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有關高中化學說課稿範文集合8篇

說課稿4.9K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學說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高中化學說課稿範文集合8篇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新課標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的第一課時。我打算從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三個方面來完成我的說課任務。

一、說我的教學理念。

在傳統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像演員,而學生只是觀眾現象。那麼,在今天的新課標下師生角色還能是這樣嗎?不!我認為應該讓學生做演員,教師做導演;應該讓學生去表演、去體驗、去收穫;應該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也就是說,我們教師應該不僅僅關注的是自己如何講好,而更應該關注如何幫助學生演好!為此,我認為我們教師必須準確把握兩點:一是相關的教學內容,即學生要演什麼;二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即學生能演什麼。三是具體的教法和學法,即學生該怎麼演。

對於本課時來說,學生到底要演什麼?我認為依據有兩個,一是課程標準:課標明確指出,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或通過實驗探究來了解金屬的主要性質,即構建清晰的金屬觀;二是本節教材在模組中的功能價值:金屬的化學性質差異在必修2構建元素週期律和選修4學習電化學時將得到應用與拓展;而選修6的學習將繼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由此我將著重突出三點:一是突出歸納金屬鈉的性質;二是突出發現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共性和差異,構建出金屬化學性質的認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學生全面觀察的能力,使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這三點均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其中第三點還是本課時的教學難點。

對於本課時來說,學生能演什麼呢?我認為國中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代表物鐵性質以及金屬活動性順序。同時還具備了基本的實驗技能,並剛剛學習了分類觀和氧化還原觀。這些都是學生能夠表演的基礎。尤為難得的是,他們還有著連老師都無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認為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全能夠自主通過簡單的實驗探究歸納出金屬鈉的性質,自主發現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共性和差異,自主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說我的教學設計。

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將基於奧蘇泊爾的同化理論來實現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即用鐵的認知模型同化建構出鈉的認知模型,用金屬的物理性質認知模型去同化建構金屬的化學性質認知模型,並讓學生在合作和實驗探究的氛圍中去進行學習。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課前:先將學生分組,學生人人蔘與,自主分工,使每個學生都能發現和使用自己的潛能。同時下發學案,指導學生複習回顧,明確目標。減少知識差距,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演好。

課中:通過兩次使用預測、驗證、總結這種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來同化構建鈉的認知模型、同化構建金屬的化學性質認知模型以完成教學任務。

首先,根據學生的獵奇心理,播放一段關於鈦有超強形狀記憶性的視訊,從而迅速地把學生帶入新課中、進入金屬的世界。

其次,進入彙報預測環節:由學生彙報學案中的三個問題。

1.收集觀察身邊的金屬材料並總結出金屬物理性質的共性與差異性,引導學生構建出金屬物理性質的認知模型,為同化構建金屬化學性質認知模型做好了鋪墊;

2.用氧化還原觀分析鐵與氧氣、酸、鹽的反應,引導用新視角看待老問題,發現它們的氧化還原本質,使認識水平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飾,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同時引導學生預測出鈉的化學性質,並對預測質疑,激發學生實驗驗證的好奇心。

接著,進入實驗驗證環節。考慮到鈉的性質很活潑,我打算增加演示鈉與鹽酸反應的實驗。通過控制鈉塊的大小和鹽酸的濃度,使實驗產生輕微的爆炸現象,以此驗證預測,又提醒學生注意實驗安全。

而後,學生按照學案中的實驗指導依次完成鈉的切割、燃燒、與水、與硫酸銅的反應四個實驗,並記錄現象,彙報結論。彙報中引導學生得出鈉能與氧氣反應,但不同條件產物不同。而鈉與水反應的現象不易觀察全面,但這卻正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決定讓學生做兩次鈉與水反應的實驗。第一次不作過多指導,讓學生在彙報時自己發現觀察的不全面,再鼓勵學生重做實驗,多角度全面觀察,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們體驗到科學探究的失誤不是失敗,只有停止思考和觀察才是失敗。所以我認為在難點的突破上走彎路勝過抄近路,放手讓學生經歷困惑,苦惱,去收穫驚喜與領悟,讓學生樂在其中。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這種科學探究之樂是建立在苦苦追尋基礎之上的。有利於他們科學素養的提高。接著,再增加鈉與硫酸銅的反應,讓反應結果推翻學生在國中所學的簡單的金屬置換觀,這又有利於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

最後,進入總結提升環節。

一是通過學生所發現的對與錯,總結得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形成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

