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認識分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1

大文鬥範文網後面為你推薦更多《認識分數》教學反思!

“認識分數”是學生關於數的認識的又一次擴充套件。而分數概念是學生初步接觸的基礎知識。在本單元,分數被作為整體的一個部分來認識,這種認識又與平均分的經驗分不開。其實,學生正式學習分數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經出現在他們的口頭語言中,只是還不曾想過要用什麼符號來表示它們。本節課是“認識分數”的第一課。因此,教學時,我首先從學生熟悉的一個簡單的數學事實出發:一個月餅平均分給兩小朋友,每人分到半個蘋果。讓學生意識到原來學過的數不夠用了,要想辦法來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創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實是很多的。引入“一半可以用1/2來表示”。在多種表示方式的對比中,體會用1/2表示一半的優越性,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學生要建立概念的.過程是很慢的,為了讓學生能較好理解簡單的分數的意義,我先通過計算機的演示:平均分月餅。讓學生通過觀察平均分的過程。先認識分數1/2,又讓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的實踐操作練習的中,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使學生體會1/2所表示的具體意義。

為使學生對分數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在認識1/2的基礎上,再認識1/4。並通過獨立思考,嘗試讀寫,摺紙操作和判斷題的練習,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幾份之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自主的數學活動中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2

本週三年級的孩子對分數進行了一些簡單的初步認識,如認識幾分之一。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併能比較它們的大小。

在上課的前一天,我給孩子佈置了預習的任務,因為我覺得孩子們從上國小開始一直接觸著整數,初次接觸分數還是先在腦子裡對分數有個印象才好。這節課是以情境匯入新課的:秋天到了,學校組織了一次秋遊,同學們都非常開心,他們帶了自己最愛吃的.食物,我們一起去看看小麗和小華都帶了哪些好吃的吧~情境圖展示了野餐的'圖片,四個蘋果、兩瓶水和一個美味的蛋糕。我引導著孩子們:”他們是非常要好的好朋友,要一起分享自己帶來的食物,怎麼分才是最公平的呢?“我們班的孩子紛紛回答:”平均分。“聽到學生的回答我很滿意,可以等到下一個問題時我就笑不出來了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我問:”那麼這裡有四個蘋果,我們要平均分給他們倆人,每人分多少個呢?“話音一落,就聽見幾個孩子中氣十足、十分自信的回答道:”二分之一!“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當時我就有一種後悔的感覺,早知道不讓這群孩子回家預習了,預習的後果居然是答非所問"…後來我讓他們好好想想到底是多少,他們才思考了一下,回答我每人分兩個。雖然有前面這個小烏龍,糾正之後,孩子們又重新投入到分數的認識中。學習了分數的組成,學會了判斷塗色部分佔了整個圖形的幾分之一,也學習瞭如何判斷幾分之一的比較大小。

在整個上課過程中,我感覺到孩子們對分數學習的熱情,彷彿分數是一個新奇神祕的玩具,孩子們都對探索其中間的奧祕樂此不疲,這種學習的精神讓我十分滿開心!加油孩子們,相信後面分數的學習你們會學的更棒!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3

1.讓學生在生活原型中作數學——經歷數學

我大膽突破現行教材的束縛,經過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幫助學生尋找富有生成性開放性的數學學習素材來建構分數1/2的概念。為此,課前我請每一位學生都走進大自然採集各種不同的樹葉,通過學生把各自帶來的所有的樹葉分成兩份根據學生的交流,自然概括出兩種不同的分發:平均分和不平均分,以強化學生對平均分的深刻理解,為學習分數打下伏筆。然後我讓學生繼續探索把1片樹葉平均分成兩份,怎樣分?每份是多少?學生通過對樹葉自然對稱的觀察,成功的'把一片樹葉沿中間葉脈平均分成2分。通過學生動手做,水到渠成地讓學生經歷了分數1/2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在成功玉溪月中積累了分數的豐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學生對分數概念的抽象感和陌生感,是學生深深的感受到數學原來就是這樣豐富多彩的存在於生活中,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讓學生在開放學習中做數學——創造數學

這一教學片段是對分數認識的鞏固、深化和拓展。在涉及此項練習時,我徹底摒棄了傳統教學反覆機械的訓練方法,取而代之以富有開放性、趣味性、挑戰性的遊戲活動,讓學生在動態化的活動中創造數學。

