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集錦九篇

說課稿2.99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說課稿集錦九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羚羊木雕》(邊說邊寫)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分析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學期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濃濃親情,動人心絃,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說的是,“我”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後逼“我”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木雕還給“我”。因為對朋友的反悔、父母的不理解,自己分外傷心。本文比較淺顯、貼近學生生活,便於學生理解,文中大量的人物對話,適合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是本冊教材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重要課文。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關注友情,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親情、珍視友情;通過本文的學習,還能更好地理解《風箏》、《散步》和《詩兩首》,在這個以“親情”為主題的單元中處於橋樑紐帶的重要地位。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內心感受

(2)學習邊讀、邊圈點勾畫的讀書方法

(3)讀懂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能力目標

(1)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2)學習本文運用語言、環境和心理活動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寫自己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類似的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文中所讚美的小朋友之間真誠無私的友情;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啟示。

3、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4、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明辨是非;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

二、說學情

生活中,時有發生類似的“親情”與“友情”相矛盾的事情。剛剛步入國中的孩子們,又正處於獨立、自主意識逐漸增強的時期,他們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本文所寫的家庭故事比較貼近學生生活,能激發學生興趣,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因此,本文所寫的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並不困難。但是,此時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處於形成期,需要教師的引導,老師應該讓學生了解處理這些矛盾時某些必須堅持的原則,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極為重要的。

三、說教法

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國中生的認知規律,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以下教法:根據教材以及學生實際,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1)首先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結合文章語言、學生的生活,在討論中感悟親情與友情。並在閱讀中讓學生體會和學習本文采用多種描寫方式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語言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等),讓學生摹仿寫作。從而把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讓他們採取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綜合歸納能力。

四、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據本文的思想內容,講這課我確定了一下學法指導:

(1)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下,合理地運用“圈點勾畫法對文章進行標註。

(2)有感情朗讀法以及自主討論、探究”

(3)帶動學生體驗當自己遇到同樣的問題時的感想以及處理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是否有這樣的感受:在學校上課,你每天都盼著能夠早點放學,早點回到個溫暖的家。但是一回到家,你又開始想念學校的同學!(有嗎?)我們總是抱怨父母管得太多、太嚴,父母總是覺得我們不太懂事!(是嗎?)有了祕密,我們不再告訴父母,更願意跟自己的同齡人述說(對吧?)當親情和友情難以選擇時,我們該怎麼做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羚羊木雕》,聆聽“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二)檢查預習(個別提問後齊讀)

抹 攥 逮 怦怦 樹杈 寒戰

(三)賞析課文

1、閱讀課文

在學生閱讀課文前,提出以下問題:

(1)這篇課文涉及到哪些人物?

(2)寫了一件什麼事?

(3)這些人物各持什麼態度?

讓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學會“圈點勾畫”(邊讀邊圈點勾畫出重點詞句)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提高學生“說”的能力,著重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表達能力。

2、分角色,評人物

1、請用一個詞語或短語歸納:

一個 的木雕 一個 的爸爸

一個 的媽媽 一個 的奶奶

一個 的萬芳 一個 的“我”

2、補充完整:我覺得這是一個_____的木雕,我是從_____看出來的,它寫出了木雕的_____。

【這一環節,通過同學們對所填詞語的相互比較、評價,提高選詞能力,從而提高了語言運用的能力;然後要求學生用相應的語氣、語調有感情地朗讀句子,在朗讀中進一步體會人物的情感、態度,為下一環節的理解和討論做準備】

3、請學生復讀課文,以小組來回答一下問題。

(1)文中說:“這能全怪我嗎?”你覺得這件事究竟應該怪誰?展開辯論,從中得出一些經驗與感想。

(這一問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文中來,使他們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學會處理家庭生活中矛盾,讓學生理解在這件事中父母和“我”都是有欠缺的,如果父母當初講明白羚羊木雕的貴重,女兒事先徵求一下父母的意見,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通過辯論讓學生理解家庭的和諧與溫馨是需要我們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相互尊重,共同構建的)

(2)你最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麼?

(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讓學生進一步完善好父母的形象,從文中父母的為人處世中學到處世的技巧;教會學生怎樣交友,怎樣的朋友才是好朋友;引導學生要及時與父母交流,不要自作主張)

小結:本文圍繞羚羊木雕,讚美真誠無私的友愛,批評重財輕義的思想,呼籲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純真的感情;同時也說明我們做事時應多與人商量,考慮問題要更周全些。

4、作業設計

1、本課作業除了分課時完成語文作業本外,要求學生收集與“親情、友情”相關的古詩句並背誦。

2、第二課時讓學生運用語言描寫,寫下自己經歷的傷心事,要求兩個版本,一個是現實版的,一個是想象版的。

5、將學生分組來複述課文內容。

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有一人來複述課文,另外一人可根據複述內容寫出文章的板書,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畫出不同的板書。之後再與學生進行一起研究完成最終的板書設計。

“我” 送

送 逼 還

父 母 萬 芳

溝 通

理 解

親 情 友 情

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彩蝶飛飛》,它是美術國小二年級下冊第三課。我將著重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幾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融繪畫和製作為一體,先在紙上設計並剪出蝴蝶的外形,再進行紋樣和色彩繪製,並將繪製好的蝴蝶貼上在細繩上,抖動細繩,帶動紙蝴蝶飛動起來。

 二、學生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單的繪畫,剪貼和製作方法,他們思維活躍,不受約束,大多數學生都能通過它的繪畫和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情況的把握,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認知領域:瞭解蝴蝶的基本特徵,感受和表現蝴蝶的對稱美和色彩美。

操作領域:製作一隻能飛動的紙蝴蝶,提高學生對手工製作的興趣。

情感領域:讓學生在實物欣賞中感受自然之美,在動手製作中激發創造熱情。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繪畫和剪貼,設計出新穎的蝴蝶外形。

教學難點:對稱是蝴蝶的特徵之一,運用對摺的方法可以剪出左右對稱的蝴蝶,折 —剪—畫—粘是紙蝴蝶製作的步驟和方法,製作的方法難度不大,只是貼上的環節會讓學生措手不及,不知怎樣貼上才能保持蝴蝶的重心,因此,我把這一環節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五、教法學法