二是通過學生所同化建構出的認知模型,總結得出結構決定性質這一化學基本思想,實現化學學科內在知識的拓展。

三是通過學生所歸納出金屬的化學性質,總結得出金屬的還原性本質,以及還原性強弱的差異。

至此教學重點任務得以完成。而有關金屬的其他知識以及學生由鋁的燃燒實驗現象所引發的對金屬氧化膜形成速度和緻密性差異的思考,將於下節課探究完成。

課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去猜想、查證,把教學延伸到課後,並輔以適量的課堂反饋,及時發現問題,檢驗教學效果。

以上是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針對這節課的教學以及可能出現的情況,我有如下教學反思:

1.充分採用奧蘇泊爾的同化理論,使學生由一種舊知識同化構建出另一種新知識,可以實現化學學科知識的不斷拓展;

2.充分採用自主實驗探究,可以實現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以及實驗操作和觀察能力的不斷提高;

3.充分採用群體合作學習,可以實現學生積極地自我認同並欣賞他人的不斷形成。

各位評委、各位同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正是這啟發了我的設計感悟,即教師巧導演,學生樂表演,教師喜讚賞,學生樂思考。我真誠地期望我們的學生能夠在滿心喜樂的氛圍中學習,能夠在探究創新中成長。

我的說課就到這裡,請多指教。

謝謝大家!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2

一、說課指導

在《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依據課改的精神,對這節課進行分析和設計

二、說課教材與學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酚類物質是採用具體代表物的方式進行學習。授課安排為1課時。酚與醇結構相似,都含有羥基,本節內容是學生初次運用所學規律預測一類物質可能發生的反應,並通過各自代表物的性質的對比,理解醇羥基與酚羥基的區別,體會官能團與取代基之間相互影響的重要思想,為後續的有機化學的學習提供方法打下基礎。

2、學情分析

從知識層面看,在必修階段已經具備有機化學基本的類別概念,知道一些典型有機物的性質。在選修5第一、二章的學習過程中對官能團決定有機物的化學性質、基團的相互影響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有待完善

從能力層面看,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分析簡單實驗的能力;對“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普遍規律比較熟悉,因此具有性質預測的知識基礎,知道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具備進行探究活動的能力。本節課授課物件是實驗班學生,他們樂於展示自我,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容易展開。但他們自主探究的意識、合作創新的精神還有一定程度欠缺,需要老師引導和支援。

三、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通過對教材、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分析,我制訂出本節課要完成的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a、認識酚類物質,能夠識別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結構、性質及用途

c、理解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

(2)過程與方法方面

a、通過以問題為驅動的自主實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類比推測、分析解決問題和觀察的能力以及實驗綜合能力

b、在苯酚結構與性質的理論探討過程中,培養思維的全面性、深刻性,提升思維品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a、通過對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理解,讓學生體會事物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影響

b、通過苯酚的用途與毒性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視角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學會辯證的看待化學物質

c、訓練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與人溝通、爭辯、交流的勇氣

2、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苯酚的化學性質(酸性、苯環上的三元取代)

(2)難點:建立官能團之間相互影響的基本觀念。

四、說課教法與學法分析

1【教法選擇】

創設情景、實驗探究、理論探究

2【教學輔助手段】

利用實物感知、教學模具和多媒體動畫演示

2【學法指導】

和教法相呼應,引導學生採用觀察、對比、,遷移、分析、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五、教學設計思路——以問題為中心

1、 以結構、性質、用途為主線,展示學科特色。

2、 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設定問題鏈,讓問題與活動來驅動教學程序,幫助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

3、通過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實驗,以“分組實驗、小組討論、小組間互相交流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4、從小課堂到社會,通過苯酚用途與性質的結合,將知識遷移至陌生的情境,將學習延伸至社會大課堂。

六、說課程式

(一)、情景引入:

【情景一】電影:戰爭

【情景二】展示藥皂、苯酚軟膏

我通過戰爭引出的結構式,進一步構建酚類物質的定義。並提出為什麼生石灰可以銷燬?這樣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酚類物質的興趣。

再通過展示藥皂、苯酚軟膏,從生活走向化學讓學生對代表物苯酚有一個表象認識,為學生學習新課創設了饒有興味的意境。

(二)、構建苯酚物理性質:

[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實驗一]苯酚的物理性質

學生分組實驗:①看、聞

②適量苯酚+水振盪,再加熱(留用)

③適量苯酚+乙醇

[歸納]苯酚的物理性質(思考:苯酚不慎滴在面板上如何處理?)