情境開放,萌發創新意識。我以一大一小兩個正方形為道具,以學生喜聞樂見的魔術形式,創設了一個民主、開放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心情愉悅、精神振奮的狀態下,開啟思維的閘門,萌發創造力。

形式開放,啟用創新意識。我努力開放教學形式,凸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圍繞“利用準備的正方形你可以找到那些新的分數朋友?”這個問題情境,學生可以用嘗試猜測、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途徑解決問題;可以用猜想、直覺、頓悟等方法另闢蹊徑,讓每一個學生在數學的大舞臺上展示激情、智慧和個性,這樣學生的創造火花就會不斷閃現。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4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正文:《認識分數》教學反思何珊認識分數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分數,是學生學習分數知識的開始,對後面的學習非常重要,《認識分數》教學反思。教學中我從創設小明和小紅星期天“野餐郊遊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再提問:“怎樣分比較公平,兩人都滿意?”,喚起學生對“平均分”的直覺,接著出示兩個人平均分一個蛋糕,每人分得多少,讓學生從“一半”這個生活經驗開始,理解分數的意義。

這樣的教學設計,真正地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認知,溝通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絡。課前我給學生準備了三張長方形紙片和三個同樣大的圓紙片。學生是在認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心得體會《《認識分數》教學反思》。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理解概念。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摺紙,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想一想塗色部分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來幫助學生鞏固分數的意義。尤其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請學生將圓紙片當成西瓜,將紙片折一折、分一分,學生就能很快地直觀地比較出分數的大小。

數學教學是學生思維被啟用的一個活動,讓學生自己獨立去思考、去說、去反覆實踐、去發現。在教學中學生也不止一次的閃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8份,學生折出了五種方法,這進一步實現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設計意圖。反思整個教學活動的過程,這節課還有不足之處:時間把握不夠,有一些細節處理得不夠妥當。如用不同的方法折出四分之一,有的學生沒塗色,認為折出四份就表示四分之一了。作為一個教師,我還要不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更要研究學習過程。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5

1、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創設有利於反映新舊知識的聯絡,促進學生思維的聯想,啟用已有的經驗,幫助學生對知識的同化和順應。教學中,我直接引入新課,提出“三年級對我們已初步認識了分數,你能說出一個分數來嗎?這個分數是怎麼得到的?”複習匯入是為了瞭解並做到尊重孩子的知識基礎,然後引出本節課要研究的內容。

2、在操作中感知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在向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材料,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知識,豐富學生的表象,更好理解數學知識,提高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教學時,我先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讓學生通過回憶想象,來說明1/4的含義,這也是對三年級學習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得到1/4的複習,同時也為學生創新學習作準備。新知識的生長點就是讓學生感知也可以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後也可以得到1/4。教學時,我讓學生幫我分蘋果,用這種方式對剛才各個小組的操作和彙報進行總結,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學生驚奇地發現1/4可以是一個物體的1/4,也可以是一些物體的1/4。我就順勢告訴學生這上面例子中的一個物體,一些物體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一份就用分數1/4表示。這也是對教材中小精靈提出的說明1/4的含義的一個完整概括。

3、在交流中內化

新課標強調學生經歷教學活動的過程,也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學內容和學生之間交往互動的過程。課堂主要是通過溝通實現的,課堂上,我重視學生將自己觀察理解用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在合作交流,觀察思考的過程中促進了語言與思維的融化,內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四分之一的理解較為透徹之後,我引導孩子的思維繼續深化,這個整體在數學上我們一般用自然數1來表示,叫“單位1”,板書之後我提示:“你有什麼問題想問我嗎?”暗示它和自然數1的不同。果然,孩子們敏感的發現了這個問題,在我的解答中,深化了對單位“1”的理解。僅僅深化到這個程度還是不夠的,我繼續引導,“剛才你們得到的這個四分之一的過程,我們平均分了一個物體或者多個物體,既然它們都可以看做單位“1”,我們就結合單位“1”來描述一下四分之一這個分數吧。”孩子們開始嘗試,從生澀到熟練,我們看到孩子們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越來越好。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了努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智慧和思維邏輯智慧。霍華德加德納的“智慧多元論”對我影響很大,只要有機會,我一定把它努力滲透進教學的角角落落。

