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千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千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千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

《千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1

本課時是在學生學過常用的長度單位米和比米小的單位——分米、釐米和毫米,並且初步瞭解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千米”。

教材先通過主題圖說明“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然後通過學生已經掌握的長度單位米,推算出新的長度單位千米,幫助學生建立起千米的觀念,並揭示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1千米=1000米。 對於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強調新、舊知識的關係,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展處加以複習、強化、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儘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觀念。

本節課,如果只是讓學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認識1千米的話是遠遠不夠的`,畢竟學生的想象力有限的,所以,我對教學過程進行新的設計,主要圍繞“怎樣較好的使學生建立1千米的觀念”思考。

在上課伊始,我便帶著學生站在能夠看到學校跑道全景的教學樓上進行整體觀察,讓他們對200米的長度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後帶著他們走一走、試一試,讓他們數一數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我給他們記時,為學生認識1千米作好一個鋪墊。

回到教室彙報時,他們通過計算知道圍著操場走5圈就是1千米。由於畢竟沒有親身體驗“走1千米”的感受,為了幫助學生對這一概念的建立,我又組織學生利用自己走100米的時間,估計出走1千米大約需要花15分鐘,讓學生進一步在頭腦中有個比較形象的感知。

為了幫組學生進一步感受1千米,我又為學生舉了一個比較熟悉的例項:每兩個電線杆之間的距離是50米,學生通過計算,發現21根電線杆之間的距離正好是1千米。

在經過這樣的教學之後,我明顯的感到學生對1千米有了比較準確的認識。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是比較積極的,參與面也是比較廣泛的。但是,整節課各部分的銜接及時間的掌控存在許多不足,在鞏固練習時沒能適當展開,還有個別學生還是需要親自引導他實地走一走,才能建立1千米的概念。

《千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2

同時,我們也可以從這個片斷中可以作出一些教學反思。

1、課堂教學中的“放”與“收”的關係如何處理?

目前,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放得很開”,目的是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然而,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放得很開,收得匆匆;時間難控,拖堂屢屢;看似熱鬧,效果平平。這位教師讓學生猜想1千米有多長,這個環節應該是放得很開的,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充分領會、認識1千米究竟有多長,因此,教師應該在這裡著力引導學生從“亂猜”過渡到“有具體長度的可比事物”上來,如:學校操場的跑道長200米,1千米是在跑道上跑5圈的長度。校園的長度大約是120米,1千米是校園長度的8倍多一點。學生家裡的承包田長度大約是80米,1千米是承包田長度的12倍多。等第。條件許可,還可以帶學生實地去“體念”一下。可惜的是,教師在這裡“匆匆而收”,學生在這裡沒有真正感受到“計量較長長度時應使用‘千米’”,以下還影響到“進率的認識”,因此,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出現了“哈爾濱——北京——昆明”的路程計算中使用“米”的錯誤,並且不是個別學生。

2、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方案實施的關係如何處理?

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常常發現,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案設計得相當理想,但在實施過程中常常事與願違,設計中的“活”演變成授課時的“死”,甚至導致課堂教學的失敗。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兩點值得我們思考:一是備課時考慮不全,沒有充分估計到課堂教學時師生互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種種情況;二是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應變能力”偏弱,即“教育機智”欠缺。如這位教師在一學生對嘗試題的說理過程中,由於學生沒有按教師設計的要求回答(教師要求學生回答嘗試題1,學生卻回答嘗試題2,可能是教師交代不明,也可能是學生領會不清),教師急急打斷學生回答,強制學生回答嘗試題1,不能不說是課堂教學的“敗筆”。如果教師不存在上述兩點“思考”中的問題,那麼他就會順著學生的思路,允許學生任選一題說理,把課上“活”。

《千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3

上午,縣校長培訓班在學校活動,上了一節研究課“千米的認識”。自我感覺,總體來說還是達到了自己預想的效果,但是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幾點想法,暫且記下:

1、不可低估孩子。在預習單中,設計了提問的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希望提高學生預習時思考的深度。從兩次上課來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多還是很有價值的。比如,千米和噸有什麼區別?有沒有比千米更大的長度單位了?1公里等於多少裡?說明我們的學生是帶著思考在學習的。孩子的知識面也不可小看,兩個班都有學生知道比米更大的單位是奈米,追問怎麼知道的`,回答是看《新聞袋袋褲》知道的。還有學生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樓是800多米。這些都是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而且,對其他孩子來說,這些知識由同學口中講出來,比老師講給他聽,留下的影響更深。所以,備教材,更要備學生。