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指導學生通過分組實驗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根據實驗結合教材相關內容,歸納出苯酚的物理性質。

(三)、設疑探究:

本環節是本節課的中心,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給學生創設了兩個情景:

【情景三】展示苯酚模型

學生觀察苯酚模型結合多媒體動畫演示,分析該分子結構,並與乙醇、芳香醇等醇類結構作比較,通過結構比較,產生認知衝突:同樣含有羥基,為什麼要劃分為酚和醇兩類物質,在性質上它們會有哪些共性?苯環代替烴基,與羥基的聯手使得化學性質產生了怎樣的差異?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1)《氨》是人教版《化學1》(必修)的第四章&ldqu;非金屬及其化合物&rdqu;的第四節內容。是繼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之後的第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識,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2)氨是非金屬元素氮的最低價化合物,是沿著非金屬元素學習思路(氫化物→單質→氧化物→含氧酸→鹽)學習的第一種物質,在生活中比教常見,重要的化工產品。

二、學情分析

1、 氨氣在生活中常見,對部分物理性質已經比較熟悉。

2、經過第三章元素化合物學習,已經具備了繼續學習元素化合物的能力

3、思維活躍,喜歡動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觀察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氨的物理性質、用途,銨鹽的共性。掌握氨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觀察、分析、推理、及判斷的能力。

通過對氨氣的認識,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物質認識方法的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有趣實驗現象原因探索,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科學態度。

通過氮肥能提高糧食產量解決飢餓問題,讓學生感悟化學和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

通過諾貝爾獎獲得者哈伯的故事,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重難點

教學重點:氨、銨鹽的性質

依據本節課內容,課標要求確定本節重點。

教學難點:噴泉形成原理

利用課堂實驗,結合學生生活接觸(如我校噴泉)的例子,可分析得到噴泉工作原理,再結合典例的練習,可突破難點。

五、 教法與學法

1、教法

設計問題,啟發思考;實驗探究,突破難點;適時點撥,釋疑解惑。

2、 學法

自主預習、合作展示、探究討論。

六、 教學模式(化學組教學模式-----三步達標)

自主預習→自主檢測→探究討論→探究練習→課堂小結→課堂檢測

七、課後反思

本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目標達到、時間把握合理,總體來說比較成功。下面,我從兩個方面反思:

1、 成功之處

① 線索學習法、歸類學習法成功運用。新課程特別注重線索學習法和歸類學習法,可以克服人們一直以來認為&ldqu;化學方程式記不完&rdqu;的困惑。只要能將所學物質歸類,將反應的原理歸類,將所學習物件用線索串起來,就可以達到高效。本節所學習的氨氣、上節所學習的氮的氧化物、下一節所學習的硝酸、國中所認識的氮氣和硝酸鹽,形成線索,學生學習既有成就感又不會感覺繁雜。

② 學生學會提綱挈領式學習。本節課是很有化學特色的一節課,學習物質的性質、認識用途。在最後一個環節,由學生來完成課堂小結,既對本節內容進行了回顧和總結,同時也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

③ 大膽推測、質疑、辯論,提高認識。學生的預習只能是課本內容的淺顯認識,要真正的體會課本的內涵和外延就要認真研讀之後思考、辯論,在本環節,學生能積極提問解決了很多使用的問題如⑴易液化怎麼理解⑵還有氣體遇水顯鹼性嗎⑶氨氣與其他酸反應有白煙嗎⑷銨鹽受熱分解都產生氨氣嗎⑸氨水的溶質是氨還是一水合氨。經過全班的共同探討,對所學習的內容的`認識更提高了。

④結合生活經驗,實驗現象的觀察,感受化學魅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本節課所認識的物件在生活中學生經常接觸,學生興趣很濃;利用噴泉實驗現象,引發思考,突破難點;通過化學家哈伯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化學的價值和魅力,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不足之處

① 課堂上,能積極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展示預習效果、探究結果的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已經掌握。但個別不善於發言的學生的學習情況的掌握在當堂並沒有得到反饋資訊,又待於作業和以後練習鞏固。

②課堂最後歸納小結時,由於時間緊張,沒有對學生進行的歸納板書進行點評。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該部分內容屬於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包括兩大部分:一是“電解質有強弱之分”、二是“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是可逆的”,並存在著電離平衡。要求學生在已經學過化學平衡理論並瞭解電解質發生電離和發生離子反應的條件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電離常數的知識,及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濃度等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學習這部分內容也為後續學習水的電離、溶液酸鹼性、鹽類的水解奠定了知識基礎。

