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彙編八篇

說課稿1.96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彙編八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數列"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僅在歷年的大學聯考中佔有一定的比重,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經常要用到數列的一些知識。例如:儲蓄、分期付款中的有關計算就要用到數列知識。

就本節課而言,在給出數列的基本概念之後,結合例題,指出數列可以看作定義域為正整數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式。因此,本節課的內容,一方面是前面函式知識的延伸及應用,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函式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後面學習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通項、求和等知識打下鋪墊。所以本節課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講清、講透。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面對教材的分析,並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形成並掌握數列及其有關概念,識記數列的表示和分類,瞭解數列通項公式的意義。

(2)理解數列的通項公式,能根據數列的通項公式寫出數列的任意一項。對比較簡單的數列,使學生能根據數列的前幾項觀察歸納出數列的通項公式,並通過數列與函式的比較加深對數列的認識。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歸納、類比、聯想等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加深理解數學知識之間相互滲透性的思想。

3、情感目標:

通過滲透函式、方程思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活動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通過介紹數列與函式間存在的特殊到一般關係,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數列的概念及其通項公式,加強與函式的聯絡,並能根據通項公式寫出數列中的任意一項。

2、教學難點

根據數列前幾項的特點,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觀察和分析,歸納出數列的通項公式。

四、教法學法

本節課以"問題情境——歸納抽象——鞏固訓練"的模式展開,引導學生從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提出問題並與學生共同探索、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理解更加透徹。

現代教學觀明確指出: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應成為學習的主人。根據本節內容及學生的認知規律,針對不同內容應選擇不同的方法。對於國際象棋棋盤麥粒採用電腦動畫演示,增強感性認識;所舉的引例及數列的函式定義,可採用探索發現法;對通項公式及數列的分類等概念採用指導閱讀法;對於難題(根據數列的前幾項寫出一個通項公式)採用講練結合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平時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本節課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探索發現,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品質,加強主動學習的能力。

為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本節課將常規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將引例、例題、練習等實物投影。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1)電腦動畫演示:國際象棋棋盤格子中放有麥粒的示意圖,從而得到一組數:1,2,22,23……263

敘述故事:給你一張報紙,你可以用它登上月球,你相信嗎?只要不斷地將報紙對摺42次以後,報紙的厚度就可以達到月球和地球的距離。

設計意圖:以例項引入概念,再配以電腦動畫,敘述小故事,增強了感性認識,調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

(2)投影演示,再觀察以下幾列數:

①某班學生的學號:1,2,3,4……,50

②從1984年到20xx年,中國體育健兒參加奧運會每屆所得的金牌數:

15,5,16,16,28,32

③某次活動,在1km長的路段,從起點開始,每隔10m放置一個垃圾筒,由近及遠各筒與起點的距離排成一列數:,……1000

④放射性物質衰變,設原質量為1,則各年的剩留量依次為:1,0.84,0.842,0.843,……

2、歸納抽象,形成概念

(1)學生嘗試敘述數列的定義:啟發學生觀察上述幾組資料後,進行歸納總結定義: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數,叫數列,便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舉例1:1,3,5,7與7,5,3,1 這兩個數列有何區別?

舉例2:-1,1,-1,1,……是不是一個數列?

設計意圖:使學生注意把數列中的數和集合中的元素區分開來:

①數列中的數是有順序的,而集合中的元素是無序的。

②數列中的數可以重複出現,而集中的元素不能重複出現。

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列定義的理解。

(2)數列的項及項的表示方法: an

(3)數列的表示方法:可寫成:a1,a2,a3,……,an……

或簡記為:{an},注意an與{an}的區別

上述(2)(3)採用指導閱讀法(書P106頁第7節~第8節第一句話),對an與{an}的區別進行集體討論歸納。

3、通項公式的探索

(1)觀察歸納定義

由學生觀察引例中數列的項與它在數列中的位置(即項的序號)間的關係:

實物投影:

序號 1 2 3 …… 64

↓ ↓ ↓ ↓

項 1= 21-1 2=22-1 22 = 23-1 …… 263

從而可看出項與項的序號之間可用一個公式:an =2n-1表示,該公式叫數列的通項公式,然後歸納抽象出數列的通項公式的定義(略)。

(2)用函式觀點看待數列:這是一個難點,講解必須清楚、透徹。數列可看作是以自然數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為定義域的函式,當自變數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時對應的一列函式值(這是數列的本質),其圖象是一群孤立的點,畫圖(棋盤麥粒這個數列)

