師教”為“引導學”。

三、說教學流程:

基於上述分析,我為本節課設計了以下四個基本環節:

引入新課、收集資訊——比較發現、得出結論——實踐應用、拓展提高——全課小節、達成共識。

(一)引入新課、收集資訊: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法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盧梭說: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興趣是學習的內動力,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課程伊始我先播放一段輕鬆、歡快歌曲。(播放視訊)

在這輕鬆、和諧的氛圍裡,孩子們願意把他們喜歡的課間活動講給我聽?

2、收集資訊、提出問題:

隨即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圖,從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場景引入,獲取基本的數學資訊,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並試著解決。

資訊:圖上有(20)人蔘加活動;跳繩的有(6)人;

踢毽子的有(3)人;打籃球的有(4)人;

跑步的有(3)人;踢足球的有(4)人。

問題:跑步的人數是踢球的幾分之幾?

踢毽子的是跳繩的幾分之幾?

(二)比較發現、得出結論:

1、引導發現問題:

教師設疑,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操場上是有20人在活動嗎?學生一定會發現這幅圖只呈現了操場的一部分,顯然答案20人是錯誤的`。

請同學猜一猜操場上一共有多少人。學生沉思片刻後會彙報許多資料。

教師進一步引導:究竟誰的答案是正確的呢?想不想驗證一下?

2、給出解決問題的關鍵條件:

跳繩的小朋友是操場上參加活動總人數的 ,

3、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在小組中交流並彙報。

學生在試做的過程中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藉助線段圖用除法計算、數份數的方法、分析數量關係、列方程解。無論是哪種方法,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與鼓勵。

讓學生在交流中感受不同方法的思維特點,由學習者成為研究者,體驗成功的快樂。再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分析,找出解決問題最簡便的方法。

在比較過程中,學生一定也許會說:前兩種方法書寫少、計算快、用起來順手也很簡便呀!教師不要立即否定,扼殺孩子們的思考意識;也不要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急於往下進行。

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其實我也很欣賞你的方法,誰能把你認為簡便的方法的思路說給我們聽?

通過討論的平臺,讓大家發現用方程解決就是舊知識的綜合運用,屬於順向思維,雖然寫起來麻煩,但思考起來會更加容易。

最終得出結論:用方程解決分數除法的實際問題比較簡便。

4、鞏固練習、深入理解:

為了鞏固這種方法,我把教材中的試一試,設計成兩個板塊:一是口答,二是筆練。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計算速度,也有助於學生掌握本節的重點。

口答:說出他們的數量關係:

①打籃球的人數是踢足球人數的4/9

②踢毽子的人數是踢足球人數的1/3

③某雙休日共有9天,是這個月總天數的3/10

筆練:通過上述數量關係直接列出方程,並解答。

I、操場上打籃球的有4人。

(1)打籃球的人數是踢足球人數的4/9,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2)踢毽子的人數是踢足球人數的1/3,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II、某雙休日共有9天,是這個月總天數的3/10,這個月

有多少天?

(三)實踐應用,拓展提高。

練習內容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基本練習、對比練習、拓展練習。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們從生活中尋找素材,引入課堂,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切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如:第一題我先播放一段視訊,讓學生弄清什麼是打折,及八折的意思,再進行解答。

後面的兩道題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一、基本練習:解方程:

х/5=7 3х/4=4 5х/8= 8х=4/7 2х3=6 3х/8=1

二、對比練習:

1、操場上有27人蔘加活動,踢足球的人數佔總人數的 ,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2、操場上有9人在踢足球,佔參加活動總人數的 ,操場上一共有多少人?

三、拓展練習:

1、原價是多少元?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商場內物品打折的情況,你知道

打折是什麼意思嗎?

通過課前收集生活中的圖片資訊,讓學生弄清八折的意思,再進行解答。

2、李健的身高是150釐米。

(1)李健的身高是媽媽身高的5/16,媽媽的身高是多少釐米?

(2)媽媽的身高是爸爸身高的8/9,爸爸的身高是多少釐米?3、雞、鵝的孵化期分別是多少天?

鴨的孵化期是28天;

雞的孵化期是鴨的3/4;

鴨的孵化期是鵝的14/15;

(四)全課小節,讓學生談一談在本節課裡的收穫,總結在學習中的不足。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六組單元《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寫出了江南鄉村四月的美麗景色及人們忙碌勞作的場景,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讚美。選編本文旨在帶領學生走進田園,感悟田園風情,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與熱愛,從而受到美的薰陶。

結合單元主題,根據文字特點,依據新課標中所提出的三個維度,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2.結合註釋、插圖、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詩大意。

3.學習古詩,體會作者對鄉村風光的熱愛及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與讚美。

教學重難點:

《鄉村四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我將結合註釋、插圖、想象等方法解詩意,入詩境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將誦讀古詩,體會作者的感情,樹立勞動創造美好未來的人生觀確定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談話法、情境創設法、品讀感悟法。講授法便於教師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談話法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現在的學生很少有走進田園,參與勞動的機會,基於這一點,我巧設情境將學生帶入那如詩如畫的鄉村四月,帶入那如火如荼的勞動現場,感受田園的美麗,鄉民的勤勞。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想象”,在讀中“感悟”。

三、說學法: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努力將學生置於課堂的中央。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採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法、討論法,引導學生藉助插圖註釋,大膽想象等方式理解詩意感悟詩情,讓學生在閱讀中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閱讀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的教學流程是:談話激趣,匯入新課;初讀古詩,讀出詩韻;研讀古詩,想象悟情;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一)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本環節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初讀古詩,讀出詩韻。

正確流利地朗讀是讀懂古詩的前提,本環節我先請學生自讀,讀正確讀流暢。教師隨機對容易讀錯的“蠶桑”“了”進行指導,為深入學文掃清障礙,突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再引導學生讀準節奏、讀出詩韻。

(三)研讀古詩,想象悟情。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自能讀書。《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又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在本環節我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藉助插圖、註釋、大膽想象理解詩句,引導學生以核心詞“遍”“滿”等為抓手體會鄉村四月的勃勃生機,美麗動聽,再深情朗讀,讀出詩情讀出畫意,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力。

學生對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教學中應注意發揮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文字中的價值取向,還應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因此學習後兩句時我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創設情境,挖掘學生的生活積澱,體會鄉村四月的的忙碌,村民的勤勞,及作者對勞動人民的讚美,進而引導學生,繼承光榮傳統,樹立勞動創造美好未來的人生觀。

(四)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身為師者古詩教學一定要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作業便是背誦並默寫《鄉村四月》。第二個作業是結合對古詩的理解,展開大膽的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寫鄉村四月。讀寫結合,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板書設計:

板書展示了詩歌的核心內容及詩人的思想感情。力求清晰明瞭呈現課堂內容,深化課堂所學。

標籤:說課稿 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