(過渡: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談一談我所教授的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有關電解質、化學平衡的知識,為本節課認識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是一個可逆過程奠定了基礎。同時,弱電解質的電離的知識屬於化學原理性知識,理論分析是研究、闡述理論問題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分析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對於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推理能力也很有幫助。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電解質有強弱之分,能應用化學平衡理論描述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平衡;理解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瞭解電離平衡常數,能用電離平衡常數解釋有關離子濃度的問題。

2.通過對電解質概念的學習,瞭解概念形成的一般方法,理解化學平衡原理對電離平衡的指導作用,瞭解平衡的思想與方法。

3.通過本節的學習,瞭解物質間的相互聯絡、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關係,瞭解由一般到特殊的辯證關係。

(過渡: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強、弱電解質的概念和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難點】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過渡: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結合之前所學知識進行自主分析,培訓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意識。同時考慮到化學原理性的內容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在我的課堂中,我還應用了演示實驗,讓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加深對相關理論的理解。

(過渡:合理安排教學程式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的三個環節來展開:分別是匯入部分、新課講授、小結作業部分。

環節一:匯入新課

在這裡我會結合學生必修中所學知識提問:什麼是電解質,電解質溶液導電的原因是什麼,不同電解質的電離程度是否有區別?從而引入本節課。

這一匯入方式是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既能做到讓學生回憶原來所學知識,又能讓學生對於新知識並不感到陌生,符合教學中“螺旋式上升”的教學原則。

環節二:新課展開

這一環節中包含有以下的幾個知識點:強弱電解質、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電離平衡常數。我會依次展開這幾部分的教學。

強弱電解質

我會設定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醋酸的去水垢能力不如鹽酸強,除了濃度因素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在此基礎上,設定了以下實驗:測定等濃度、等體積的鹽酸和醋酸的pH值,對比與鎂條反應的現象有何不同。在學生進行了測定、觀察了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我會提問溶液的pH值的大小與溶液中的哪種離子濃度有關,鎂條與酸反應實質是在與其中哪種離子發生反應。通過這樣的問題的設定,學生即可發現,濃度相等的醋酸、鹽酸中,H+濃度並不相同。在這裡我會提出這是因為HCl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醋酸不完全電離,溶液中是分子、離子共存的,引出強弱電解質的的概念,並介紹一些常見的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化學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題1《質量守恆定律》的第一課時,包括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質量守恆的原因及其應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質量守恆定律是國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於整個中學化學。本節教材在國中化學裡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學生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識,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將引領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開始了從“質”到“量”的過渡,也為之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計算的教學構建了理論鋪墊,所以本課內容不僅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教材的編寫意圖、本節的特點、九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恆定律以及守恆的原因,學會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和解決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及分析,培養學生利用實驗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化學反應實質與質量守恆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使學生了解研究化學問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善於合作、勇於探索、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對學生進行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如何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恆的原因,從

而達到從定量角度理解化學反應。

4、對教材的改進

課本P88活動與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較高:因為玻璃管灼熱後既要迅速插入到錐形瓶中,又要恰好與瓶中的白磷接觸,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這樣的疑問:在插入過程中,瓶內外的氣體是否發生了交換?為此,我作了如下調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氣球套緊瓶口,再將錐形瓶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至白磷自發燃燒完全。

課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給學生造成疑問,水分會不會蒸發,空氣會不會溶解在液體中等。對此,我將小燒杯換成了錐形瓶,同樣在瓶口套上一隻氣球,使學生看清反應前後瓶內外物質無交換,從而使實驗操作過程更嚴密、更科學,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實驗結論。

二、說教法

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的化學知識和對於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瞭解都屬於啟蒙階段,若探究過程不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過於放開或加大難度,不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會挫傷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本節課我採用的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法和討論法。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

(1)學生的知識狀況:已瞭解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反應的實質,初步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

(2)學生的能力狀況:初步掌握了簡單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而對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瞭解尚處於啟蒙階段。

(3)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生剛開始化學學習,情緒和心理都處於比較興奮、好奇狀態,我緊緊抓住這一點。

2.學法指導

(1)實驗探究法:學會在科學探究中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的團體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

1、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2、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發問題

先由蠟燭燃燒,引出問題一“在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會有什麼變化呢?”接著介紹三位化學家對此進行的研究,並著重介紹拉瓦錫的研究實驗原理。進而提出問題二“是否所有化學反應反應物質量總和都等於生成物質量總和呢?”提出兩個探究實驗①測定蠟燭燃燒前後的質量變化和探究實驗②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前後的質量變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分組探究實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去親歷實驗並感悟質量變化的關係,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