我結合前面的引入材料讓學生把對“一個整體”的認識延伸到生活中去。提出“我們身邊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把它平均分後,可以表示哪一個分數?”我開始引導孩子們做這件事,從四分之一到幾分之一,從分子是1到分子是幾,引導他們嘗試用單位1來表達這些分數的意義。這讓學生感受到分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到了生活的數學,也為理解分數意義奠定了基礎。我把孩子從身邊找的分數一一記錄在黑板上,這是課堂寶貴的生成資源,一定要充分利用。板書孩子自主生成的這些分數,有兩種用意:一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和歸納分數的意義,二是為以後學習分數單位提供了例項充分研究。

4、在概括中深化

抽象概括是數學得以產生的基本前提,離開了抽象概括,就不會產生數學的概念,更不會有抽象的數學思維,訓練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國小數學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在教學中,分數意義是分3個層次來抽象概括的:前面學生已認識到了可以把一個物體、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都可以用分數表示,又認識到單位“1”的含義。有了前面這些豐富的感性認識,我就引導學生結合單位“1”來表達黑板上這些分數的意義,從而脫離原來具體分物的例子。這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孩子們腦子裡已經初步建立了分數的模型,說這些分數的意義的過程,就是在應用這個數學模型來解讀原來較低層次的“分物”,這是對原來的認識的一個抽象化過程,我覺得也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和建構數學模型的過程。根據學生的認識順水推舟地抽象概括出分數意義,完整建立了分數概念。理解到這步還遠遠還不夠,接著我引導學生:“請你讀一讀,讓人一聽就明白這句話裡什麼詞語最關鍵,最重要?”對單位“1”、“平均分”等關鍵詞語的強化,加深了分數意義理解,較好突破了難點。如何讓層次差一點思維慢一點的學生也透徹的理解分數的意義?我採用了“舉個例子說說”的方法,把前面同學們自主生成的分數納入分數的概念之中“像………這樣,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

我結合“塗一塗”這道題,仍舊在“做中學”,引導學生理解3/6裡面有3個1/6,並告訴他們1/6就叫3/6的分數單位。並讓孩子們猜測黑板上這些分數的分數單位是什麼,在充分感知“一份”和“有幾份”的基礎上,給出分數單位的概念。教學分數單位時,很多老師採用讓孩子自學的方法,避免講授。很大程度上,“講授”“灌輸”成了同義詞,尤其在公開課上,老師們都避免使用。但是我覺得老師的`價值、老師的主導作用就應該體現在“該出手時就出手”。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就是我讓同學們找竅門兒,“怎樣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它的分數單位呢?”經過仔細觀察,他們發現了!“分母是幾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我繼續追問:“怎樣就能一眼看出分數有幾個分數單位呢”仔細觀察思考之後,一個學生說“分子是幾就有幾個分數單位!”多麼好的方法啊!所以我體會到,老師一定要善於追問。

5、在練習中發展

概念的形成是一個由個別到一般的過程,而概念的運用則是一個由一般到個別的過程,通過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可以加深、豐富、鞏固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掌握,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在設計練習時我也是分層次、有梯度來設計練習。“搶答練習”是基本練習,從分一個物體到分多個物體,從分子是1的到分子不是1的,主要用於鞏固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辯一辯”通過辨析來加深對分數和分數單位概念的理解。“畫一畫”設計的理念是從部分到整體,和分數的意義正好相反,分數的意義是從整體到部分,知道整體來描述部分,這個題目則是知道部分來推知整體。同時還讓孩子的創造性充分發揮,創造出了很多種美麗的圖案,真正讓我們體驗到數學是美的。“玩一玩”這個遊戲,不僅僅是讓學生玩,而是在玩中加深對分數的理解。孩子們思考“為什麼同樣是取出1/3,個數卻不同”這個問題的同時,頓悟,原來單位“1”不同,即使是同樣的分數,每一份的數量也是不同的。最後得到的2/2這個分數,其實就是單位“1”,它同時又等於自然數1,後面會逐漸學到,這裡只作滲透。因為前面對單位“1”和自然數1做了區別,所以我怕給孩子造成思維混亂,所以沒板書。課的最後,我用寫信的方式作課堂小結,有兩種用意,一是和語文學科的整合,二是教給孩子這種善於反思的學習方法,幫助孩子總結這節課的收穫。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6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分數的開始,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第一次擴充套件,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它為我們今後學習小數的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下面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收穫與不足:

1、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從整數到分數,對學生來說是認知上的突破。為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臺階,本節課一開始藉助主題圖創設既豐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分食物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一個月餅平均分的結果不能用整數表示時,激發學生認知衝突,從而讓學生在熟悉的平均分情境中體會到分數的產生源於生活實際,初步感悟分數的含義。

2、注重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建構,而動手操作對學生的建構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分一分、折一折、塗一塗活動中感知、體驗、深化認識、理解分數幾分之一的含義。

3、從形象到抽象,以形象材料為依託,理解分數的概念。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感悟,使學生對分數的理解,能建立在對直觀形象的感知上。因此,我採用了“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折出正方形紙的並塗色”、“看到圖片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等形式的練習,就是要在學生的頭腦中把抽象的分數與具體的圖形有機地聯絡起來,將“數”與“形”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

4、存在的不足。教學中對學生語言的訓練不到位,部分學生還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出幾分之一的意義,應鼓勵學生多說,在說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7

今天這節課主要教學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然後平均分的問題,主要是藉助對圖形的觀察,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認識、理解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我並沒有直接利用課本例題,而是通過把一個圓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圓的1/2。進而引出把一些圓平均分,也可以得到分數這一個新的知識。我這樣做是想將新舊知識作一個銜接,分圓片比分桃子更容易讓孩子接受。然後再進行新舊知識的比較。在分圓的`過程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分一分,塗一塗,說一說,通過這些活動讓他們真正理解把一些圓看作一個整體在平均分。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礎。”國小生學習數學知識,需要通過對數學材料的比較,然後理解新知的本質意義,掌握知識間的聯絡與區別。我將一個圓平均分與一些圓平均分都在課件上展示出來,讓學生加以比較,它們塗色部分不同,為何能用相同的分數表示?從而進一步理解“平均分”。再者是通過比較發現今天所學的分數是在把一些物體平均分,進而自然而然學會了今天新的知識點。而在講完今天的知識點後,我再出示教材中的猴子分桃的主題圖,讓學生在“猴子分桃”的情境中加深對今天所學分數知識的理解,產生應用所學知識的需要,進一步鞏固今天所學知識。在鞏固新知識的過程中,我始終用操作活動來促進學生理解,通過動手操作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

一、三分之一、-------在這一建構分數意義的過程中,學生逐步體會到分數表示的是整體的一部分,而這個整體的內涵是豐富的。一個物體、一個圖形可以看作一個整體,若干個物體也可以看作一個整體,並逐漸在思考中領會分數更深層的意義:分數表示部分與整體相互依存的數量關係。

本節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說的練習還不夠,課前準備工作還做得不是很充分,看來,要想上一節高質量的課,我們確實要多下功夫,要從多種角度去思考,這樣我們的收穫才會更大。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8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無論在好處上、讀寫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學生初次感知會有必須的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創設一些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情境,使學生在主動的操作活動的`基礎上,感悟並明白分數的含義,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本人認為在本節課中在以下幾方面做得還能夠:

一、創設情境,感悟知識

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知上的突破,為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平臺,在課的開始,我藉助學生熟悉的“分蘋果”事例,引導學生感知從用整數表示2個蘋果、1個蘋果,到兩個人分吃一個蘋果怎樣表示,自然地將分數的產生在平均分基礎上的事實展此刻學生的面前,讓學生體會到“平均分”的重要性,不僅僅增強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絡,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設計了“小猴和小豬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強了學習的情趣性。

二、藉助經驗,自主探究

分數對學生來講是陌生的,但“物體或圖形的一半”卻是學生熟悉的。因此我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透過動手、動腦、動口等活動,親自經歷數學知識的構成的過程。如引導學生透過折一折、找一找、說一說物體或圖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聯絡的橋樑;親身感受物體或圖形的“一半”都能夠用分數表示,為繼續探究分數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