在這堂課中,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情境是有效地激發學生藝術創造力的必要手段,藝術課程的學習尤其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通過美妙的旋律、具有衝擊力的圖片,豐富學生的體驗,帶動學生的藝術表現欲。因此,本課教學的設計主要採用了以情境教學法為主的多種教學方法。

而在學生學習上,主要運用欣賞、觀察、實踐等方法,讓學生折、剪、畫、貼上等,直接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去感受蝴蝶的特點,體驗蝴蝶的美,去想象、去創造。

六、課前準備

因為這堂課是融繪畫和製作為一體,所以課前老師和學生需要做一些課前準備。

(學生)32開大小的白卡紙、色卡紙、彩色水筆、剪刀、細繩

(教師)各種式樣的紙蝴蝶若干只、各種蝴蝶圖片、課件

七、教學過程

《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美術課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採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流暢,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感受蝴蝶之美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體驗蝴蝶的美,我這樣匯入新課:“同學們,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件很特殊的禮物,你們想知道是什麼嗎?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當聽到音樂響起後才可以睜開喔!”當優美的樂曲伴隨著具有衝擊力的圖片出現在學生面前時,立刻就吸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使他們情緒高漲,讚歎聲此起彼落,達到了教學所預期的效果。

(二)進入新課,引導尋找蝴蝶之美。

1、語言激發,進入新課

於是我問學生:“蝴蝶美嗎?美在哪?”學生通過欣賞,感受到了蝴蝶的美,爭先恐後地回答。我繼續誘導學生:“這些蝴蝶那麼漂亮,我們把它抓回家養著,天天欣賞,好嗎?”小孩子天真爛漫,相信有些會覺得老師的主意不錯,但有些見識面較廣的孩子會覺得這樣不妥。對此,我馬上給予表揚,並告訴學生有些蝴蝶能幫花兒傳粉,是益蟲,是不能隨便捕捉的。這樣,在無形中樹立學生正確的生態保護意識。接著,我繼續引導:那麼怎樣才能讓這些美麗的蝴蝶永遠留在我們身邊呢?在爭論聲中,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揭開本課主題——《彩蝶飛飛》。

2、觀察發現,感知蝴蝶外形特徵:

趁著學生情緒高漲,我引導他們帶著問題再次認真觀察蝴蝶。比如,你覺得哪隻最美?這些蝴蝶都有哪些特徵?蝴蝶都由哪幾部分組成?

外形特點:對稱特徵

花紋、色彩特徵: 小圓點、瓜子形、曲線、短線等圖形 ;

色彩豔麗、明亮、對比強烈

(三)動手實踐,表現蝴蝶之美

1、教具觀摩,掌握創作方法:

根據教育學原理:直觀性教學能顯示事物的內部結構,發展過程,使肉眼感知不到或短時看不見的現象或事實出現在學生面前,有利於學生充分觀察和思考事物的變化。因此,在一環節中,我準備了幾隻能舞動的紙蝴蝶,鼓勵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或拆一拆,並在小組內共同探討這些蝴蝶是怎麼做出來的。最後,我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制作方法:折——剪——畫——粘

即先運用對摺的方法剪出左右對稱的蝴蝶,再運用線條和色塊,大膽添畫花紋,最後在蝴蝶的中心部位粘上各種能讓蝴蝶飛動的材料。在製作步驟中,因為設計新穎的蝴蝶外形是本課的重點。因此,我著重用課件演示,使學生從感性材料上認識蝴蝶外形的要領,開啟學生的想象思維,為下一步驟奠定基礎。接著我還在黑板上畫好幾個對摺的圖,讓學生上臺在圖中根據自己的想象設計半個蝴蝶的外形,這樣,師生在合作中,掌握了蝴蝶的製作方法,這節課的難點也自然而然完成了。

2、動手實踐,展開創作過程:

學生自由創作,教師巡視指導,並通過共同享部分學生的創意,擴充套件其他學生的思路。同時,為了突破難點,我還特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貼上方法。我主要抓住蝴蝶對稱特徵,提醒學生貼上的時候先找到對稱點,然後粘上少許膠水保持蝴蝶的重心。

(四)作品評析

學生動手製作完成後,我先引導學生互評,如:你覺得哪位同學的蝴蝶最美麗、最特別,你最喜歡誰的作品,為什麼?也可請被表揚到的學生站起來說說自己是怎麼想到、怎樣製作的等;然後師生互評,教師先肯定學生的評價,優秀的作品給予表揚,不理想的作品要加以鼓勵,並提出存在不足的地方,使學生不斷改進、完善自己作品。

(五)玩蝴蝶

學生帶著親手製作的蝴蝶到室外,自行設計遊戲,展開遊戲。在操場上,孩子們盡情地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只看見飛舞的蝴蝶和一張張幸福的笑臉,真正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課進行,趣正濃的教學效果。

(六)做一做

我們能利用今天的方法制作其他的動物嗎?比如:小鳥、蜻蜓……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學生在三、四年級的科學學習活動中,已經對生物體的基本特徵進行了觀察、認識和研究,本課是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們進一步研究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建立起初步的動物與環境關係的認識。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對於一個生物來說,周圍的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生物環境有動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環境有陽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在這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兩個對比實驗,瞭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環境條件——黑暗潮溼,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動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

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絡的

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

教學重點:如何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數、並注意收集實驗資料用事實說話。

教學用具: 每組準備蚯蚓14條、紙盒二個、手電筒、泥土、裝滿水的噴壺、

二、 學情分析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五年級是學生從中段進入高段的一個開始,學生通過兩年的科學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如觀察、假設、簡單實驗、合作、記錄等。因而在進入高段的科學學習中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培訓,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比如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數實驗的技能、並學習設計控制變數實驗等,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訓練以及探究方法的培養,讓他們從事物表面興趣發展為對科學探究持久的興趣,讓他們體驗到探究中思考與發現的樂趣。