問題三“由此你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變化關係得到了哪些結論?”學生可能有三種猜想:①化學反應後總質量變小;②化學反應後總質量變大;③化學反應後總質量保持不變。“確實如此嗎?”進入第二流程。

(2)實驗探究、引導發現

①確定探究內容

為了減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導學生確定探究內容。

探究實驗一:白磷在空氣中燃燒前後質量變化情況

探究實驗二:鐵釘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質量變化情況

②設計實驗方案

由於學生對這兩個探究實驗的化學反應原理都不瞭解,因而首先講解其原理。然後向學生提供以下實驗儀器和藥品,讓學生自主選擇,分組設計探究實驗方案。

③分組實驗、分析討論

實驗儀器和藥品:

探究實驗一:天平、250mL錐形瓶、250mL燒杯、酒精燈、鑷子、三角架、石棉網、氣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學生對探究實驗一設計的方案可能主要有兩種型別:主要區別在於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學生對兩種方案分別實驗後發現,第一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變大;第二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不變。“究竟哪一種方案的結論正確?”讓學生對方案展開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引發學生的思維衝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既可強化其設計興趣,又調動了學生主動思維。

經討論得出:第一種方案有缺陷,因為沒有考慮白磷燃燒後重新進入敞口容器的空氣質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質量變大的結論是不準確的;第二種方案在密閉條件下進行,整個操作

過程中容器內外沒有物質的交換,實驗過程嚴密科學,結論令人信服。

探究實驗二:天平、錐形瓶、氣球、鐵釘、硫酸銅溶液。

學生對探究實驗二設計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兩種型別:主要區別也就在於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兩種方案的結果都是生成物質量不變。通過討論得出:在常溫下反應水分蒸發帶來的質量誤差可忽略不計。

剛才兩個探究實驗的共同結果是——反應前後質量不變。“為什麼呢?”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於是我利用動畫模擬突破難點,即進入第三流程。

(3)動畫模擬、突破難點

用動畫模擬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的微觀過程,直觀形象地說明:化學反應中原子種類、數目和質量肯定不變,至此得出,所有化學反應都遵循的規律——質量守恆定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己設計併成功的嘗試實驗,獲得結論,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學會了科學實驗需要嚴謹,主動建構了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

接著提問“為什麼蠟燭在空氣中燃燒後質量變小,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後質量變大呢?”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用質量守恆定律分析化學反應時,切記不要忽略反應中進入的或出去的氣體這類隱含的物質。

(4)聯絡實際、學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質量等於200g,這是否符合質量守恆定律?為什麼?

②高錳酸鉀在空氣中加熱後,固體質量減少了,有人說這個事實不符合質量守恆定律,你說對嗎?為什麼?

③已知12g木炭與32g氧氣恰好完全反應,則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餘______:______g,為什麼?

第1題意在突出質量守恆定律只適用於化學反應中;第2題再次凸顯守恆的是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質量總和;第3題意在讓學生髮現質量守恆定律中“參加”兩字的含義。

設計意圖:通過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使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得以強化,也鍛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5)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題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懂得了什麼樣的化學學習方法?

五、教學設計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採用教師引導,學生為主,師生協作,以實驗為基礎,以思維為重點的合作探究教學形式,著重了兩個體現、四個突出。

1.兩個體現

(1)體現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

(2)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2.四個突出

(1)以實驗為基礎,引導科學發現;

(2)以思維為核心,開展問題探究;

(3)以學生為主體,促進知識內化;

(4)以小組為單位,構建研究氛圍。

六.板書設計

第五單元課題1質量守恆定律

一、質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

二、質量守恆定律的微觀本質——三不變

原子的種類不變;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數目不變;原子的質量不變。

三、應用

紙張燃燒完後灰燼質量小於原來紙張,為什麼?