2、充分建立學生的表象。今天兩個閉眼想象的效果挺好,在很安靜的氛圍中,隨著老師的口令,走了1千米的路程、疊了1千米的大樓,又通過隨後的一組圖片加以強化,應該說孩子的體驗是充分的,表象的建立是成功的。

3、從學生看課堂。一節課的主要衡量標準要看學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其次是學生參與的質量,語言表達是否通順、態度是否積極認真、情感是否投入。今天的課堂上,應該說後一點是做到了,孩子們的發言基本很完整,很自信。更讓我高興的是,這種語言的完整性表達已經不是停留在淺層面了。

4、心中有學生,眼裡有小組。課堂教學中真正能做到這兩點,我想,離“以學定教,先生後師”的目標就更近了一步。或許“尋根課堂”的“根”也就在此吧。

一點感慨:

高效課堂,形式在課堂,功夫在課外。無論是導學單、預習單,還是學生座位的改變,都是形式上的改變,關鍵在於教學觀念的改變。沒有這個本質,任何教學改革都是一句空話。但是,對普通教師來說,真正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啊。

《千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4

成功的地方:

本節課所要接觸的千米,是學生生活中一個常用的長度單位,相比較前面所學的毫米來說千米在學生的生活中應該是經常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資訊,比如在課前瞭解,發現有的學生就瞭解了千米的認識,在路程很遠的時候用,有的學生說在高速公路上見到過等,應該說學生對於千米的認識比較早,更有利於本節課的教學。當然相比較與其它幾個長度單位來說,離學生的“可視性”的體悟和自身感受的經驗比較遠,再加上由於千米是一個較大的單位,所以對於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學生不好去想象,也就意味著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這也是本節課學習的難點。所以本節課在學習時,首先利用學生手中的工具複習前面學過的幾個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之後,帶領學生進入操場,因為學生知道操場一圈是400米,先讓學生走一圈感受400米的距離,然後讓學生走兩圈後,再加半圈即200米,進行感受1000米的距離,同時引出千米的感念,此時學生能馬上意會到比較遠的距離要用到千米,同時也能很快的使學生聯絡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千米,比如走路上學、逛超市、乘車旅遊、參加運動會等等,這樣較好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學生很容易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學生對於千米的認識通過之間的親身體驗印象會更加深刻。然後再接著教學與米的關係,以及單位間的換算訓練就水到渠成,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及對策:

千米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部分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需要在一段時間的練習中慢慢掌握,還需慢慢等待。

《千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5

《千米的認識》這一課的知識目標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單位換算和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對學生而言並不困難,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教學中,學生確實最不容易理解的是從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讓學生上課的前一天晚飯後隨家人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這樣學生就能跟實際操場的情況聯絡起來理解和掌握。這對於一部分學生有了很好的幫助。在課堂教學時我帶學生到操場上課, 實際測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長度,學生顯得特別興奮。大部分學生能在能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 米。教學效果較為理想。有個別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的學生,對於在室外上數學課感覺很新鮮,對於該課的內容的關注度就減少了,所以對於這一小部分學生來說,達到的效果就並不是那麼的理想。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如果要在課外進行實際方面的操作,我會事先講清目的和要求,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千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6

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單位換算和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對學生而言並不困難,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新課的匯入是一節課的序幕,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參與的興趣。在匯入的過程中要儘可能地選取一些富有時代氣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熟悉的'和感興趣的、能引起學生積極思考探索的材料,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明確數學源於生活的本質,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匯入通過我和學生比高矮這樣一個同學們感興趣的活動,幫助同學們回顧了以前學過的一些長度單位,通過讓學生說說你已經知道了哪些有關千米的知識,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了學生學習的起點,有效地開展下面的活動。利用這樣的活動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

對於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概念的建立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著重於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強調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在形成1千米概念的活動中,我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展處加以複習強化,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儘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再說說15分鐘能從學校門口到哪兒?再出示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築物,讓學生判斷從學校門口到哪兒是1千米?整個過程,我不斷啟發、引導學生用自己身邊的事物、場景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把1千米與學生習以為常的生活很好地聯絡了起來,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模糊到精確的動態生成過程,同時也充分展示了學生自己的個性以及創新一面,讓學生切實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最後我留了10分鐘時間帶著學生切實體驗1千米的長度,讓孩子們在跑道上量了50米,再體驗走了20個來回,真實地去感知1千米的長度,加強對1千米的概念建立。孩子們在實踐中收穫。