三 、說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過程”,根據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該具有開放性這一基本理念,針對《蚯蚓的選擇》這堂課,我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利用實物創設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於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教師在課的開始就要啟用主體,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教學的伊始,我為學生創設猜一猜,看一看實物蚯蚓的情境,讓學生對蚯蚓這種小動物產生喜愛之情,同時點燃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興趣。

2、引導—探究法

“引導—探索”教學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學著像科學家那樣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祕密的探索者。

四、 說學法

1、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的全過程。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創造科學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提問、猜想、設計、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兒童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有選擇的進行開放式學習。

新課程標準把學生定位為科學學習的主體,也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體現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教師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訴的原則”通過為學生創設情境,提供機會“逼”學生自己去猜測、驗證的方法。從而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學探究的活動過程中,學生應該以小組為單位,加強與同組同學的交流,通過團結合作來完成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協作精神。

五 、教學模式

1.結構

情境匯入——猜測——討論交流——設計實驗——實驗驗證——歸納結論——延伸探究

2.理論依據

科學教材在編寫指導思想上強調對學生的發展格外注重,表現在從對學生“學”的關注轉向對學生“人”的關注,強調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參與的過程中認識自然和社會,本課從知識目標上來說是比較淺顯的,較容易達到,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聯絡生活實際和探究技能訓練是本課的重點。

六、教學流程

(一)聯絡生活,激趣匯入

1、今天我給同學們請來了一個動物朋友,想不想見見?是誰呢?教師板書。今天我們請來了蚯蚓跟我們一起上科學課。

2、大家在哪兒見到過它們?

[設計意圖:教學伊始,為學生創設觀看實物蚯蚓的情境,並聯系學生生活,在哪兒見到過它們?使學生對蚯蚓這種小動物產生喜愛之情,,讓他們在原有認知和前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蚯蚓的生活環境,使學生輕鬆進入學習狀態,激發起學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動參與的慾望,為下一步學生們能以飽滿的熱情進行學習做好鋪墊]

(二)質疑猜測,引發前概念

根據大家的經驗,你能大膽地猜測一下蚯蚓喜歡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潮溼、乾燥,陰暗、明亮)教師隨機板書。

[設計意圖:猜測是科學課培養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 ,也是讓學生嘗試構建一個解決問題的模型。學生在三年級時就已經對蚯蚓這種小動物有了初步的瞭解,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讓學生猜測蚯蚓喜歡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當學生產生了認知的衝突,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同時培養了學生大膽猜想,進行科學預測的習慣。]

(三)實驗設計,探究科學概念

實驗設計一:“蚯蚓喜歡生活在潮溼環境中”:

1、看來大家的猜測是有生活依據的,到底蚯蚓是不是喜歡生活在潮溼陰暗的環境中,我們在課堂上可以怎麼證明呢?(做實驗)

先自己想一想,再到小組討論一下,“潮溼”這個實驗我們可以怎麼做?(設計實驗)為什麼?

假如老師提供給大家一些材料,教師逐一出示:如蚯蚓、土壤、噴壺、盒子等,我們怎麼利用這些材料去做?

2、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教師隨機點撥。

3、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及要求:

(1)在一個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乾燥,一邊溼潤。

教師引導學生創設乾溼兩種不同的環境。然後通過討論、交流、補充逐步完善實驗方案。同時引匯出怎樣設計對比實驗,並知道對比實驗中的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明確在對比實驗中要嚴格控制變數、並注意收集實驗資料用事實說話。

(2)把7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教師畫草圖輔助學生理解)

(3)5分鐘以後開啟盒蓋觀察,記錄。 (提醒中途不要開啟或者移動蚯蚓)

(4)反覆做幾次。

[設計意圖:動手之前先動腦,應該成為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的基本行為習慣。制定實驗計劃時,指導學生圍繞猜想,通過自己的思考,選擇實驗材料,設計實驗過程,讓學生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掌握、運用實驗技能,變傳統的模仿實驗操作為學生主動的設計實驗,從關注技能的形成到關注思維品質和綜合實踐能力的養成。]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教師適時提出:蚯蚓是我們的朋友,它們的膽子比較小,所以做實驗時同學們要小心,不要驚嚇了我們的朋友。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引導概括:蚯蚓喜歡溼潤的環境。 [設計意圖:科學探究是一個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科學的思維過程。更是學生經歷、體驗和發現的過程。這一環節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觀察、檢驗自己提出的預測,能用語言描述實驗的整個過程,並進行分析,歸納得出蚯蚓喜歡生活在潮溼環境中。]

實驗設計二: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學生獨立設計實驗

1、接下來我們再來研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該怎樣設計實驗呢?

2、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實驗,並注意控制條件。

3、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及要求:

(1)把長方形盒子裡面塗成黑色。盒蓋一端剪去一部分。製造出陰暗和明亮的環境,由於室內光線很弱實驗結果不明顯,所以我給同學們準備了手電筒以加強光亮的程度。

(2)把7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後開啟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4)反覆做幾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6、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通過兩個實驗,我們能說說蚯蚓適合怎樣的生活環境

[設計意圖:第斯多惠認為:一個壞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感悟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培養探究的能力,逐步養成科學的行為和生活習慣。]

(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學概念

動物對環境的需要和適應:

1、課件出示:書中11頁幾幅動物圖片,(企鵝等學生不常見的動物)請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材料進行彙報,教師補充總結。

2、聯絡生活:請學生舉例說說身邊的動物喜歡生活在怎樣的環境?

3、當環境不適應動物生存的時候,它們會怎樣?誰能說說相關的例子嗎?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滲透思教

4、引導總結:不同的動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動物和環境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們要保護和創造動物生存的環境,也就是保護小動物,愛護大自然。

[設計意圖:聯絡生活,深化運用。讓學生意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同時學生交流分享收集的資訊資料,讓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讓課堂生態化。]

(五)迴歸生活,應用科學概念

所以最後,陪我們上了一堂課的蚯蚓兄弟,我們該如何對待它們呢?