鎂帶燃燒完後白色生成物質量大於鎂帶,為什麼?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6

苯是繼烷烴、烯烴這些鏈狀烴學習之後,向學生介紹的另一類重要的環狀烴,它的學習使烴的知識更加全面和系統 。以下是高中化學苯說課稿,歡迎閱讀。

一、教材的地位和

苯是芳香烴典型的代表物,苯分子結構中特殊的化學鍵決定了苯的化學性質,因此教材在介紹苯的化學性質之前,首先介紹了苯分子的結構,通過苯分子結構中的獨特的化學鍵的分析研究引出苯的---兼有飽和烴和不飽和烴的性質,通過苯分子化學鍵的分析研究引出下節課苯的化學性質,為下節課苯與溴的反應、苯與硝酸的取代反應的講解奠定了基礎,使學生體會結構決定性質的辯證關係。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瞭解苯的物理性質,理解苯分子的獨特結構,瞭解苯能夠燃燒。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物展示、學生自學瞭解苯的物理性質;通過對苯分子式的可能結構的分析,與提供的資訊資料分析最後得出苯的特殊結構。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苯”之前已學習了烷烴——甲烷、烯烴——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單鍵、碳碳雙鍵的一些特徵反應,所以學生在探究苯結構時,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少部分學生甚至還有碳碳叄鍵及環的概念,具備了一定的“先備知識”,這正為“後續學習”奠定了必要的知識基礎。我們應引導學生對比前面剛剛學過的甲烷和乙烯的性質得出苯的獨特的性質,幫助他們建立有機物“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係,逐步熟悉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苯的分子結構的研究與其能夠燃燒的化學性質。

(2)難點:苯分子結構的推斷,理解苯環上碳碳間的化學鍵是一種介於單鍵和雙鍵之間的獨特的化學鍵。

(3)關鍵:正確處理苯的分子結構與其化學性質的關係。

高二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邏輯分析、歸納、概括和綜合的能力,另外烷烴、烯烴的學習使他們對碳碳單鍵和碳碳雙鍵的性質比較熟悉,所以學生在探究苯結構時,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

四、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因此本節課以討論為主,在充分準備實物、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引入】“有人說我笨,其實並不笨;脫去竹笠換草帽,化工生產逞英豪”,猜一字。(苯)

【苯的發現】19世紀歐洲許多國家都使用煤氣照明,煤氣通常是壓縮在桶裡貯運的,煤氣用完後桶裡總剩有一種油狀液體,但長時間無人問津。1825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對這種液體產生了濃厚興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時間提取這種液體,從中得到了一種含碳氫的無色油狀液體。熱拉爾等化學家測定該物質的分子式為C6H6,並命名為苯。這

就是今天廣泛使用的化工原料——苯。

【設計意圖】用學生感興趣的猜字謎引入,學生的興趣瞬間被調動起來,然後一步步地被指引到所要學習的`內容苯,苯的發現史更讓學生知道了苯的來源,更讓他們知道生活中有化學,化學牽引著生活,聯絡著生活,要善於發現,敢於質疑。

2、實物展示,引發探究

A、在學生對苯這種新物質充滿好奇的時候,我及時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用密封的小瓶子盛裝的苯發給學生,讓學生“看一看”苯有哪些物理性質。

B、再讓學生探討苯還有哪些物理性質,應該如何得到呢?學生提出:溶解性、密度、熔沸點等問題。在試管中倒入2毫升苯,在加入4毫升水,振盪,觀察現象。探究苯的密度和溶解性,學生會觀察到苯不溶於水,學生會觀察到下層體積大的是4毫升的水,而上層

體積小的是苯,很容易推測出上層為苯而下層為水,得出苯的密度比水小的結論。

C、最後引導學生迴歸課本,找通過實驗未能得到的苯的物理性質。

物理性質: 苯是無色、易揮發、有特殊氣味、比水輕、不溶於水、熔點5.5℃,沸點80.1℃的有毒液體。

【設計意圖】在研究苯的物理性質時,實物的展示更有說服力,通過學生親眼所見使他們對苯的物理性質印象更深刻,我通過A.B.C三個步驟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得出苯的物理性質,這種方法既避免了直接給出答案而使學生死記硬背的俗套,又能使學生逐漸形成實驗推斷的能力。

3、精心設疑,實驗探究

第一步,實驗探究

給出苯的分子式C6H6,讓學生與飽和烴和不飽和烴的通式做對比,

分析得出苯的不飽和度。引導學生討論猜測苯的結構。學生會得出苯為不飽和烴、可能含有多個雙鍵、具有與烯烴類似的性質這些結論,並得出苯的可能結構CH2=C=CHCH=C=CH2。

結合學生已有知識,我會讓學生設計實驗驗證這些猜測,學生在前面乙烯內容已經知道,雙鍵能夠與溴水、酸性高錳酸鉀反應。所以學生就知道根據苯是否能使溴水褪色、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來驗證這一猜測。我把全班同學分為甲乙兩組分別通過實驗驗證假設是否成立,通過實驗,甲組會得出苯不能使溴水褪色,乙組則會得出苯不能

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這一結論,兩組交流實驗結果,可以認識到苯不是不飽和烴,苯中不含有雙鍵。