設計意圖:加深對函式概念的理解。

(3)數列的分類,並口答引例及數列①②③④分別歸於哪類數列。

4、講解例題

設計例題:①根據通項公式寫出前幾項並會判斷某個數是否為該數列中的項;②根據數列的前幾項寫出一個通項公式。

例1,根據下列數列{an}的通項公式,寫出它的前5項

(1) an= n/(n+1) (2)an=(-1)n · n

設計意圖:使學生正確掌握通項與序號的關係。

變式訓練:問 2589/2590是否為數列(1)中的項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方程思想是解決數列問題的重要方法。

例2,寫出下列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使它的前4項分別是下列各數:

(1)1,3,5,7

(2)2, -2,2 ,-2

(3)1 ,11 ,111 ,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行解題後反思,對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十分必要。寫通項公式時,就是要去發現an與n的關係,對各項進行多角度、多層次觀察,找出這些項與相應的項數(即序號)之間的對應關係。(注:遇到分數,可分別觀察分子組的數列特徵與分母組成的數列特徵;若為正負相間的項,則可用-1的奇次冪或偶次冪進行符號交換,有時也可根據相鄰的項,適當調整有關的表示式。)

5、練習鞏固

投影演示:

(1)寫出數列1,-1,1,-1,……的一個通項公式

(2)是否所有數列都有通項公式?

上述(1)的設計意圖:an=(-1)n+1也可寫成 (分段函式的形式)(當n為奇數時,n為偶數時),說明根據數列的前幾項寫出的通項公式可能不唯一。(2):引例②就沒有通項公式。通過這些練習,使學生能及時消化,及時鞏固所學內容。

6、歸納小結

由學生試著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老師適當補充,可以訓練學生的收斂思維,有助於完善學生的思維結構。

(1) 數列及有關概念。

(2) 根據數列的通項公式求任意一項,並能判斷某數是否為該數列中的項。

(3) 根據數列的前幾項寫出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

(4) 數列與函式的關係

7、課後作業:

(1)課本P110/習題3.1/1(3)(4)(5);2、書P108/4(1)(3)(4)

(2)複習看書P106-107

六、評價與分析

本節課,教師可通過創設情景,適時引導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慾望,有時直接講解,有時組織掌握學生集體討論、探索發現,課堂上除反覆強調注意點外,還應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來強化它們。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數列及有關概念,而且可體會到數學概念形成過程中蘊含的基本數學思想:"函式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特殊化思想",使之獲得內心感受,提高了基本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逐漸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1、教學目標:

一、藉助單位圓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式的定義。

二、根據三角函式的定義,能夠判斷三角函式值的符號。

三、通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發現"與"形成"的過程,培養合情猜測的能力,從中感悟數學概念的嚴謹性與科學性。

四、讓學生在任意角三角函式概念的形成過程中,體會函式思想,體會數形結合思想。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任意角的正弦、餘弦、正切的定義;三角函式值的符號。

難點:任意角的三角函式概念的建構過程。

授課過程:

一、引入

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中的許多運動變化都有迴圈往復、周而復始的現象,這種變化規律稱為週期性。如何用數學的方法來刻畫這種變化?從這節課開始,我們要來學習刻畫這種規律的數學模型之一――三角函式。

二、創設情境

三角函式是與角有關的函式,在學習任意角概念時,我們知道在直角座標系中研究角,可以給學習帶來許多方便,比如我們可以根據角終邊的位置把它們進行歸類,現在大家考慮:若在直角座標系中來研究銳角,則銳角三角函式又可怎樣定義呢?

學生情況估計:學生可能會提出兩種定義的方式,一種定義為邊之比,另一種定義在比值中引入了終邊上的一點P的座標。

問題:

1、銳角三角函式能否表示成第二種比值方式?

2、點P能否取在終邊上的其它位置?為什麼?

3、點P在哪個位置,比值會更簡潔?(引出單位圓的定義)。指出sina=mP的函式依舊錶示一個比值,不過其分母為1而已。

練習:計算的各三角函式值。

三、任意角的三角函式的定義

角的概念已經推廣道了任意角,那麼三角函式的定義在任意角的範圍裡改怎麼定義呢?

嘗試:根據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你能嘗試著給出任意角三角函式的定義嗎?