《千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7

上《千米(公里)的認識》一課有感:今天這節課上得很開心,孩子們都不願下課了。首先我讓孩子們回憶我們以前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同學們答得很快有(米、分米、釐米、毫米);然後我再讓他們用手勢表示這些長度,幾乎全部同學都能有手勢表示這些長度;再來一個搶答有關毫米、分米的換算練習,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

這時候進入新課,讓孩子們認真仔細觀察第七頁的主題圖,在圖上了解了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1千米的'長度對剛上三年級的孩子而言還是很陌生的,於是我就帶著孩子們到操場體驗一千米,課前我已經向體育老師瞭解了我們學校操場一圈大約有200米。我就告訴他們操場一圈大約是200米,然後讓孩子們自己討論得出:一圈是200米,兩圈就是四百米,三圈…..五圈就是一千米。接著就讓孩子們根據自己體質選擇跑步或者走行,體驗一下一千米有多長。

然後讓孩子們觀察書上介紹的標準的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400百米,思考1千米運動員要在運動場上跑幾圈呢?孩子很快算出(1圈是400米,2圈是800米,加上半圈200米就是1000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板書:

1千米(公里)=1000米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瞭解1千米和1000米之間的關係,並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整節課下來,大家都很輕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我的一點體會就是:把開心給孩子,你會更開心!上好每一節課,你會有意外的收穫!這就是幸福!孩子們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千米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8

《千米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絡,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課前我佈置學生走一走:哪裡到哪裡大約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時間,大約幾步,和爸爸或媽媽一起測一測家到學校的路程有多長。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複習以前所學的長度單位,說說它們之間的進率,並讓學生比劃出這些單位所表示的實際長度。然後從測量鉛筆的長度到測量教室的長度再到測量從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白:計量路程等的長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從而比較自然地引入千米。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因為平時學生不太關注兩個地方之間的路程是多少。當然,學生也並非是一張白紙,他們在馬路邊、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見過千米(也叫公里),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我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以前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嗎?在哪裡看到過?你知道還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後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到什麼地方大約是1千米?讓他們聯絡生活實際,發揮想象,用他們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為了使學生能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在課前我選了幾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地方進行測量,利用摩托車的里程數記錄下了每個地方到學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先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出發到哪裡大約是1千米。考慮到學生對三毛樂園、秦山大廈、一號橋、百貨大樓、新華書店等地方比較熟悉,所以我向學生出示這幾個地方的圖片,讓學生先猜一猜:哪個地方到學校大約是1千米?有一個小朋友說:秦山大廈差不多吧。我及時引導:從學校到秦山大廈大約是700米。通過學生的猜測、比較,得到:從學校到三毛樂園大約是1千米。

然後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長。學生還能通過從學校到三毛樂園大約是1千米聯想到從學校到南門廣場也是1千米等等,真是很了不起。 因為課前佈置同學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測量出學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課堂上請幾位同學說說家在哪裡,再讓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離學校有多遠。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還是少或差不多,再進一步猜出大約是多少米。再請已經測量好的這位小朋友當小老師進行評判,比一比誰猜得最準。小朋友對這樣的.活動很感興趣。但是全班同學一起猜,被請到的同學人數有限,學生的參與面不夠,無法滿足大家,所以我再讓小朋友分小小組活動,讓每個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機會。通過猜一猜、說一說、評一評、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長。然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大約相隔1千米?對於1千米和1米之間的進率,估計學生能說出來,就直接讓學生說一說。然後通過討論、彙報,使學生了解:測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測量,還可以步測、看摩托車上的里程數等等。再出示三個例項: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約是1千米?我們學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長?(200米)幾圈才是1千米?體育館的環形跑道長400米,跑幾圈是1千米?你是怎麼想的?通過這三個例項,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千米和米之間的關係。然後是千米和米的簡單化聚,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說說是怎麼想的。最後是課堂小結。 這堂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參與對1千米或幾千米的體驗和感悟,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並將生活經驗轉化為認知結構。課前佈置學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動。如果沒有這些活動,而只靠學生想象1千米有多長是無法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