第二步,化學史實

由於探索的結果與學生的猜想並不一致,這時學生會非常困惑,此時我引出凱庫勒發現苯的化學史料,1865年的一個晚上,研究到深夜才睡的凱庫勒做了一個夢,夢中,一條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轉了起來,醒來後凱庫勒深受啟發,提出了苯的單雙鍵交替的環狀結構,此時我會讓學生想到凱庫勒提出的苯的結構應是怎樣的呢?我及時鼓勵學生轉變思維,討論得出苯凱庫勒式,進一步探究苯的結構。

第三步,真相大白

在學生討論之後,發現凱庫勒式中依然含有雙鍵,這與剛才的探究實驗得出的苯中不含雙鍵結論並不相符,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限於學生的知識水平,到這裡我就會直接向學生解釋苯凱庫勒式中含有的雙鍵是怎麼一回事。我會解釋到:這一特殊苯分子具有平面正六邊形結構,分子中 6個碳原子和6個氫原子均處於同一平面上,各個鍵的鍵角均為 120°。苯中的碳碳鍵是一類特殊的化學鍵,苯分子中6個碳原子之間的鍵均相同,而非單雙鍵交替,每個鍵是一種介於單鍵和雙鍵之間的特殊鍵,既不同於單鍵也不同於雙鍵。畫成單雙鍵交替的凱庫勒式,僅僅是為了表示苯不飽和度的一種形式,因為苯的通式CnHn與飽和烷烴CnH2n+2相比還遠達不到飽和的狀態。

【設計意圖】

苯的結構探究這一內容是我的教學重難點,因此我在課堂中設定了“三步”教學步驟,根據學生認知過程一步步突破這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上海市二期課改新教材高二化學的第一章第一節《應用廣泛的金屬材料——鋼鐵》的第一課時,它是國中化學金屬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本節內容意在於加強對金屬通識的瞭解,以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學生了解金屬的物理性質,熟悉金屬活動性順序及氧化還原理論等相關知識。

2.能力水平:學生具備一定的聯想和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閱讀有關資訊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建構對金屬的認識,感悟金屬材料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金屬的共性,推知金屬鍵的存在。

2.瞭解金屬冶煉和使用的歷史,感悟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

3.瞭解我國的金屬資源和冶煉現狀,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感悟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

教學難點:金屬鍵為何能決定金屬的共性。

五、教法、學法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生疑

上課伊始我利用一段視訊創設情境,這段視訊展示了形狀記憶合金的神奇功能,激起學生好奇心的同時,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結合學生對金屬已有的認識及教材資料庫中的內容“金屬之最”設立有獎競猜,展示金屬的特性及其對應的用途,接著創設一個問題情境:

盧瑟福當年為何選擇金箔做ɑ粒子散射實驗?

金箔的厚度僅為10-7m,卻是由幾百個金原子堆積而成的,盧瑟福選擇金箔正是利用了金出色的延展性。這個問題使學生更進一步感受到物質的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係。

(2)提煉概括,科學定義

金屬個性有所不同,它們會不會有共性呢?引導學生回顧金屬的共性,並請學生根據金屬的共性進行提煉概括,嘗試給金屬下個定義。活動之後同學們很想知道自己下的定義是否科學?到哪裡尋找最權威的金屬定義呢?學生馬上想到上網查閱,此時教師指出網上資源雖很豐富,但其科學性有待甄別,同時指出獲得科學定義的最佳途徑之一是查閱辭海。

(3)質疑探究,追本溯源

金屬為何有共性呢?為了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提出兩個問題作為認知鋪墊。

1.離子化合物為何具有共性?——離子鍵

2.金屬為何都具有導電性?——自由電子

第一個問題能使學生意識到金屬的共性與其結構密切相關,第二個問題能夠順利引出構成金屬的微粒,從而進一步探究微粒間的相互作用——金屬鍵。由於金屬鍵這個概念比較抽象,用動畫演示給金屬通電或加熱時,金屬內部自由電子的運動情況,以及金屬受到外力作用時金屬原子是如何移動的,通過形象的動畫從微觀角度解釋了金屬具有共性的的原因,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理解了金屬的微觀結構與性質的關係,形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

(4)回眸歷史,直面發展

傅鷹教授曾說過:“科學給我們以知識,而歷史卻能給我們智慧。”為了使學生感悟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我將金屬的發現和冶煉史呈現給學生。

根據所呈現的資訊請學生思考:為什麼金屬的冶煉有這樣的先後順序?