評價學生給出的定義。給出任意角三角函式的定義。

四、解析任意角三角函式的定義

三角函式首先是函式。你能從函式觀點解析三角函式嗎?(定義域)

對於確定的角a,上面三個函式值都是唯一確定的,所以,正弦、餘弦、正切都是以角為自變數,以單位圓上點的座標或座標的比值為函式值的函式,我們將它們統稱為三角函式。由於角的集合和實數集之間可以建立一一對應的關係,三角函式可以看成是自變數為實數的函式。

五、三角函式的應用。

1、已知角,求a的三角函式值。

2、已知角a終邊上的一點P(-3,-4),求各三角函式值。

以上兩道書上的例題,讓學生自習看書,學生看書的同時,老師提出問題:

1、已知角如何求三角函式值?

2、利用角a的終邊上任意一點的座標也可以定義三角函式,你能給出這種定義嗎?(這種定義與課本中給出的'定義各有什麼特點?)

3、變式:已知角a終邊上點P(-3b,-4b),(b0),求角a的各三角函式值。

4、探究:三角函式的值在各象限的符號。

六、小結及作業

教案設計說明:

新教材的教學理念之一是讓學生去體驗新知識的發生過程,這節《任意角三角函式》的教案,主要圍繞這一點來設計。

首先,角的概念推廣了,那麼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是否也該推廣到任意角的三角函式的定義呢?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新知識的發生是可能的,自然的。

其次,到底應該怎樣去合理定義任意角的三角函式呢?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時讓學生去辨證這個想法是否是科學的?因為一個概念是嚴謹的,科學的,不能隨心所欲地編造,必須去論證它的合理性,至少這種概念不能和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有所衝突。在這個立-破的過程中,讓學生去體驗一個新的數學概念可能是如何形成,在形成的過程中可以從哪些角度加以科學的辯思。這樣也有助於學生對任意角三角函式概念的理解。

再次,讓學生充分體會在任意角三角函式定義的推廣中,是如何將直角三角形這個"形"的問題,轉換到直角座標系下點的座標這個"數"的過程的。培養數形結合的思想。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指數函式》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指數函式》是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第一冊第二章“函式”的第六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指數》一節內容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指數和函式的概念等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進一步學習對數、對數函式尤其是利用互為反函式的圖象間的關係來研究對數函式的性質打下堅實的概念和圖象基礎,又因為《指數函式》是進入高中以後學生遇到的第一個系統研究的函式,對高中階段研究對數函式、三角函式等完整的函式知識,初步培養函式的應用意識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所以《指數函式》不僅是本章《函式》的重點內容,也是高中學段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數函式》的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有著緊密的聯絡,尤其體現在細胞分裂、貸款利率的計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測算等方面,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還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內容的特點之一是概念性強,特點之二是凸顯了數學圖形在研究函式性質時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通過國中學段的學習和高中對集合、函式等知識的系統學習,學生對函式和圖象的關係已經構建了一定的認知結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知識維度:對正比例函式、反比例函式、一次函式,二次函式等最簡單的函式概念和性質已有了初步認識,能夠從國中運動變化的角度認識函式初步轉化到從集合與對應的觀點來認識函式。

技能維度:學生對採用“描點法”描繪函式圖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夠為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做好準備。

素質維度:由觀察到抽象的數學活動過程已有一定的體會,已初步瞭解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鑑於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1)知識目標:①掌握指數函式的概念;②掌握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③能初步利用指數函式的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①滲透數形結合的基本數學思想方法②培養學生觀察、聯想、類比、猜測、歸納的能力;

(3)情感目標:①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規律,認識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絡與相互轉化,培養學生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②通過教學互動促進師生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的能力③領會數學科學的應用價值。

(4)教學重點: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5)教學難點:指數函式的圖象性質與底數a的關係。

突破難點的.關鍵:尋找新知生長點,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絡,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圖象,利用數形結合來掃清障礙。

二、教法設計

由於《指數函式》這節課的特殊地位,在本節課的教法設計中,我力圖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達到不僅使學生初步理解並能簡單應用指數函式的知識,更期望能引領學生掌握研究初等函式圖象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為今後研究其它的函式做好準備,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我根據自己對“誘思探究”教學模式和“情景式”教學模式的認識,將二者結合起來,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

1。創設問題情景。按照指數函式的在生活中的實際背景給出兩個例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順利引入課題,而這兩個例子又恰好為研究指數函式中底數大於1和底數大於0小於1的圖象做好了準備。