三、加強實踐,主動建構

“分數”對於學生來講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時刻注意將分數的認識與圖形的操作活動相聯絡,發揮動手操作在學生主動建構中用心的促進作用。發奮構建寬鬆、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在操作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活動,用心實踐,主動建構知識,提升學生的思維。如學生在用長方形折1/2、1/4的實踐活動中,透過對不一樣折法的分析比較,進一步加深了對分數好處的認識。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與提高,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

第一、在教學中本人在如何激勵學生方面做得不夠,言語平淡、缺乏熱情;第二、在引導學生突破難點方面缺乏有效性,雖然能夠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建構知識,但當學生對認知出現分歧的時候,如何給予正確匡正、引導還是感覺力不從心。

期望各位同仁能夠給予傳經送寶,本人在這邊先謝謝了!讓我能在教學方面有更大的進步!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9

傳統的教學,教師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把教科書、教參上的內容搬到課堂的,認識百分數教學反思。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很難有什麼創造性,學生的創造力也同時被扼殺了,更談不上生成智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人到學校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是獲得聰明。”因此,我們對學生進行的更應該是智慧教育,應該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成為學生的智慧之旅。

那什麼是智慧課堂呢?智慧課堂是一種實施智慧教育,開發學生潛能和水平的課堂教學新正規化。構建智慧課堂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師必須具備課堂智慧才能構建智慧課堂,培養有智慧的學生。在《認識百分數》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追求:

一、創造愉快的學習環境

智慧的課堂裡不應該僅僅只有讀書聲,更應有笑聲。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愉快的學習環境,使課堂產生一種“親和力”,使學生感覺學習是一個快樂的旅程,進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平時和學生的交往,我總是笑容可掬,和學生平等對話和協商,師生之間相處非常愉快。課堂上,只要時間允許我經常都會和孩子們玩個小遊戲或說個笑話,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在《認識百分數》的錄影課上,因為攝像機的緣故,學生非常拘謹,我靈機一動,對學生說了這樣一句話:“同學們,知道今天是誰給我們拍攝嗎?下面讓我隆重介紹咱們福田區著名的導演——張導,有請張導閃亮登場!”話一說完,課堂上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笑聲,教學反思《認識百分數教學反思》。教師一句簡簡單單的話語就創造了一種愉快、寬鬆的氛圍,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接下來的學習,學生不再唯唯諾諾、小心翼翼,而是自由地表達觀點,暢談體驗,展示個性。

二、讓課堂貼近生活

有人說,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的最大理由是因為教學內容離他們的生活太遠。知識與生活脫節會嚴重削弱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迴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儘可能和孩子的生活接近,取材於孩子們的生活,實現“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只有將數學知識與生活融合,才能增長學生的智慧。

百分數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知識,學生雖然沒有正式認識百分數,但對百分數卻並非一無所知。因此,我在情境引入中運用了糖水比甜的`內容。請學生猜一猜三杯紅糖水,哪一杯最甜呢?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倍感親切,紛紛踴躍發言。在猜的過程中,學生逐步發現,要比較三杯紅糖水哪一杯最甜,不能僅看糖的質量,也不能僅看糖水的質量,而要看糖佔糖水的幾分之幾。為了比較大小,再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引出百分數。至此,學生初步感悟百分數的意義,也初步感受了比較資料時使用百分數的好處。

接下來,我讓學生交流生活中的百分數。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再將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百分數配以圖片引入課堂,讓學生結合例項說說每一個百分數的意義。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將抽象的百分數意義具體化為了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一張張鮮活的圖片使課堂所教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是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而且就出現在我們身邊的事物中。原本“單純從書本中學數學”變成了“密切聯絡生活學數學”,學生進一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智慧的課堂需要向生活世界迴歸,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融合,才能增長學生的智慧,培養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有一種稱作“集體作業的教學方式”深受教師喜歡。這就是先出現一個問題,然後請同學站起來回答,當幾個人解決了,就相信全班都會了。但這種方式容易造成“表面的積極性”和“一切順利”的假象,中等的學生會缺乏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體驗。因此,在課堂上,我要求每個學生都有一個練習本,從猜想三杯紅糖水哪一杯最甜,到寫百分數,根據百分數塗色、填空等,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必須動筆寫下來。這種方法,使每一個學生都在獨立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既有助於深刻地理解概念,又啟迪了學生的智慧。 《認識百分數》一課學生所學的數學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我相信它一定會在學生的心中蕩起陣陣思考。有智慧的老師就會有智慧的課堂,有智慧的課堂就會有智慧的學生。雖然我也許成不了智者,但我一定會智慧地思考、智慧地工作,使自己離智慧不會太遠,使我的課堂能與智慧同行。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10