[設計意圖: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後轉化為技能,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新的問題。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保護動物及動物的生存環境。]

七、板書設計:

4、蚯蚓的選擇

潮溼 乾燥

陰暗 光亮

蚯蚓的選擇

潮溼

陰暗

設計意圖:採用了動態的板書,這樣可以一目瞭然地看清知識結構,使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突出了蚯蚓的最後選擇。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蜀道難》。

一、說教材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4“筆落驚風雨”這一專題的一首詩歌,這個專題為詩詞專題。流芳百世的名篇,來自於生命的力量,它們或豪放,或婉約,或絢麗,或平淡,或典雅,或庸俗,充分展示出中國古典文學的獨特魅力。 而《蜀道難》的作者李白,則是中國詩壇最為輝煌的一顆明珠,他的浪漫主義情懷在他的五彩繽紛的山水詩中,始終閃爍著奇異的靈光,而在不朽名篇《蜀道難》中,他憑藉天馬行空般的馳騁想象和超凡脫俗的生花妙筆,向世人詮釋了浪漫境界的最高層次。浪蕩江湖,行山踏水,他的一生,把自然造化,皆化進他的詩裡。在這幅描繪蜀國風光的潑墨大寫意中,李白以他神鬼莫測的筆法,不僅寫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崔嵬和崢嶸,寫出了神工鬼斧的大自然對人心靈的震撼,還寄情山水,狀物抒情,把想象、誇張、神話和現實了無痕跡的融合在一起。

二、說學習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結合《蜀道難》的文字特點和新課標的要求,我將本課的學習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目標:反覆誦讀,整體感知詩意,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

2.能力目標:通過吟詠朗誦和評點,品味本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3.情感目標:感受本詩雄渾的氣勢、奔放的情感,以及李白豪邁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理解本詩的言外之意;

三、說學情和重難點

古代詩歌距離我們年代久遠,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是件不容易的事,與此同時,高一的學生對詩詞又已經具備了初步的鑑賞能力,所以我把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通過吟詠朗誦和評點,品味本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理解本詩的言外之意;體會李白豪邁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

四、說學習方法

怎樣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以情感自我體驗,喚起學生誦讀興趣,使他們愛學。開放自主協作,激發學生探討鑽研,使他們會學。聯想探索實踐,啟用學生思維,使他們善於學習。依據教學媒體優化組合原則、直觀性與抽象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我採取如下教學方法和手段:

誦讀法,討論法,評點法,啟發點撥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誦讀法。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美學價值,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蜀道難》是蘇教版必修4“筆落驚風雨”這一專題的一首詩歌,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的代表作。本說課稿是在上完公開課的基礎上寫就的,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體現新課程的課程理念!

第二、討論法。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思,甚至能夠生髮出自己的個性見解。

第三、啟發、點撥法。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該發揮了,教師的適時的啟發、點撥,就會點鐵成金。

第四、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五、說學習過程

我本著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按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依據認知規律安排瞭如下教學步驟: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幻燈片主頁面展示蜀地山勢巍峨峭撥的圖片,加上雄渾的音樂,學生馬上有了追求壯美的感覺,學習興趣也被激發了出來。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豪放飄逸的風格。

(二)、讀文入境

我們知道誦讀是詩歌鑑賞的重要環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最好手段,它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表層的東西,所以鑑賞一首詩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誦讀。

1.初讀感知,疏通文意

《蜀道難》這首詩由於比較長,在文意的理解上對於高一的學生是有困難的,這一環節,我要求大家拿起筆來,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在思考之後,還覺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勾劃出來,爭取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然後由學生互相交流初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教師適時點撥。(這種設計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問學生答,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最終做到掃除閱讀障礙,以便進一步鑑賞詩歌)

2.聽讀文章,初步感知

播放由名家範讀的配樂朗誦《蜀道難》音訊,在學生在聽讀過程中,讓學生注意讀音、斷句、語調、節奏,以及情感的流露和變化。

3.吟誦詩文,體會詩風

聽讀後,讓學生交流聽讀感受。學生基本上可以感受到“詩風的雄渾”和“蜀道之難” 由蜀道難這一點,讓學生找出關於蜀道之難的三句話:

噫籲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zī)嗟

然後下面由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誦這三句話,教師進行朗誦指導,進而進行集體朗誦,對學生提出三點誦讀要求:第一,在誦讀的時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詩歌當中;第二,讀出詩歌的抑揚起伏,注意古典詩歌的節奏;第三,讀出與現代文的區別來,也就是要讀出詩歌的韻味來。(設計目的在於:整體感受詩歌之美,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審美情趣)在朗誦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李白雄渾奔放的詩風,並引導學生理解這三“難” 的不同含義,即分別在感嘆:蜀道的高、蜀道的險、以及蜀地戰禍的慘烈。

(三)、循文入意

《蜀道難》是蘇教版必修4“筆落驚風雨”這一專題的一首詩歌,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的代表作。本說課稿是在上完公開課的基礎上寫就的,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體現新課程的課程理念!

這一環節的立足點在於精讀詩詞,自主鑑賞詩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點、鑑賞和朗誦。要求一個小組選擇一個部分進行品讀,指出作者是如何表現蜀道的高、險、以及戰禍之慘烈的,並選擇你認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評點和朗誦。此處給出示例,並給以提示,可以從從藝術手法、意象選取、詞語運用、句式節奏等方面入手,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有章可循,從而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在幾分鐘的交流討論後,由小組一位代表進行展示,教師適時點撥,作補充。從而總結出本文的藝術特色,即奔放的詩風、飄渺的神話傳說、大膽的誇張、神奇的想象、鮮明的意象,靈活的章法,並進行板書。在對詩句闡述完鑑賞內容後,要求小組的另一位代表進行朗誦,並進行朗讀指導,在朗讀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這一環節設計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自主鑑賞詩歌的能力,激發學生對詩歌鑑賞的興趣,啟用他們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

(四)披文入情

這一環節旨在探究詩歌的內涵。本詩主旨歷來爭議不定,恰好用來進行思維訓練。對於主旨的探討,用顧炎武《日知錄》裡對這首詩的評價“李白《蜀道難》之作, 歌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別無他意。”這個觀點,激發學生的思維,詢問學生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同意的理由是什麼?不同意,那麼你的觀點是什麼?