2。強化“指數函式”概念。引導學生結合指數的有關概念來歸納出指數函式的定義,並向學生指出指數函式的形式特點,請學生思考對於底數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會有什麼問題出現,這樣避免了學生對於底數a範圍分類的不清楚,也為研究指數函式的圖象做了“分類討論”的鋪墊。

3。突出圖象的作用。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圖形始終使我們需要藉助的重要輔助手段。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數離形時少直觀,形離數時難入微”,而在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時,更是直接由圖象觀察得出性質,因此圖象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數學與生活和實踐的聯絡。數學的本質是來源於生活,服務於實踐。在課堂教學的引入、例題的講解和課外知識的拓展部分,都介紹了與指數函式息息相關的生活問題,力圖使學生了解到數學的基礎學科作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是在學習完“指數”的概念和運算後編排的,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1。再現原有認知結構。在引入兩個生活例項後,請學生回憶有關指數的概念,幫助學生再現原有認知結構,為理解指數函式的概念做好準備。

2。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在藉助圖象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時會遇到分類討論、數形結合等基本數學思想方法,這些方法將會貫穿整個高中的數學學習。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1、對教材地位與作用的認識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作為數學思想應向學生滲透,強化的有:函式與方程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等價轉化及運動變化思想。不是所有的課都能把這些思想自然的容納進去,但由於“曲線和方程”這一節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它把代數和幾何兩個單科自然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而上述思想能用到大半,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教師的重視。“曲線和方程”這節教材揭示了幾何中的形與代數中的數相統一的關係,為“依形判數”與“就數論形”的相互轉化開闢了途徑,這正體現瞭解析幾何這門課的基本思想,用代數的方法研究幾何問題。”曲線與方程”是解析幾何中最為重要的基本內容之一.在理論上它是基礎,在應用上它是工具,對全部解析幾何的教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另外在大學聯考中也是考察的重點內容,尤其是求曲線的方程,學生只有透徹理解了曲線與方程的含義,才算是找到了解析幾何學習得入門之路。應該認識到這節“曲線和方程”得開頭課是解析幾何教學的“重頭戲”!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大綱的要求)通過本小節的學習,要使學生了解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瞭解用座標法研究幾何問題的初步知識和觀點,理解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的意義,初步掌握求曲線的方程的方法.所以第一課我在教學目標上是這樣設定的:

1).瞭解曲線上的點與方程的解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領會“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及其關係,並能作簡單的判斷與推理;

2).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培養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思維能力;

3)會證明已知曲線的方程。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在“初步掌握”的水平上,但“初步”絕不等同於“含糊”,它反應在學生的學習行為上,即要求學生能答出曲線與方程間必須滿足的兩個關係,才能稱作“方程的曲線”和“曲線的方程”,兩者缺一不可,並能藉助例項進一步明確這二者的區別。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是同步的,在具體操作上結合圖形分析與反例,來辨析“兩個關係”之間的區別,從認識特例到歸納出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一般概念,因而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會證明已知曲線的.方程就能更進一步的理解曲線和方程概念的含義併為下節課求曲線的方程打基礎.

3、如何突破重難點

本小節的重點是理解曲線與方程的有關概念與相互聯絡,以及求曲線方程的方法、步驟.只有深刻理解了曲線與方程的含義,才能真正掌握好求曲線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進一步學好後面的內容.曲線和方程的概念比較抽象,由直觀表象到抽象概念有相當難度,對學生理解上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學生不理解“曲線上的點的座標都是方程的解”和”“以這個方程的解為座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這兩句話在揭示“曲線和方程”關係各自所起的作用。有的學生只從字面上死記硬背;有的學生甚至誤以為這兩句話是同義反復。要突破這一點,關鍵在於利用充要條件,函式圖象,直線和方程,軌跡等知.識,正反兩方面說明問題.