分數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教學時,我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往我們在初次教學分數時,總是以單個的物體的進行平均分,然後“半個”無法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就引入了分數,優點是這樣分數出現的實際需要效能夠凸現,學生對分數的產生印象深刻;缺點是這樣以單個的物體入手,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受到侷限,會導致到高段學習分數的意義的時候,對單位“1”難以理解和接受。其實“一半”和“半個”是有區別的,只有“半個”才用分數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數引入的時候,請學生說身邊一些事物的一半,發現日光燈是11個,一半一下子無法說出來。同時一個圓的一半是多少也無法說清。然後,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們只用一個數表示出來”。從而引入分數二分之一,這樣對於分數的認識放在了一個寬廣的背景下來學習,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個1/2來表示。

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儘管學生在正方形紙上這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並且用分數表示出來,但是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的時候,還是受到整數認識的影響,認為1/32比1/8大,於是課件顯示豬八戒分西瓜的過程,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

起初,學生對分數的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他們用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比較分數,教師也不做出判斷,而是利用學生喜歡聽的故事,將知識蘊於故事中,在聽故事、看課件演示中,使學生主動得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當回過頭來再比誰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而教師也不必再多說什麼,學生已經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認識。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11

教學內容:蘇教版三年級下冊76頁、77頁和78頁。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在三年級上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主要讓學生認識有幾個物體組成的整體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

本節課,我採用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路上,豬八戒去化緣,看到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這時問學生一份是其中的幾分之幾?(複習分數的意義)緊接著,孫悟空分桃子,6個桃子分成兩份,一份是其中的幾分之幾;12個桃子,一份是其中的幾分之幾;100個桃子呢?一筐桃子呢?學生總結:一些桃子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幾分之一。

接下來的.活動內容,學生按照要求各自在圖上分一分、塗一塗,再重點討論操作時的思考過程,突出:把一盤桃子平均分成了幾份?是學生認識到:不管一盤桃有幾個,只要是將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這盤桃子二分之一。

教學例2時,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認識二分之一的學習經驗,主動開展思考和討論。可以先要求學生在教材提供的實物圖上各自分一分、填一填,再通過交流,引導他們把三分之一的含義表述清楚。最後,還可組織適當的比較:例2和例1都是分6個桃。使學生認識到:平均分的份數不同,表示每一份的分數也就不同。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12

一、注重教師的啟發引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

在本節課中,我們充分地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是有主動學好數學的願望和潛能,課堂氣氛民主、活潑、開放,教師既尊重學生的人格,也尊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選擇,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數學知識。如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紙表示出自己想認識的分數等。在課堂中,教師也積極地創設出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給學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餘地,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二、教學既面向全體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全面發展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在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能力發展、思想品德及個性心理品質養成等方面都能有所發展。同時,由於學生的個性素質存在差異,教學中,教師也尊重了學生的這種個性差異,要求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學習水平。在本節課中,教師既解決了後進生學習難的問題,幫助他們克服了學習上的自卑心理。如他們也都能用紙折出1/4、1/8這樣的分數來,從而建立起分數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數概念的含義,樹立起學習上的自信心,為今後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對於一些學有餘力的學生,教師也為他們提供了發展的機會。如有的學生在摺紙時表示出了1/32這個分數。又如在片斷三中學生能針對不同的整體判斷出?所表示的幾分之一等。這樣既防止他們產生自滿情緒,又讓他們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慾望,使他們在完成這種任務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發展。

三、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本節課我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藉助生活中的百分數,幫助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讓學生親身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結合具體情境認識並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課的'開始讓學生展示收集的百分數素材並進行試讀,一方面瞭解了學生的認知基礎,另一方面讓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既直面

學生的認知基礎,又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經歷百分數的意義的理解、探究過程,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讓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語言描述的基礎上,用一幅簡單的圖來表示“棉80%”。學生在“想---畫---說”的過程中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同時也為百分數的意義的表達找到了一個直觀形象的展示平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方面體會了百分數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係,更深入的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另一方面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更直觀的認識了百分數。