在學生討論前,首先指導方法,“知人論世” 是評論文學作品的一種原則,並給出李白的人生經歷和寫作本詩時的社會背景,說明李白躊躇滿志而來,卻受到權貴的忌恨,被賜金放還。接著打出唐玄宗時期的介紹,說明太平景象背後潛伏的危機。然後讓學生分組討論,對於本課的寫作意圖一般會有三四種說法,一是送別友人;二是抒寫心志,感嘆仕途艱難、人生艱難;三是諷喻時政。待學生髮言後,老師打出螢幕中資料以佐證他們的觀點。使他們有思考後的成就感和愉快感。

最後再來朗誦詩歌,在朗朗書聲中再次感受本詩雄渾奔放的詩風和李白的浪漫主義情懷。

(五)佈置作業

背誦《蜀道難》(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誦讀中深刻感受詩仙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備戰大學聯考)

本堂課教學設計的基本指導思想是“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努力體現“誦讀,品析,積累,運用”等語文課堂的教學要素,在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參與課堂方面做出了嘗試,讓他們動口動手,用心去感悟,並把感悟的內容用說的方式呈現出來,在課堂上分享,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他們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是他們的用武之地。

板書:

《蜀道難》是蘇教版必修4“筆落驚風雨”這一專題的一首詩歌,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的代表作。本說課稿是在上完公開課的基礎上寫就的,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體現新課程的課程理念!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祖國媽媽在我心中》一課。

一、說教材:

《祖國媽媽在我心中》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品德與生活》第二單元第二個課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第一個課題《祖國媽媽的生日》,這為過度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課教學旨在指導學生識記有關國旗、國歌、國徽的知識,懂得國旗、國徽是國家的象徵,能用正確的行為方式表達對我國國旗、國徽的尊重,知道從小要熱愛我們的祖國。

二、說學生:

國小一年級的孩子屬於啟蒙教育階段,兒童的年齡在六歲左右,“國家、祖國”這些抽象的名詞,對於兒童來講比較陌生。在他們看來這不是一件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他們還不能真正理解“國家,祖國”的真正含義。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國旗、國徽。

(2)初步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美、祖國的偉大成就。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引領學生觀看圖片、視訊等教學活動,認識國旗、國徽。知道國名、首都、國歌的教學目標。

(2)通過觀看升旗儀式和聆聽國歌音訊等教學活動,初步感受升國旗與唱國歌的莊嚴並初步培養學生對祖國國旗、國徽、國歌的喜愛之情。

3.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和有效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對祖國的喜愛之情。

(2)知道祖國的美麗如畫的山河、偉大的成就是我們的驕傲。

四、說重難點:

本著《品德與生活》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認識國旗、國徽,知道國名、首都、國歌,初步培養學生對祖國國旗、國徽、國歌的喜愛之情。

活動難點:通過活動讓學生產生對祖國媽媽的熱愛之情。

五、說教法:

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設定情境與活動相結合教學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周邊的客觀事物,發展思辯能力。當然老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基於本課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 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視訊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 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動手製作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 小組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六、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七、說設計思路與活動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以下三大環節來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個環節是利用圖片匯入新課,知道國名、首都。

從中國版圖入手,然後教師出示一些祖國大好河山的秀麗美景,學生從中感受到我們祖國的地大物博,接下來交流自己的感受,從而為我們祖國媽媽感到驕傲和自豪。

第二個環節認識國旗、國徽,初步瞭解國旗、國徽的意義,懂得應該尊重國旗、國徽。

通過播放升國旗的視訊,讓學生直觀地認識我們國家的國旗和國徽,國旗和國徽代表這我們的國家,學生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哪些地方經常看到國旗和國徽。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動手做國旗,鞏固對國旗的認識,並且交流假如遇到了升國旗時我們遲到了該怎麼辦,從中更深刻得認識到了我們從小要學會尊重我們的國旗,尊重國旗就是熱愛祖國的一種形式。

第三個環節昇華情感,感受祖國的偉大成就。最後大聲喊出對祖國媽媽的愛。

八、資源拓展

新課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們已經小組合作製作了一面五星紅旗,本節課課後拓展準備設計孩子自己動手“做一面完整的國旗”。“做國旗”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講不算一件難事,可是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求他們不但要做好國旗,還要努力做到漂亮,規範。首先在“發材料”的環節激勵學生,告訴他們要把材料輕輕地分給小夥伴,不能損壞,這是完成做國旗的任務的保證;拿到材料以後,也要輕輕地做,及時地激勵全班小朋友應該有耐心能細心把國旗做好。在全班搞一個比賽,不僅比誰做得好,還要比一比哪個小朋友最愛國旗,最愛我們的祖國媽媽。無形中孩子們就明白了“分工合作”與“獨立製作”的區別,他們同時還明白了怎樣做是對國旗的愛,對祖國媽媽的愛。這一設計,能夠充分地關注學生,針對學生年齡特點,潛移默化,使得學生思想行為雙豐收。

所以“獨立做國旗”除了立足於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的能力以外,更是通過“做國旗”這件莊重的事情來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懂得認真做國旗,愛護國旗就是對祖國媽媽的愛。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地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懇請得到各位領導、老師的指導。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有餘數除法的認識》,《有餘數除法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有餘數的除法》的第一課時,屬於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除法和學會了表內除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可以加深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和鞏固表內除法計算,還為以後進一步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打下重要基礎。

教材分析:

首先安排了一組分鉛筆的活動,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有時會有剩餘,在此基礎上,結合其中的一個例項,抽象出有餘數除法的算式,並介紹餘數的名稱和有餘數的除法算式的讀法。接著讓學生“試一試”,把其餘兩個平均分有剩餘的例項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表示。在“想想做做”中再由“按每幾個一份來分有剩餘”的情況引出“平均分成幾份有剩餘”的情況,從而使學生比較全面地認識和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在平均分若干物體的活動中認識餘數,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能根據平均分有剩餘的情況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餘數,正確讀出有餘數的除法算式。

2、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觀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學的意義和作用,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教學重點是把平均分後有剩餘的現象抽象為有餘數的除法。

難點是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圍繞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遊戲匯入,激發探索慾望。

我設計了一個遊戲“猜猜看”。

課件出示一組標有序號的,依次畫有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圓圈,教師背對螢幕,請學生說出序號,老師猜出是什麼顏色。這個遊戲的設計在於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並且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