本節課的難點在於對定義中為什麼要規定兩個關係(純粹性和完備性)產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兩者缺任何一個都將擴大概念的外延。

4、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今天要講的“曲線和方程”這部分教材的內容主要包括“曲線方程的概念”,“已知曲線求它的方程”、“已知方程作出它的曲線”等。在課時安排上分為3個課時進行教學,具體的課時分配是:第一課時講解“曲線與方程”和“方程與曲線”的概念及其關係;第二課時講解求曲線的方程一般方法,第三課時為習題課,通過練習來總結、鞏固和深化本節知識。如果以為學生不真正領悟曲線和方程得關係照樣能求出方程,照樣能計算某些難題,因而可以忽視這個基本概念得教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捨本逐末”得偏見。

在教材中,曲線和方程這一概念是隨著知識的講授而不斷深化,逐步為學生所理解,因而教材中從直線開始,多次,重複地闡述,這說明其重要性.同時也說明理解它,掌握它確實需要一個過程.數學本身是很抽象,把數學和實際問題相結合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根據以上考慮,確定了這節課教學過程的基本線索是:實際問題引入,提出課題→運用反例,揭示內涵→討論歸納,得出定義→集合表述,強化理解→知識應用,反覆辨析。

教材的編寫也往往體現著教法.,例如,本節一開頭說“我們研究過直線的各種方程,討論了直線和二元一次方程的關係。”學生已經有了用方程(有時用函式式的形式出現)表示曲線的感性認識,在本節教學中充分發揮這些感性認識的作用。從人造地球衛星執行的軌道等生動形象的實際問題引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以及對數學的應用有了更高的認識,更激發他們進一步學好數學的決心。(具體……)提出課題。運用學生熟知的知識,1)求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方程和2)作出方程y=x2的圖象作為引例,從曲線到方程,從方程到曲線兩方面入手分析了曲線上的點和方程的解之間的關係,為形成曲線和方程的概念提供了實際模型,但是如果就此而由教師直接給出結論,那就不僅會失去開發學生思維的機會,影響學生的理解,而且會使教學變得枯燥乏味,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接著用反例來突破難點。通過反例1)直線去掉第三象限部分,則方程y=x的解為座標的點不都在曲線上,以及2)改方程為,那麼曲線上就混有不滿足方程的點座標就此揭示“兩者缺一”與直覺的矛盾,通過舉反例和步步追問使我要的答案逐步明瞭,從而又促使學生對概念表述的嚴格性進行探索,學生自已認識曲線和方程的概念必須要具備的兩個關係,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自然得出定義。並且把這個關係板書到黑板上,以示這就是這節課的重點。為了在重難點有所突破後強化其認識,又用集合相等的概念來解釋曲線和方程的對應關係,並以此為工具來分析例項,這將有助於學生的理解,有助於學生通其法,知其理。

然後通過運用與練習,糾正錯誤的認識,促使對概念的正確理解,通過反覆重現,可以不斷領悟,加強識記。所以安排了例1,例2(見課件)目的也在於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概念,通過解題辨析“兩個關係”,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此題目中的“曲線”和“方程”都力求簡單,由此得出點在曲線上的充要條件。

曲線是符合某種條件的點的軌跡,為了下節課“求曲線的方程”的教學,安排了例3(見課件)證明曲線的方程,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由於教材上有嚴謹的證明過程,讓學生閱讀並總結證明已知曲線的方程的方法和步驟,上升到理論上,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閱讀歸納的能力。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這節課的主要內容,通過4個變式引申檢查他們的掌握程度,但難度不能太大,我選擇這樣幾個練習:(略)簡單評講後小結本課的主要內容,進一步強化“曲線和方程”概念中兩個關係缺一不可,只有符合關係1)2)才能進行數與形的轉化。由於下節課的內容是求曲線的方程,特地安排了一個思考探索題。

5、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和組織

教案的設計與教案的實施往往有一定的距離,本節課有著概念性強,思維量大,例題與練習題不多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整節課將以學生的觀察、思考、討論為主,通過提問,舉例,啟發,互動完成教學,在具體操作上比較靈活,視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把握學生的思維規律於數學思想的基本方法。例如,在概念教學中引導學生看反例,通過正反對比的方法,當學生觀察了例1回答不清為什麼,可以舉出幾個點的座標作檢驗,這就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或引導學生看圖,比比劃劃,這就是“從直觀到抽象”的方法。只要啟發方法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生的認識活動就會順利展開,而且在認知的過程中訓練了探索的能力。強化數形結合、化歸與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完善學生的數學的結構,讓學生動手、動腦,以及觀察、聯想、猜測、歸納等合理推理,鼓勵學生多向思維、積極思考,勇於探索,從中培養學生合情推理能力,數學交流與合作能力以及主動參與的精神。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稱為集合論,是近、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一方面,許多重要的數學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論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集合論及其所反映的數學思想,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種得到應用。

本節課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義及一些基本特徵。二是掌握集合與元素之間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

