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四篇

說課稿2.19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說課稿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說課稿四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教科書《花園》這一情景中蘊含著與“倍”有關的數學資訊,既可以提出來乘法問題,也可以提出除法問題,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通過繪圖,讓學生體會幾何直觀對於解決問題的意義與價值。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對於除法,有一小部分學生不會熟練應用。通過前幾節課的分物以及上節課的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等等,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理解“倍”的意義,以及它與乘除法之間的聯絡。

2、體會藉助幾何直觀分析數量關係、尋找解題思路的重要性。

3、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倍”的意義。

難點:解決實際問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花園裡的花兒開了,你看,蜜蜂、蝴蝶、蜻蜓、小鳥都來了,花園裡可熱鬧了!

出示

說說你從圖中瞭解到哪些數學資訊?

二、自主探究,構建新知

(一)蜻蜓的只數是蝴蝶的幾倍?

根據這些數學資訊,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教師引導學生提出“蜻蜓的只數是蝴蝶的幾倍?”

你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畫一畫,再列式解答。

學生嘗試自己解決、並展示彙報

這裡有兩幅圖,你能看懂什麼意思嗎?

第一幅圖:學生看圖講解

第二幅圖:教師一點而過

(二)有多少隻蜜蜂?

同學們,老師想知道有多少隻蜜蜂,你能從圖中找出有關小蜜蜂的數學資訊嗎(引導學生髮現數學資訊)?

注意小蜜蜂的話“我們的'只數是小鳥的3倍”,你自己嘗試畫一畫,算一算。

學生交流彙報

這是淘氣和笑笑畫的示意圖,你能理解嗎?

生:淘氣用一個圓表示9只小鳥,蜜蜂的只數是小鳥的3倍,所以用3個圓表示蜜蜂的只數。

生:笑笑用一段直條表示9只小鳥,用3段直條表示3個9只,也就是蜜蜂的只數。

同學們,笑笑說了,9的3倍就是3個9相加,列成乘法算式是怎麼樣的?

生:3×9=27(只)

9×3=27(只)

(三)什麼是“2倍”,深化對“倍”的意義的理解

同學們,聖誕老人現在有一個疑問,什麼是“2倍”,你能幫聖誕老人解答一下嗎?

你看這是淘氣的解釋,你能看懂嗎?

引導學生讀圖

引導(同學們,如果把5個Δ看成1份,那麼用幾個Ο表示這樣的2份。)

總結:同學們,其實每一份畫幾個圖形沒有關係,關鍵是畫出這樣的2份。

你看,笑笑說

我用表示,淘氣的是一份我畫一個,笑笑的是2份我畫2個,所以表示出笑笑收集的畫片數是淘氣的2倍。

同學們,現在你可以舉出例子了吧?在生活中你還能發現哪些事物有“2倍”關係呢?

拓展:那什麼是“3倍”呢?“4倍”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處理習題1、2、3、4,加深學生對倍數關係的理解。

四、課堂小結,學會反思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這套教材,統計與概率的知識是分多次進行教學的,在一至六年級的數學教材中均有涉及。本課時是在學生二年級學習過認識統計圖表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數學課程標準》中對第六冊的要求是:通過豐富的例項,瞭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

新教材中的這一教學內容與傳統教材相比,明顯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上加重了份量,因此,我在設計教學預案時,努力通過具體問題情境的呈現,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讓學生在認知衝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價值,並啟發學生探索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二、說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簡言之,也就是說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強調學生對於知識的建構,充分讓學生在具體問題情境中生成知識。本節課在設計上我把學生的數學學習放在數學活動中,首先讓學生在比賽拍球活動中產生對平均數的強烈需求,體驗平均數產生的過程。在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平均數的本質意義,學會求平均數的方法,然後再去用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1)理解平均數的概念,瞭解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估算和說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

三、說教學內容

學情分析:用平均數表示一組資料的情況,有直觀、簡明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成績等。對於這些名詞術語,學生經常聽到,並不陌生,但其真正含義、在統計中的作用以及計算方法,學生卻並不明白。由於學生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所以應著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列出算式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平均數的知識靈活的解決實際問題。

在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時,我依據了本節課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從教材的編排特點看,學生只有準確的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掌握了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才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將二者相結合,運用平均數知識、靈活地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