小朋友們學完了這節課,也能和老師一樣能猜出圓圈的顏色了。

第二環節:實踐操作,探究新知

我分四個層次組織教學。

第一層次——分一分。

利用課件創設小朋友分鉛筆的情景,引導學生討論每人分得同樣多可以怎麼分?然後指導學生分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裡把10枝鉛筆分別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給幾個小朋友,並把結果記錄在書上的表格裡。這樣通過把10枝鉛筆平均分的操作活動,獲得了對“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併為後面抽象“餘數”的概念打下基礎。

第二層次——觀察分類。

在小組活動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彙報交流,通過交流確認每次分的結果。

接著組織學生觀察表格,引導學生把分鉛筆的情況進行分類,得到一類是正好分完,另一類是分後還有剩餘,課件將這兩種情況分兩張表格出示。這樣通過觀察比較分類,突出了“剩餘”這個概念,讓學生對“餘數”有初步的感知,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

第三層次——寫算式。

首先組織學生觀察第一類分法的表格,讓學生說出算式,並說說算式中各部分名稱。接著組織學生繼續觀察第二類分法的表格,引導學生根據其中一次分得有剩餘的過程和結果寫出除法算式,引出“餘數”這個概念,並結合板書,介紹有餘數除法算式的寫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接著再次組織學生觀察比較10÷5=2和10÷3=3……1兩道算式,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

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另一種是分後有剩餘,但不夠再分。

由此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餘數產生的原因及其實際意義。

通過這一層次的教學,使學生把具體感知進行抽象,形成了“餘數”的概念,同時發展了抽

象思維,獲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動經驗。

第四層次——試一試。

組織學生把其它幾種分得有剩餘的情況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然後組織同桌互評,全班交流,並讀讀算式,說說各部分的名稱。這樣讓學生再次經歷從平均分的活動抽象為有餘數的過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進一步鞏固算式的讀法和各部分名稱。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結合書上習題,我分三個層次進行鞏固。

第一層次——操作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先引導學生自己擺一擺、填一填,再組織交流每題中的商和餘數分別表示什麼,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平均分後有剩餘就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表示,從而進一步加深對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理解。

第二層次——對比練習。

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看圖根據不同的描述獨立完成兩道填空題,然後引導學生對平均分的兩種情況進行比較,使學生全面認識和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第三層次——回到課始的遊戲“猜猜看”,我利用學生這時候躍躍欲試的心理,激發學生思考:通過學習這節課的知識,你能想一想,老師是用什麼方法這麼快說出圓圈的顏色的,我們能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試一試呢?然後師生共同來探討這一方法,從而掀起課堂上的一個小高潮,在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找到方法後,讓學生來猜一猜。

這個練習旨在培養學生的數學眼光和應用意識,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語言《小兔家的窗》,我將分別從說教材、說活動目標、說教法學法、說活動過程四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說一說本次活動的設計意圖:

一、說教材

1、教學分析:本篇故事講述了小兔與窗的故事,通過描寫小兔用冰塊做窗,表現了小兔天真無邪的特徵。而小熊貓與小兔的對話中,又告訴幼兒冰易融化的特點。整個故事充滿了童趣性和情境性。故事結構清晰,內容層層遞進,讀起來流暢連貫,易於上口。

2、學情分析:本篇故事語言精練,富有童趣性。以小動物的口吻講述故事內容,能夠很好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中班幼兒處在語言和情感等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其詞彙量較豐富,也能較完整、連貫地講述一件事情,通過讓幼兒學習故事內容,讓幼兒瞭解冰"融化"的特點,以及知道玻璃窗才是最牢固的這一道理。

二、說教學目標

目標是教育內容的範圍與要求,《綱要》中指出:"要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援、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同時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就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了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感受故事內容和小兔的活潑稚拙,知道冰易融化的特點2、能力目標:能用語言、動作等方式大膽地表現故事情節3、情感目標:感受傾聽他人的美好感情,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本次活動的重點:《綱要》中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因此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感受故事內容和小兔的活潑稚拙,知道冰易融化的特點"。

本次活動的難點:語言教學應發展幼兒的綜合能力,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交流技能、知識經驗等方面的發展是聯絡在一起的。因此本次活動的重點定位在"能用語言、動作等方式大膽地表現故事情節"。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小兔手偶一個、教學掛圖一幅、課件一份、幼兒的教具學具(圖書、圖片、頭飾等操作材料)2、經驗準備:幼兒之前對冰的形態、結構有過初步的瞭解。

三、說教法

學法洛克說過:"任何東西都不能像良好的方法那樣,給學生指明道路,幫助他前進。"教學方法對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次活動我用到的教學法有:課件演示法、交流討論法、自主學習法、情景表演法等,其中,自主學習法佔主要地位,因為中班幼兒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體現"生態課堂"的理念,讓幼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活動內容的印象。

四、說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是活動內容的具體表現與實施,我將本次活動分為五個環節:一是指偶匯入,激發興趣;二是分段學習,熟悉內容;三是完整傾聽,理解內容;四是多元練習,鞏固提高;五是情感遷移,結束活動。

一、指偶匯入,激發興趣師:小朋友,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看,她是誰呀?(小兔),這隻小兔怎麼樣啊?來,我們和小兔打個招呼吧!

師:(師為指偶配音)小朋友們好,見到你們真高興,我用大蘿蔔蓋了一間房子,可是……師:可是怎麼啦?誰來猜一猜?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指偶是中班幼兒比較喜歡也願意操作的一種教具,同時,教師的配音以及指偶動作的表現,能夠很好地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也能夠將幼兒帶入一個輕鬆自由的學習氛圍中去,這就為接下來活動的開展作鋪墊)

二、分段學習,熟悉內容

1、學習第一段:小兔用大蘿蔔乾了什麼事情?可是,這個房子有什麼特點呢?冬天到了,小兔怎麼樣?(凍得直髮抖),小兔發抖的時候看著窗戶說了什麼話?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小兔凍得發抖的樣子(邊說邊做動作)

2、學習第二段:小兔這麼冷,她會想什麼辦法呢,誰來猜一猜?這些都是小朋友的想法,我們來聽一聽小兔自己是怎麼做的。小兔怎麼樣呀?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搬了一塊冰,裝在窗框上)。小兔這時候的心情怎麼樣啊?為什麼?(很開心,因為有窗子,冬天她就不冷了)

3、學習第三段:

1、學習前先設疑:你們覺得小兔的窗戶會不會一直都在啊?為什麼?