1、學習目標

(1)通過例項,瞭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之間的關係以及理解“屬

於”關係;

(2)能選擇自然語言、圖形語言、集合語言(列舉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體問題,感受集合語言的意義和作用;

2、能力目標

(1)能夠把一句話一個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來。

(2)準確理解集合與及集合內的元素之間的關係。

3、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的把實際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來,從而培養數學敏感性,了 解到數學於生活中。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集合的基本概念與表示方法;

難點 運用集合的兩種常用表示方法———列舉法與描述法,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

四、教學方法

(1)本課將採用探究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分層教學,這樣可顧及到全體學生,達到優生得到培養,後進生也有所收穫的效果;

(2)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五、學習方法

(1)主動學習法:舉出例子,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

教師層層深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思維想象 的綜合能力。

(2)反饋補救法:在練習中,注意觀察學生對學習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

優扶差,滿足不同。”

六、教學思路

具體的思路如下

複習的引入:講一些集合的相關數學及相關數學家的經歷故事!這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數學史從何使學生對數學更加感興趣,有助於上課的效率!因為時間關係這裡我就不說相關數學史咯。

一、 引入課題

軍訓前學校通知:8月15日8點,高一年段在體育館集合進行軍訓動員;試問這個通知的物件是全體的高一學生還是個別學生?

在這裡,集合是我們常用的一個詞語,我們感興趣的是問題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物件的總體,而不是個別的`物件,為此,我們將學習一個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物件的總體。

二、 正體部分

學生閱讀教材,並思考下列問題:

(1)集合有那些概念?

(2)集合有那些符號?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麼?

(4)如何給集合分類?

(一)集合的有關概念

(1)物件:我們可以感覺到的客觀存在以及我們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號,

都可以稱作物件.

(2)集合:把一些能夠確定的不同的物件看成一個整體,就說這個整體是由

這些物件的全體構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個物件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1. 思考:課本P3的思考題,並再列舉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構成集合的例子,

對學生的例子予以討論、點評,進而講解下面的問題。

2、元素與集合的關係

(1)屬於: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屬於A,記作a∈A。(舉例)集合A={2,3,4,6,9}a=2 因此我們知道 a∈A

(2)不屬於: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不屬於A,記作a?A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顛倒過來寫. (舉例)

集合A={3,4,6,9}a=2 因此我們知道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確定性:給定一個集合,任何物件是不是這個集合的元素是確定的了.

(2)互異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無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沒有固定的順序.

4、集合分類

根據集合所含元素個屬不同,可把集合分為如下幾類: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個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無窮個元素的集合叫做無限集

注:應區分?,{?},{0},0等符號的含義

5、常用數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全體非負整數的集合.記作N

(2)正整數集: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或N+

(3)整數集:全體整數的集合.記作Z

(4)有理數集:全體有理數的集合.記作Q

(5)實數集:全體實數的集合.記作R

注:(1)自然數集包括數0.

(2)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或N+,Q、Z、R等其它數集內排

除0的集,也這樣表示,例如,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表示成Z*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們可以用自然語言來描述一個集合,但這將給我們帶來很多不便,除此之外還常用列舉法和描述法來表示集合。

(1) 列舉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舉出來,寫在大括號內。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課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說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無序性,所以用列舉法表示集合時不必考慮元素的順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屬性描述出來,寫在大括號{}內。 具體方法:在大括號內先寫上表示這個集合元素的一般符號及取值(或變化)範圍,再畫一條豎線,在豎線後寫出這個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徵。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課本例2)

說明:(課本P5最後一段)

思考3:(課本P6思考) 強調:描述法表示集合應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與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誤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數},即代表整數集Z。

辨析:這裡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寫{全體整數}。下列寫法{實數集},{R}也是錯誤的。

說明:列舉法與描述法各有優點,應該根據具體問題確定採用哪種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較多或有無限個元素時,不宜採用列舉法。

(三)課堂練習(課本P6練習)

三、 歸納小結與作業

本節課從例項入手,非常自然貼切地引出集合與集合的概念,並且結合例項對集合的概念作了說明,然後介紹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舉法、描述法。

書面作業:習題1.1,第1- 4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我是第?號選手。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 》,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等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這部分我主要從3各方面闡述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北師大版必修?第?章第?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同學們已經學習了、,這些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定的鋪墊作用,同是學好本節的內容不僅加深前面所學習的知識,而且為後面我們將要學習的?知識打好基礎,?所以說本節課的學習在整個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