三、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知道分數與百分數的聯絡與區別,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絡。

分數與百分數之間的區別與聯絡是這節課的難點之一,本節課藉助一組素材,讓學生在比較中生疑,在爭辯中明晰,從而明確百分數只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係,不能表示具體數量。這種藉助矛盾衝突、在相互辯論中完成對概念的建構的做法,也是知識與能力逐步建構的過程。

四、精心設計練習,使學生體會百分數應用的廣泛性、簡捷性、優越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對學生進行生活及健康教育。

在練習的設計中,先設計了判斷題,這是基礎性練習;接著設計選擇合適的數填空,這是一道綜合性練習,再接著是一道趣味性的練習,在成語中找百分數;最後出示兩條資訊,讓學生讀了之後,談談感受,使學生再次體會百分數的應用的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而且對學生滲透環保教育。最後送給送給學生愛迪生的一句名言,餘韻悠長,包含了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把這節課推向了高潮,給人一種課雖盡而意無窮的感覺。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13

一、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組織學生討論幾個男生罰球命中率的問題,在比一比誰點球水平最高的過程中引出了百分數,此時,學生已經隱約之中感悟到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數,是為了比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學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數的含義,也初步感受了比較資料時使用百分數的好處。

二、密切聯絡生活,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百分數是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知識,學生雖未正式認識百分數,但對百分數卻並非一無所知。因此,我在上課之前讓學生調查生活中的百分數,可以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認識到知識對於個人的意義,對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這節課中,我直接把學生調查到的資料和問題作為學習和研究的物件,學生是在理解和解釋自己及同學調查得來的資料的過程中認識百分數的。

三,設計練習,鞏固新知

趣味數學,猜成語中的百分數,學生對這道題特別感興趣。

這一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1 、在學生已經認識到了百分數的意義時,對分數和百分數的區別,沒有讓學生討論加以鑑別,是教師說出的,練習時學生考慮的時間也少了些。

2 、練習量太少了,百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說還是較抽象的.,當學生已認識到了百分數的意義時,可多讓學生做一些練習,加深和鞏固學生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

3 、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但思考的時間不足,主動探究不夠。

今後還是要注意教學的一些環節的處理,比如百分數的讀寫法涉及到教學的規範性,最好還是教師示範給學生看比較好。此外,還要注意儘可能地放開學生,讓學生更多地主動探索知識。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14

分數是三年級學生新認識的一類數,在教學中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聯絡實際,通過豐富的操作活動,加強對分數的認識,讓學生親身體驗,積極探索,體會新舊知識的聯絡,為以後進一步認識分數打好基礎。

課堂是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場所。所以本課我力求做到了師為主導,生為主體。把學生推向學習的前沿,把學習的權力還給了學生,把反思與發現的空間和時間也給了學生,把發現的權利交給了學生。課後仔細回想課堂上的點點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分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課前我播放動畫片貓和老鼠,由貓和老鼠分肉爭吵而提問:“你能幫他們公平的分一分嗎?”,喚起學生對“平均分”的直覺,接著出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給貓和老鼠,每隻動物分得多少?”這個問題,讓學生從“一半”這個生活經驗開始,接著一半怎麼表示呢?還能不能用我們學過的1、2、3、4、這樣的整數表示呢?那該用怎樣的數表示?這一連串的問話,產生的矛盾衝突,極大的激發了的學生的學習慾望,當有些物體的數量不能用整數來表示時,需要用到一個新的數——分數來表示,在“分蛋糕”的問題中,很自然的從整數過渡到分數,在學生的認知上,是一個質的飛躍,也為新授部分作好了輔墊作用。

二、自主學習,逐步認識分數。

“分數”對於學生來講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學中將分數的認識與圖形的操作活動相聯絡,在直觀操作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活動,積極實踐,主動建構知識,提升學生的思維。

教學時,從學生熟悉的“分蛋糕”入手,並用一張長方紙代替月餅,讓學生試著分一分,進一步明確“平均分”是怎麼分的,學生在分的過程中,發現了三種不同的分法。教師結合分得的結果說明其中的一半就是這塊月餅的二分之一,很自然地將分數產生在平均分基礎上的事實,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不同的折法,則直觀的讓學生體會到,不管怎麼對摺,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三、小組合作,培養創新能力