2、學習內容後提問:春天來了,小兔發現窗戶上的什麼不見了啊?(冰),為什麼會這樣呢?(到了春天,天氣暖和,冰會融化)。呀,小兔這時候心情怎麼樣啊?(急得哭了),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小兔著急哭的樣子。小兔心裡真難受,你們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幫幫她呢,讓她的窗戶一直都存在?

4、學習第四段:小熊貓指著地上的水,他是怎麼和小兔說的呀?裝上玻璃,你們覺得窗戶會不會再消失不見了呀?(不會了),為什麼呢?

(第二部分是整個活動的重點環節,主要在看看、聽聽、猜猜、說說、演演的過程中讓幼兒熟悉故事內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和情境性,從而獲得一定的知識經驗,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提問,讓幼兒想象與思考在前,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 說教材

這節課是八年級地理下冊第七章,《認識省內區域》的第二節。內容包括五個方面:地理位置、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多樣性的文化民俗、支柱產業旅遊業。從教材來看,前四個屬自然和人文範圍,最後一個屬經濟地理範疇,但這五個方面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通過對本章的學習,幫助學生建立學習區域地理的思路,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習下一章《認識跨省區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對以後的學習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本章的教學要求和本課的具體特點,依據新課標中對區域地理學習的要求和“知、過、情”三個維度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

1. 能運用地圖說出西雙版納的位置。

2. 知道西雙版納的資源優勢。

能力目標

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觀察能力與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標

1. 通過學習本節內容 , 引導學生懂得我國少數民族的發展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援。

2. 懂得一個區域的旅遊業要長盛不衰,獲得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管理,文明旅遊,愛護旅遊資源。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①西雙版納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

②西雙版納蓬勃發展的旅遊業。

針對國中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規律,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

①分析西雙版納的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

②分析西雙版納的旅遊資源優勢。

四、說教法學法

教無定法,以學定法,科學合理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教法上,我主要根據導學練教學法、設計活動教學法和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學生自學、探究的基礎上利用圖片、多媒體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在學法上,我主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學法有自主探究法、讀圖分析法、分析歸納法。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1、匯入新課

好的課堂匯入能使學生一開始就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課前我展示西雙版納的相關圖片如:人過的潑水節、熱帶雨林、孔雀舞、竹樓……,然後提問:“他們讓你想到了哪個地方呢?”從而引出本節課——《西雙版納》。

設計意圖: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2、自主、合作、探究

本課的第一個重要內容是“豐富的旅遊資源”。組織學生閱讀課本57-60頁,並思考以下三個問題:①西雙版納的地理位置;②西雙版納的氣候型別及成因;③西雙版納有哪些熱帶雨林景觀、熱帶動物、民族風情等旅遊資源。

設計意圖有兩個,一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和地圖,有針對性,二是掌握分析區域地理的步驟——依次是分析地理位置、氣候、植被等自然環境。

關於西雙版納的地理位置,我首先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西雙版納在中國的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並進行分析。

設計意圖: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認真讀圖;最後總結出西雙版納的地理位置特點,從而突破本課重點。

西雙版納的地理位置影響著西雙版納的氣候型別,我又出示“景洪市年內各月的氣溫和降水量”圖,引導學生認真讀圖,根據對氣溫和降水特點的分析,判斷西雙版納的氣候型別是熱帶季風氣候;然後提問“西雙版納的熱帶季風氣候是怎樣形成的?”,讓學生思考、探究、討論;接著我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對西雙版納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和景觀進行演示講解。

設計意圖:直觀形象,具體生動,讓學生認識到西雙版納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從而突破難點。

正是這樣的溫潤多雨的季風氣候,造就了迷人的熱帶雨林景觀,也為動物提供了生存環境,同時也孕育了以位主體的多樣性民族風情。接著展示“多姿多彩的熱帶雨林植物”、“活潑可愛的雨林動物”和“以為主體的多樣性的民族風情”等圖片。

設計意圖: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西雙版納具有豐富美麗的自然資源和底蘊深厚的人文資源;也讓學生懂得西雙版納豐富的旅遊資源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也為下一框的學習打下基礎。

同時將以上內容予以小結——優越的旅遊資源是優越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觀、和民俗風情。

設計意圖:從而讓學生明白這些自然環境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也瞭解當地的特色風俗受自然環境影響和制約,又是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果。

3、主題交流

本課的第二個重要內容是“蓬勃發展的旅遊業”。我在教學設計上採用“我能行,西雙版納州長讓我幹”為主題。並圍繞三個問題展開教學:①西雙版納發展旅遊業的有利條件;②西雙版納發展旅遊業的現實狀況;③西雙版納發展旅遊業的有效措施。

關於西雙版納發展旅遊業的有利條件,我引導學生從得天獨厚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進行分析,在國家和雲南省有關政策的鼓勵下,西雙版納大力發展旅遊業。

關於西雙版納發展旅遊業的現實狀況,我引導學生看課本圖7.15和圖7.16進行總結,旅遊業是西雙版納支柱產業,但近年來西雙版納旅遊業的發展呈下滑趨勢。

關於西雙版納發展旅遊業的有效措施,我引導學生圍繞帶動作用、下滑趨勢、建議看法三個方面進行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由於提出的是開放性的問題,主要培養學生提煉觀點的能力,調動學生的激情和熱情,給學生創設探究的更大空間。

4、課後拓展

根據本課所學內容,以“為西雙版納的旅遊業獻計獻策”為題,給西雙版納政府寫一封信。

設計意圖:目的是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從理論到實踐,鞏固知識點,做到學以致用。

5、本課小結

讓學生結合板書自己總結知識點,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的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的設計突出重點,也體現了自然、人文、經濟,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部分,其中有不成熟的地方期待各位評委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