平均數的概念本身比較難理解;運用新知識的靈活解決實際問題,歷來是新授課教學中的難點。這兩個問題同時存在,就形成了本節課的.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大膽重組教材,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通過師生互動式的討論,使學生充滿學習新知的慾望。以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通過動手操作、分析、討論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組織學生進行拍球比賽前的準備。準備工作包括:分組取隊名、確定計數員、討論比賽方法。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從學生喜歡的拍球遊戲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想出比賽的辦法,把自主權留給了學生。

第二環節:實踐操作,探究新知

在本環節,我安排了四個不同的層次,幫助學生建立平均數的概念、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1、感受平均數產生的需要

根據學生的意見組織學生進行比賽。

第一次比賽:每組選一人蔘賽。在學生認為不能代表本組水平時,進行第二次比賽。

第二次比賽:每組選四人進行比賽。比賽完成後讓學生自己判斷誰獲勝,說出的獲勝理由,指出:在每隊參賽人數相等時,可以比較總數來決定勝負。

在勝利方歡呼時,教師宣佈加入輸球隊,繼續進行比賽,使成績發生變化失敗方獲勝,激起原獲勝隊的不滿。在矛盾中引導學生思考:當人數不相等時,怎樣比較才公平?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找出公平的比較方法求平均數。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使學生處於原有知識經驗無法解決新問題的認知狀態,在參賽人數不同、比較總數不公平的狀態下引入平均數,是在認知發生危機的迫切需要的情況下認識平均數這個新朋友的,加深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學生體會到計算平均數的意義和學習的必要性。

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怎樣求出每隊的平均數?

接著讓學生自己想方法,求剛才比賽時男女生隊拍球的平均數。學生在交流時可能出現的方法有:a、移多補少的方法;b、把較大數多的部分移給小數,使各數平均;c、用計算的方法。對每一種方法,教師給予適時指導,並及時溝通三種方法之間的聯絡,使學生清晰地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平均數已經求出來後,教師提問:男隊拍球的平均數是8個,是不是每個隊員都拍了8個?拍了8個嗎?那怎麼變成了8個?

女隊的平均數是7,我將繼續引導學生探討:7代表了什麼?你怎麼理解這個7?

在交流探討中讓學生知道:平均數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代表一組數的平均值。

4、溝通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絡

先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瞭解到的平均數的例子,感知平均數應用的廣泛性。

接著,我出示兩條有關平均數的資訊:

(1)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日平均接待遊客2900人。

(2)20xx年西安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275元。

讓學生談自己對這3個數據的認識,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平均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絡,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第三環節:聯絡實際,拓展應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目的還是為了應用於生活。依據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練習:

1、教科書P81,第2題。

學生獨立計算,做完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讓學生在熟悉平均數計算方法的同時,直觀感知:平均數比最大值小,比最小值大。

2、月平均用水量

先介紹近期我國西南地區缺水的現狀及月人均用水量讓學生了解資訊;再對比展示某居民使用者20xx年每個季度的用水情況,並讓學生選擇正確的求每個月用水量的算式,同時指出另外兩個算式表示的意思。最後讓學生比較這兩個資料,談自己的感受。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平均數的計算方法,進行節水教育。

3、小明會遇到危險嗎?

計算機畫面上出現課本第72頁數學故事中的畫面,讓學生進行思考後進行判斷,並闡明理由。

通過這樣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在現實生活中,數學知識應用要靈活,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不僅要考慮數學因素,還要考慮其它的相關因素。

4、GDP大比拼(機動題)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數的作用。

5、打靶遊戲(機動題)讓學生體會加入新的資料後隊員平均數的影響。 這兩道題我將根據課堂時間靈活處理。

第四環節:總結評價,佈置作業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平均數有什麼認識?你有哪些收穫?在交流中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和方法,把學生當作知識建構的主體,使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力。

作業佈置:課本P71第1題。用於鞏固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六、說教學媒體

本節課使用的主要媒體是多媒體課件和磁性圓形貼片。通過多媒體的使用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數學資訊,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多的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磁性圓形貼片的運用主要是便於學生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

七、說教學評價

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及時回饋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為進行後續教學提供有效資訊。

課堂中評價以口頭評價為主,師對生的評價以激勵、引導為主,要善於用貼切自然的激勵法。同時倡導評價延遲,從而給學生一個自由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馳騁想象,暢所欲言,相互啟發,從而獲得了更多、更美好的創新靈感,使個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但必要時應適時指出學生的錯誤。同時鼓勵學生互評、學生自評。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特長,形成一股積極探究的氛圍。