在認識蛋糕的'二分之一之後,學生對分數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建立的分數的概念。緊接著問學生,還想認識幾分之一呢?學生會說出很多分數。學生明白分數有無數個。最後讓學生選擇喜歡的圖形折出不同的分數,為學生提供開放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聯絡已有的經驗和

數學知識,主動探求折法,得到更多的分數,充分展示學生思考,探索,交流的活動。在小組中交流多種折法,既尊重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個人策略,又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釋放和發展,放手讓學生自主創造分數,順應學生好表現的心理特點,彰顯了學生個性,學生通過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幾分之一的理解,並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學生折完分數後,展示三個不同圖形的四分之一,不同圖形為什麼都可以表示四分之一呢?根據前學習二分之一的經驗,他們知道,它們都是把圖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圖形不同是沒有關係的,只要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四分之一。通過兩個層次的比較,至少給同學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要表示幾分之一,怎樣對摺沒關係,什麼圖形沒關係,只要把一個東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通過小組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不僅達到了強調“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並在教師的恰當引導下把探索過程引向深入,從而使學生操作,思維,語言相結合,深刻的體會分數的含義,這樣的設計還有利於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鍛鍊,也使學生去體會與他人合作的力量和提取別人的長處。

四、聯絡實際,運用分數。

學生在認識了分數以後,讓學生欣賞一些美麗的圖片,看到這些畫面想到了幾分之一,巧克力一題等,讓學生體會到分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了學生觀察、概括的能力。從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及學習效果來看,他們不再對數學感到神祕,不再對新知感到陌生。在應用中,他們感到分數的實用價值,用分數能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也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的理念。本節課,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活動,學生能親身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加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但也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教學評價欠缺。學生彙報完後不能及時的給予評價,評價語言單一,不能很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是不能很好調控課堂。在小組彙報環節,學生還沉浸在小組活動中,沒能鼓勵性語言讓他們認真傾聽,導致課堂上學生自己做自己的。最後是,沒有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總結。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儘量給學生思考,交流,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去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並給與學生多樣化的評價,使數學學習不再枯燥,乏味。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15

課後反思:

一、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創設了有趣的問題情境。

對於國小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我利用了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了他們原有的經驗,學生學起來親切、有趣、易懂。

二、加強了動手操作,降低了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動手操作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兩次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學生加深了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三、加強了與生活的聯絡,強化了實際運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本節課注重聯絡實際,從生活中搜尋素材,如:常見物品中的分數、人體中的分數、廣告畫面中的分數。通過這些聯絡強化了孩子的實際應用能力。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有的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比如在“估一估”這個教學環節的最後沒有引申到“平均分成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再如,自己的語言還不夠簡潔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有效、精彩的數學課。點評我校耿老師的課:對於《分數的初步認識》這個課題,相信各位老師都很熟悉,但也是我們教學中值得深思的一節課,自己的課感覺上的還比較成功,但聽了同年級耿老師的課,我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全課一氣呵成,在遊戲中學習,在活動中鞏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我的課相比較,

她的課主要體現在:

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主旨,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自主探究,著眼一個“探”字。數學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要讓他們擁有強烈的學習慾望,親身感受探尋數學的樂趣,用自已的方式去主動學習。例如;表示一半時,讓學生嘗試著想辦法用一個符號或其他方式去表示它。這樣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

(2)巧妙引導,貫穿一個“疑”字。教師要善於在教學中使學生在沒有疑惑處生疑惑,把學生思維引到焦點粘,使他們動腦筋,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當認識了1/2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能折出這個圖形的1/2,你還能折出它的幾分之一呢?當理解了幾分之一的意義後,再一次引尋學生思考:在這個幾分之一的基礎上再多塗上幾份顏色,又能創造出一個幾分之幾呢?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3)實踐能力,突出一個“動”字。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擺學具等實踐活動,在思維活躍和情緒高漲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活動中,學生不單單是在動口、動腦、動手,更重要的是通過“動”瞭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另外在“動”的形式,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感悟更為深刻和完善。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利用教材的情境圖來引出新課,在教學完1/2的意義後,對1/4的教學進行了改動,直接讓學生利用1/2的經驗,自已動手創造出一個幾分之幾,這比教材的編排更具有挑戰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