2.根據教學大綱的規定,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學物件的實情我確定瞭如下3維教學目標(i)知識目標:

II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歸納,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訓練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III情感目標;通過學生的探索,史學生體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髮現生活的數學,培養不斷超越的創新品質,提高數學素養。

3, 結合以上分析以及高一學生的人知水平我確定啦本節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二,教法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恰當的學者教學方法至關重要,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考慮到高一學生已經初步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並喜歡挑戰問題的實際情況,為啦更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知道思想。我主要採用 問題探究法 引導發現發,案例教學法,講授法,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滿足學生探索的慾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來自學生主體最有利的動力。並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更形象直觀,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加大啦課堂密度!

學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運用訊息漸進,逐步升入,理論聯絡實際的規律,讓學生從問題中質疑,嘗試,歸納,總結,運用。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完成從感性認識 到理性思維的質的飛躍,史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

三,教學程式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學生試著利用以前的知識經驗,同化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2, 引導探究,直奔主題。(揭示概念)

參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各小組派代表發表成果,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給予肯定的評價,並給出一定的指導,最後師生共同得出??!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整個過程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激發興趣,更讓學生在思考學術問題以及解決數學問題的思想方法上有更深的交流。

3, 自我嘗試,初步應用

在講解是,不僅在於怎樣接,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及時引導學生探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4 .當堂訓練,鞏固深化(反饋矯正)

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實現對知識再認識的以及在數學解題思想方法層面上進一步昇華

5,歸納小結,回顧反思

從知識,方法,經驗等方面進行總結。讓學生思考本節課學到啦那些知識,還有那些疑問。本節課最大的體驗。本節課你學會那些技能。

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以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轉化為學生的素養,數學思想發放的小結,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發放在解題中的地位和作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佈置作業

必做題,對本屆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作題,對本節課知識內容的延伸。使不同層次學生都可以收穫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做到人人學數學,人人學不同的數學。

7板書設計

力圖簡潔,形象,直觀,概括以便學生易於掌握。

四,教學評價

學生學習結果評價當然重要,但是學習過程的評價更加重要。本節課中高度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自信心,團隊精神,合作意識,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數學發現的能力,以及學習的興趣和成就感,,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串的設計可以讓更多學生主動參與,師生對話可以實現師生合作,適度的研討可以駐京生生交流,知識的生成和問題的解決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縝密的思考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在教室評價,學生評價以及自我評價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積累,探索能力的長進和思維品質的提高,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不當之處,希望各位老師給予指正。謝謝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幸苦啦!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點:

《 》是高中數學課本第 冊( 修)的第 章“ ”的第 節內容,高中數學課本說課稿。

本節是在學習了 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 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學習 打下基礎,所以

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 》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 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學習這部分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

特點之二是: 。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B、C

(2)能力目標:A、B、C

(3)德育目標:A、B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自己對研究性學習“啟發式”教學模式和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認識,結合本校學生實際,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一是創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慾,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二是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和學的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統一組織運用於教學過程,以求獲得最佳效果。另外還注意獲得和交換資訊渠道的綜合、教學手段的綜合和課堂內外的綜合。並且在整個教學設計儘量做到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觸發學生的思維,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思維教學代替單純的記憶教學。三是注重滲透數學思考方法(聯想法、類比法、數形結合等一般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四是注意在探究問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利於開放學生的思維。當然這就應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能夠做到葉老師所說“教就是為了不教”。因此,擬對本節課設計如下教學程式:

匯入新課 新課教學

反饋發展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通過優化教學程式來增強學法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學生學會通過自學、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分析、歸納、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教師通過列舉具體事例來進行分析,歸納出 ,並依

據此知識與具體事例結合、推匯出 ,這正是一個分析和推理的全過程。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索的過程。 主要是努力創設應用科學方法探索、解決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中體會科學方法,如在講授 時,可通過

演示,創設探索 規律的情境,引導學生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揭示內在規律,從而使學生領悟到把可靠的'事實和深刻的理論思維結合起來的特點。

3、讓學生在探索性實驗中自己摸索方法,觀察和分析現象,從而發現“新”的問題或探索出“新”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動力。在實踐中要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觀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師要給學生多點撥、多啟發、多激勵,不斷地尋找學生思維和操作上的閃光點,及時總結和推廣。