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1.金屬活動性順序。2.金屬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態。3.金屬單質及其化合物的熔點。

4.金屬單質的還原性、金屬陽離子的氧化性。

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已有知識,還能使學生對金屬的冶煉原理有初步的理解。為了加強學生對人類使用金屬歷程的感性認識,設計了兩個問題:

1為什麼古詩中有這樣的描述:十年鑄一劍,而今天不僅有了不鏽鋼,還有適合各種需要的特種鋼?

2為什麼一百多年前,鋁曾經是比金子還要昂貴的皇室專用品,而今天卻成為尋常百姓家的日常用品?

這兩個問題能夠使學生體會到冶煉技術的發展使得金屬的應用更加廣泛,特別是合金的使用使金屬的用途達到前所未有的廣泛程度。本節課引入部分看到的神奇的天線就是用一種鈦合金製成的。

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對金屬性質的認識更加深入,它們的用途也更加廣泛。例如稀土金屬,每過3-5年就會發現稀土的一種新用途,平均每4項高新技術發明中就有1項與稀土有關。

鄧小平曾經引以為傲地說過: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正是說明了我國的稀土資源非常豐富。

中國稀土以佔全球約30%的儲量,承擔了全球95%的`生產供應量。今年我國的稀土出口政策調整觸動了美國的神經,美國認為中國掌握了他們高科技武器的命門。西方國家大量購買我國的稀土卻對我國封鎖稀土應用技術,由於缺乏這方面的技術,中國只能出口稀土礦,再以高價進口深加工稀土產品。

通過以上討論,學生能夠體會到保護稀土資源和提高冶煉技術的重要性,真切地感受到提高國家的競爭力要依賴先進的科學技術,加深理解我國的國情和現狀,喚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課後思考

最後,我將“金屬交易”作為素材引入課堂,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生活中化學問題。

展示最近從金屬交易網上查到的一張表格,從表格中可以看出金屬價格差異很大,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金屬價格上如此大的差異呢?

從今天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學生會從含量和冶煉成本兩方面考慮。

但作為全方面或更深層次角度考慮,市場因素、政治因素、運輸成本等都能影響金屬的價格。於是我設計了兩個思考題:

1、影響金屬價格的因素很多,除含量和冶煉成本以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金屬的價格?可從市場因素、政治因素、運輸成本等方面考慮。

2、金屬礦物的儲量雖然還在不斷地增加,但金屬礦物最終還是會被用盡。請你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學生提到積極尋找替代材料,我舉例本屆上海世博會多數場館都使用新型環保材料,就給我們做了示範。)

七、教學反思

由於我設計這堂課時先對學生了解金屬的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於是在這節課中對學生掌握情況較好的部分,例如金屬的物理化學性質中的共性部分定位在鞏固、複習和應用,通過以舊引新,使看似零碎的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而對學生理解有困難、思路模糊之處,例如金屬鍵為何能決定金屬的共性,金屬使用的先後順序與哪些因素有關等進行重點分析,學生在回顧歷史的過程中感悟到了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同時緊密聯絡實際,結合社會熱點,學生在獲得化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8

大家好,我要講的這節課是《*****》。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四個部分對本節課作如下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簡要說明本說課的內容來自哪一學科、哪一冊書、哪一章節)

(二)、本說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

按照《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為貫徹實施《****教學法》,結合校學生實際學情確立如下三維目標:(或者這樣銜接:根據教學大綱和本節教材的特點,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或者這樣銜接: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2、難點:本節課的難點

3、確立依據

二、說教法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我覺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聖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或這樣銜接:教學方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本節課我通過啟發學生髮現問題。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採取啟發-掌握式教學方法並充分發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二)、教學手段

(三)、教學媒體的`運用

(根據教學內容和採取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做到授之於漁)

三、說學法

(一)、學習方法

(二)、能力培養

四、說教學程式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結合化學新教材的編寫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如下嘗試:

(或者這樣銜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教學中應以讓學生掌握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和常見反應為主,不宜把問題向縱深引申。我對本節課的安排如下:)

(或者這樣銜接:教與學有機結合而對立統一。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體現,教師必須善於駕馭教法,指導學法,完成教學目標,從而使學生愉快地、順利地、認真地、

科學地接受知識。本節課教學設計、意圖如下:)

(一)、新課匯入

熟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絡實際,呈現給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素材,這將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新知識的學習

(三)、檢測訓練

(四)、總結鞏固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時要體現出程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說課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不能搞一刀切。應因材、因時、因地、因人(學生、教師)的不同採取不同的說課方式和方法,提高說課的科學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