八、說板書設計

黑板的中間我將寫上課題《分一分》,課題下面的較為明顯的分成三份:左邊和中間展示兩組比賽的統計圖和計算平均數的算式,右邊列舉出平均數的三種計算方法,強化平均數計算方法的指導。

數學說課稿 篇3

依據新課程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要求,本節課我確定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

2、通過知識的遷移,經歷觀察、討論、交流、推理、驗證等教學活動,主動建構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概括與推理能力,並能利用計演算法則正確計算。

3、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增強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和信心。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及計演算法則的推導。

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並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發展水平,並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這節課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在同桌間通過獨立思考,資訊交流,抽象概括等數學活動,實現學習者的自覺、積極、主動的構建新知,老師只是作適當的啟發,引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力求讓全體學生全面參與,學得積極,學得主動。

基於上述設想,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一、複習鋪墊,設疑激趣,引出新知。

由於學生已學過了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和整數乘法,具有一定的知識準備,以此作為新知的生長點。讓學生複習整數乘法以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為學習新課做好鋪墊,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靈活設計老師在路上遇到小新 ,在把例1轉成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猜猜老師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這富有挑戰性的有趣味性的問題,激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此時學生處於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末達的憤悱狀態,為學習新課做好積極的心理準備。

二、自主探究,積極構建,解決問題。

知識不能靠傳遞,而要靠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積極建構。根據學生的猜測,動手計算,就會出現兩種演算法,一種是加法,一種是乘法,引導比較兩個算式結構上有什麼特點?有什麼關係?力求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利用知識的遷移,通過觀察、思考、討論、交流、質疑等數學活動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我適時鼓勵學生嘗試解答分數乘整數,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學會傾聽,學會反思,學會表達。彙報自己的想法和演算法,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再去計算。並討論是怎樣算的,無形中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了分數乘整數相乘的計演算法則,滲透不完全歸納法,培養學生合情的推理能力。

三、邊學邊練,注重應用,鞏固掌握。

本課教學針對重點、難點,完成相應的練習,邊學邊練,及時鞏固強化認識,注重落實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同時練習注意層次的安排,最後我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

(1)鞏固意義,看圖列式,多說分數乘整數的意義。

(2)多練習計算強化對法則的應用和理解。

(3) 把課堂還給學生,將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寓教於戲,力求課堂氣氛活躍,及時評價、鼓勵,讓學生把苦學變為樂學。

四、精心設計,善於誘導,效果顯著。

我力求達到如下效果:在談話中引出例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熟練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讓學生知道到學習分數乘數的計算讓學生知道學習分數乘整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國小數學六年級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這節教材的內容有:圓心、半徑和直徑的認識,圓的特徵。

二、說教學目標和學習學目標

教學目標x:

1、讓學生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感受並發現同一圓內半徑和直徑的特徵以及它們的關係。並提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讓學生經歷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活動曾強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圓與生活的聯絡,從數學的角度感受圓的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學習目標: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知道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係。

教學重點;學生掌握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 :半徑、直徑、及其關係。

三、說教學方法

1.教法。

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2.學法。

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在學法上安排: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等方法。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我首先讓學生欣賞圖片,並抽象出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從生活圖片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探索新知部分

(1)找圓心、認識半徑、直徑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開啟,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什麼?”通過自學課本讓學生自己去解它們的名稱和特徵。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研究圓的直徑半徑的特徵以及相互關係。

我想讓學生畫幾條直徑和半徑,並讓學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發現先在組內交流再大組彙報,學生彙報時讓學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徑都相等 任何直徑都是半徑的2倍呢 能舉例說明嗎。我出示兩張大小完全不同的圓形紙片,問:“這兩個圓的半徑相等嗎?”學生恍然大悟,必須加上“在同一個圓內”這個前提。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圓的特徵,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接著讓學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係。我這樣設計意在於讓生學生通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讓學生知道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直徑都相等,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

總之我在自主學習是儘可能的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不要讓自主學習流於形式。在展示交流時要儘量把展示的機會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展示中不斷獲取知識和方法。我要儘量做到調控和把握。在檢測時我在把握基礎的同時注意提升性練習針對易錯點設計判斷,選擇生活應用等題型,從不同角度,不同知識點對學生進行考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