4、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猜測、嘗試、質疑、發現等探究環節選擇合適的概念、規律和解決問題方法,從而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中,蘊含的本質差異,從而擺脫知識遷移的負面影響。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養成認真分析過程、善於比較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學生通過現象發掘知識內在本質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創設情景:A、教師演示實驗。B、使用多媒體模擬一些比較有趣、與生活實踐比較有關的事例,教案《高中數學課本說課稿》。C、講述數學科學史上的有關情況。)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設計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通過動手探索有關的知識,並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得出新知,並進一步提出下面的問題。

2、組織學生進行新問題的實驗方法設計—這時在設計上最好是有對比性、數學方法性的設計實驗,指導學生實驗、通過多媒體的輔助,顯示學生的實驗資料,模擬強化出實驗情況,由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知識的結構。

(三)、實施反饋:

1、課堂反饋,遷移知識(最好遷移到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分析有關的問題,實現知識的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2、課後反饋,延續創新。通過課後練習,學生互改作業,課後研實驗,實現課堂內外的綜合,實現創新精神的延續。

五、板書設計: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為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知識推導過程,右邊例項應用。

六、說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 》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 知識,並把它運用到對

的認識,使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為指導思想。並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8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說課的題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我這堂課的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本節知識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節內容,與國中學習的三角形的邊和角的基本關係有密切的聯絡與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聯絡,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也時常有解三角形的問題,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式聯絡在大學聯考當中也時常考一些解答題。因此,正弦定理和餘弦定理的知識非常重要。

根據上述教材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及原有知識水平,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髮現正弦定理的內容,推證正弦定理及簡單運用正弦定理與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兩類問題。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推導,比較,由特殊到一般歸納出正弦定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觀察與邏輯思維能力,能體會用向量作為數形結合的工具,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

情感目標:面向全體學生,創造平等的教學氛圍,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弦定理的內容,正弦定理的證明及基本應用。

教學難點: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證明,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解三角形時判斷解的個數。

 二 教法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編排的特點,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空破難點,以學業生的發展為本,遵照學生的認識規律,本講遵照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 採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發現”為基本探究內容,以生活實際為參照物件,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導,並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點的手段:抓住學生情感的興奮點,激發他們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探索,以及及時地鼓勵,使他們知難而進。另外,抓知識選擇的切入點,從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識特點入手,教師在學生主體下給以適當的提示和指導。突破難點的方法:抓住學生的能力線聯絡方法與技能使學生較易證明正弦定理,另外通過例題和練習來突破難點

三 學法:

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猜想——證明——應用”這一思維方法,採取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對任意三角形性質的探究。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學習,觀察,類比,思考,探究,概括,動手嘗試相結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能力,形成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增強了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

 四 教學過程

第一:創設情景,大概用2分鐘

第二:實踐探究,形成概念,大約用25分鐘

第三:應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約用13分鐘

(一)創設情境,布疑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節課有個好的開頭,那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本節課由一個實際問題引入,“工人師傅的一個三角形的模型壞了,只剩下如右圖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長為1m,想修好這個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長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幫師傅這個忙嗎?”激發學生幫助別人的熱情和學習的興趣,從而進入今天的學習課題。

(二)探尋特例,提出猜想

1.激發學生思維,從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進行研究,發現正弦定理。

2.那結論對任意三角形都適用嗎?指導學生分小組用刻度尺、量角器、計算器等工具對一般三角形進行驗證。

3.讓學生總結實驗結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與所對的邊滿足關係

這為下一步證明樹立信心,不斷的使學生對結論的認識從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邏輯推理,證明猜想

1.強調將猜想轉化為定理,需要嚴格的理論證明。

2.鼓勵學生通過作高轉化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明。

3.提示學生思考哪些知識能把長度和三角函式聯絡起來,繼而思考向量分析層面,用數量積作為工具證明定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4.思考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來證明正弦定理,佈置課後練習,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圓構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座標法來證明

(四)歸納總結,簡單應用

1.讓學生用文字敘述正弦定理,引導學生髮現定理具有對稱和諧美,提升對數學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內容,討論可以解決哪幾類有關三角形的問題。

3.運用正弦定理求解本節課引引入的三角形零件邊長的問題。自己參與實際問題的解決,能激發學生知識後用於實際的價值觀。

(五)講解例題,鞏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簡單,結果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兩角兩角所夾的邊,以及已知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都可利用正弦定理來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