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青島版五四制新教材三年級上冊43-45頁“歸一問題”

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一、課程標準要求及解讀:

新課標明確指出第一學段在“問題解決”方面的目標是:

1、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2、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3、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

4、初步學會整理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根據以上目標,結合“歸一問題”這一課例的特點,我重點突出了“幫助學生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初步學會整理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這兩個目標。在教學中注重分析歸一問題的數量關係,採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整理資訊,建構歸一問題數學模型。

二、教材分析:

《歸一問題》是五四制青島版新教材三年級上冊43-45頁的內容。本單元是一個獨立的“解決問題”的單元,而“歸一問題”是本單元最後一個資訊窗的內容之一,在本單元中作為一個獨立的“例題型別”出現,可見“歸一問題”在整個國小階段的問題解決中佔據的重要地位。做好“歸一問題”教學,對於幫助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在教材中,歸一問題的教學定位主要有兩點:一是解決歸一問題,建構歸一問題數學模型。二是讓學生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中,感受畫線段、列表、文字描述等都是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在解答問題中讓學生學會如何有條理地整理條件和問題,這樣,當他們遇到難一些的題目時,自覺用到這些策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三、學情分析:

通過對全班40名學生進行課前前測發現,全班有99.2%的學生能根據數量關係熟練解答一步計算的應用題,只有11.2%的學生能獨立解決歸一應用題。89.75%的學生不會有條理地整理條件和問題,只有10.25%的學生會用線段圖來整理條件和問題。前測結果說明三年級的學生在解決問題上大多隻憑感性經驗,對於數量關係的理解和認識還不夠深刻,需要繼續強化理解。之前只是解決一步計算的應用題,數量關係簡單明瞭,不用對資訊進行書面整理,因此學生缺乏整理條件和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資訊整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掌握歸一應用題的的解答規律,建構歸一問題數學模型。

四、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目標定位和學生的學情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在理解的基礎上認識歸一應用題的結構特點,能正確地分析歸一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解答規律;建構歸一問題的數學模型。

2、通過資訊的整理,滲透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培養學生學會歸納與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應用意識。

五、評價設計

1、 通過第二大環節“初步探究、整理條件和問題”的設計實現目標二的達成。

2、 通過第三大環節“深入探究、建立模型”和第四環節“鞏固練習”實現目標一的達成。

3、 主要通過“同學們去風景區遊玩遇到一些數學問題”這一系列的情景串的設計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目標三的達成。

六、教學流程設計

(一)回憶舊知,複習鞏固 (2分鐘)

(點選課件)首先我用螢幕出示題目:燕子媽媽9天捉了945只害蟲,平均每天捉多少隻害蟲?讓學生讀題,並在答題卡上用不同的線畫出問題和條件,並列式。

[設計意圖]:通過上面練習的設計複習舊知,為歸一問題的解決打好基礎。通過讓學生畫出條件和問題,為進一步幫助學生整理應用題資訊做好鋪墊。

(二)初步探究、整理條件和問題(17分鐘)

在這一環節主要設計了四次活動

活動一:體會整理條件和問題的必要性。

課件出示題目:小明和同學們在景區門口買門票,兩張票30元,買6張票需要多少元?

讓學交流知道了什麼?並通過老師的板書讓學生感受到麻煩,老師引導學生思考:有沒有什麼好方法能夠又快又簡單地把我們需要的條件和問題表述出來?然後讓小組帶著問題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找出題中數學資訊、教師板書,讓學生體會到寫這麼多字真麻煩,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有沒有什麼好方法能夠又快又簡單地把條件和問題表述出來?”讓學生體會整理條件和問題的必要性。

2、活動二:探究交流各種整理條件和問題的方法

學生在小組討論探究的基礎上,集體交流,在老師的引導下總結出整理條件和問題的方法:文字表述、線段圖、列表格。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出各種整理條件和問題的方法,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運用這些策略可以更有效的解決問題。

活動三:方法優化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師生總結的整理方法,組織學生髮言,從而優選出畫線段圖和列表整理,讓學生體會這兩種方法的簡潔明瞭。再進一步引導:把表格的邊框去掉,用箭頭連線可以更簡潔。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讓學生體會最簡潔而有效的整理方法。同時為幫助學生更高效整理,可以把表格邊框去掉,用箭頭連線。方法的優化有助於提高學生整理條件和問題的能力,從而為高效解決問題打好基礎。

活動四:列式解答

老師引導學生從整理好的條件和問題中尋找有著密切聯絡的條件和問題?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然後試著列式計算。在交流不同做法時,引導學生講清自己的解題思路。

[設計意圖] 通過獨立解答、集體交流,說清思路、理清演算法。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法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三)深入探究、建立模型。(8分鐘)

教師出示題目:小明在商店買了3瓶飲料一共花了12元,如果買7瓶飲料需要多少錢?

讓學生整理條件和問題並列式計算,交流時說說為什麼這次不能像上題那樣用第二種方法計算?

最後引導學生觀察兩道題目的解決方法,發現解決問題的相同:兩次計算都要先求出單一的量,再求出總量。

[設計意圖]:通過和第一道問題的對比,讓學生髮現兩道題目解決方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不同點是沒有倍數關係的問題只有一種解決方法,相同點是兩道題目都要先求出單一量,再求出總量。通過對比,初步體會解決歸一問題的規律,初建解決歸一問題的模型。

(四)鞏固練習(5分鐘)

教師課件出示題目:三個小題主要考察目標一、目標二的達成情況

[設計意圖]:三道題目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其中1、2小題讓在學生整理條件和問題的基礎上進行解答,第3小題則是一道反歸一問題,通過讓學生比較正反歸一問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加深對歸一問題本質的認識。

(五)全課總結、暢談收穫(2分鐘)

學生交流收穫,教師引導總結:解決歸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先求出單一量。並提出課後繼續探究的希望。

[設計意圖]:通過本環節的設計,梳理知識脈絡,理清思想方法,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和樂趣。

(六)達標檢測(6分鐘)

出示寫有問題的檢測題卡,學生獨立完成,當堂訂正。

【設計意圖】檢測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有的放矢的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